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建华幻灯眩晕疾病诊治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27
解读1972与2009头晕与眩晕概念分类与头晕、眩晕相关的传入通路主要是我们熟知的平衡三联: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深感觉系统,其中前庭系统最重要,而眼部视觉传入、深感觉传入也在其中起次要作用。
此3种信息进入中枢后,又分出不同的传出通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1、传导大脑皮层,大脑分析后感知这3者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出现眩晕或头晕的感觉。
2、通过前庭眼反射出现各种各样的眼球运动,在病理情况下这样的眼球运动引起的视觉感受---与正常情况下的感受不符,出现多种视觉症状---在大脑感知这些视觉不匹配时,除了视觉不匹配的症状外,可能也会出现头晕甚至眩晕感觉。
3、通过前庭脊髓反射调节颈部、躯干、肢体等肌张力,病理情况下出现姿势障碍(头倾斜、向一侧倒、甚至摔倒等)---大脑在感受这些障碍时,主要应该是感受为不稳或不平衡。
4、前庭网状支(脊髓),病理情况下出现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一系列自主神经症状。
那么除了这平衡三联外,其他系统是否也对这中间的传导有影响呢?如心理,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引起抑郁、焦虑等症状的通路和眩晕通路在蓝斑和中脑缝核是一致的。
再如在大脑血供普遍下降、意识下降时是否会前庭脊髓反射等方面问题呢?---应该也可以。
72年和09年分类的区别:72年分成眩晕、不稳、头重脚轻(或头晕)和晕厥前4类,是因为这4种情况患者都有可能描述为头晕或眩晕,需要我们去鉴别,因此那时的分类主要是从临床诊治需要出发: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检查的重点分别集中在前庭神经、深感觉、心理精神因素和心血管系统。
如果出现运动的幻觉,无论是自身还是外界物体,都为眩晕,主要是前庭系统引起的---重点查前庭系统疾病;如果只是在行走时出现不稳等症状,主要是深感觉及帕金森、小脑共济失调、中风后引起---重点查深感觉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果是头重脚轻、头昏昏沉沉的感觉,更多是心理精神因素---更多要往抑郁、焦虑、惊恐方面考虑;晕厥前---更多应考虑体位性低血压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很多主诉晕的患者其病因不是由于前庭问题引起的,因此这样的分类比较适合于临床区分。
眩晕疾病的诊治思路作者:潘永惠来源:《健康管理》2017年第08期眩晕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据国外报道,眩晕占门诊常见症状的第2位或第3位,50%~60%的老年人有眩晕症状,该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91%。
然而谈到眩晕诊治的现状,国外有学者称,不仅患者晕,医生自己也“晕”。
数十年来,随着人們对头晕/眩晕相关疾病认识的加深,我国专家学者也陆续推出了相应的诊治共识。
1988年,《椎基底动脉功能供血不足诊断标准》首次公布,而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到了摒弃的时候;至2010年,我国专家制定了《眩晕诊治专家共识》,对眩晕的临床诊治起到了一定帮助。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指出,目前我国教科书中并未介绍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等诊断泛滥,临床治疗中过分依赖药物治疗,未重视复位治疗、前庭康复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这是我国眩晕诊治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眩晕诊治的基本功,在此介绍一些眩晕诊治中的要点。
诊断的前提——症状判定临床医师首先应当明确眩晕相关概念。
在症状学描述中,相关名词包括:●眩晕(vertigo)——特异性症状,感觉环境在旋转,各方向皆有,头活动后加重;●失衡(disequilibrium / imbalance / unsteadiness)——不稳或不安全感,无旋转、站立和行走困难;●头重脚轻或头昏(lightheadedness)——头或环境有“游泳”、漂浮、晕或摇摆感;●晕厥前(pre-syncope / nearfaint)——一过性、马上要失去知觉、晕倒的感觉。
相关名词的概念性症状描述和临床意义可参考下表。
不过研究显示,患者对症状性质的描述并不准确。
一项研究入选了2个医院的急诊患者872例,主诉头晕、头重脚轻或不稳,44%的患者因此而来急诊,经过问卷分析后发现,62%的患者选择了1种以上的头晕类型,54%患者的回答与就诊时的描述不一致,52%患者6分钟内的前后回答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