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8章第4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学设计【教材知识梳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运用地图说出贵州的位置范围,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贵州的自然地理概况(重点)。
2.查阅资料分析贵州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重点)。
3.运用资料了解贵州的自然资源及利用情况,了解贵州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教学过程】一、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云贵高原东部。
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3.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4.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丰富;(2)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具有显著优势。
【教材问题探究】1.①“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安和众多,地表水少,耕地面积少。
②“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贵州平均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2.(1)纬度位置:贵州(24°37′N-29°13′N);重庆(29°35′N);武汉(30°37′N),长沙(28°11′N);上海(31°14′N)(2)贵阳海拔高,夏季气温低于其他几个城市(3)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
贵州位于北纬24°37′~29°13′,属亚热带,由于纬度偏低,不像北方那样严寒。
但贵州海拔又相对较高,平均值在1 100米左右,因而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凉爽。
“低纬度”与“高海拔”两相调节,所以气温“寒暑适中”,称得上是一个“天然大空调”。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教材问题探究】1.主要问题出在“毁林开荒”这一环节。
2.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陡坡垦殖);③过度开垦;④乱砍滥伐;⑤乱放牧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二是转变发展模式,三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01—2014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贵州每年都有灾害,无处不有灾。
贵州地区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交141 冉越201402040105摘要分析贵州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贵州;对策;喀斯特地形我来自于贵州省,贵州,简称“黔”或“贵”。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贵州相对于全国来说是较落后发展地区,在之前的20年前,工业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环境也比现在好很多。
依稀记得,小时候经常去的那条河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什么的成群游来游去。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晚上等着大人们从河里电鱼,那意味着一顿丰富的天然无污染的美味。
但那时候在河流上方有一家化工厂,化工厂那会可不敢向河里投放工业废料,但当化工厂废料泄露之后,记得河流变了颜色,一大群一大群的小鱼翻了白肚,那时候河流的自我清洁能力比较强,所以就慢慢的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可是随着经济的逐步提升,工厂,公路等的修建,人类对于树木的严重砍伐,后来那条河就越来越容易干涸也容易有洪流,记得死了不少人。
但是当时当地的一些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现在,河流时不时断流,河里面很难看见有活物,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相关部门关注这个现象。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地区之一。
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01—2014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贵州每年都有灾害,无处不有灾。
1.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说明贵州的地形是以()A.高原和盆地B.山地和平原C.高原和山地D.平原和丘陵2. 下列关于贵州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势西高东低,主要位于我国的第三阶梯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湿润多雨C. 水能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D. 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现象严重3.近年来,贵州时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在有些地区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下列关于贵州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贵州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B. 贵州石漠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C. 封山育林、人工种草等措施能较好地控制石漠化D. 应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质4.贵广高铁也被称为“穿越喀斯特的超级铁路”,经过贵州、广西和广东,其地处西南复杂艰险山区,峡高谷深,施工难度极高,所以遇上高山,峡谷,或者河流之类地形的就必须用隧道和桥梁来解决了。
贵广高铁的桥梁和隧道特别多,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复杂B. 降低成本C. 气候多变D. 保护耕地5.为了减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的危害,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封山育林B. 大力发展畜牧业C.人工种草D.积极推进生态农业6. 贵州石漠化的人为原因是()A.山高坡陡,气候湿润B.陡坡开垦,破坏植被C.岩层坚硬,成土缓慢D.干旱严重,土壤板结在贵州肇兴侗寨,有大面积的稻作梯田,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怡人。
在当地政府引导、企业扶持下已形成了“稻-鱼-游”生态旅游模式,走上了致富路。
据此完成7-8题。
7.贵州肇兴侗寨“稻-鱼-游”生态旅游模式,符合国家提倡的()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③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④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肇兴侗寨“稻-鱼-游”生态旅游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有()①国家政策扶持②平原广阔③雨热充足④侗乡民俗风情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9.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下列景点属于贵州省的是()10.下列措施属于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的有()①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大批水利基础设施②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立一大批大型煤电基地③充分发挥“水火互济”的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④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读“贵州省”图,回答问题。
数据中心选择贵州作为建设地点的原因有多方面考虑:
1. 自然环境:贵州地处内陆,地势复杂,多山丛林,自然环境相对稳定,少受自然灾害影响,有利于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
2. 气候条件:贵州气候温和湿润,夏季相对凉爽,有利于数据中心的散热和降温,有助于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3. 电力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水电发电占比较高,电力资源充足且价格相对较低,有利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4. 政策支持: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引进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提供税收优惠和土地资源支持等。
5. 地理位置:贵州地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与周边省市相对独立,有利于建设跨区域数据中心,服务周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信息化需求。
6. 人才优势:贵州省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数据中心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
7. 经济发展:贵州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为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贵州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地点具有自然环境好、电力资源充足、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势,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于稳定运行和发展需求。
①盆地中的城市——贵阳、六盘水和安顺。
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盘水)、放射状(安顺)和多边形(贵阳)展布,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盆地内部还散布有残丘、孤峰等。
这类城市的环境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的水土资源比洼地的多,但差异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较浅,易开采也易受污染。
②谷地中的城市——宽谷中的都匀和铜仁,构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义。
城市沿河两岸展布,占据高漫滩、阶地以及部分缓坡地,两侧陡峭,或有和缓的峡谷、宽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并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环境容量较大,但土地资源缺乏。
③台阶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远的台阶上的城市如凯里、兴义,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规则展布,水资源较缺,自净力差。
高原面台阶洼地上的城市,如毕业,地表基本无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资源贫缺,为9市中自然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市。
从总体上看,贵州城市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见表1)。
1.1 地形封闭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
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
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2 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
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1.3 地势高低悬殊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
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4 自然灾害频繁贵州年降水达1000mm以上,但“喀斯特”发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对缺乏。
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带积水形成内涝,如1996年贵阳市建成区多处被水淹1周多。
因而旱涝灾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制约。
贵州省自然灾害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25•【字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4第12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4第12号《贵州省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已于2024年9月25日经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25日贵州省自然灾害防治条例(2024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治规划第三章风险防控第四章应急准备第五章监测预警第六章救援救灾第七章恢复重建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防治规划、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救援救灾、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等水旱灾害,大风、冰雹、暴雨(雪)、低温冷冻、雷电和大雾等气象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等。
第三条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
第四条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依法科学应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八年级地理下册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新版)湘教版(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地理下册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新版)湘教版(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地理下册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新版)湘教版(2)的全部内容。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课件展示:探究活动一: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概况教师:读图,概括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教师:读贵州省地形图,回答问题:1.贵州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贵州所在地形区的名称是什么?2.根据高度表和河流流向,判断贵州的地势特征。
课件展示: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通过图例及地形图,概括贵州地形、地势特征,从而清楚地势特征决定河流流向。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1.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有“地无三里平”的说法。
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地形区有云贵高原等。
2。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教师:读贵阳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表,分析贵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进而概括贵州省的气候特征。
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州阴雨天多,有“天无三日晴”之说.通过气温和降水图表,概括贵州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表,完成下列问题:(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表中5个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纬度的高低。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XX—20XX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贵州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贵州的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
4.了解贵州省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贵州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贵州有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贵州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引入)长江从青海发源,出了青藏高原后,就进入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
今天我们学习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省区——贵州省。
(板)第三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一、自然地理概况课堂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8-56、8-571.贵州位于中国的什么部位?是否濒临海洋?2.说出贵州大致的经纬度范围?3.找出与贵州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4.贵州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贵州的地势特征是什么?学生思考分析、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课堂活动21.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有哪些?2.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3.造成贵州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分析、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课堂活动3指导学生读“贵州的石漠化治理”和图8-60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课堂活动4贵州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贵州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018年桐梓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初中地理(试题命制)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自然地理概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汞、重晶石、磷、铝土等。
主要河流有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等,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显著优势。
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
图8-56 贵州在中国的位置图8-57 贵州地形分布1.贵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些说法反映了贵州地理环境的哪些特点?说一说你的理解。
2.分析下表,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表中5个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纬度的高低。
(2)想一想,贵阳夏季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部分城市7-8月平均气温统计(℃)城市 月份贵阳 重庆 武汉 长沙 上海7月 23.9 28.1 28.7 28.6 28.0 8月23.628.428.228.127.8(3) 有人说,“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
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贵州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石漠化现象。
每逢暴雨,有些地区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近些年来,贵州有时发生严重的干旱,有时出现冰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贵州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当地土层瘠薄,植被根系浅,容易遭到水流的冲刷侵蚀,土层之下是坚硬的石灰岩,成土过程异常缓慢,在滥垦乱伐之后就会出现大范围的石漠化。
当地山高坡陡,气候暖湿,加之降水集中,更加剧了石漠化过程。
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人口增长→耕地不足→毁林开荒→土壤侵蚀→石漠化→耕地不足→……”的恶性循环。
“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微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赤水市两河口学校袁有财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三条中国地理第(五)款认识区域中推出:“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条乡土地理中提出:①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②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③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②.了解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贵州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两年的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经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中;学生基本会利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等媒体资料寻找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因此,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学习较容易。
(四)教学创新与策略选择
1、教学创新点: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2、微课课型策略:新授课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资源来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及其配套光盘、网络资源。
2、教学网络应用平台:支持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网络环境平台,如校园网、微信平台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通过ppt课件展示)
⑴.学习导入
①.导入课题:《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②.创设情境,导入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写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是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问题突出的省级行政区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了解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③.导入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学习难点:了解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⑵.分析问题:图片展示,思考并归纳
①.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②.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③.贵州石漠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⑶.导入自然灾害图片:
①.请看以下图片,思考、分析和归纳贵州主要存在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②.导入:图片1.自然灾害——干旱;图片2.自然灾害——冰冻;图片3.自然灾害——冰雹;图片
4.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
⑷.归纳小结:以上四张图片,反映了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象灾害,表现为干旱、冰冻、冰雹;另一方面是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泥石流。
⑸.导入生态环境问题图片:
①.请看以下图片,思考、分析和归纳贵州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导致贵州石漠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②.导入:图片1.生态环境问题——耕作;图片2.生态环境问题——饮水;图片3.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
③.导入文字:贵州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的石漠化现象。
⑹.归纳小结,通过以上图片和文字资料显示:
①.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②.石漠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自然原因——土层较薄;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
⑺.解决问题,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贵州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当地土层瘠薄,植被根系浅,容易遭到水流的冲刷侵蚀,土层之下是坚硬的石灰岩,成土过程异常缓慢,在滥垦乱伐之后就会出现大范围的石漠化。
当山高坡陡,气候暖湿,加之降水集中,更加剧了石漠化过程。
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人口增长→耕地不足→毁林开荒→土壤侵蚀→石漠化→耕地不足→……”的恶性循环。
①.就石漠化发生的过程来看,主要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
答:综合分析,贵州石漠化现象形成的主要问题出在“毁林开荒”这一环节。
②.有哪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石漠化过程呢?
答:除了“毁林开荒”之外,加剧贵州石漠化现象过程的主要因素还有:陡坡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耕作、滥垦乱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矿和工程建设等。
③.议一议,应该如何协调当地的人地关系?
答:结合实际,我认为协调当地的人地关系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二是转变发展模式;三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养成从小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教学流程
3、教学小结:问问我自己?
⑴.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知道了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知道了贵州石漠化现象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知道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应从我做起。
⑵.本节课我掌握了什么技能?
掌握了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学会了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学会了要多方思考问题能力。
(七)、教学评价
请您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检测⑴、检测⑵,请您课后完成检测⑶。
检测⑴.单项选择
①.贵州省最容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D )
A.河流和湖泊干涸 B.土地沙化 C.大片沼泽消失 D.石漠化
②.每逢暴雨,贵州山区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A )
A.滑坡、泥石流 B.洪涝灾害 C.冰冻、冰雹 D.地震、火山
检测⑵.填空
①.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
②.贵州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如干旱、冰冻、冰雹。
检测⑶.社会调查
联系你的家乡实际,通过社会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你家乡的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八)、结束
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我的下一个微课将讲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谢谢!
二、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到了贵州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知道了贵州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使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方思考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