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15
土壤的实习报告【实用】土壤的实习报告4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名称:土壤植物地理实习地点:湖北应山自然保护区时间:20xx年4月23日--20xx年4月25日实习人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专业指导老师:***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表证。
土壤植物地理实验是植物地理学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地理学者基本功的训练之一。
本实习目的是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学生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掌握和学习植物地理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的技能,提高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具体要求学生: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PH值、速效磷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群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认识常见植物得优势种40-50种,认识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方式与要求以10-1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每个人共同按规程完成取得实验结果,独自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并把个人准备的实验物品带到实验室。
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指导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按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记录与画图,有困难时,积极思考,分析原因,自己排除障碍,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帮助或同学之间互相帮住。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实验报告,按时交实验报告。
一、实习背景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形成过程、性质及其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野外调查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于2023年7月10日至7月16日,在指导老师李明的带领下,前往我国某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我国土壤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2. 掌握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熟悉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土壤性质;4.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我国某地实习时间:2023年7月10日至7月16日四、实习内容1. 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水稻土、紫色土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土壤类型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山区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为主,平原地区则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2. 土壤形成条件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环境,如红壤的形成主要受母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稻土的形成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紫色土的形成则与母岩有关。
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实习期间,我们共观察了5个土壤剖面,了解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剖面特征。
4. 土壤性质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通过测定土壤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5. 土壤野外调查方法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样方设置、土壤采集、土壤剖面挖掘、土壤性质测定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野外调查技巧,为今后的专业调查奠定了基础。
五、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 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深化了对我国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的认识。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掌握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土壤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野外调查、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教学对象土壤地理专业本科生三、实践教学内容1. 土壤地理基本概念与原理2. 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4. 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5.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6. 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四、实践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安排12个学时的理论课程,讲解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野外实践教学:安排6个学时的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实践。
3. 综合实习:安排2周的综合实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教学步骤1. 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土壤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3)介绍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等相关知识。
2. 野外实践教学(1)教师讲解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分组进行野外调查,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土壤类型、颜色、结构等特征。
(3)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水分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实验操作。
3. 综合实习(1)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地点。
(2)根据实习地点的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制定实习方案。
(3)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壤肥力评价、土壤污染治理等。
(4)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六、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野外实践教学: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实习: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实践教学保障措施1. 实践教学场地:学校应提供充足的野外实践教学场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设备: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调查工具等,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土壤学实验与实习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进行土壤理论分析的前提,是确保土壤分析结果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
采样的最基本原理是代表性地块和代表性土壤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样品采集的意义方法,掌握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二)实验器材土钻、铁锹、环刀、小平铲、塑料袋(三)实验原理分析目的不同,采集土样的部位也有差别。
最常见的是耕作层多点混合样的采集和剖面柱状混合样的采集。
耕作层多点混合样的采集:为了分析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作层中养分的动态变化和供求状况,采样一般不需挖土坑,只需取耕作层(0‐20cm左右)的样品。
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动态和作物长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试验区的面积确定采样点的多少,通常为 5‐20 个点,点的分布可根据地块大小,地形及肥力均匀情况分别采用下法:1.对角取样法:适合于地块小,肥力均匀,地势平坦的田块,采样约 5 点。
2.棋盘取样法:适用于地块大小中等,地势平坦,地形端正,肥力不匀,取样在 10 点以上的田块。
3.蛇形取样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不太平坦、肥力不均、取样点数较多的田块。
先选取肥力均一的地块,根据地块的大小布置采样点,每点先用锹挖20cm,弃去,然后沿坑纵向取一薄层,多点混合到一起;或者用土钻多点钻取,混匀,用四分法弃去多余部分,留 500‐1000克作分析用。
剖面柱状混合样的采集:为了研究土壤剖面特征时取,可以通过测定剖面各层的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果树等深根系作物施肥的参考依据。
在选择好挖去剖面的位置后,先挖剖面,规格为 2m×1m×1.5m,观察剖面形态要素后,根据剖面层次,每层从上到下削出一个土样,然后全部取下装入袋中。
有时,同时在剖面上用环刀取原状土样,每层3-4点重复,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容重、田间持水量及饱和含水量,计算孔隙度,评价其肥力性能。
上述两种样品采集后,必须同时写两个标签,装样袋内外各一个标签,注明地点、层次厚度、天气、时间、采集人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组成;2.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3. 学习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方法;4. 分析土壤性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是反映土壤性质的重要参数。
本实验通过测定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分析土壤性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如砂土、壤土、黏土等);2. 实验仪器:土壤筛、pH计、烘箱、天平、剪刀、玻璃棒、滴定管、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如砂土、壤土、黏土等;(2)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去除杂质;(3)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研磨,过筛,备用。
2. 土壤质地测定(1)称取过筛后的土壤样品10g;(2)将土壤样品放入土壤筛中,用水冲洗,使土壤颗粒通过筛孔;(3)称量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质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pH值测定(1)称取过筛后的土壤样品10g;(2)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均匀;(3)使用pH计测定土壤溶液的pH值。
4.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1)称取过筛后的土壤样品5g;(2)加入10ml重铬酸钾溶液,搅拌均匀;(3)将混合液放入烘箱中,在180℃下烘干;(4)称量烘干后的土壤样品质量,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质地分析根据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质量,计算土壤质地。
例如,砂土的质地为砂粒、粉粒和黏粒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70%、20%、10%。
2. 土壤pH值分析根据pH计测定的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范围。
例如,砂土的pH值范围为5.5-7.0,壤土的pH值范围为6.0-7.5,黏土的pH值范围为4.5-6.0。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壤功能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土壤功能地理的基本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地点:XX地区2.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2021年X月X日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4. 实验器材:土壤取样器、GPS定位仪、记录本、相机、土样袋、烘箱、天平、pH计、电导率仪等。
三、实验步骤1. 野外调查(1)选择实验地点: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调查。
(2)确定调查点:利用GPS定位仪确定调查点的经纬度坐标,记录相关信息。
(3)采集土壤样品:使用土壤取样器采集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样品,并记录样品的采集深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
(4)观察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结构,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特征。
(5)植被调查:调查植被类型、生长状况、覆盖率等。
2. 室内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测定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3)土壤水分分析: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指标。
(4)土壤养分有效性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效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地区土壤pH值范围为5.5-7.5,有机质含量在1.0-2.0%之间,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1-0.3%、0.1-0.3%、1.0-2.0%。
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土壤结构较好,水分含量适中。
2.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酶活性较高,其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为0.5-1.5U/g、0.5-1.5U/g、0.5-1.5U/g。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指导老师:实习学生:班级:专业:1,实习目的通过对部分典型地区土壤类型与形成的环境的考察及对典型土壤类型的剖面观察和分析,结合周边环境和成土母质,掌握土壤类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剖面的挖掘,层次的划分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活性关系,深入的理解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人类活动对土壤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夯实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野外的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实践能力2实习计划20xx.5.20上午进行实习安排及安全教育。
下午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创新科技园区挖掘并观察农业土壤剖面20xx.5.21去山东沂源县观察溶洞及棕壤褐土典型性状20xx.5.23去济南黄河大桥观察河滩潮土3实习内容3.1概述调查泰安――沂源及黄河滩地质地貌情况,观察棕壤、褐土潮土形成条件、过程、土壤属性,分析土壤肥力特点及改良措施;观察岩溶地貌特点、形成条件、溶洞特点及形成原因等。
农业土壤剖面点的选定、剖面挖掘及观测,土壤样品的采集;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实习中调查土壤的生产性能及改良措施。
土壤质地、结构、含水量等的野外观察判断等。
关于实习地的概述:沂源简介:沂源县地处山东省的中部,淄博市最南端,属沂蒙山区,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该县属中低山丘陵区,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沿沂河流向倾斜。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名山头1983座,最高点鲁山为群峰之首,山势挺拔峻秀,风景迷人,海拔1108.3米,是山东省第四高峰(泰山1545蒙山1156崂山1133徂徕山1027)。
最低点东南沂河谷地,海拔180米。
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地等。
境内有大小河流1530条。
其中沂河流经山东、江苏8县市,沂源境内全长84.6公里。
沂源溶洞简介:位于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千人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
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
土壤地理学实验手册目录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含水量测定 (1)实验二土壤颗粒分析 (4)实验三土壤有机质测定 (8)实验四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11)实验五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14)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含水量测定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测定土壤水分是为了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以作为土壤水分管理,如确定灌溉定额的依据。
在分析工作中,由于分析结果一般是以烘干土为基础表示的,也需要测定湿土或风干土的水分含量,以便进行分析结果的换算。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
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一)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
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二)耕作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份,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
采样点5—20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
2、采样方法: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毫米左右的土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三)土壤物理分析样品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