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案例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老年人不得安宁,青年人毫无希望,儿童也没有一点快乐!大家一同都挤在臭气薰天的贫民窟里,而有些人则嫉妒另一些人.原因是后营为满足有闲者的奢侈和享乐效劳得到一点报酬,比自己略微幸运一些!命运捉弄人是多么残酷,多么凶狠啊!身为一个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衫都没有,却织造金色的锦缎使王后穿着漂亮。
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混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述官贵人的崽子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这是匈牙利作曲家菲·李斯特1837年访问里昂时对里昂织工状况的形象描烩。
19世纪上半叶,里昂是法国的纺织工业中心。
那里纺织工场里的工人遭受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每日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达十八小时,住的是潮湿的地下室或闷热的阁楼,挣的工资难以维持温饱,许多工人只能以马铃薯度日。
童工的境况则更加悲惨。
工人门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沉重的剥削,多次要求提高工资。
后来场主背弃诺言,激起里昂织工的极大愤怒。
1831年11月21日晨,工人们举行了罢工示威。
他们商呼着战斗口号“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斗志昂扬地向市中心进发。
法国政府非常惊慌,立即派军警镇压。
人们夺过军警手中的武器进行战斗,于是罢工演变成了起义。
起义者直截了当地宣布:“1830年7月,资产阶级为自己举行了革命,现在我们要举行自己的革命。
”经过三天英勇顽强的战斗,工人们击败了政府军,占领了里昂城并逮捕了省长,斗争取得了暂时胜利。
但是,由于工人们在政治上没有坚强的组织和领导,没有与其他城市工人建立联系,没有连续进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得反动政府得到喘息机会。
政府从巴黎调来了五十门大饱和六万军队,12月3日终于把起义镇压下去了。
1834年4月9日,里昂工人为了反对政府颁布的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反动法令,营救罢工领导人,再次举行了起义。
盘点世界工人运动历史2010年05月01日 08:17:02 来源:新华网综合1886年5月1日,芝加哥二十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
节日中,各地举行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
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国际工人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1830年法国七月王朝建立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引起普遍不满。
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有9万多工人。
他们每天劳动长达15—18个小时,劳动报酬却极为微薄,无法赡养家庭,且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1831年中旬起,工人群众多次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均遭资本家和政府当局拒绝。
11月21日,里昂各行业工人纷纷罢工示威,当局调集军队前往镇压。
工人们便在“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武装起义。
经过同军警的3天浴血奋战,起义工人占领了整个里昂市,拘押了省长,成立了工人委员会。
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没有彻底摧毁旧政权,结果反动政府调集6万军队进攻里昂城,12月3日工人起义被血腥镇压了。
1834年2月,里昂工人再次举行罢工,抗议当局逮捕工人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结社的法令。
4月9日,工人罢工发展成为起义。
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其口号是“不共和毋宁死!”这次起义得到了巴黎、圣亚田、格累诺布尔、马赛等城市工人的响应和支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在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而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
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
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
从16世纪起,它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特别受到各国王公贵族的喜爱。
在里昂城的中心,可以看到整洁的大街、林立的店铺和穿戴讲究的行人。
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
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
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
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
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
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
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
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
开会的这一天,他们想方设法地讨价还价,而工人代表则是理直气壮,毫不让步。
正在双方激烈争论的时候,从外面传来了震耳的吼声和歌声。
原来6000名纺织工人停止了工作,列队来到省政府门前示威。
他们高唱着战歌,雄赳赳地来到了会议厅外。
资本家们赶忙闭上嘴,仔细一听,听出工人们在唱《马赛曲》。
他们顿时着了慌,乱成一团,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有几个大商人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决定先来个退兵之计,然后再想办法。
这一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被通过了。
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整个里昂的工人区立刻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工人们为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欢呼。
然而,资本家们并不甘心认输。
他们派人向内阁总理告状,反对工资标准协议。
政府立即根据制造商的要求否决了这项协议,还准备用武力镇压工人。
将军罗盖公开叫嚷:“如果工人敢于起来,那就叫他们的肚皮开花。
”制造商们有罗盖撑腰,马上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协议。
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介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在工场主和包买商残酷剥削下,丝织工人和手工业者生活极为困苦。
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请愿、游行。
10月间,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低工价协议。
但随之在七月王朝商业大臣的支持下,包买商撕毁协议。
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
起义者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经过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
起义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所镇压。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发丝织工人起义。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
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
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
”工人组织互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
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殊被政府军镇压。
起义在巴黎和法国许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是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
英国的宪章运动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
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
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11月21日,成千上万的法国丝织工人在里昂市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他们打着的标语牌却是“省长万岁!”“我们的父母官万岁!”
原来里昂是法国当时的丝织中心,里昂已经拥有3万名丝织工人,他们遭受到工厂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每天劳动15-18小时,所得工资只能买一磅面包,难以维持生计,纷纷向工厂主提出要求增加工资。
10月初,6000名丝织工人把工厂主堵在办公室里,迫使这位工厂主答应为工人增加工资。
但是过后,这位工厂主违背诺言,拒不执行和工人们达成的协议。
愤怒的工人向里昂的省长请愿,省长出于对工人的同情,更是为了里昂的秩序,答应了工人的请求。
于是,工人们抬出了省长。
他们要求省长帮助他们对付不同意增加工资的工厂主。
11月21日的罢工游行使里昂沸腾了,各界的代表聚在一起研究工人罢工的问题。
在政府大厅里,人们争论不休。
自由主义代表佩里埃发表意见说,国家没有支持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职能,国家必须保障契约自由。
根据这一原则,政府决定派出36000名士兵镇压工人罢工游行。
省长曾同意的增加工资比率被废除,省长被免职。
当2000多工人手挽手高唱《巴黎进行曲》向市中心前进时,立刻遭到军队的阻拦,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
军队突然开枪,打死了一名工人。
示威游行的工人气愤已极,纷纷拿起了武器。
他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
经过两天多的战斗,武装工人打退了政府军,控制了里昂全城,占领了市政厅,拘捕了省长,起义达到了高潮。
但是,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也显示出他的不成熟。
他们没有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只成立了一个工人委员会,作为临时机构来“监视”市政府的行动,没有真正掌握政权。
同时,起义工人也没有与其他工业的工人联系。
而当时,里昂的工人总数约有9万人,这是一支不小和力量。
12月3日,政府向里昂派来了大批军队,把这场历时仅十几天的起义镇压下去了。
然而,里昂工人的斗志并没有消沉,他们始终坚定地与资本家作斗争,决心随时用自己的鲜血捍卫自己的权利。
两年以后,即1833年的4月9日,里昂爆发了第二次武装起义。
这一次起义,工人们明确地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他们在一面旗帜上写着:“不共和,毋宁死”的口号。
里昂工人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坚持了6天6夜,最后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法国里昂爆发的这两次工人起义,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人武装起义。
它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表明世界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里昂丝织工人起义是法国阶级斗争发展中的转折点,是工人运动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