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与发病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87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ra女性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年龄为发病的高峰。
表现为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
早期明确诊断ra可以尽早干预治疗,便于缓解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治疗最为重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rf);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1 病因及发病机制ra的病因研究迄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1.1 环境因素一些感染因素致病原,例如细菌等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诱发活化免疫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
1.2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1.3 免疫紊乱免疫紊乱被认为是ra主要的发病机制。
2 诊断2.1 临床表现2.1.1 症状和体征 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受累关节一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多见。
2.1.2 实验室检查 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血清igg、igm、iga升高,患者血清中多数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
这些异常有助于对于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影像学检查①x线检查;②核磁共振(mri)mri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③超声检查。
2.2 目前ra的诊断仍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l987年分类标准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⑦x 线片改变。
七项中四项者可诊断为ra,第一至第四项病程至少持续6周[1]。
这个分类标准不足之处是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不典型及早期ra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定期复查和随访可以排除可疑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动因子尚不清楚,可能是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或细菌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某些成分(如寡糖或糖肽碎片)被关节内滑膜细胞摄取并组合到滑膜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抗原性。
这种自身抗原不仅可使机体产生抗体(IgG),同时还导致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抗体形成,即类风湿因子(RF)。
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
IgM型的RF约见于85%~9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各种免疫球蛋白类型的RF与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
RF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在关节内合成并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循环中RF-IgG复合物亦可以沉积于局部组织,这与关节和关节外器官和组织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关节滑膜内RF-IgG复合物可以固定及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滑膜细胞(A型细胞)吞噬了上述免疫复合物后,被激活并合成和释放溶酶体酶,包括中性蛋白酶、胶原酶等以及各种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IL-1等,导致滑膜及关节软骨的破坏。
IL-1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介质,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
IL-1可使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和释放胶原酶和其他蛋白溶解酶,并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本身又是一种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滑膜内不仅有RF、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而且经免疫荧光和组织培养亦说明它们可由滑膜内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
即使在始动因子(如感染因子)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RF仍不断产生,结果导致炎症病变反复发作,成为慢性炎症。
研究结果表明,除上述体液免疫因素外,本病与细胞免疫亦有密切关系。
随滑膜病变转为慢性,T细胞和浆细胞明显增加,其中主要是T4辅助细胞。
T4与B细胞协同作用,参与RF和免疫球蛋白合成,滑膜内HLA-DR阳性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增加,与T4相互作用,亦与造成关节损害的免疫机制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进行性关节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1]。
目前认为RA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响所引起的一个与环境、免疫细胞及因子、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1 免疫细胞RA的发病与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甄别外来物质并将之去除,在细胞免疫中,巨噬细胞识别外来组织,细胞或抗原等物质,经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激活后产生细胞因子,并聚集其他炎症细胞(包括其他T 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大量巨噬细胞被激活并且释放了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致使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释出细胞毒素,造成关节及其周围正常细胞和组织伤害,滑膜增生,骨和软骨受损。
T细胞还可激活体液免疫中的B细胞,使之产生抗体,联合补体在炎症部位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氧残基造成细胞损害。
1.1 T细胞RA主要发病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响异常,成熟的T细胞按其免疫效应功能,可分为CD4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D8 CTL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
T细胞主要是通过细胞相互作用和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RA致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1.1 CD4 T细胞CD4 T细胞根本价值在于引起,控制盒驱动免疫应答。
CD4 T细胞一旦被激活就分化成为各种专一效应细胞,根据特殊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以及伴随产生的效应功能,初始CD4 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3三类效应TH细胞。
TH1/TH2的比值对RA影响很大。
1.1.2 CD8 T细胞RA的产生和最初产生的TNF-α有关。
活化了的CD8 T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会加剧病理性免疫应答的反响,直接或间接造成靶细胞的破坏,引起持续性炎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