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物理《力》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和测量1.基本物理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2.运动状态的描述与表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3.运动图象: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4.运动的描述与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5.运动的测量:测长度、测时间等二、力与压力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2.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3.力和运动:平衡力、不平衡力、转动力4.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测量等5.压力:力的作用面积与压力、设备的应用等三、机械能与机械功1.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转化与守恒2.机械能守恒定律:弹簧劲度系数、高度与机械能、损失与利用等3.机械功:功的概念、功率与机械效率、能量转化等4.机械能与机械功的计算:力与位移的关系等四、电学基础知识1.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等2.电路基础知识:电路的概念、导体、绝缘体、开关等3.并联与串联电路:并联与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的分配等4.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概念、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5.理解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特性等五、光学基础知识1.光的传播:光速、光的传播方向等2.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子的应用等3.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透镜的应用等4.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原理等5.光的干涉与衍射:干涉、衍射的概念、实验现象与原理等六、声学基础知识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方式、声音的传播与强度等2.音的特性: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音色等3.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4.共振与声音利用:共振的概念、共振与声音放大等七、能量与环境保护。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复习提纲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二、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
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
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
-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 使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使物体变形。
三、力的表示方法
- 力的大小:牛顿(N)。
- 力的方向: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任意一点。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
- 合力:多个力合成的结果。
- 分解力: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合力的和。
五、力的平衡
- 平衡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 平衡条件: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力合力为零。
六、力的单位和测量
- 力的单位:牛顿。
-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七、力与加速度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
八、权重
- 物体受到的重力称为权重。
- 计算公式:权重 = 质量 ×加速度。
九、摩擦力
- 定义:物体相对运动或即将发生运动时的阻碍力。
- 类型: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十、弹力
- 定义: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 特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变形程度成正比。
十一、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大力使物体产生较大的加速度。
- 方向相同的力使物体加速度增大,方向相反的力使物体加速度减小。
以上为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2.弹簧测力计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合成与分解5.运动状态的判断(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6.分离力和接触力7.牛顿第一定律8.牛顿第二定律9.牛顿第三定律10.质量和重力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程2.速度与速度的计算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4.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5.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6.自由落体运动7.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8.斜抛运动9.飞行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三、力的应用1.摩擦力与静摩擦力最大值的计算2.摩擦力与斜面上物体的运动3.鹰击长空问题4.能量和功5.功的计算公式6.能量守恒定律7.动能和位能8.动能的计算公式9.重力势能10.机械能守恒四、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2.杠杆的公式3.一类简单机械(斜面、滑轮、绞盘)4.输出功与输入功五、压力和浮力1.压强概念2.压强的计算3.压力和面积的关系4.浮力概念5.浮力的计算6.浮力的应用(浮力平衡、浮力的浮物性质)六、机械能和功率1.功和功的计算2.机械能的转化3.功率概念4.功率的计算公式5.功率的单位七、力的留性1.弹性形变和弹性恢复2.弹性势能3.弹性势能的计算4.动力学留性5.动力学留性的应用(减震、保护)八、物体的平衡1.物体平衡的条件2.物体平衡的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中立平衡)3.杠杆平衡条件4.力矩的概念5.力矩的计算公式6.力矩平衡定律7.平衡力的分析九、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1.机械工作的定义2.机械工作的计算公式3.输入功与输出功4.机械效率的定义5.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一、运动与力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与位置的关系2.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4.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与结果的关系、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作用二、功、能与机械能守恒1.功的定义与计算:功的简介、计算公式、功率2.动能与机械能: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机械能定义与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3.弹性势能:胡克定律、弹性势能与变形的关系4.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计算、重力势能转化与变化5.功和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滑坡和自由落体的分析三、运动的描述1.速度与加速度: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平均与瞬时、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2.加速度与位移:位移和加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3.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特点、斜抛运动的分析4.自由落体: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自由落体的分析5.曲线运动:曲线运动基本要素、离心力、向心力四、静电与电流1.静电:静电现象与电荷的产生、同性电荷和异性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力2.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定义与计算、电阻的定义与计算、串联和并联电阻3.电压和电功:电压的定义与计算、电功的定义与计算、欧姆定律4.环路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基本要素、环路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5.电功率和电能: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电能的定义和计算、电能的转化与传输五、光学与声学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和漫反射2.光的成像:凸透镜的成像、凹透镜的成像、透镜组的成像3.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速的计算4.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吸收、声音的共振5.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保密通信、探测声源、利用声音控制机械以上是中考物理的复习提纲,涵盖了运动与力、功、能与机械能守恒、运动的描述、静电与电流、光学与声学等内容。
希望能帮助你进行高效的物理复习,取得好成绩。
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⑶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中考物理必背初中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一、运动与力的知识点1.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与计算方法3.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描述及计算公式4.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6.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斜面原理的应用二、光和光学的知识点1.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原理2.镜面和球面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3.透明物体的折射原理和计算方法4.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5.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三、电学的知识点1.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及计算方法3.Ω定律和瓦特定律的应用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5.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6.常用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电灯、电风扇和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四、能量与能量转化的知识点1.功和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简单机械和电器的能量转化原理及应用实例五、声音和声学的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2.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质的概念及对声学实验的应用3.声的反射和声的共振的概念及应用六、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的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及相变的概念和过程2.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及应用4.热膨胀和物质的热变形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热量转化为机械能的原理及应用实例七、天体与地球的知识点1.天体运动的规律及描述方法2.星座和星系的认识3.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辐射及计算方法4.月亮的运动规律及月相的引起原因5.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时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上是中考物理必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提纲,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一、力与运动1.速度与加速度a.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b.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c.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牛顿第一定律a.物体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c.物体受合力作用的情况3.牛顿第二定律a.物体运动状态与合力的关系b.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c.牛顿第二定律与惯性质量之间的关系4.牛顿第三定律a.力的产生与受力对象的关系b.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二、力与压力1.压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压力与面积之间的关系3.浮力的产生及其作用规律4.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三、能量与功1.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功与力的关系3.功与距离的关系4.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5.动能与速度的关系6.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7.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应用四、电学基础知识1.电荷的基本性质2.电流的定义及计量单位3.电压的定义及计量单位4.电阻的定义及计量单位5.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6.串联与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及规律7.雷诺定律的内容及应用五、静电学1.常见静电现象及其解释2.电荷守恒原理的内容及应用3.电场的概念及电场强度的计算4.远离电荷的电势能的定义及计算5.电势差的定义及计算6.电容的定义及计量单位7.并联与串联电容的计算公式及规律六、热学1.温度与热量的概念2.热能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热量的单位及计量方法4.热量与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及应用5.升华、凝固、熔化等相变现象的规律6.热量与物体的热容之间的关系。
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那么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发动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那么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发动同万米运发动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S,S,那么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s变形s,v=s=vttm/s t=v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和力的计量单位2.力的合成和分解3.平衡和不平衡力,力的效果4.重力和弹力的概念5.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惯性和质量的概念7.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8.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9.压力的传递和压力的应用二、机械能和能量转化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3.机械能守恒定律4.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原理5.功和功率的概念6.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7.能量转化的应用三、波的性质和光的反射1.波的性质和波的分类2.机械波和电磁波的比较3.波的传播和波的干涉4.波的反射和波的折射5.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6.镜面反射和镜像的性质7.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应用四、电和磁1.电荷和电场的概念2.电场的性质和电场的计算方法3.电流和电路的概念4.电流的性质和电流的计算方法5.电压和电阻的概念6.电压和电阻的计算方法7.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8.电磁感应的概念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9.磁场和磁力的概念与计算10.电和磁的应用五、定向运动和力学运动1.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速度和加速度的图像表示3.初速度、末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4.牛顿第二定律和斜抛运动5.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6.力学运动的应用六、温度和热量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温度的计量单位和温度的测量3.热量的传递和热平衡4.相变和热量的计算5.热量和温度的应用七、学科交叉1.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物理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上为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提纲,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全面地回顾和巩固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帮助更好地应对考试。
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1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1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合力、不平衡力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4. 牛顿第二定律:F=ma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6.弹力和重力7.压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8.压强和气压的关系二、机械能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机械能守恒定律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简单机械6.杠杆原理三、运动与力学1.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4.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的关系5.分解力和合成力6.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四、波动与声音1.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2.波的特征和波动方程3.波的传播速度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声音的特点:频率、波长、音速6.声音的强度和倍增器7.音量和音调的关系五、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2.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3.凸透镜与凹透镜4.成像公式5.光的散射和光的吸收6.光的干涉现象7.光的波粒二象性六、电学1.电荷和电场的概念2.电流和电压的关系3.电阻和电路4.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5.单位电量和电荷守恒定律6.静电场与带电物体七、热学1.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2.比热容和焓的计算3.冰的熔化和水的汽化4.温度和热量的关系5.热量传递的功和吸热八、力学1.压力和容积的关系2.原子和分子的作用力:分子间力和分子内力3.弹性变形和弹性势能4.力和功的关系5.弹力和重力的平衡以上是中考物理总复习的提纲,涵盖了力和压力、机械能、运动与力学、波动与声音、光学、电学、热学和力学等重要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知识、习题和实验进行深入学习和巩固。
同时,也要注意做一些模拟试题和真题进行综合练习,以熟悉考试形式和提高解题能力。
希望能对你的中考准备有所帮助!。
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第一部分力学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近五年遵义中考并没有单独考查本章的内容,常与力学、电学的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考查。
探索之路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甲骨文“殷”东巴文“晒干”日月星辰“宇宙模型”雕刻玉版“天圆地方宇宙观”石头阵“古人观察天象”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________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并支持“日心说”________提出了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理论________发现苹果从树上落地,建立了万有引力,为物理学奠定了基础科学探究1.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是提出问题、________、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___________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自然科学。
3.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________、学会猜、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还要学会________。
中考重难点突破物理学家探索的成果【例1】(2014台州中考)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家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知识园地。
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不相符的是() A.哥白尼(日心说)B.牛顿(量子力学)C.爱因斯坦(相对论)D.伽利略(论证和宣扬“日心说”)【解析】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故A正确;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普朗克·玻尔,而不是牛顿,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的先驱者,故B错误;“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故C正确;论证和宣扬“日心说”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故D正确。
【答案】B1.人类在探索宇宙,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名字与其成就一同载入史册,被历代人所铭记,请用连线将下列物理学家与其对应的成就连接起来。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一、力与压力1.力的概念和性质–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2.力的效果–力能引起物体的形变、速度变化、速度方向变化–力能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方向3.力的分类–接触力与非接触力–弹力、重力、摩擦力等4.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计算公式–压强的概念和计算二、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物体运动图象的分析2.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周期的关系–物体在弯道上的运动规律–卫星运动原理三、光学基础1.光的传播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光的反射与折射2.光的像的成因–图像的形成规律–镜子类的像的成因–透镜类的像的成因3.光的色散与光的颜色–光的色散现象–颜色的原因和光的三原色四、能量与能源1.能量的概念和转化–能量的定义和单位–动能、势能的概念和计算–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分类和特点–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比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方法五、电磁学基础1.电荷与电场–电荷的性质与分类–电荷的守恒和极性–电场的概念和作用2.电流与电阻–电流的定义和计算–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受电势差和电阻的影响–电阻的概念和计算3.电路与电路的基本阻抗–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求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方法–阻抗的概念和计算六、声学基础1.声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声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的关系–音速和声波的频率的关系2.声音的干涉和共振–声音的干涉现象和原因–共振的概念和影响3.声音的调制和捕捉–声音的调制方式和原理–声音的捕捉方法和应用七、核能与辐射1.原子与核能–原子的组成和电子的排布–原子核的组成和特点–核能的概念和应用2.辐射与辐射的影响–辐射的分类和本质–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核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的复习提纲,包含了力与压力、机械运动、光学基础、能量与能源、电磁学基础、声学基础以及核能与辐射等知识点。
力学复习提纲知识结构: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如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物体的运动快慢和物体的运动方向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 、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 :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8、弹力:概念: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支持力。
注意:根据弹力的概念应该明白弹力是一种接触力!是必须有接触才能产生的力!而且物体发生的形变必须是在其弹性形变范围之内!9、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l k F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1、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2、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的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3、弹簧不能与外壳接触,以免发生摩擦影响测量结果。
10、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一、力的概念和作用1.力的定义及单位。
2.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弹簧测力计,压力计等。
3.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4.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力的合成,力的三角法则,力的分解等。
5.力的作用效果:静力平衡,动力学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等。
二、机械运动1.运动的描述及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抛体的定义,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的定义,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
5.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规律,斜抛运动的图像。
三、力和运动1.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F=ma。
2.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与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
3.弹簧弹力:胡克定律,伸长和压缩弹簧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4.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概念和特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四、能量和功1.功的定义和计算:力做功,功的计算公式。
2.功和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能量转化的形式和原理。
3.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4.功率和机械效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
五、简单机械1.杠杆:杠杆的定义和原理,动力杠杆和静力杠杆的计算。
2.轮轴组:定轴转动和自由转动,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区别。
3.水平面斜面:斜面的定义和计算,倾斜角与摩擦力的关系。
4.水平面滑道:滑道的定义和原理,滑道的高度和滑动速度的关系。
5.滑轮组:滑轮组的定义和原理,滑轮组的力的计算。
六、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定义,光线和光线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
2.反射镜:平面镜和曲面镜的特点和用途,镜像的位置和性质。
3.光的折射和折射率: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的定义和计算。
4.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用途,光的成像规律。
中考物理必背初中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及区别2.运动的参照系和参量3.运动速度、速度的变化率与加速度4.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5.运动图象的绘制与分析6.如何利用物体运行的图象求出和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第二章: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2.重力及其特点3.弹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特点4.判断力的平衡条件及其相关定理(如牛顿第一定律)5.力的合成与分解6.利用运动学知识解答与力、加速度和质量有关的问题第三章:能量和能量转化1.能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2.势能和动能的定义、计算方法和转化关系3.功与机械能的转化4.感应电流中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5.利用能量转化原理解答与机械能和电能相关的问题第四章:波动与信号传输1.波的概念、特点和传播介质2.波的分类及其特点(如机械波与电磁波)3.波的频率、振动周期和振动数4.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解释光的传播规律5.利用波动学知识解答与波速、频率和振动数相关的问题6.信号的传输方式和特点(如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7.利用传输性质解答与信号传输相关的问题第五章:电学中的基本概念1.电流和电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及测量方法2.电池、电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3.电路中的串联与并联关系及其特点4.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关系5.用欧姆定律解答与电流、电阻和电压有关的问题第六章:静电场与电磁场1.静电带电物体的性质和分类2.静电感应和电荷分布3.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异同4.电磁铁和电磁感应5.利用静电和电磁场的基本原理解答与电场、带电物体和电荷分布有关的问题第七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原子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基本组成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分类及其特点3.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气体、液体和固体)4.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应用5.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应用6.利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答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有关的问题。
中考物理知识点专题总结—力(考前必看)一、思维导图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知识点详解】力的性质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然有另一个物体(施力物体)在给它施加力;同时,原“受力物体”也在给原“施力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原“受力物体”就成为施力物体,原“施力物体”就成了受力物体。
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性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力是相互的。
(3)同时性: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方向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大小相同的力,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5)独立性: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影响其他力对物体的作用。
这里还应注意,力的产生,不一定必须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接触的物体间,照样会有力产生。
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两块“吸铁石”之间吸引或排斥的力。
【知识拓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不只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也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如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到空气的阻力和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子弹运动变慢,同时它的运动轨迹是条曲线。
(2)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形变)。
第八章《力》复习提纲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课本P117)图8-2,图8-3,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图8-5,图8-6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
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课本(P120)图8-12,8-1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8、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
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
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9、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
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
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根据课本(P122)图8-20提出两个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①仍出的石头受什么力?②石头抛出后,只受重力为什么还会向上运动?③抛出的石头是变速运动吗?④抛出的石头运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⑤如果没有重力,石头会如何运动?
10、力的合成:
⑴合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根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
那两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义:求两个力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若两个力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口诀:同向相加,异向相减,方向随大
⑷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经常把作用效果
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相互替代.这种研
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
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除定义合力时用等效替代法,电学中,定义串联总电阻和并联总电阻都运
用了等效替代法。
练习:☆分析课本(P122)图8-19,图8-20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现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识。
(至少写出三点)
共同现象:失去支持后最终都会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①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
能。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
产生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