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6
周代丧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的特点;周代的丧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丧葬礼仪:周代的丧葬礼仪遵循着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的原则。
根据《周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葬礼规格有所不同,如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也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2. 丧服制度:周代的丧服制度是根据死者身份和亲属关系来规定的。
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等不同等级,各级丧服的穿戴时间、款式和材质都有严格规定。
3. 丧葬用品:周代丧葬用品包括棺椁、墓碑、墓志、殉葬品等。
墓碑和墓志主要用于记录死者的姓名、身份、事迹等信息,殉葬品是为了陪葬死者在阴间的生活所需,如陶器、玉器、铜器等。
4. 丧葬禁忌:周代丧葬禁忌包括诸多方面,如死者禁忌、丧事禁忌、丧葬地点禁忌等。
这些禁忌体现了周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死者亡灵的尊重。
5. 丧葬祭祀:周代丧葬祭祀分为丧事祭祀和葬后祭祀。
丧事祭祀主要包括设奠、吊丧、踊哭等仪式,葬后祭祀主要包括墓祭、庙祭等。
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死者安宁、保佑生者平安。
6. 丧葬建筑:周代丧葬建筑主要有墓室、墓道、陵墓等。
墓室是死者遗体安放的地方,墓道是通往墓室的通道,陵墓是贵族和皇帝的葬地。
这些建筑体现了周代丧葬制度的等级性和豪华性。
周代丧葬制度是一种严格遵循等级和礼仪的制度,它反映了周代社会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特点。
在周代,丧葬不仅是对死者的安葬,更是对生者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维护。
周天子墓葬形制春秋时期,周朝统治中原地区,历经西周、东周,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更长远的宗法制度。
虽然早期周朝在政治体制、分封制、统治理念以及其它层面都进行了重大创新,但在墓葬上,其墓葬形制却与前代一脉相承。
在周朝墓葬形制上,以太庙祭祀为主,以及经《周礼》言传记载,表明墓葬形制源自上古的祭祖习俗。
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有三点在周朝的墓葬形制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是墓葬方面的严格等级制度,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六等;其次是墓穴堆积形式,大多数都采用竖墓或者圆墓;最后是墓地的分配制度,采用“齐伯之安墓”的分配制度。
西周时期,墓葬形制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对建筑细节的更多关注。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西周起,就把墓葬形制建立在帝王权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墓葬的细节和格式受到明确的规定。
比如在建筑细节上,西周的一般穴墓采用圆墓形式,而且有一个用石板砌成的顶部,以及用水泥砌成复杂的圆形筑壁。
西周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末期,以太庙为中心的宗教仪礼在墓葬形制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仪礼形式从西周早期的祭祖到西周末期的拜祭,都被记载在《周礼》中,说明宗教仪礼的重要地位。
其次,仪礼的发展对墓葬形制也有很大的影响,使墓葬形制有了更为复杂的细节,如用砖瓦等材料建造墓葬,以及墓葬的陪葬物的选择等等。
东周时期,周朝将墓葬形制完善到了极致,把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社会建设等放到一体,以打造复杂细致、庄严肃穆的墓葬体系,让东周整个墓葬形制体系更加完备。
东周时期,墓葬形制相比西周有了更大的进步,比如墓园的建造,以及墓地的布置,在墓穴的设计上,也有所延伸,比如复式墓穴、叠穴墓穴等。
《周礼》也记载了东周祭祀仪式,可以看出宗教仪礼对墓葬形制的重要性。
在东周时期,宗教仪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崇拜,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展示出国家的权威和声望。
这也是为什么周朝墓葬形制如此繁复复杂,以及为什么东周时期墓葬形制比西周时期更为完善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时期,大约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思想的高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武力竞争的时期。
墓葬文化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
一、墓葬的种类和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主墓、附墓、侧葬、殉葬、宾葬等。
其中主墓是主要的墓葬形式,主要是指葬主的墓穴。
附墓是指与主墓相连或相近的墓穴,主要是为了辅助主墓的葬仪。
侧葬是指将一些随葬品和殉葬者葬在主墓旁边的小墓穴中。
殉葬是指在葬主墓中活埋一些奴隶或亲属,作为葬主的陪葬品或侍奉在墓室中。
宾葬是指将一些外来的人葬在主墓周围,作为葬主的礼遇。
在形式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些富豪或贵族墓葬往往采用硬山式墓室或木构墓室等高档的建筑结构,内部装饰也相当精美。
而一些平民或穷人墓葬则比较简单,采用小型、简陋的土坑或竹片棚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如椁式墓、木柩式墓、车棺墓等。
二、墓葬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墓葬文化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途径。
墓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随葬品,这些文物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其次,墓葬文化是研究当时社会阶层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式和设施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有助于深入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墓葬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墓葬文化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墓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中国丧葬⽂化:春秋战国(7)今天我们继续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之旅。
棺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棺椁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且呈现出越来越考究、精致的趋势。
《左传·成公⼆年》⽈:“⼋⽉,宋⽂公卒,始厚葬,⽤蜃炭,益车马,始⽤殉。
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吕⽒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积炭,以环其外。
”今⽇的考古资料有⼒地证实了古代的⽂献记载。
当时的诸侯贵族盛⾏⽤多重棺椁埋葬,如湖南湘乡⽜形⼭⼀、⼆号⼤型战国时期楚国⽊椁墓,槟椁多达五重。
春秋战国时期,⽊椁的结构⼀般由顶、周、底三部分组成。
即在墓坑底部横放两根垫⽊,上铺椁底板。
底部四周⽤⽊板砌成椁室四壁,为墙板和挡板。
椁室内⽤隔梁、隔板分成头箱、棺室或边箱,内置棺具和随葬品。
有的在头箱、棺室或边箱上安有分板,然后在椁室上加盖板。
从⽬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北随县曾侯⼄墓的椁室可以说是巨⼤⽆⽐。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曾侯⼄墓⽊椁的总⾯积为I95平⽅⽶,该墓整个⽊椁包括盖板、墙板、底板,总共由171根长条⽊垒成,整个⽊椁⽤成材⽊料(⽅材)378.633⽴⽅⽶,折合圆⽊约500多⽴⽅⽶。
⽊椁⽤材经专家鉴定,全部为梓⽊。
俞伟超先⽣认为,“⽊椁本是作为地上居室的象征物⽽出现的,故先秦⽊椁既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的性质,⾃然可从各级贵族的居住制度来分析周代椁制。
按之周代宫室制度,诸侯有前朝(堂)、后寝(室)、左右房,房的后半部叫北堂,寝之后或有下室。
对照战国楚墓⽊椁,其第⼀等,头箱当即象征前朝(堂),棺箱象征寝(室),边箱象征房,⾜箱或即象征北堂和下室,合乎诸侯之制。
战国时的诸侯,⼏乎都已称王,所以原来(周制)中的诸侯之制,⾃然就是这时期列国中封君等最⾼贵族之制。
”。
当然,这⼀时期的椁室除⽤⽊头构建外,也有⽤⽯头垒筑的。
如《礼记·植⼸上》载宋国“桓司马⾃为⽯椁,三年⽽不成,”受到孔⼦的严历指责和批评。
河北平⼭中⼭国王墓的椁室就⽤⽯块筑成,厚达2⽶,⼗分坚固。
周朝的王室墓葬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奇迹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源远流长,而周朝的王室墓葬堪称其中的奇迹。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王室墓葬不仅在规模、布局等方面极具特色,更是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本文将对周朝的王室墓葬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带来关于这一奇迹的独家视角。
一、周朝王室墓葬的历史背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其先后历经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作为中国封建国家的开端,周朝的王室墓葬成为了日后各朝代墓葬的典范。
周朝王室墓葬的兴盛与周朝的封建制度、礼仪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周朝王室墓葬的建设和规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周朝王室墓葬的规模和布局周朝王室墓葬保存较多,为我们研究古代王室墓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周朝王室墓葬通常被建设在墓地之上,由地宫、土陵和墓园组成。
地宫是王室墓葬的核心部分,用以安放帝王的灵柩和陪葬品,常有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壁画装饰。
土陵则是指用土石堆砌而成的外部陵墓,高约数十米至百米不等。
墓园则是整个墓葬群的外部环境,通常布局庄严整齐,以山水、道路、园林等景观为主。
三、周朝王室墓葬的装饰和陪葬品周朝的王室墓葬在装饰和陪葬品方面格外丰富。
墓葬内的装饰主要以壁画和雕刻为主,常以神话、仪式、人物等题材,形象生动,独特精美。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周朝人民对于墓葬的崇拜和仪式的重要性,也表达了王室血统和地位的宣示。
而陪葬品则是王室墓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服饰、礼器、车马、青铜器等物品。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周王朝的繁荣和富有。
四、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于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让我们对古代帝王陵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周朝墓葬,为我们揭示了周王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往往能够还原出周王朝的面貌,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周朝王室墓葬的意义和影响周朝王室墓葬不仅仅是一种古代葬礼形式,更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集中表现。
周朝的墓葬制度与祭祀风俗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展开论述。
一、墓葬制度1.1 丰富多样的墓葬形式周朝的墓葬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地下墓葬,还有地面墓葬和地穴墓葬。
地下墓葬主要分为坑墓和墓室,坑墓是将棺木葬在地洞中,墓室则是将棺木安置于墓穴内。
地面墓葬则表现为棺木直接安葬在地表上。
地穴墓葬则是将棺木埋藏于地下,但不进行封闭。
1.2 社会地位与墓葬等级在周朝的墓葬制度中,社会地位对墓葬等级有着直接的影响。
贵族墓葬在规模和装饰上往往比一般平民的墓葬要豪华多样。
贵族墓葬多面向东方,布局和建筑采用格局严谨的方式,常有殿堂、门楼、祭祀场所等,彰显着其显赫的地位。
1.3 祭祀设施与陪葬品周朝的墓葬制度重视祭祀,在陪葬品方面非常丰富。
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有玉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各类乐器等。
此外,墓中还设有祭祀设施,以便后人进行祭奠活动。
二、祭祀风俗2.1 尊重祖先、重视家族周朝的祭祀风俗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重视家族的观念。
每到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常常包括献祭、奠酒、祈福等环节。
2.2 祭祀方法与祭器周朝的祭祀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采用祭祀神坛或祭祀台进行。
祭祀时,要献上牲畜的祭品,如牛、羊、猪等。
同时,祭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见的祭器有铜鼎、铜爵等。
祭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水平。
2.3 在宗族中传承祭祀周朝的祭祀风俗强调祭祀的传承,在宗族中进行。
家族成员相互间会传授祭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确保祭祀活动能够代代相传。
同时,祭祀活动还能够加深宗族成员的联系与凝聚力。
三、周朝祭祀与墓葬的意义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尊重祖先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社会秩序。
墓葬制度的等级差异和陪葬品的奢华展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也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
春秋陪葬品标准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墓室中。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
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
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
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
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
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
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
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
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
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
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
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格规定的皇陵制度,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规定来安置皇帝、皇后和其他皇室成员的陵墓。
这些皇陵不仅是历代君主的陵墓,也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下面将对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中国的皇陵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朝代。
在夏朝,为了表达王权的威严和不朽,设置了象征王权的敬承之丘,后世称之为“夏台”。
由于夏台没有具体的考古发现,因此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
商代时期,商王和其后代的陵墓被称为“王陵”,一般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的建筑多是祭祀性质,由土坯、木构成,用来进行祭祀活动。
地下的陵墓则是用土石建成的巨大墓域,其中包含了具体的陵寝。
商代的王陵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等地。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存在,陵墓制度变得更加繁杂。
周朝世祖太王武王击败商纣王后,设置了祭天、丰年的庙宇和供奉先祖的陵墓,称之为“祧”。
周朝的祧墓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是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代皇陵。
自秦朝开始,中国的皇陵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陵墓制度,规定了皇帝陵墓的规模和布置。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主体是地下的宫殿,方圆5.6公里,布局严密复杂,设置有各种陷阱和宝贵文物。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和工程技术而闻名于世,对后来的皇陵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的陵墓制度沿袭了秦朝的传统,并加以改进。
汉武帝定都长安后,建立开放的丰陵制度,即皇帝死后在故里的丰乐陵修建地宫,并且规定陵寝内允许百姓到访。
这一制度标志着陵墓制度开始与民众融合。
唐朝时期的陵墓制度相对简单,继承了秦朝和汉朝的传统。
唐太宗李世民改变了以往的园林陵制,规定了陵墓的规模和布局。
唐朝的陵墓多数建在及其附近的山丘上,包括地下封殿和地上祭祀建筑。
明朝时期的陵墓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代陵墓制度中最完善和规范的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陵墓的规模和陵规,制定了严格的陵墓考古制度。
明朝的皇陵一般选在山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各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丧葬礼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水平,也展示了各个国家的丧葬风俗与仪式的多样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介绍战国时期各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齐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之一,齐国对于丧葬礼仪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人死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告别仪式,以确保亡者在来世得到善待。
在齐国,丧葬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预备、告别与安葬。
首先是预备阶段,亲属与宾客会在亡者家中进行预备工作。
他们会清理丧居,并摆放桌案、炉灶等祭祀用品。
接下来是告别阶段,亲朋好友会集中在亡者家中,为逝者送上祭祀和哀悼之礼。
这个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焚香、燃爆竹等。
最后是安葬阶段,亡者会在齐国墓地中进行土葬,同时会有一定规模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追思。
二、楚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与齐国相比,楚国的丧葬礼仪更加隆重而庄重。
楚国人认为生者对逝者的尊重与仪式是对先人及其家族的尊重,因此他们在丧葬仪式上格外注重礼节与排场。
在楚国,丧葬仪式通常由两个阶段组成:出殡与安葬。
出殡是指把逝者的遗体送到墓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犬、马等各种祭奠佣人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不仅要送行,还要承担祭祀的责任,以确保逝者能够得到安宁。
而在安葬阶段,楚国人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如丰富的祭品、高耸的纪念碑等都是常见的仪式元素。
三、秦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秦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与齐、楚两国有所不同。
秦国人相信生者对逝者的敬意不在于排场与仪式,而在于内心的虔诚与感悼。
因此,秦国的丧葬礼仪更加简朴而朴实。
在秦国,一般的丧葬仪式包括出殡、安葬和祭祀三个环节。
在出殡时,亲属与宾客会送行于逝者,表达自己的哀思与追思之情。
而在安葬阶段,秦国人通常选择山地进行土葬,不涉及太多的祭祀与仪式,只有亲朋好友上山为逝者祈福并送行。
至于祭祀环节,秦国人更加注重祭祀的物品品质与内容,常常以亲手制作的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古代用葬礼对待敌人的故事
在古代,葬礼不仅是对于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有时也会成为对待敌人的特殊方式。
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下面我将为您讲述几个古代用葬礼对待敌人的独特例子。
一、周朝的礼仪葬敌
在周朝时期,礼仪制度非常严格,对待敌人也有着特殊的礼节。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对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商纣王)进行了葬礼。
虽然商纣王是个暴君,但周武王仍然按照诸侯的礼节为他举行了葬礼,以示对先代帝王的尊重。
二、春秋时期的葬敌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当时有一个叫晋国的国家,晋献公在位时,曾与邻国秦国发生战争。
战后,晋献公将战死的秦国将士予以妥善安葬,并举行了庄重的葬礼。
这一举动赢得了秦国的尊敬,使得两国关系得到缓和。
三、战国时期的葬礼外交
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长期敌对。
燕国君主燕昭王在位时,与赵国达成和解。
为了表示诚意,燕昭王将战争中牺牲的赵国将士予以厚葬,并亲自主持葬礼。
这一举动使得两国关系得到改善,实现了短暂的和平。
四、汉朝的宽容葬敌
汉朝时期,汉武帝曾与匈奴发生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争中,汉武帝击败匈奴,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亲族。
汉武帝并没有虐待这些俘虏,反而按照汉朝的礼仪为他们举行了葬礼。
这一宽容之举使得匈奴人对汉朝产生了敬畏之心,为后
来的和平相处奠定了基础。
总结:
古代用葬礼对待敌人的故事,展示了古人尊重逝者、讲究礼仪的传统美德。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能够超越仇恨,以宽厚的胸怀对待敌人,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彰显了古代社会的文明与智慧。
简述历代帝陵制度
历代帝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规定,规定皇帝去世后应该如何安葬和建陵墓的制度。
以下是各朝代的帝陵制度概述:
1. 夏朝帝陵制度:夏朝时期的帝陵制度比较简单,一般是在朝圣的地方安葬。
2. 商朝帝陵制度:商朝出现了沉银坑和祖墓两种形式的帝陵,其中祖墓建在王都附近,是为了方便后人祭祀。
3. 周朝帝陵制度:周朝的帝陵建在露天地下坑中,形态为“拱
蒙厢”,坑内布置宫殿、园林、陵园等陵寝建筑。
4. 秦朝帝陵制度:秦始皇建造的帝陵规模宏大,建筑发扬光大。
秦陵的陵园一般包括前殿、中殿、后殿、陵墓及附属建筑。
5. 汉朝帝陵制度:汉朝皇陵虽然规模不如秦朝,但建筑布局也颇为讲究,一般包括墓室、前殿、中殿、后殿、亭阁、石翁仲等建筑。
6. 唐朝帝陵制度:唐朝的帝陵仍以“拱蒙厢”为主,但陵园的规模增大,布局也更加丰富。
7. 元朝帝陵制度:元朝皇陵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般以石砌的墙壁来围合陵园。
8. 明朝帝陵制度:明朝皇陵借鉴了唐、元时期的建筑特色,形
成了以“三殿两品”为主的帝陵布局。
9. 清朝帝陵制度:清朝皇陵规模较大,布局以“三殿二门、九宫格局”为主,陵墓及附属建筑以青石为主要建材。
周代棺椁制度
周代棺椁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葬礼方面的体现。
根据《礼记》和《丧大记》等文献记载,周代棺椁制度规定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使用棺椁方面的等级差别。
具体规定如下:
1. 天子:天子棺椁七重,最外一层称为大棺,其余六层各有特定名称,如属、裨、迤等。
梓木制作的棺椁两层,又称为梓棺或梓宫。
2. 诸侯:诸侯棺椁五重,具体层次和材质未明确记载。
3. 大夫:大夫棺椁三重,具体层次和材质也未明确记载。
4. 士:士棺椁两重,一般采用单一材质制成。
这种棺椁制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等级森严,贵族阶层的生活腐化,以及他们对宗庙祭祀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发掘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的棺椁制度可能与文献记载有所差异。
例如,有些贵族墓葬中的棺椁层数超过了规定,显示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
而有些平民墓葬则没有棺椁,仅用木板或草席包裹尸体。
这表明,棺椁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了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周代棺椁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周代社会等级差别和宗庙祭祀的重要性。
这一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受到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影响。
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一东周燕墓分类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
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19)、怀来北辛堡(20)。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80余平方米至350余平方米。
目前,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
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
墓主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3.5平方米至50余平方米,大多在10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1平方米至将近15平方米,大多为2平方米左右至4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0.7平方米(如:大马各庄M9),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3期。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6)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1965年第1期。
(7)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辽宁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战国墓》,《考古》1985年第1期。
(8)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5年第2期。
(9)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1964年第1期。
(10)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张先得:《北京丰台区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8年第3期。
(11)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2)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3)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
(1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3期;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15)丰宁县文化馆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
(17)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化馆:《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1987年第4期。
(18)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1961年第5期。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敖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二主要燕墓地(一)大马各庄墓地该墓地位于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村,于1986年发掘,清理墓葬总计37座。
大马各庄29座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皆属北向,该墓地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在简报中论及的36座春秋墓中,32座葬式可辨,其中屈肢葬式的有26座,占葬式可辨墓的81.25%,直肢葬6座,占18.75%。
大马各庄墓地不同葬式间未见等级差别。
该墓地36座春秋墓中有7座墓坑情况不详,其余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大的墓坑为M28,坑底长1.76米,宽0.7米,深1.5米。
墓坑长度一般为1.25米至2米,宽度一般为0.3米至1.3米。
在29座墓坑情况可辨墓中,有18座墓有二层台,约占62.07%(17座为熟土,1座为生土),6座墓无土层台,5座墓二层台情况不详。
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28座墓中,18座墓无葬具,约占64.29%,有葬具的仅10座墓,约占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M2、M3、M10、M21、M26、M28)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1,该墓地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仍只随葬鬲、罐。
该墓地具体年代明确的墓葬分别属于春秋中期及晚期。
(二)怀柔城北墓地该墓地位于北京怀柔城北,于1959~1960年发掘,发掘墓葬合计53座,包括23座东周墓,这些东周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坑是南北向,头向朝北,所见形制属于土坑竖穴墓。
东周墓葬具皆为木质棺椁,除5座棺椁不清者外,13座为一椁一棺,4座为重椁,1座为单棺。
葬式分为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以仰身直肢居绝大多数。
有随葬品的墓葬为18座,出土陶器总计187件,包括鼎、釜、鬲、豆、壶、盘、匜等,另外还有铜帯钩及玛瑙环等。
发掘者认为平底红陶鬲及最大腹径靠近底部的圜底红陶鬲要比最大腹径在中部的圜底红陶鬲早。
该墓地东周墓被分为四期,从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
怀柔城北战国早期东周墓,各墓皆有鼎、豆、壶、盘、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战国中期东周墓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至于怀柔城北战国晚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
(三)唐山贾各庄墓地该墓地位于河北唐山市贾各庄,于1952年发掘。
该墓地被分为东、西区。
在东区发掘出6座瓮棺葬,在西区发掘出2座春秋墓、20座战国墓(1),11座汉墓。
发掘者认为战国墓属于战国早期。
该墓地22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
墓坑面积从5米×4.2米,至1.5米×0.5米。
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
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两种。
从随葬品来看,有4座铜器墓和18座陶器墓。
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等。
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四)燕下都墓地在燕下都城内发现了3个墓区(2),其中九女台墓区(10座墓)及虚粮冢墓区(13座墓)位于东城内西北角,辛庄头墓区(8座墓)地处西城中部辛庄头村一带。
九女台墓区16号墓墓室发掘于1964年,车马坑发掘于1977年(3)。
作为战国中期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4),燕下都M16墓口长10.4米,宽度为7.7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和蚌壳筑成,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附图二十六)。
燕下都M16是一座被盗的大型燕墓,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
分别发掘于1976年和70年代后期的虚粮冢墓区M8及辛庄头墓区M30都属于战国晚期,且都是“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皆为360度。
虚粮冢墓区M8的6个组成部分包括封土、墓道、墓室、墓坑、车马坑、杂殉坑。
墓坑为长方形,墓口南北长度是33米,东西宽度为12米。
葬具为四重(二棺二椁),该墓被严重盜扰,未见铜礼器,仅有铜兵器、车马器等,陶容器只有1件残陶釜, 釜颈部发现了“王”字。
辛庄头墓区M30的3个组成部分是墓道、墓坑和墓室头箱(附图二十七)。
长方形墓坑的上口面积为12米×9.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
该墓虽被盜扰,不过还发现了陶礼器及金银器等。
陶器上普遍有彩绘,器形大多仿自同类的铜器。
有21件鼎(7件升鼎)、6件簋、5件豆、4件三足壶、方壶和圆壶各3件、1件鉴、2件盘、1件匜、1件方盆、1件仓、13枚甬钟、19枚钮钟、9枚编鎛、42件编磬等。
金器有82件饰品,银器为5件饰品。
铜器有82件,包括兵器、车马器以及服饰品等。
另外还有铁器、铅器、玉、石、骨、蚌器等。
〖注释〗(1)贾各庄M18、M28作为春秋晚期墓的断代据《商周考古》第258页,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燕下都》中关于M16之年代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的说法可信。
(4)根据发掘报告对发掘过程的叙述并结合燕下都其它大墓,如M8和M30的发现,可认定该墓实际上有南北墓道,而且《燕下都》上册第650页亦有“JM16的车马坑位于北墓道东侧……”的字样。
三东周燕墓的形制(一)春秋燕墓形制1墓向河北徐水大马各庄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及春秋晚期的唐山贾各庄M18和M28皆为北向(1)。
2葬式徐水大马各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且以仰身葬为主(约占71.88%)。
贾各庄墓地的M18和M28中,仅M28葬式清楚,亦为屈肢葬。
3墓坑以河北徐水大马各庄墓地为代表的春秋燕墓皆为土坑竖穴墓,大马各庄墓地墓坑中常见二层台,而且基本上是熟土二层台。
4棺椁春秋燕墓中有棺椁者仅见于铜容器墓(贾各庄M18等),它们皆有棺椁。
非铜容器墓未见棺椁俱备者,在只有小型陶器墓的大马各庄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而且都只是单棺。
(二)战国燕墓形制1.墓向已确认的战国早期燕墓中葬式可辨者有:喀左大城子眉眼沟M1为32度,大唐迴M1为东北西南向,大唐迴北淀M3为15度,大唐迴M1为16度,燕下都M31墓向为30度(2),燕下都周仁村M1为北偏西16度,燕下都周仁村M2为北偏东8度(3),贾各庄墓地的20座战国墓以及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中墓向清楚的4座皆为北向。
可见除大唐迴M1之外,皆为北向墓,该墓向约占97%,而居绝对优势。
战国中期燕墓葬式可辨者有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4座)、天津东郊张贵庄的战国中期墓(9座)、北京昌平松园M1、M2(4)、燕下都M16(5)、燕下都东斗城M29(6)。
其中昌平松园的两座墓为南北向,其余皆为北向。
战国晚期燕墓有怀柔城北第四期5座东周墓、燕下都M30、M8(7)、昌平半截塔M24(8)、天津巨葛庄M3,其中燕下都M8为南北向,天津巨葛庄M3头向东南,其余皆为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