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25课《词五首》后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华阴市罗山初中高大璞【教材依据】《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中的第三首。
【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根据这一重点设计了适合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说明:文中典故的运用是一个特色,引导学生突破对这个难点的理解,只有在结合背景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使学生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派词人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检查预习成果,介绍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记住主要信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研读这首词。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第25课词五首《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
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
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九上25课词五首赏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个词突出了堡垒下的秋天景色与中原的不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怎样的一种心理矛盾?3.“人们睡不着,一般白发和眼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段?它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受的?4.请欣赏“千山万水,长烟落日,孤城闭关”这句话。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5、结尾处“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A:6。
辛弃疾虽然“事与愿违”,但他仍然关心军营,渴望驰骋战场,杀敌立功。
从这个综合体中可以看到哪两个细节?A:7。
作者用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抱负和理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8.上坎描绘风景,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壮丽景象;夏侃表达了他的抱负,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9.“鬓角微霜”这个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这意味着什么?(2分)10、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11、词的结尾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2、词中引用\亲射虎\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的《傅庄词传陈同福一段时间》13、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望江南学情分析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
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第二十五课词五首望江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
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
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默写第25课词五首1、词中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的词句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词中使用了拟人方法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词中写女子登楼远眺盼归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词中最能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的词句是:肠断白蘋洲。
5、词中表现女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词句是: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词中边地荒凉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词中表现塞下风景之异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词中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词中表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词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词中表现征人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又因战功未立无法回家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词中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词中表现塞外天寒地冻的词句是:羌管悠悠霜满地10、词中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词中表达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战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词中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的词句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词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词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词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的词句是:洒酣胸胆尚开张。
24、词五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把握吟咏词的技术与方式。
2、了解闻名词作家的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二)进程与方式: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明白得词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词。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明白得词的内容。
教具预备:PPT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诵,琢磨诗意。
4、明白得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述了一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在早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想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失望5、合作探讨,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明白得。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进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刻,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归纳、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那时闻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5课词五首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是根据人教版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诗歌单元。
本课共收录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煜的《虞美人·听雨》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些词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文知识,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这些词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以及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品味词句,领悟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首词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词意理解、作者思想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民俗风情、情感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课堂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引出本课的五首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词,解决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基本问题。
【课题】词五首: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
【文海拾贝】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
——王国维《人间词话》【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修辞鉴赏、典故赏析、名句鉴赏、等多种方式鉴赏诗歌。
3、初步感知豪放词派的大气磅礴和婉约词派清新秀丽的特征。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难点:运用用想象、联想、联系比较、赏析好词佳句等多种方式,鉴赏诗歌,品味诗歌内涵,培养赏析感悟诗词的能力。
考点:诗词的默写、鉴赏。
易错点:默写出现错别字或诗词鉴赏不得法。
【问题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前提,这方面需要加强。
2、学生在领悟思想感情时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引领。
【导入新课】
当安雯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一剪梅》,当周传雄动情地演绎《寂寞沙洲冷》的离情别绪,当岳飞的《满江红》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
这节课,就让我们领略它“诗苑奇葩”独特魅力。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麾.下炙()脉脉
..()()
..()倚.()舴艋
貂.裘.()
2、《武陵春》的作者是(朝代)(姓名)。
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及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
”
古人说愁:愁有长度,李白说“白发三千丈,。
”愁有质感,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还有重量李清照说:
“。
”
3、苏轼,时期,号东坡居士。
是之一,与父,弟合称“三苏”。
我们学过他的中秋名作《》。
4、辛弃疾,字,号,著有《稼轩词》。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引领
铺垫:通过知识铺垫,我们初步认识了三位著名的词作者,让我们走进这些词人的作品,与这些杰出的词人做心与心的交流吧。
【教材解读】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09年河南中招题)
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继续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好在哪里。
“卷”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本词用了哪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作者虽然年高,仍有少年人的侠气。
何日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能被朝廷重用之意。
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苏轼与辛弃疾都以豪放词见长,并称“苏辛”我们再来体味一下辛弃疾的词作。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词的上片写军旅生活,写了哪三件事?
①、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
②、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
③、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2、词的下片写战争场面,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①、爱国激情、豪情壮志。
②、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
3、请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
地点、季节、行为,都使人感到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还能使人感受到这支军队的赫赫军威。
4、试从情感的角度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
表现了诗人时至今日仍壮心不已,愿在生前死后留下为国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图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
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赋壮词。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豪放有豪放的豪迈,婉约有婉约的精彩,一张一弛,尽显宋词巅峰本色,我们再来清丽的易安词。
三、阅读《武陵春》,回答:
1、上阕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暮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物是人非事已休:国破、家亡、夫死。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哪句?《武陵春》中
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寻求消除愁苦的办法,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4、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
哀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此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和触摸的实体,真切新颖而感人。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婉约有婉约的动人,豪放有豪放的精彩,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
四、比较阅读,合作交流,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感情上——苏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李词是心情的无奈和沉重。
风格上——苏辛豪迈奔放,雄浑有力,李词缠绵动人,一往情深。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意思对即可)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
【课堂作业】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内容:默写这三首词,比一比,看谁黙得最好、最快。
【操作】独立完成-- 教师批改---组长批改----展示优秀作业----解答引领
【板书设计】
课题:词五首
《江城子》《破阵子》《武陵春》
豪放婉约
【问题积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