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活页教案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记令她震撼:“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句话的含义?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建设,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2、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哪两本)为什么?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照亮了她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3、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明确: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4、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通过她个人的文学经历来表达“文学是灯”这一主题的?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
正是这些经历使她慢慢懂得了有一盏文学之灯在引领着她的生活,影响着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5、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一、导入新课导入: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在你的眼中,文学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铁凝,感受她的《文学是灯》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
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
铁凝为长女。
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2012年为了庆贺东南大学110周年生日,华生和他的夫人,也就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联名捐赠1100万元,这是东南大学建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新授:一、梳理文本内容,把握结构情境导入朗读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二、教授新课三、文本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第二部分(3--4)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第三部分(5--6)论述“文学是灯”。
第四部分(7--9)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铁凝《文学是灯》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白“灯”的含义。
2.理清文章结构,能具体分析作者思想与观点形成的过程。
3.体会作者亲切平和的文字风格,加强对议论散文文体特点的理解和体验。
4.培养学生雅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和把握作者对文学的本质及意义的看法。
2。
文中作者在讲解“灯”的时候,语言含有哲理性,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介绍作者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作品风格: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二、学习本文1.了解内容学生认真阅读,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思考:文中出现的“灯"是什么含义?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提示:2)2.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启蒙时特别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聊斋志异》,他们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文学是灯》教案一、朗读课文,回答问题:1.请同学介绍作者铁凝。
可问身份(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风格柔婉清新,但哪部作品风格大变(〈玫瑰门〉)、主要作品有、改编成电影的、家庭(父画家母从事音乐_声乐教授,姓氏等)——本文是在韩国文学活动上的一次演讲。
2.文中说到“文化大革命”,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P14○1○2○3)3.看谁能最快背熟《约》中题记上的话?4.《聊》在作者笔下被评价为怎样的一部小说?5.“成全了我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基本态度”,什么态度?明确:自然、朴素、真诚、实在、热情、宽厚(纯真质朴)6.哪里第一次提出了文学是灯?明确:第四节7.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即中心观点)8.“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情义“?理解为:在乡村接触到的人和事,形成了她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而这些态度和感受成为她进行文学创作的“底色”。
(此话可见《综》第26页上)过去乡村生活的经历使她对人生有了更为宽厚的理解,不娇气,不做作,如大地般宽容,体验到生活中的艰难与坚忍,体会到人情中的善良与温情。
这些让她成长为一个从容镇定,胸怀宽广的文学人,对人性有着深沉关怀的文学人。
9.为什么以灯来形容文学?明确:照亮人性之美。
谁能以通俗的语言表达“照亮人性之美的意思?明确:呼唤人类积极的美德10.第五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明确:一座城市再繁华,如果不断有人闯红灯,公众场合总是充斥喧哗声、吐痰声、打骂声,这不是一个神圣的城市。
11.“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请以此说说作者的经历体会。
《约》《聊》(附:可解说一下如下:在文革压抑的年代对自我的否定,自卑,压制了我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展望。
)12.请以文中一些语句,比赛谁读得有感情。
13.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原因是什么?§614.为什么作者在读物无穷无尽,阅读自由的今天还那么怀念过去偷偷摸摸的阅读?明确:第七节中“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经典的文学。
高二语文《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灯》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及其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灯》的内容梗概和结构分析。
2.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分析。
3.情感和思考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灯》的结构、表现手法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学作品是《灯》。
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显示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请大家看一下文学作品《灯》的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
作者是哪位著名作家?这篇作品是在什么时期写的?有什么特点?2. 内容讲解(30分钟)•分析《灯》的内容梗概和结构:请大家仔细阅读《灯》,然后简要概括一下故事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分析《灯》的表现手法和主题:请大家思考一下,《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主题又是什么?3. 文本分析(4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段落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思考。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择的段落和分析结果。
4. 思考与写作(3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和感悟?请大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作文写作: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灯》的理解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课堂总结:请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学生反思:请学生就今天的学习过程和亮点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教学资源1.《灯》文学作品原文。
2.《灯》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介绍。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对《灯》表达情感和思考的写作能力。
3.学生对文学作品结构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文学是灯》教学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课型:【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2.体会文学对于作者人生成长的指引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加强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加强阅读。
【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课前检测】一、给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苛.()刻忏.()悔不屑.()扉.()页鬼祟.()娇憨.()趣味盎.()然炫.()耀醇.()厚凛.()然尴尬..()璀璨..()谦逊.()二、解释下列词语趣味盎然:咸同身受:孜孜不倦:鬼鬼祟祟:源源不断:三、造句璀璨:苛刻:炫耀:四、填空1、本文是作者在韩国的一次文学活动上发表的演讲,演讲又称—或,是指在公众场所,以为主要手段,以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阐明事理或,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2、铁凝,当代女作家,姓,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代表作有长篇《》、《》、中篇《》、短篇《》等。
3、从古到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有能力表现出,它们能够代表。
4、文学是灯,或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若能,照亮,。
5、当我们固执地指望用文学去点亮人生的幽暗之处时,有时我会想到,也许我们应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
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
铁凝为长女。
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