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老子》八章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精解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老子》八章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选择背诵《老子》部分内容,指定背诵八章:1、第八章“上善若水”;2、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3、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4、第二十二章“曲则全”;5、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6、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7、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8、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老子》这八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才牢固。
目前,高考也要求学生理解记忆,为此,本文特对这八章内容做简要解析。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老师可以当作指导学生背诵《老子》的教学资料。
一、上善若水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解析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作比喻,以水性来比喻道德高尚的。
水有三个特点:一是柔,二是润泽万物而不争,三是处卑下之地。
认为最完善的人性就应该具备这三个特点,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要有服务精神。
与人相交,没有必要去争利争名。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离骚》(节选)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古代那些擅长追求道的人,他们的修行微妙玄妙,深奥难以理解。
正因为如此难以理解,所以必须强迫自己去容纳它:像是在严寒的冬天涉过一条河流,像是在四周都充满敌意的情况下保持警惕,像是像客人一样恭敬周围的人,像是像凌波轻舞一样自由自在,像是像木头一样朴实无华,像是像山谷一样广阔无垠,像是像浑浊的水一样混沌不清。
有谁能够将混浊的水变得清澈静谧?有谁能够在动荡中保持安宁?只有不追求过多,才能够遮蔽自己而不断更新。
古往今来,善于遵循老子之道的人们,具备微妙、深邃、通达变通的能力,使人难以洞察其内心。
正因为难以洞察,我们只能勉强形容:有时候他们像在冬天涉水过河一样犹豫谨慎,怕冷、战栗、小心翼翼;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即将融化一样松散随意,淳朴朴实,旷放豁达,就像空气一样。
他们表现出的多面相貌看起来很混浊。
谁能在混浊中保持心灵的清明?懂得保持内心平静的人能逐渐保持清明;谁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变通应变的人能逐渐保持安稳。
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
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才能历久常新。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弯曲则全,偏颇则直,低洼则盈,敝旧则更新,少则得,多则迷惑。
”因此圣人抱着道为天下的范式。
不自我,所以才显得明晰;不自我标榜,所以才显著;不自夸耀,所以才有功德;不自骄傲,所以才能长久。
只有不争,才能使天下无人能与之争。
古人所说的“弯曲则全”岂是虚言?它是真实而可信的。
能够灵活应变,就能够自我成长;懂得绕路避难,就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就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懂得保持稳定,就能够真正地实现逐渐更新。
圣人不执着于成名,因此能够明白道理;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够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够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因此能够长久在途。
由于他不与人争夺名利,所以没有人能够把他当做对立面与他争夺。
这些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
新课标《老子》背诵篇目与高考作文立意新课标推荐背诵《老子》八章,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背诵这八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把这八章当作高考作文材料,教学生在作文时借鉴老子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使高考作文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1、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作文立意提示老子所说的善是道德修养,所谓上善就是最好的道德修养。
最好的善像水那样。
水利于万事万物却与世无争,留住在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却不生厌恶之心,做到这一点就离大“道”不远了。
道德修养高的人在居住、心地、交往、言谈、为政、做事、行动等方面都与众人不同,他们居处像流水那样处卑不居高,心地像潭水那样清澈;交往“仁”字当头,言谈不离诚信,为政地方大治,做事须有能力,行动抓住机遇。
在老子看来,不争就没有人能与你相争,也不会招来怨尤。
3、联系生活体验炽热的阳光直照水池,没几天水池里的水被蒸发掉了,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水池里又是满满一池水。
曾经被蒸发到空中的水又执拗地回到天底下。
水啊,你处卑不高!看到浑浊的污水“哗啦啦”地向下流去,经过一段路程后,汇集在水潭里,不几天,一泓清澈的潭水呈现在眼前。
水啊,你是纯洁心灵的模范!4、作文立意(1)泽世利民,复兴中华;奋勇争先,不为虚名(2)顺势而为:夯牢我理科基础乘智能机器之势耳奋飞(3)居地之卑湿,彰德之高尚:赞道德模范(4)江河曲折蜿蜒到大海,因为大海常驻江河心中(5)温柔的水,仁爱的化身,怎能让人不亲近?二、《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1、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作文立意提示五色、五音、五味真的乱目、扰耳、坏口吗?策马奔驰打猎娱乐,逛逛商场,满目奇珍异宝,心真的要狂,德行真的要败坏吗?在现代人看来,这些东西和做法不是能让人赏心悦目吗?缤纷色彩、美妙音乐、爽口美味,眼遇之则成趣,耳听之则喜露,口尝之则味甘。
21.《<老子>八章》1.在《<老子>八章》中,老子把“至善”比作水的句子是:。
2.在《<老子>八章》中,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最接近于“道”,这是因为:,,。
3.在《<老子>八章》中,老子认为“至善”之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的句子是:,。
4.在《<老子>八章》中,老子先后用“五色”“五音”“五味”来说明奢靡的物质生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危机的句子是:,,。
5.在《<老子>八章》中,圣人对待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态度与做法是:,。
6.在《<老子>八章》中,老子对善于行道的人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一般人理解不了的句子是:,,。
7.在《<老子>八章》中,“,”两句表达自己对“竞争”的态度,看似与世无争,实则颇含哲理,引人深思。
8.在《<老子>八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
9.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在《<老子>八章》中则说“,”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示范作用。
10.在《<老子>八章》中,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和聪明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充分说明了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11.在《<老子>八章》中,“,”两句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长久的人是言行不离道的规律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
1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在《<老子>八章》中,也有相关论述,这两句话是,。
13.老子在《<老子>八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22.《季氏将伐颛臾》1.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展开全文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古代文论选段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老子·八章》《老子·八章》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释及译文《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②几:接近、相似。
③地:低卑的意思。
④渊:深静的意思。
⑤与:予,指和别人相交。
⑥政:王弼本作“正”;“政”、“正”相通,故改为“政”,有行政的意思。
⑦尤:过失。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①五色:黄、青、赤、白、黑。
②五音:宫、商、角、徵、羽。
③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广雅·释诂》:“爽,伤也。
”④驰骋:马纵横奔跑。
畋:猎取飞禽走兽。
心发狂:心浮放荡。
⑤行妨:伤害行为。
⑥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即以物养己,但求恬淡安饱,而不以物役己追逐声色之娱。
⑦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
取此:指摄取“为腹”的生活。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其若凌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10?保此道者,不欲盈B11。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12。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新课标72篇背诵篇⽬⼀、⽂⾔⽂(32篇)(⼀)必修(10篇)1、《论语》⼗⼆章(“⼈⽽不仁”“朝闻道”“君⼦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则野”“⼠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知者不惑”“有⼀⾔⽽可以终⾝⾏之者乎”“⼩⼦何莫学夫《诗》”“君⼦⾷⽆求饱”“克⼰复礼为仁”)2、劝学(学不可以已……⽤⼼躁也)《荀⼦》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争光可也)司马迁4、谏太宗⼗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9、⾚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选择性必修(10篇)1、⼦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名摩灭……难为俗⼈⾔也)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道之⾏也……是谓⼤同)《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陀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钟⼭记苏轼10、登泰⼭记姚鼐(三)选修(12篇)1、《⽼⼦》⼋章(第⼋章“上善若⽔”;第⼗⼆章“五⾊令⼈⽬盲”;第⼗五章“古之善为⼠者”;第⼆⼗⼆章“曲则全”;第⼆⼗四章“跂者不⽴”;第⼆⼗七章“善⾏⽆辙迹”、第三⼗三章“知⼈者智”;第⼋⼗⼀章“信⾔不美”)2、季⽒将伐颛臾《论语》3、⼤学(古之救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为本)《礼记》4、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能之,⼰千之)《礼记》5、《孟⼦》⼀则(敢问夫⼦恶乎长……则不能也)6、逍遥游(惠⼦谓庄⼦⽈……则夫⼦犹有蓬之⼼也夫)《庄⼦》7、谏逐客书李斯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10、黄冈⽵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论选段⽑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之舞之⾜之蹈之也)典论·论⽂(盖⽂章,经国之⼤业……⽽声名⾃传于后)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诗》可以群、可以怨”)钟嵘与元九书(感⼈⼼者……华声,实义)⽩居易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名句;境⾮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境界;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诗词曲(40⾸)1、静⼥《诗经》2、⽆⾐《诗经》3、离骚(帝⾼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九⾸》5、短歌⾏曹操6、归园⽥居(其⼀)陶潜7、拟⾏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夜张若虚9.⼭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12、将进酒李⽩13、燕歌⾏⾼适14、蜀相杜甫15、客⾄杜甫16、登⾼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并序)⽩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重叠⾦明灭)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春花秋⽉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4、桂枝⾹·⾦陵怀古王安⽯25、江城⼦·⼄卯正⽉⼆⼗⽇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周邦彦3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壁⾟弃疾36、青⽟案·元⼣⾟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40、朝天⼦·咏喇叭王磐。
高中新课标背诵篇目72篇(2018-07-19 11:13:13)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陀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古之救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4、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6、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7、谏逐客书李斯 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 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钟嵘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白居易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诗词曲(40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潜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老子8章高中原文及翻译第一章:“因为有无相生,故庆自生。
有者死而无者生。
”(《老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存在和不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的东西存在,也就意味着其对立面的不存在。
生命的存在来源于死亡的存在,而死亡的存在则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句话阐述了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人受地的限制,地受天的管辖,天受道的支配,而道又追随自然的规律。
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第三章:“人无不亡,物无不老。
”(《老子》)老子指出了生命不可逆转的现象。
人终究会面临死亡,物质也会不断变老。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善待物质,因为一切都将逝去。
第四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天地是无情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个体。
对于天地来说,万物只是被动地被使用,就像颗粒般微不足道。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渺小,顺应自然。
第五章:“孰能无正,故能正大。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能够做到正大。
只有追求正直,才能真正做到伟大。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道义,追求真理,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老子》)这句话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谷神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循环,虽然生命会有终结,但生命的延续是永恒的,也是神秘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这句话表达了宇宙之间的永恒性和持久性。
天地是无尽的,时间也是无穷的。
在宇宙的漫长历史中,天地持续存在,没有终结的可能。
第八章:“上善若水。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柔顺而又强大。
水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和形态,它的无私和善良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
上善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
以上就是《老子8章高中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这篇文档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老子所表达的思想。
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
72目录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老子(8章)《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生于春秋末期,一般认为是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但有争议。
姓李名耳,字聃(dān)。
被后人推崇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又称《道德经》,言简意奥,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读本章借“水”喻“道”,根据水的性质、功能、特点,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认为,最高层次的“善”就应该像水那样,因为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物相争,处于人们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水非常接近道。
所以人要学习水最能适应环境,安于卑下的居住处所,其内心深沉如渊,与人仁厚,其言真诚,为政有条理,办事有能耐,行动善于抓住时机。
水的最大优点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奉献,不求回报。
水的这些美德,正是人们所需要学习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解读老子善于从与常人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考虑事物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在常人看来,“五色”、“五音”这些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五音谐和的音乐、五味俱全的美食、驰骋郊野的打猎娱乐活动及难得的珍贵物品,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能给人带来愉快美好的享受。
而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往往会刺激人的欲望,使人的眼、耳等感官甚至心、神等受到迷惑,“目盲”、“耳聋”、“口爽”,甚至“心发狂”,失去行动自由,因而提出“去彼”的主张,也就是将这些东西予以清除。
老子否定艺术审美的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消极落后,但其中却包含着十分积极的批判意义。
老子生活的时期,只有贵族统治者能够享受“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之美,他们穷奢极欲,纵情享受。
过分享受的结果正如《老子》第九章所指出的那样,“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也就是过分声色之美的享受导致了对自身的损害。
01、《老子》①八章(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五色②令人目盲,五音③令人耳聋,五味④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五)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⑤。
善闭,无关楗⑥(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①《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01、《老子》①八章
(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五色②令人目盲,五音③令人耳聋,五味④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五)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⑤。
善闭,无关楗⑥(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①《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⑤筹策:亦作“筹筴”。
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⑥关楗:关门的木闩(shuān)。
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1.在《<老子>八章》中,作者把“至善”之人比作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事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至善”之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老子>八章》中,作者先后用“五色”“五音”和“五味”来说明过度丰富奢靡的物质生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危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老子>八章》中,圣人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态度与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老子>八章》中,作者对善于行道的人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一般人理解不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对“竞争”的态度,看似与世无争,实则颇含哲理,引人深思。
8.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教育示范作用。
10.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真正有智慧和聪明的人应该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11.在《<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长久的人是言行不离道的规律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
1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在《<老子>八章》中,也有相关的论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3.夫唯不争,故无尤。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