浅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9.32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流派,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种绘画技法以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色彩着称,注重描绘人物形象的细节和神态。
然而,尽管工笔人物画以其细致入微的表现方式闻名,但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写意性。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传达人物形象时,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通过艺术家的笔触,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喜悦、愤怒、哀伤还是平静,工笔人物画都能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状态。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仅是在复制现实,更是在传达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揣摩。
其次,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刻画人物服饰和周围环境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表现力。
尽管工笔绘画强调细节的描绘,但在人物服饰和背景细节中,艺术家常常运用写意的手法。
他们可以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色彩,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自由表现力使得工笔人物画在细致入微的基础上,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创造性。
最后,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艺术家通过观察和揣摩,以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相结合。
这种塑造方式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再现,更是对人物个性和精神状态的揭示。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工笔人物画展现了人物的真实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工笔人物画虽然以其细腻入微的表现方式著称,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写意性。
通过传达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自由表现人物服饰和周围环境、塑造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工笔人物画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写意性的体现使得工笔人物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成为了中国绘画文化的瑰宝。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中国画的起源、特点以及写意性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
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壁画和绘画器皿,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与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细致的写实风格不同,中国画强调意境、情感和笔墨的表现。
它不仅追求形式的美感,更注重对艺术对象内在的情感、意境的把握和表达。
中国画注重表现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境。
中国画的重要价值在于它通过形象的表现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
画家通过筆墨的运用,利用自己对于世界、生活和美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情感和思想。
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中国画旨在通过画家的内化表达实现与观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
中国画通过笔墨运用凝练艺术对象的形象,以求达到艺术的快感和审美效果。
中国画的绘画手法广泛运用水墨和水墨籍的描绘。
水墨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画材,它通过运用颜色和墨水的运动、深浅和浓度的变化,来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中国画师的笔墨技法既能写实,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通过简洁的笔墨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以及渗透下去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画的写意性也体现在画家对于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中国画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
画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
他们常常通过捡拾自然界的形象,来追求笔墨的随心所欲和自由发挥。
中国画家倡导意境、情感和笔墨状态的自由流动,追求超越形式的表现,突破传统规范的束缚,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画通过把握对象内在的情感和意境,运用笔墨描绘出形象,以及对艺术规律的创新,展现画家的个性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使得观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情感,在作品中找到共鸣和快感。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中国画的写意性则
是中国画技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画的写意性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念。
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
“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即作品要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中国画
在表现主题和情感上强调的是“意”。
所谓“意”,不是指具体的形态、线条和色彩,而
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形态、线条和色彩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和思想。
因此,中国画家在创作
过程中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追求准确传达思想,而非忠于形态。
写意性在中国画中体现为“用意外之笔,求意中之笔”,即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发挥想
象力和创造力,以表现出画家对于主题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写意性不强调具体的线
条和形态,而是从强调笔墨的韵味、质地和流畅程度,以及画面的表现力,以此表现主题
和情感的寄托和抒发。
在描绘形态和色彩上,中国画的写意性也允许画家一定的自由度,
从而产生了许多富有个性的风格和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也表现在画家的创作态度上。
中国画
家通常注重直觉和灵感的启发,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创作过程中也注重心境
的投入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因此,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情感氛围。
总之,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思想观念、审美理念、创作态度和作品表现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它允许画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魅力和意义的作品。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创造力去表达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
与之相对的是工笔画,工笔画要求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准确的色彩运用,而写意画则更强调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和积极的表达。
写意性在中国画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写意性质的作品。
例如《老耕夫图》就以几笔勾勒出一个老农忙碌的身影,描摹了农民生活的辛勤和朴素。
这种轻旷而不拘于形式的表现手法逐渐被艺术家们所接受,并成为中国画的特色之一。
中国画的写意性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山水画中。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山川河流为主题,通过抒发真挚的情感和个人的艺术追求来描绘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在写意山水画中,画家常常运用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勾勒山水的形状和轮廓,通过变幻的色彩和层次来表现山水的深远和壮美。
这种写意性的表达方式不仅突破了实物的形象限制,还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加广阔的想象力,在画面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平和与宁静。
除了山水画,花鸟画也是中国画中具有写意性质的一种绘画形式。
花鸟画通过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去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特征,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花鸟的活灵和神态。
在花鸟画中,艺术家经常运用大胆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气。
与工笔画不同,花鸟画更注重于对花鸟形态的感悟和把握,而不是一味追求细致的描绘和准确的色彩运用。
这种写意性质的表达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表现花鸟的灵动和活泼,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手法还包括了一些特定的技法和形式。
墨色渲染是中国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艺术家运用笔墨的深浅和温暖的技法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质感。
这种表现手法在写意画中特别常见,因为它能够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变幻的色彩来描绘出丰富的图像和情感。
艺术家还经常通过留白的手法来表达画面中的主题和氛围。
通过使用浓墨和留白的对比,艺术家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丰满,给观众一种抽象而富有想象力的感受。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中国画的写意性进行浅谈。
中国画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岩画和铜器上的图案。
在秦汉时期,中国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写意性为主要特点。
写意性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创造力,反对墨守成规和繁文缛节。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画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成为中国画的写意性的基础。
中国画的写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鼓励艺术家通过简洁和精确的线条和墨迹来表达形式和意象,而不是追求精确的细节。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艺术家的个人感受,追求以少量的笔墨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这种简洁和凝练的表现形式使得观者在观赏中国画时可以参与联想和想象。
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和表达感情,而不是事物的外貌。
中国画通过创造性的构图、富有变化的笔法和独特的墨色来表达情感和意象。
艺术家可以通过墨迹的浓淡、笔触的粗细和布置的紧张程度等技巧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心境。
在中国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灵魂和内在状态,来传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在表现风格上,中国画强调个性和自由。
中国画不追求准确的逼真度和精确的细节,而是鼓励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审美观点来创作。
中国画注重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方式。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表现和创造。
这种个性化和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画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创造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在理论上有高度的探讨,也得到了实践的广泛应用。
中国画的写意性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如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
中国画家可以通过富有变化的线条和墨迹、凝练的笔法和独特的构图,来表达不同题材的意境和情感。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注重表现主观情感和意境,强调笔墨、构图和色彩的写意性。
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的写意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上。
写意性的绘画风格常常追求以少见多,以感觉为主,而非全盘还原客观事物的细节。
通过笔墨的运用,画家可以用极简的手法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气势,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和想象空间。
中国画家追求的并非是物体外在形态的描绘,而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手法来传递内在心意和审美追求。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写意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一个明显区别。
中国画的写意性还表现在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墨色激荡出作品的意境和韵味。
中国画追求的是具有情感共鸣的审美意境,希望观者能够从画中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心境。
而注重情感抒发的写意性,使得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画面的刻画,更是一种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媒介。
中国画的写意性还表现在笔墨的运用上。
笔墨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也是表现写意性的主要方式。
中国画家通过墨色的浓淡、笔墨的粗细、速度的快慢等来表现形态和气韵,以达到表现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写意性的笔墨运用,强调自由奔放的笔触和灵活多变的笔法,使得中国画作品极富表现力和独特魅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还表现在色彩运用上。
中国画的色调大多以传统的黑、白、灰、绿、红等为主,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注重对色彩的精确表达。
中国画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色彩的写意性体现在对明暗、深浅、冷暖等方面的调配,以及对色调的控制和感受力的体现。
中国画运用色彩表现主题和情感,使得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观者喜爱。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它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主观情感的抒发、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上。
中国画家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以及主观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韵味。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强调的是“写意”,也就是说,画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与西方画派非常不同的是,中国画并不重视细节和逼真的描绘,而是更加关注画面的整体感觉和主题的表达。
首先,中国画的写意性表现在它的笔墨运用上。
中国画中主要使用的是毛笔和墨水,画家可以自由运用笔墨控制线条的粗细、轻重、灰暗度等等,从而表现出画面中的各种元素,如山水、花鸟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调整笔触和画面效果,用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中国画的写意性还表现在它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上。
中国画不同于油画等表现手法,更注重直接表现对象的内在气质和气息。
中国画的构图比较简洁,主要是通过画面的整体布局、造型和空间的运用表现画面的主题和气息。
同时,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也比较抽象,更多的是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层次等表现对象的形态和情感。
最后,中国画的写意性还体现在它的主题和精神上。
中国画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是自然物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等,这些物象不单单是艺术形式,还包含了情感和哲学的内涵。
中国画的精神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养成平和心态和对自然的敬畏心态。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它为画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通过中国画这一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与喜爱。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强烈的写意性。
写意,即以所描绘的事物为基础,注重抓住事物的精神、情感和气势,以意境和笔墨来表现。
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题材、构图、笔墨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独特之处。
中国画所描绘的题材广泛多样,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动物,都强调形神兼备,注重表达对象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境界。
中国画家通过独特的写意表达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不拘泥于外在形象的模仿和复制。
构图是中国画中表现写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画注重以简取胜,往往通过简洁的构图来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
传统的中国画作品往往以点、线、面的组合来概括形象,并强调画面中物象的构图和排列方式,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不同,更强调意境和幻觉,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笔墨运用是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家强调用笔直观地表现对象的精神和情感,并通过丰富的笔墨变化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想法。
中国画家画山水时,常常运用笔墨来刻画山的雄伟、水的湍急和云的飘逸;他们画花鸟时,通过鸟或花的姿态以及墨色的运用来表现事物的生动与自然。
这种笔墨运用的特点,使得中国画更加富有诗意和想象力,也突出了中国画家所追求的意境和神韵。
中国画的写意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画家强调“离”和“落”,即通过主观表达来抓住事物的精神气韵,强调个人情感和意境的凝聚。
他们追求精神的自由,强调意境的生成与个性的体现,通过大胆的表达手法和独特的意境构建,使得作品更富有个性与独特性。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题材的选择、构图的设计、笔墨的运用以及表现手法的选择,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引发观者的想象与遐想。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写意性,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中国画中的写意性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中国画家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情趣,注重意境和艺术境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写意性的概念、特点以及在中国画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写意性。
一、写意性的概念写意,最早起源于唐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方式。
写意即意从心来,笔从意上。
它不仅是绘画的技法,更是一种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
写意作品一般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意境表达来展现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情感。
写意的力求以简写的形式表达形象,以追求精神的传达为主。
写意性的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法,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1. 主观审美情趣中国画的写意性注重作品背后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情趣,画家通过自己的心灵感受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来表达意境和情感。
写意作品追求的是画家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抒发,而非客观事物的形象真实。
2. 自由灵动的笔墨写意中国画的笔墨常常显得自由灵动,它不受形式的约束,强调笔墨的变化和表现力。
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会运用各种不同的笔墨技法,如点、线、面并用,留白运笔等,在画面中创造出丰富的变化,以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3. 强调意境和情感写意中国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内在理解和感悟。
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将外在事物与内在情感融为一体,力求达到画心。
三、写意性在中国画中的体现1. 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画中写意性的典型体现。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强调山水的神韵和意境表达。
画家在作画时,常常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笔法的表现来创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2. 花鸟画中国画的花鸟画也是写意性的重要体现。
花鸟画以花鸟为主题,画家通过对花鸟的形态和神韵的理解,以及笔墨的运用,表现出对花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作为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流传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与西方绘画追求形象逼真、重视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力不同,中国画追求的是情意表现和意蕴寓意,注重画家的意境抒发和思想感情表达。
因此,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指画家在主观表达情感和意境过程中,不拘泥于客观形象的具体细节,通过笔墨与色彩的抒发,表现出画家的情感流露和审美追求。
因此,中国画的写意性不是以线条勾勒为主,而是以笔墨渲染、点缀来表现画家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画笔墨的运用是实现写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有点、染、披、点等技法,这些技法在中国画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通过行云流水的笔墨表现,达到了意境的表现。
比如将一汪静水表现为“翠波荡漾”,将树叶表现为“交加重叠”,将山脉表现为“奇峰耸峙”,这些概括、简练而又不失生动的笔墨表现,正是中国画写意性的体现。
中国画的色彩也是实现写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较于写实主义绘画,中国画对色彩的表现更注重鲜明、纯净和传神。
中国画常用的颜料有矿物色料和植物色料,这些色料比如朱砂、雪花石、苹果绿、荷花粉等,通过色墨相融、淡墨浓淡、渲染叠加等技法,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意境。
通过色彩的运用,画面在生动鲜活的同时,更能在情感氛围中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感,强调作品的审美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写意不仅表达了画家的情感,更注重观者的审美体验,融合了思想、情感、形式等诸多元素,引领着观者探寻画家的思想与情感,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浅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王林奎
摘要:“写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写意”精神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当代绘画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写意精神以形写神书写胸臆
“写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在审美领域中的独特见解和真情领悟。
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直接作用于画家们在反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其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屡次受到外来艺术观念的冲击影响。
但始终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融合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善和确立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时至今日在世界文化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态势下,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创造性的劳动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一个越来越迫切的重要课题,对中国绘画内在精神的研究与讨论,更显得弥足珍贵,对推动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走向世界,具有广阔的深远的意义。
一、“写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明确使用“写意”一词的元代汤垕,在《画鉴》中首倡:“画当以意写之”、“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而具有哲学意识的“写意精神”覆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以其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美学精神流传至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写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记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历程,是东方哲学和美学在艺术形式中高度统一。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不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传》。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儒家思想承载着古人通过观物以取象、取象以立意,对宇宙万物自然本质规律的理解、把握,及主观理念的相互结合,这种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领悟和精神传载,吹响了“写意精神”的序曲。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形”《庄子·外篇》,对意的不断关照,反复吟咏之后广泛而深远的讨论,并没有局限于哲学命题,更促进了早期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器、陶器、青铜礼器的研制于创造,在此过程中由物器造型的实用功能图腾到饰纹的精神升华,意向造型的精神观念物化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触及到诸类遗物上,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心灵感应,在文化血脉中不断得以印证。
到汉朝“写意精神”以贯彻通行于各种生活的物质上,这不仅仅改观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意识,也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凸显在张力十足的石刻艺术中,那种“运斤成风、奏刀成趣、随石赋形、大气磅礴”的气势与古拙之风,反应着创作者以极高的智慧和心象长期修炼之后,瞬间迸发出绝妙才华的完美表达,既暗合“黄老之道”崇尚无为、顺应随和的美学主张和又恣意着大汉雄风的精神气象。
南北朝之际,玄学盛扬和佛教的传播,推动着“物与象”、“形与神”、“言与意”的联系,这对中国画创作追求内美,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宗炳的“澄怀观道”的绘画创作主张是魏晋风度人文的觉醒和个体意识的彰显,艺术家游艺于意,从“传神”到“畅神”借助“卧游”的山林完成了“观
道”的心灵填充,获得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和自然心境的超然,实现了“诗人感悟、联类不穷”的审美意象。
晚唐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存,所以全身气也”和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是对唐人在绘画题材扩充后的总结,至此张彦远的“立意论”成为“传神论”之后的重要理论,以至于后人欲誉张彦远为“宋元写意画的先驱者”。
“援诗入画”的宋人直抒胸臆,尚抒情而轻摹拟,略形似而重意趣。
在追求细节的同时,力倡寓诗意于画中,这种对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对中国画逐步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欧阳修、苏东坡、米元章、晁补之等不惜余力,力挺文人画,对后世影响令人感慨不已。
元明清三代至近世“写意精神”步步高扬,风神独秀。
写意画以新的面目不断完善盛行于画坛,这既得力于宣纸的大量使用,凸显出笔墨的特殊效果,又感怀于画家们强调意兴的抒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助梅兰竹菊常规题材书写心意,先后涌现出青藤、白阳、石涛、八大、扬州八怪、海上三家,吴昌硕、齐白石等写意画大家,充分成就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写意精神”的内涵
1、从“以形写神”到“神形兼备”
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进入到美的自觉,“以形写神”是当时最早提出的绘画美学观,这一观念的提出,使中国绘画再经历几个时期的发展,已明确意识到写意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神与形长期争辩后彻底的觉醒从客观上促进了“传神论”的诞生。
何为神?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教授曾指出:“中国文字神的内涵有两种,一种是宗教的,一种是哲学的。
这两种观念虽然用同一个神字来表示,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宗教中的所谓的神只有意志的精灵而言。
古代哲学中所谓神有时指人类的精神而言,有时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内在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而言。
”(《哲学研究》1957年2期《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于演变》)。
顾恺之首先把神引入绘画美学领域,提出了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美学范畴的最高要求“传神”。
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直接作用于绘画作品中,传神的确立完成了中国美术发展审美层面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传神论”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最早问世较为完备的画学理论,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已从追求外形美步入了表现内在精神的新阶段。
“以形写神”,其实质更多的要求创作者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下艺术对象类型化的情绪与气质。
传神论强调画家描绘客观对象内在精神的同时,又抒发主观情怀,
最后融入于作品中。
这种在绘画美学倡导神形兼备、主客统一的审美原则,完成了战国以来“形具而神生”(《荀子》)、“形残而神全”(《庄子》)两种审美观的完美结合,可以说“以形写神”到“以神尽意”的统一,形成了“写意精神”的初级阶段。
2、“写实”与“写意”
从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来看,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
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那就是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重视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西方绘画注重于写实,中国绘画强调“立意”和“传神”,也就是“以形写神”。
中国艺术只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中国绘画常常把这种主题精神称之为“意”或“心”、有时也称之为“情”,故有“写心”、“写情”,诸种说法。
西方绘画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等科学法则,运用透视、光学、几何、解剖为科学依据,加以分析研究并运用于绘画实践创作中强调科学的再现;中国绘画“以形写神”讲求抒情写意重视主观精神表达,在“似与不似”之间更多注重人格和精神的表现。
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绘画中写尚意,西方绘画求形写真;中国绘画中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通过光与色来表现物体;中国绘画突破时空界限,西方绘画严格遵守空间的界定。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与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解了东西方绘画的区别,我们更能明确的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的独特意义。
3、抒情胸臆
中国绘画的长期发展在获得对客观物象的准确描绘——艺术美的层面上,更加重视超越常规的“物”,扑捉易于传情的“神”,传达心中的“意”,从而形成的“以形写神”、“以神尽意”的美学主张。
摈弃“以形写形”,注重心灵的感悟,强调对生命的礼赞,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写”字道出了画家们追求一种不可遏制的,在尊从客观物象基础上张扬个性的自由精神,在酣畅淋漓直率痛快中完成了主体对客观世界高度认知。
从写实到写意的不断拓展,经过从苏东坡的“天工与清新”、“朱竹不常有,墨竹常有乎?”、“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到晁补之“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意足不求颜色似”;再到倪玉林“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尔……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并宣称“仆之所为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这种不为物所役,抒发了内心的独特感受、赞美生命,抒情胸臆完成了千年文人写意精神。
三、当代中国绘画“写意精神”大好局面
当代中国绘画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环境下,为中国绘画的发张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
发展写意传统的写意精神,更应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国内近几年举办的“中国写意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中国精神、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本质精神”的命题将成为我们学习、研究、创新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和坐标,只有将写意精神融入到当代中国绘画的创作发展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研究室编 1981年《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 1999年
《中国画学传史》郑午昌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1985年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编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