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国际礼仪
- 格式:ppt
- 大小:284.50 KB
- 文档页数:45
外交礼仪级别
外交礼仪级别指的是在外交场合中,不同身份和职位的人士对待、交往和待遇的级别划分。
以下是常见的外交礼仪级别,按照身份的高低排列:
1. 元首/国家元首: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总统、国王、首相等。
他们享有最高级别的外交礼遇,包括官方访问、宴会和庆典等。
2. 政府官员:包括外交部长、内阁成员、部长等高级政府官员。
他们在外交场合中享有高级别的礼遇,通常会有正式接待和宴请等。
3. 大使/总领事:各国驻外的最高外交代表,负责处理两国之间的外交事务。
他们享有较高级别的外交礼遇,包括会议、宴会和礼仪活动。
4. 高级外交官员:包括副部长、大使馆高级职员等。
他们在外交场合中享有一定的礼遇,但次于政府官员和大使级别。
5. 外交官员:包括使馆工作人员、一等秘书、二等秘书等。
他们在外交场合中受到一定的礼遇,但通常比较低调。
6. 官方代表:包括非外交部门的政府代表或官员,如国防部长、经济发展部长等。
他们在外交场合中受到一定的礼遇,但相对较低。
7. 普通外国公民:指除上述身份之外的外国公民。
他们在外交场合中通常会受到礼貌和尊重,但享受的待遇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外交礼仪级别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应尊重并遵守对方所在国家的外交礼仪规定。
外交礼仪礼宾通则第一篇:外交礼仪礼宾通则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
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不卑不亢。
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信守约定。
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
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热情有度。
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
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不必过谦。
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不宜先为。
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一、仪容、服饰头发、胡须要经常修整,鼻毛、指甲应剪短。
服装要整洁、熨平。
出席正式活动,男士穿西装和民族服装(我国可穿中山装)。
穿西装应打领带,中山装应扣好风纪扣,夏季也可穿两用衫,但不得穿短裤。
女士可穿女式西装、旗袍等民族服装。
穿长袖衬衣下摆应塞进裤内,并注意扣好裤扣。
出席隆重礼仪活动一般穿深色,上下身颜色要一致。
参加吊唁活动宜穿黑色。
皮鞋要擦亮。
黑色皮鞋各种场合都比较适宜,男士宜穿颜色较深的袜子,女士如穿套袜不要将袜口露在外面。
手帕应保持清洁。
最好用白色手帕,用后不要在人前打开看。
男士任何时候在室内不得戴帽子。
室内一般不要戴墨镜。
就是在室外,遇有隆重仪式和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也不宜戴墨镜。
二、见面时的礼节1、介绍初次见面,一般都由第三者居间介绍或自我介绍。
如为他人介绍时,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
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先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
将身份低的先介绍给身份高的,将男士先介绍给女士。
而且被介绍者的名字总是放在后面。
当介绍到某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某人,更不要用手拍打对方。
自我介绍时,就先通报自己的姓名、身份,然后再请教对方。
但应注意,不要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或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
互相介绍时,一般要交换名片。
集体介绍时,特别是在正式场合,如你是主人,可以按照当时来宾的座次顺序介绍。
一般来说,妇女被介绍给男子时,可以坐着不动,只须点头或微笑致意即可。
当你被介绍给别人时,为了表示友好和仰慕之情,不要只说"您好",还可以稍事寒暄,如"您好,久仰大名。
"或"您好,见到您很高兴。
"等客套语。
2、握手在介绍时要握手。
一般由接受介绍的.一方先伸出手,即年长的向年轻的先伸手、身份高的向身份低的先伸手、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待对方也伸手时再握。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国际外交作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有着严格的日常礼仪要求。
遵循这些礼仪要求不仅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自信,还能够建立起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以下是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的一些重要方面。
1.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2.外交礼仪的仪容仪表外交人员的仪表应该整洁、得体。
外交人员应该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穿着正式、庄重。
男性外交人员应穿着西装、领带,女性外交人员应穿着得体而且符合当地风俗的服装。
外交人员的言谈举止也应该得体,尽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姿态。
3.外交礼仪的沟通方式外交人员在进行日常沟通时,应该使用得体的语言和方式。
外交人员应避免使用粗鲁或冒犯性的语言,应尽量使用正式和客气的措辞。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善于倾听,注重交流的有效性和友好性。
4.外交礼仪的宴会作风在国际外交领域,宴会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形式,它不仅是享用美食的机会,也是外交人员之间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场合。
在宴会上,外交人员应尽量遵循当地的习俗和礼仪,尊重并遵守对方国家的用餐规矩和礼节。
外交人员应注意举止得体、庄重,避免酗酒和过度的举止。
5.外交礼仪的礼品交换礼品交换是国际外交领域中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
外交人员赴访他国时,通常会带一些表示友好和尊重的礼品。
在选择礼品时,外交人员应考虑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避免送出具有冲撞、冒犯性的礼品。
同时,接收礼品的一方也应能够表达感激之情,并根据情况予以回赠。
6.外交礼仪的会议规范在国际外交活动中,会议是重要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场所。
外交人员应在会议上遵守秩序,尊重对方的发言权,避免打断他人。
在发言时,应遵守基本的交流规则,表达清晰、准确的观点,并控制发言时间。
会议结束后,外交人员应向与会者表示感谢,带着友好的态度和思想离开会场。
总结起来,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着重于互相尊重、尊严和平等。
外交人员应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遵循沟通的礼仪和规范,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并且在交往中表现出真诚友好的态度。
外交官礼仪握手:该做的时候就做。
握手可以说是目前X常用的一种见面礼物。
无论是双方第一次见面还是已经熟悉,一次恰当的握手、问候、祝贺、慰问、鼓励、感谢等深刻的含义都在文字之中。
不要低估一个简单的握手仪式,它在外交中经常被赋予各种xx的含义。
历史性的握手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夕,邓小平指示外交部,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这不仅是外交礼仪的标志,也是两国未来关系的取向。
当尼克松总统回忆起他第xx次访华,并在机场迎接他时,他还说:“当我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时,我决心伸出手,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
”据基辛格回忆,为了突出当时这一“握手”场面,尼克松特意要求包括基辛格在内的所有随行人员留在专机上,等他完成这一“历史性握手”后,才允许他们下飞机。
现代商业社会,见面握手是x的基本礼仪,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丰富的交流信息。
你懂礼仪规则,能“正确”握手吗?一个在某部门外事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最近他们部门发生了一件小事:对代表团有意见的年轻人有一次,一个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一周,我们部门负责。
这次访问相当顺利。
在他们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晚上,代表团团长认为我们的一个男孩似乎和他有问题。
这让我很惊讶。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每次年轻人和对方握手,都只是象征性地握手,有时还会看其他地方——正是这个细节让代表团团长“非常不高兴”。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握手说明对方对自己不太重视或者有很多意见。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年轻人的错误也是很多人的通病。
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大家敲响警钟,每次握手都能像乐器一样互相致敬。
握手时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上面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握手时一定要直视对方,脸上带着微笑,看起来亲切友好(握手时看其他地方是不礼貌的);握手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3秒,需要施加适度的力度(如果只是握着或者握得很紧就很尴尬放开了)。
如果你是对方的老朋友,可以牵手,用左手捂住对方的右手,表示你的善意。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国际外交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手段,因此保持良好的外交礼仪对于国际外交的成功十分重要。
以下是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第一,尊重他国文化和习俗。
国际外交是跨国交流,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作为外交官或代表,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并避免任何冒犯或不尊重的行为。
这包括了了解他国的礼仪、风俗、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并遵守和遵循这些规则。
第二,着装得体。
在国际外交场合中,一份得体的着装可以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价值观。
对于外交官或代表来说,穿着正式和庄重的服装是必要的,以显示对外交活动的重视和尊重。
同时,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场合,注重服装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以避免造成尴尬或不当的场合。
第三,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
国际外交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十分重要。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使用符合外交礼仪和准则的语言,避免使用冒犯或具有侮辱性的语言。
同时,要注意发音、语速和语调,以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易懂。
此外,还要注重态度和表现,并尽量避免过于争论或争吵的行为。
第四,尊重他国的国旗和国歌。
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在国际外交中,尊重对方的国旗和国歌是必要的。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对他国的国旗和国歌表示尊重,不得对其进行诋毁、侮辱或抹黑的行为。
在国旗升降和国歌播放时,应该保持肃立或示意尊重。
第五,注重言行举止的礼貌和谦逊。
在国际外交中,保持礼貌和谦逊是必不可少的。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避免使用粗鲁或冒犯性的言辞,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表现出友善和宽容的态度。
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举止,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第六,遵守国际外交准则和协议。
国际外交有一系列的准则和协议,以规范和维护各国之间的关系。
作为外交官或代表,应该遵守和遵循这些准则和协议,以确保外交活动的成功和有效。
这包括遵守国际法、遵循外交实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
总之,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尊重他国文化和习俗、着装得体、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尊重他国的国旗和国歌、注重言行举止的礼貌和谦逊、以及遵守国际外交准则和协议等方面。
外交接待礼仪外交接待礼仪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方式,外交接待是各方了解彼此、沟通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外交接待过程中,礼仪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也表现出主人的素质和待客之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外交接待礼仪。
一、宴会礼仪在外交活动中,举行宴会是常见的接待方式。
在宴会中,主人需要注意以下礼仪:1. 座次安排。
主人应该安排宾客的座次,让贵客坐在主位旁边或其他较受尊重的座位上。
一般来说,主人应该坐在主位上,而最贵重的贵宾坐在主位左侧;其余宾客按照地位高低进行座次安排。
2. 餐具及用餐方式。
主人应该确保宾客可以轻松使用餐具,如刀、叉、勺等,并为那些需要特殊餐具的人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主人要引导宾客正确使用餐具和礼仪,如使用餐巾、勿吐渣、避免嗑瓜子等。
3. 用餐顺序。
在外交宴会中,各道菜肴的顺序也需注意。
一般而言,应将菜单分为开胃菜、主菜、甜点等几个部分,按顺序上菜。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多或过少上菜,以免浪费或让宾客感到不够尊重。
4. 客人就座后,应该向宾客敬酒,表达诚挚欢迎之意。
此外,在宴会结束时,主人也应该向所有宾客致谢并进行告别。
二、礼物礼仪外交活动中,送礼也是常见的交流方式。
在送礼时,主人和宾客都需注意以下礼仪:1. 礼品的选择。
主人应该根据宾客的身份和国家文化来选择合适的礼品,这凸显主人的用心和尊重。
此外,必要时需要事先了解对方的信仰、习惯和禁忌,避免出现礼品不当的尴尬情况。
2. 礼品的包装。
礼品的包装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而言,礼品应该用高质量的包装材料,且包装宜端庄典雅。
同时,礼物的包装也需要注意不要过于隆重与浮夸。
3. 礼品的赠送。
送礼时主人应该用右手递送礼品,并且同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敬意。
接收礼物的人也应该用右手接收礼物,并且向主人表达感谢和祝福。
三、服饰礼仪在外交接待中,宾客和主人的着装都应该符合场合和文化礼仪。
宾客和主人在穿着礼服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女性宾客的着装。
对于女性宾客,需要注意的是穿着得体、得体高雅,要避免过于夸张的妆容。
外交礼仪与谈判技巧外交礼仪:1.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作为外交人员,我们应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并尊重它们。
这包括了对方国家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等。
在交流时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冒犯对方。
2.保持友善的外交形象:外交人员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在公众场合要注意仪态和形象。
穿着得体、言辞温和、举止得体,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增加信任度。
3.注意交流中的礼节:交流中的礼节非常重要,包括问候、握手、交换名片、称呼等。
在使用称呼时要注意称呼对方的官衔和头衔,确保用词准确和恰当。
谈判技巧:1.充分准备:在进行谈判之前要充分准备,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利益和立场。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底线,并对对方可能的诉求和反应进行预测。
准备充分能够提高自信和应变能力。
2.善于倾听与沟通:谈判时要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主动与对方沟通。
通过倾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协调利益。
3.技巧性陈述观点:在谈判中,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对于敏感和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技巧性陈述,避免引起摩擦和冲突。
例如,使用委婉的措辞、提出问题引导对方的思考等。
4.掌握时间和节奏:谈判时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避免拖延和冲动。
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同时也要从对方的回应中把握好对话的节奏和方向。
5.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在谈判中要以协商和合作的态度,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通过共同努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促进合作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以上是外交礼仪和谈判技巧的一些基本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外交领域中,正确运用这些技巧和礼仪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问题并促进合作的达成。
外交礼仪礼宾通则首先,外交礼仪礼宾通则强调对外宾的尊重和礼遇。
外交交往中,对待外宾要具备谦虚、礼貌、热情的态度。
接待外宾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来访宾客的姓名、职务、国籍以及行程安排等信息,并在适当场合称呼正确的头衔。
在接待外宾时,要亲切友好地致以问候和欢迎,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其次,外交礼仪礼宾通则强调仪容仪表的规范。
外交官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在仪容仪表方面要注重细节。
外交官员在参加外交活动时应穿着得体、整洁,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适当的礼服,以展现自己的外交形象。
在举止上,要保持庄重、得体,注重言谈举止的文明和礼貌。
再次,外交礼仪礼宾通则强调宴会礼仪的规范。
外交宴会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参加宴会时应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就座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地位的大小进行安排,高级外宾通常坐在主位上,其他宾客则按照次序入座。
在用餐时,要注意礼仪细节,如正确使用餐具、避免过多的谈话、注意礼貌的言辞等。
此外,外交礼仪礼宾通则还强调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
在外交交往中,使用得体的礼貌用语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并能缓解紧张的局势。
与外宾交流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称谓和敬语,如称呼外宾为“阁下”、“大使”等。
同时,要注重交际技巧,如主动倾听对方的发言、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眼神交流等。
最后,外交礼仪礼宾通则强调礼仪礼品的赠送。
在外交交往中,适当的礼物可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友好。
在赠送礼物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选择与对方国家特色相符的礼品。
同时,要注重礼品的包装和礼仪的赠送方式,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总结起来,外交礼仪礼宾通则是外交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仪式。
通过遵循这些礼仪规范,可以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
外交官员需要具备谦虚、礼貌、热情的态度,注重仪容仪表的规范,遵循宴会礼仪的规范,运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以及正确赠送礼仪礼品。
这些礼仪规范是外交交往中的重要准则,也是外交官员代表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
外交外事礼仪
外交外事礼仪是指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恰当地运用礼节、态度和行为的一系列规范。
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外交外事礼仪的基本要点:
1. 尊重对方文化和风俗习惯: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比如,有些国家的人在交谈时可能会倾斜头部表示同意,而有些则不会。
在拜访他们的国家时,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
2. 使用正确的称谓:称呼对方时要使用正确的称谓。
例如,对于外交官或高级官员,可以使用“大使”或“部长”来称呼。
而对于一般民众,则应使用一般的礼貌用语。
3. 注意礼仪:在社交场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
例如,要避免说庸俗、侮辱他人或不适当的话题。
同时要注意餐桌礼仪,例如用餐时不能吸嘬,使用餐具时要熟练等等。
4. 维护外交职业的形象:外交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参与任何有损形象的活动。
例如,不得携带武器,不得做出不必要的攻击性言辞等等。
总之,外交外事礼仪是促进国际交流的关键。
遵守礼仪规范,展现出良好的外交形象,将有利于增强彼此的互信和理解,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