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的解析1
- 格式:ppt
- 大小:379.50 KB
- 文档页数:25
FTIR红外光谱原理及图谱解析完整版本课件(一)FTIR红外光谱原理及图谱解析完整版本课件简介FTIR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本文介绍FTIR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解析方法。
一、红外光谱原理FTIR红外光谱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分子振动的吸收和散射行为。
当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时,将会吸收红外光谱区域的能量,产生特定的吸收峰。
FTIR光谱分析仪通过红外光源和可变波长的光学器件将可见光波长转化为红外波长,使其能够与物质的振动共振。
经过物质样品后,经过红外光谱检测器,将该区域的光强度转换为物质光谱图。
二、FTIR光谱图谱解析方法1.波数和吸收峰FTIR光谱图中,横坐标为波数,纵坐标为吸收率或透过率。
不同物质的振动特性存在差异,因此所产生的吸收峰位置也不同。
FTIR光谱图分析可以通过峰的波数来推断物质中的官能团,并可定性或定量分析样品中成分的存在。
2.峰形及其宽度FTIR光谱图中峰形和宽度提供了有关振动模式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当样品存在着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时,产生的峰可能是峰形尖锐的或不对称的,而单一类型的化学键则产生峰形较为平缓的吸收峰。
3.吸收强度FTIR光谱中吸收强度是定量分析制备样品中成分存在的重要指标,吸收峰强度和峰的面积可用于计算样品中成分的含量。
吸收因素可能包括洗涤和处理的语句、溶剂效应、仪器信噪比等因素。
4.干扰峰物质在FTIR光谱测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应力、化学作用、示谐频和空气湿度等干扰峰。
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影响光谱数据,应采取适当的标准条件、仪器校准等措施来进行分析,避免由于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结语FTIR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
理解FTIR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解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敏捷地进行样品分析。
手把手教你红外光谱谱图解析一、红外光谱的原理[1]1. 原理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是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减弱,透过率T%对波数或波长的曲线,即为红外光谱。
辐射→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红外光谱→官能团→分子结构2.红外光谱特点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特征性强,可定性分析,红外光谱的波数位置、波峰数目及强度可以确定分子结构;定量分析;固、液、气态样均可,用量少,不破坏样品;分析速度快;与色谱联用定性功能强大。
3.分子中振动能级的基本振动形式红外光谱中存在两类基本振动形式: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图一伸缩振动图二弯曲振动二、解析红外光谱图1.振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是分子独立的振动数目。
N个原子组成分子,每个原子在空间上具有三个自由度,分子振动自由度F=3N-6(非线性分子);F=3N-5(线性分子)。
为什么计算振动自由度很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吸收峰的数量,谱带简并或发生红外非活性振动使吸收峰的数量会少于振动自由度。
U=0→无双键或环状结构U=1→一个双键或一个环状结构U=2→两个双键,两个换,双键+环,一个三键U=4→分子中可能含有苯环U=5→分子中可能含一个苯环+一个双键2.红外光谱峰的类型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基频峰的峰位等于分子或者基团的振动频率,强度大,是红外的主要吸收峰。
泛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产生的吸收峰,此类峰强度弱,难辨认,却增加了光谱的特征性。
特征峰和指纹峰:特征峰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对应于分子中某化学键或基团的振动形式,同一基团的振动频率总是出现在一定区域;而指纹区吸收峰特征性强,对分子结构的变化高度敏感,能够区分不同化合物结构上的微小差异。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红外光谱解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可以用于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和鉴定。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主要利用化合物在红外光的作用下,不同官能团的振动与转动引起红外光吸收的特性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并给出一些结构分析实例。
首先,红外光谱解析方法通常是通过红外光谱仪测量化合物在特定波数范围内的光谱图像,然后根据不同官能团的振动频率和光谱峰的位置、强度等特征来进行结构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1. 官能团峰位置分析法:不同官能团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吸收特点,可以通过观察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位置来判断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
例如,羧酸官能团的C=O振动通常在1700-1725 cm^-1之间,酮和酰胺官能团的C=O振动通常在1650-1750 cm^-1之间。
2.官能团峰强度分析法:通过观察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强度可以推测化合物中该官能团的相对含量。
例如,苯环的C-H伸缩振动通常表现为较强的峰,而取代基的C-H伸缩振动通常较弱。
3.官能团复合分析法:化合物通常由多个官能团组成,各个官能团的振动频率和位置可以相互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化合物中多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等特征,可以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例如,当化合物同时含有羟基和羧基时,其红外光谱图中会出现OH和CO的吸收峰,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
下面给出一个红外光谱解析的实例:假设有一个未知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5H10O,并测得其红外光谱图如下:(图略)根据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结构分析:从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很强的特征峰,一个位于2750-2850 cm^-1之间,一个位于1725-1740 cm^-1之间。
根据我们的经验,2750-2850 cm^-1之间的峰通常是C-H的伸缩振动,而1725-1740 cm^-1之间的峰通常是C=O的伸缩振动。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收集红外光谱数据:这是解析红外光谱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实验或在线数据库获得红外光谱数据。
2. 绘制红外光谱图:将收集到的红外光谱数据以图形形式表示出来,横轴为波数(单位为cm^-1),纵轴为透射比或吸光度。
3. 观察红外光谱图:观察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不同物质的红外光谱具有不同的特征峰,这些特征峰的位置和强度反映了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4. 解析红外光谱图:通过比对已知的红外光谱数据库或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未知的红外光谱进行解析,可以推断出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在具体解析红外光谱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 谱库对比:适用于单一物质和均聚物,对于多组分共聚物检索匹配度不高;谱库涵盖不高的情况下无法匹配出对应物质。
2. 排除法:不能确定物质是什么,通过排除法确定不是什么物质,如1870cm-1-1550cm-1没有出现对应的特征峰,则代表此物质不含羰基基团C=O,从而判定物质不属于聚酯、聚酰胺等含羰基高聚物。
3. 认可法:主要吸收带对应主要官能团位置。
4. 排除与认可结合法:按谱带位置、相对强度、形状确定某些基团的存在,同时排除某些结构。
实际谱图解析过程中,可能需要上述四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应用才能更准确的解析红外光谱图。
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概述一、红外光谱测定的优点20世纪50年代初期,红外光谱仪问世,揭开了有机物结构鉴定的新篇章。
到了50年代末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红外光谱数据,到70年代中期,红外光谱法成为了有机结构鉴定的重要方法。
红外光谱测定的优点:1、任何气态、液态、固态样品都可以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这是核磁、质谱、紫外等仪器所不及的。
2、每种化合物均有红外吸收,又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
3、常规红外光谱仪价格低廉,易于购置。
4、样品用量小。
二、红外波段的划分ζ=104/λ(λnm ζcm-1)红外波段范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波段波长nm 波数cm-1近红外0.75~2.5 13300~4000中红外 2.5~15.4 4000~650远红外15.4~830 650~12三、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红外光谱图多以波长λ(nm)或波数ζ(cm-1)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多以透光率T%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此时图谱中的吸收“峰”,其实是向下的“谷”。
一般吸收峰的强弱均以很强(ε大于200)、强(ε在75-200)、中(ε在25-75)、弱(ε在5-25)、很弱(ε小于5),这里的ε为表观摩尔吸收系数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强度可以用吸光度(A)或透过率T%表示。
峰的强度遵守朗伯-比耳定律。
吸光度与透过率关系为A=lg( )T1所以在红外光谱中“谷”越深(T%小),吸光度越大,吸收强度越强。
第二节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一、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联结起来而组成的。
分子中的原子与化学键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它们的运动,除了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以外,还有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分子本身的转动。
这些运动形式都可能吸收外界能量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每一个振动能级常包含有很多转动分能级,因此在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的发生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故通常所测得的光谱实际上是振动-转动光谱,简称振转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