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上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1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放异彩,各家学派纷纷涌现。
而在这些学派中,散文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体,其作品经常援引神话和传说,以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阐释哲学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审视。
本文将以《庄子》、《墨子》、《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为例,探讨其中援引神话最多的特点和意义。
1.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中最为著名的散文之一便是《逍遥游》。
这篇散文中,庄子以“鱼游于水,人游于道”为开头,引用了“周旋于无穷之中”的神话故事,以此来阐释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通过援引神话,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规律的理解,呼应了其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核心观点。
神话的运用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和形象,令人深思不已。
2. 墨子的《饮酒》在《墨子》的散文中,墨子也常常援引神话来进行论述。
在《饮酒》一文中,墨子通过描绘舜帝的美德,以及神话中盖聂与文种的故事,来阐发他对仁爱和宽容的理念。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的援引,墨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扩展了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使他的散文更加丰富而有深度。
3. 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散文亦常引用神话来进行探讨。
比如在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运用“道”这一神秘概念,融合神话中的天地自然的造化过程,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
这种援引神话的方式,使得老子的思想更具有古朴深远的韵味,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秦诸子散文中援引神话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字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哲学思想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对于我们当代读者来说,也可通过援引神话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思想和智慧。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援引神话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应用,不仅增添了文学的浓厚色彩,更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先贤们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索。
1、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2、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取得的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首先,先秦诸子散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纷纷涌现,他们的散文作品充分展现了各自学派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貌,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体现在其思想内容上。
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等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内容上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的语言表达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散文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既有简洁明快的风格,又有雄辩慷慨的气势,还有含蓄隽永的意境,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高超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借鉴。
最后,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表现形式,而且对后世
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许多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可以说,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
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
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
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
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
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
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
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
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
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
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
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
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原因:1 、社会动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汉书·食货志》)2 、士阶层的影响3 、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论语》、《老子》、《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处在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逐渐过渡的过程中。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待《荀子》、《韩非子>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二节《论语》和《墨子》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
共20篇。
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释名:(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通“伦”。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2、孔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礼”“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3)文学观念: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活在先秦诸子的周围人们在形容春秋战国文化的时候,总喜欢概括地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战国历史文化中徜徉,确实能深深地感受到这公正、客观、中肯的评价。
闭眼冥思,战国时代,除了看得见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也有看不见的思想斗争、争奇斗艳。
我愿意活在战国,活在诸子身边,如此,我便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从而成为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孔孟之道。
做人贵在顶天立地,贵在胸怀坦诚。
既然知书识礼,便要活学活用。
春秋末期的孔子自然是儒家思想开山鼻祖,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平民百姓都有受教育机会。
这种打破等级制度的壮举,值得历代学人深思。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自然更是敬佩孔子的宗师风范。
而战国孟子的仁政思想,人与人之前与人为善、上下级之间的人性关怀与和睦相处,更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学习孔孟之道,便是传承祖国文化礼义廉耻的精髓,便是成就大写之人的重要思想武装。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活在孔孟时代,亲眼目睹他们的大师风范,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老庄飘逸。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指导后世炎黄子孙立身行事的又一典范著作,庄子的《逍遥游》更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真性情。
《道德经》哲思闪烁,教给我们无数生活哲理;《逍遥游》亦幻亦真,告诫我们万事不必刻意追求,一切随缘即可。
尽管两部经典中不免有消极成分,尤其庄子思想中更难免有超脱的虚幻,却能给我们以空灵之感。
两位道家大师的思想,给我们在浮华社会中提供了一个难得、安静的去处。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韩非子法度威力。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立身行事之时,除了要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更要懂得对规则的畏惧。
道德是内在的,法律是外在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懂得遵守道德,自然不会贸然违背法律;懂得遵守法律,自然也很大程度上践行了道德。
在崇尚道德的年代里,能及。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一、在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二、在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三、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四、在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的视点广泛,视野开阔,内容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五、在表现手法上:百家争鸣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程度造就了千帆竞发的书面。
形成了言论自由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的特征。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
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六、影响上: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
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
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
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
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
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
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
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
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书》、《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论语》的概况。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经典。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
《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语》。
《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的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
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
审美情趣:辞达而已。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
《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篇。
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
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
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
描绘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墨子的生平。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学家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墨儒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
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后继无人,销声匿迹。
《墨子》的概况。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
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写。
《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
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
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
“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
但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
“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法诸家相近似。
“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
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的文风。
《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
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有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
《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
一是文章的体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
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
墨子《非命》篇中提出“言有三表”——“本、原、用”的主张。
所谓“本”,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
所谓“原”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体检为依据。
所谓“用”即“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著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指导性和实际效果。
在“三表法”中,“用”是立论的基础,“本”和“原”是为“用”服务的。
墨子强调著文立说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在古代文论诸家中独树一帜。
然而,“三表法”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重视实际经验,有重实际轻理论的偏向,因而在理论上稍显肤浅。
)、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先河。
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孟子与《孟子》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养。
《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宋、薛、鲁、滕各国。
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授徒,著书立说。
《孟子》的概况。
《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
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
篇名取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孟子》的文风。
《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中气度雍容的坐而论道,而是以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手法,技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往往造成对方的自相矛盾。
譬喻不见堆砌现象,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的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是早期的讽刺小品。
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的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五色令人目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非攻》、《齐桓晋文之事章》。
先秦诸子散文下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诸子散文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庄子与《庄子》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
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无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生未入仕途,安于平民生活,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