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信贷银行连年巨额亏损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案例分析案例1:中国首例银行破产案件在2000年在海南发生。
注册资金为16.77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机构会在几年内倒闭,1997年,海南发展银行收息率高达90%并且未发生一笔呆滞贷款,与境外银行也建立了良好的代理关系。
权利增大了,肩上的担子就大了,随之而来,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城市信用社向来是以高息来吸引人们的存款,然而信用社却在支付利息时很是吃力,甚至要靠新的储户的存款来支付到期客户的利息。
长期下去,入不敷出、资不抵债、不能到期支付债务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企业的正常运作就会难以维持,最终走向灭亡。
有的信用社利息率高达25%。
但是海发行接管信用社之后,将利息率下调至7%。
那些抱着钱生钱的储户便不再相信这样的银行,致使海发行的信誉度大大受损。
银行盲目兼并利率过高的信用合作社,无法有效的挽救自身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造成信誉受损,不良资产过多;监管不力,发放贷款时没有严格地考察债务人的偿还能力,经营模式不规范,致使无法追回债务,资金亏损。
案例2:关于2000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实例,这也是中国第一例非银行机构破产的案例,其中也暴露了很多管理上的弊病。
一家注册资本2亿元的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起初也是活跃在海外的中国信托投资公司之一。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管理监管混乱的弊病暴露了出来,也是企业走向破产的标志。
一、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务和相关联的企业,然而却没有严格考察债务人偿还能力与交易对手的信誉程度。
进而将自身企业的风险大大提高,资金放得出去却收不回来,企业难以正常运转。
二、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过少,然而短期存款等流动负债过多,经常性的短债长用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的下降,进而企业的资金缺口大幅度增大,资不抵债。
案例3:1997年北岩建筑协会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促成了英国北岩银行的创立2007 年8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9月14日,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监管局发布联合声明,认为北岩银行没有丧失偿债能力,资产足以偿还负债,从2007年9月12日到9月17日客户提取资金的总量达20亿英镑。
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 年 2 月 26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 9.16 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情介绍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
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操作风险典型案例1、巴林银行的倒闭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破产清算。
这则消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因为巴林银行是英国举世闻名的老牌商业银行。
说起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它竟葬送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之手!1992年,里森加入巴林银行并被派往新加坡分行,负责新加坡分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里森的主要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的套利活动。
然而过于自负的里森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则去做,他判断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伪造文件、私设账户挪用大量的资金买进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里森突然失踪,他失败的投机活动导致巴林银行的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已经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巴林银行是由于里森个人的投机失败直接引发的。
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巴林银行控制内部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制度相当薄弱。
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
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
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2、日本大和银行。
井口俊英是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一名职员,1976年进入该行,担当国债交易审核员。
1979年,因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被提升为纽约分行国债交易室主管,同时兼任国债交易稽查主任。
在华尔街有一间专用的办公室,这是银行给他的特殊待遇。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倒闭案一、背景资料BCCI高管参与了包括为毒品交易洗钱、向政治家行贿、做假账、逃税、资助恐怖主义和非法武器交易、操纵股价等一系列犯罪活动,触犯多个国家的银行法和证券法。
事件背景: 1991年,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突然宣布关闭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
其它69个国家的银行监管者紧随其后。
发狂的储户们涌向BCCI,徒劳地尝试取出存款,BCCI的官司如潮而至。
在香港,BCCI的小储户们很快就得到了全额偿付,因为BCCI的香港分行拥有充足的资产和很好的流动性。
在孟加拉和其他一些国家,由政府介入来补偿小储户。
然而,到了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官司仍未了结,一些国家的储户仍在等待赔偿。
事情的真相是,BCCI隐瞒了巨额亏损,并且早就开始用新储户的钱归还旧储户的存款。
1990年4月,英格兰银行允许BCCI将总部和银行记录迁至阿布扎比,这给后来的调查增加了困难。
有指控说,BCCI的高层管理者参与了一系列的犯罪活动,包括为毒品交易洗钱、向政治家行贿、做假账、逃税、资助恐怖主义和非法武器交易、操纵股价,以及触犯多个国家的银行法和证券法。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于20世纪60年代由巴基斯坦的银行家AGHA HASAN ABEDI 创立。
注册地在卢森堡和开曼群岛,经营总部在伦敦,并在香港拥有大量业务。
BCCI的主要股东包括阿布扎比的王室家族和美洲银行(1973年时,美洲银行拥有BCCI近50%的股份,后于1980年售出)。
在BCCI20多年的发展中,其业务扩张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
到1990年,它已经在全球拥有100万客户,报表显示的资产约200亿美元。
它的许多客户都是在国外工作或已经移民的亚洲人。
BCCI似乎比竞争对手们更了解客户向家乡的亲人们汇款和持有多种货币的需求,同时提供诱人的利率。
BCCI一度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更让100万无辜存款者无法容忍的一件事是:有的管理机构几年前就知道BCCI存在问题,而监管者们认为BCCI复杂的国际合作架构妨碍了他们对于其业务进行全面了解。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目录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案例四:“中航油”事件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案例九:AIG 危机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一、案情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
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
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
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
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
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
”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
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
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
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案例库案例1 巴林银行倒闭巴林银行在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至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
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至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
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
国商银行倒闭风波(国外金融风险典型案例之一)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以下简称国商银行〕因亏损严峻、有欺诈行为和涉嫌参与犯罪活动,被多国金融监管当局关闭在当地的业务,继而倒闭。
【一】事件通过国商银行成立于1972年,在金融监管较松的卢森堡和开曼群岛注册。
该银行是一个银行控股公司,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子公司或分行,组成一个复杂的跨国银行网络。
1990年底,它名义上拥有42、4亿美元股本,240亿美元总资产,在世界大银行中排名第439位。
1988年,该行的美国佛罗里达分行涉嫌为贩毒集团“洗钱”,被法院罚款,该分行5名高级职员被判刑,该行信誉因此降低。
此后,卢森堡政府要求该行总部撤出,该行决定于1991年底迁往英国。
英格兰银行在例行调查时发明,该行1990年严峻亏损,但没有向外公布。
通过进一步审查,英格兰银行发明事态严峻,经与卢森堡和开曼群岛金融当局接触,三方一致同意对该行业务进行接管,暂停其业务。
不久,卢森堡当局对该行提起破产诉讼,该行最大股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王族公开表示情愿注资挽救,后因损失太大放弃了挽救行动。
1991年7月5日,英格兰银行宣布接管国商银行的英国业务,紧接着卢森堡、法国、美国、西班牙及瑞士等国的金融当局勒令该行在当地停业。
几天后,该行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相继停止。
10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联手暂停一家银行的业务,这在世界金融进展史上尚属首次。
随后,各国金融当局对该行业务进行全面调查,决定完全关闭该银行。
国商银行倒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紧是:一是资产质量差,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整个银行差不多资不抵债。
英格兰银行在调查过程中发明,该行的大额贷款投放过分集中于少数人,这些借款人不受贷款部门审查,并与银行高层治理人员关系紧密。
该行经营混乱,经常发放明知无法收回的贷款。
为弥补损失,该行不得不大量借贷和利用高息吸收存款,从而使问题更加严峻。
二是有严峻欺诈行为。
该行利用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协调困难的客观情况,在内部频繁转移资产和利润,由此长期隐瞒亏损和非法经营活动,在该行几名高级治理人员的指挥下,每次监管当局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就将坏资产调往海外机构,从境外调入良好资产,为隐瞒事实真相,1987年往常,该行别有用心地聘请两家外部审计机构共同审计,出具有失公正的审计报告。
里昂信贷银行连年巨额亏损案例
成立于1863年的里昂银行——一个老牌跨国金融集团,在1992-1995年四年间出现了连年巨额亏损,其中1994年亏损额高达123亿法郎。
作为一家国有银行,法国政府不得不三次拨款“补血”(1994年49亿法郎,次年再度资助230亿法郎;根据欧洲联盟批准的救助方案,法国政府准备投入450亿法郎协助里昂银行渡过难关)。
此事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强烈震动,被称之为欧洲有史以来银行业最严重的“地震”。
里昂银行出现连年巨额亏损,有其特殊的体制背景。
一是,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以推动本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法国议会也通过了《新银行法》,放宽了对资金跨区域、跨国界流动的限制,确立了综合性银行的体制,促使传统的商业银行向经营国际化、操作电脑化、交易电子化、融资方式证券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工具多样化方向发展。
里昂银行购买米高电影公司产权直接经营,总共亏损10亿美元之多。
二是从1989年下半年起,法国陷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之中,经济萧条。
经济增长只有1.1%,失业率高达12%;法国预算赤字、政府债券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和50%;利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短期、长期利率分别为6.58%和7.66%。
三是在法国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常常利用信贷、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手段刺激经济,并从优惠贷款、市场准入角度向不同的企业倾斜。
在金融方面,政府希望通过融资、新型金融工具等途径实行跨行业、跨国界扩张,形成跻身于全球前列的金融集团。
1984-1993年,里昂银行的境外资产从70亿法郎扩展到4000亿法郎(合650亿美元),以实现政府确定的赶上德意志银行的目标。
同时,作为国有银行的里昂银行责无旁贷,服从执政党、高级官员的指令,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及为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发行债券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其结果是境外高额兼并和境内低利信贷构成了里昂银行的1000亿法郎坏帐的主体。
四是法国国有化和私有化左右摇摆。
二战前,除了国民银行、农业信贷银行等少数几家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是私有的。
二战后,根据1945年12月的一项法令,银行全部改制为国有。
1973年1月,法国对银行实行国家控股,员工和其它机构参股的产权改革,1982年2月,法国颁布国有化法令,银行又改为国有。
1986年7月,法国以法令形式推行私有化,42家大银行陆续向公众、企业出售股权。
里昂银行原定于1991年3月实行私有化,后因经济危机而放慢,失去了及时改革产权、调整管理机构的良机。
据法国财政部的计划,将在2002年前实行里昂银行全部股票上市,并向公众机构出售。
此外,法国房地产市场萧条、国家保险公司的亏损,军火工业订单的减少,也对银行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恶化了银行的经营环境。
法国巴黎荷兰金融公司董事长A·勒夫·郎说过:“里昂银行令人痛心的失误,将使我们付出10年的代价,必须引起警惕。
”的确,里昂银行的教训不但应引起法国银行业的重视,全球其它地区的同行也应引以为鉴,以防重滔前车之鉴。
第一,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欧洲第一。
政府确立的方针是:赶超美国,争做欧洲第一,在金融界,政府希望里昂银行充当领头羊,加快国际化步伐。
1985年境外收益占40%,1989年占26%,1992年转盈为亏了。
第二,按照欧洲银行的传统,放贷、控股、参股是控制工商企业的主要方式。
里昂银行直接经营米高梅电影公司是80年代以来欧美银行业跨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企业购并和重组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又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优势的潜力,对购买者来说,是经济和施加的考验,一般认为,扭亏转盈需要3-5年时间,里昂银行承担了购并后的亏损,却不能继续从盈利中分享收益,成为股市投资失误的一个范例。
第三,管理不善,用人不当,经营失误。
里昂银行内部管理混乱,特别是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
其合作伙伴、子公司负责人以及银行职员,有的曾因欺诈、假帐骗贷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立案调查;有的触犯刑事,被判处有齐徒刑;有的非法借贷,挪用资金、收受回扣等等。
都是造成里昂银行过度扩张、亏损累累的主要责任人。
里昂银行的巨额亏损表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要比一般工商企业复杂得多,稍
有不慎,就会出现重大失误。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一旦陷入经营困境,不仅会危及自身,而且还会波及其它相关企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