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建筑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及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和推动力。
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结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在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
例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地标。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我国地震频发,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
大部分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过于追求高度和造型,而忽视了结构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也使得高层建筑结构更加复杂,需要更高水平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
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探索。
首先是在材料上的创新。
目前,我国在建筑结构材料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钢结构、混凝土、玻璃等常见材料上进行了技术革新,而且还积极推进了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将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其次是在结构设计上的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正在向着更加安全、经济、环保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有限元分析(FEA)等技术已经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结构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也得到了应用,例如结构与建筑、结构与地基等专业的互动性更强,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体系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我国政府也在高层建筑结构领域加大了支持力度。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高层建筑结构创新的政策和规定,为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绿建之窗大讲堂】第二十六期【主讲人】:马庄【讲座导读】:本期【绿建大讲堂】由多年从事木结构建筑工作的马庄为大家介绍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历史发展以及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发展前景。
【讲座实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木结构的国家之一,木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其发展变化贯穿于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代表。
在我国木结构中,被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的河姆渡干阑式木结构,距今约六七千年。
如题1所示,从考古专家发现河姆渡干阑式木结构建筑的框架可以看出,建筑的底层是架空的,房子的长约30米,纵向5-6米。
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技术水平还是布局的和力度,都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
图1我国许多遗留的古代木结构已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如辽朝(1056年)修建的木塔和悬空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完好。
木塔由木结构悬空而建悬空寺在中国古代,无论民居还是宫殿、廊宇,皆采用木材建造,而古代西方传统建筑则多用石料。
与木料相比石料的耐久性更长一些。
但中国古人为什么舍弃石材而偏爱以木材建造房屋呢?观点有二:物质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
观点之一:中国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同时木材较石材容易加工,节省人力。
观点之二:1、东西方文化对建筑的“永恒”有截然不同的概念。
西方人心目中“永恒”观就是“不变”,要使建筑物永恒不变,永世长存,就必须用石材来建造。
2、而与西方人的观念相反,中国古人将“变易”视作“永恒”。
像“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蕴含的是“永恒”的意思。
我国最古老的经书——《易经》,通篇阐述的就是这种“变易”的思想。
易就是变化,外国人干脆把《易经》的书名直接翻译为《变化之书》。
3、中国古人不追求建筑实体的永久性,即如梁思成所说的“不求原物长存”,他们追求的是建筑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特质。
4、另外古人思想中“木代表生命,石象征死亡”的传统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用木料建造房屋,而只用石料修建坟墓。
浅谈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主义摘要: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涉及到了文学、服装、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未来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对未来主义的倾向和发展趋势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未来主义;建筑设计;倾向;思考前言当现阶段,未来主义早已渗透到了建筑设计领域,对未来的空间环境设计,图式与智能技术的运用有深刻的影响,它是构成未来主义空间设计的趋势。
未来主义设计的概念未来主义是一种艺术思潮,它涉及文学、服装、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未来的向往,一直是人类的追求。
但是,“未来不明朗”是当今各学术领域中的共同话题,“未来”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的,未来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于过去和现在的相对时间概念,未来设计并不是“断定未来之设计”,它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衡量当前的“走向”,放眼时代潮流的趋势,对未来进行思索和探测。
因此,面对未来的设计探索,在很长的时间里存在于设计的长河之中,严格来讲它不是一个设计流派,它是各个时代、各个设计流派都有的思索。
由于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因此其形式上的超现代性,是一种前瞻性的“未来”风格。
在各个时代都有人在研究着未来的设计走向,并对以后的设计产生影响。
由于“未来”风格的设计师的努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丰富起来,走向完美。
三、未来主义设计对建筑观念的影响未来主义设计强调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材料观点:强调应用现代材料。
建议摒弃诸如大理石或青铜这样一些传统材料,而转向钢铁、玻璃、混凝土等现代的建筑材料。
2、动态建筑观点:动态的观点带给建筑巨大的冲击力,至少观念上是如此。
先锋的探索者们或多或少的都尝试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运动的感觉。
动力主义是他们的核心思想。
3、对新城市比例尺度空间的关注:未来主义设计重要性之一就在于从建筑角度表达了对城市的热情,因为城市是那个时代最复杂和最迫切的问题。
浅谈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的发展状况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因此在当今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对传统建筑材料的需求减少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现代木结构建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又可以减少对传统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由于木材的可再生性和可回收性,现代木结构建筑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符合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住宅、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领域。
在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状况方面,目前的状况良好,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问题。
随着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需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木材的种植、培育和管理,确保木材的质量和供应。
其次是技术问题。
木结构建筑需要有专业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特别是对于大跨度、多层次的木结构建筑来说,需要熟悉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还需要考虑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是推广和宣传问题。
虽然现代木结构建筑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观念的传统束缚和一些技术难题的存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在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认知和接受度。
总之,现代木结构建筑是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在当前社会越来越被重视和应用。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舒适住宅和工作环境的需求,还能减少对传统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在持续发展方面,现代木结构建筑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材料选择、技术研发等。
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推广和应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浅谈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先进建筑施工技术的引进和设计理念创新,我国建筑施工在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和快速施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文章主要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建筑施工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标签: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1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些许差距,但是在基础技术和先进技术上没有差别,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下面就从深基础施工技术和混凝土施工技术及防水工程技术来分析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1.1 深基础施工技术桩基础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础形式,桩基础所使用的材料、类型以及施工方法都有非常大的进展。
尤其是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桩是直接在施工现场所设计的桩位桩机设备开孔或采用人工挖孔,然后再孔内加入钢筋笼,再浇灌混凝土而成。
它适用于不同土层,桩体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配置少量构造钢筋,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它的承载力是非常大的。
深基坑支护现阶段采用的主要技术有土钉墙、水泥钉墙及地下连续墙等,目前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正在成为深基坑支护最常用的支护技术,它施工振动小且噪声低,墙体刚度大,防渗性能好,对周围地基影响小,具有很大承载力。
1.2 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分为现浇和预配装制。
现浇混凝土结构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位置支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振捣成型,再经过养护使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模板,整个过程均在施工现场进行。
现浇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抗震性好、节约钢材,而且施工不需要大型安装;其缺点是现场施工周期长。
需要耗费大量模板、现场运输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施工易受气候条件影响、建筑垃圾和噪声比较严重。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现已日益广泛地采用工业化定型模板,钢筋连接。
采用各种先进的电焊技术和机械连接技术,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及商品混凝土等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某些缺点,使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新的发展。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的建筑行业在多年的奋斗中已经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进展,但是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推进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进步的任务越来越严峻,如何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更上新台阶,也成为了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通过浅谈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对建筑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个整体把握,为建筑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标签:建筑工程;技术;现状;发展方向1前言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在建筑工程方面,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筑行业相互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新的技术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提升自己的施工技术,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现状2.1主要施工技术的现状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主要施工技术取得快速发展,而且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有丰富的施工经验。
第一,桩基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噪音大和土体扰动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承载力的需求,并且桩基施工在速度上有了新的突破。
第二,深基坑支护技术尽管开始的晚,但是在监测防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需求是可以大致满足的,深基坑的支护形式也是多彩丰富的,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的需求得到充分的保证。
第三,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混凝土工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混凝土在配方上不断尝试更新,使混凝土的质量越来越好,如今我国的混凝土技术越来越先进,对于满足那些复杂的建筑工程的要求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第四,钢筋技术在建筑行业中也越来越重要,强度高而且零污染的钢筋技术被普遍使用,钢筋结构在世界中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五,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土质结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施工条件、施工地质状况、施工地表径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施工方案。
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及发展我国的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中国地震频繁、土质松软、地基沉降等因素的存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监管等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建高层建筑。
首先是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国贸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等,这些建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受到了国外的影响,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而且一些建筑项目得到了国内的认可。
与此我国高层建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我国地震频繁,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和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地势复杂,地基条件良莠不齐,很多地方的土质松软,高层建筑的地基沉降问题也比较突出。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施工方面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隐患,如裂缝、变形等问题。
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应该加强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的关键环节,必须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一系列关于高层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标准,未来的高层建筑必须符合这些标准。
应该加强高层建筑施工和监管。
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有效控制施工风险。
建设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应该加强高层建筑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
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一定限制的建筑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我国高层建筑的现状、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高层建筑的现状是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高度不断刷新,设计技术也不断提升。
以前所罗门东方国际大厦、武汉中心等高层建筑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刷新了高度纪录,并且在结构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建筑质量问题,一些建筑在追求高度、外观等方面考虑过多,而忽略了建筑本身的质量和安全。
这导致了一些建筑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其次是土地资源问题,高层建筑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
这对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高层建筑也给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了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层建筑在发展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我国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国内的设计技术和材料质量。
其次是加强规划管理。
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强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高层建筑,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也需要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审批和监管,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
未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还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抗风等方面。
其次是地理环境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高层建筑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高层建筑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这对技术研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社会影响问题。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形象和风格也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相协调,这就需要高层建筑的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进行精心的搭配和协调。
浅谈未来高层住宅结构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持续增长,高层住宅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住宅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还为人们提供了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未来高层住宅的结构形式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当前,常见的高层住宅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组成,具有较好的空间灵活性,但侧向刚度相对较小。
剪力墙结构则主要依靠墙体来抵抗水平荷载,侧向刚度较大,但空间布局相对受限。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空间灵活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未来,高层住宅结构形式可能会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重要趋势。
随着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高层住宅结构可能会具备自我监测、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例如,通过在结构中嵌入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智能材料的应用也将为高层住宅结构带来新的变革。
比如形状记忆合金和电致流变材料等,它们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性能,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风性能。
绿色化也是未来高层住宅结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高层住宅结构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结构设计方面,可能会采用更加轻量化的材料,以减少材料的消耗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通过优化结构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此外,在建筑拆除时,结构材料的可回收和再利用也将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多样化将是未来高层住宅结构形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个性化追求的增加,高层住宅的结构形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类型。
例如,模块化结构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浅谈我国建筑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分析建筑材料及结构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合理推测我国建筑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结构混凝土砌体
一、建筑结构的发展历程
1.古代到19世纪以前
人类利用土、木材、石材、砖等材料作为结构材料有漫长的历史。
早在古埃及时代,古埃及人利用天然石材经过人工的打磨,利用石材重量大的特点,通过人力劳动的方式将石材堆砌起来从而形成内部空间。
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吉萨采用块石建成闻名世界的三座金字塔且屹立至今。
古希腊在公元前447至438年利用石材在雅典卫城中建造了在结构上完美对称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在公元75至80年采用石结构建成了罗马大决斗场,至今人工人参观。
在中世纪时期,宗教的盛行在结构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哥特建筑中“飞扶壁”的出现,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向推力,大大减少了建筑底层石材的厚度,提高了建筑的内部空间。
随着烧制工艺的发展,砖渐渐被应用于建筑结构中。
公元6世纪在君士坦丁堡建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砖砌大跨度结构。
在我国河南,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为十二边形,共15层,总高43.5米,为砖砌单筒结构,是中国最古密檐式砖塔。
2. 19世纪至今
2.1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开始蓬勃发展。
1824年,阿斯普丁(J.Aspdin)发明了波特兰水泥。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水泥和钢材等现代工业的兴起,混凝土开始出现并作为结构材料。
1861年,法国花匠蒙约(J.Monier)用铁丝配筋制成的花盆于1867年获得专利,后来又制造了钢筋混凝土板、管和拱等结构,但是由于缺乏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的认识,钢筋混凝土的效果不太理想。
从混凝土结构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此期间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拱和基础等一系列结构构件,但是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比较低。
因为人类对混凝土的结构认识的不足,将混凝土看做是弹性材料,导致在设计中利用材料力学的容许应力法;没有混凝土结构计算的理论,没有正式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指标。
混凝土结构发展相对较慢。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伴随着生产发展、实验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混凝土结构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在此期间,装配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出现,尤其是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不断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混凝土抗裂性能差的缺点,扩大了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在这一阶段,人类不但认识到了混凝土的塑性性能,还在设计中以构件最终破坏时的截面承载力为设计依据,并制定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国城市恢复和重建的需要,混凝土结构有了更快的发展,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
其特征是混凝土结构进入工业化生产,并提出更为合理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2.2
二、我国目前建筑结构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混凝土结构,但工程量很小,发展十分缓慢。
全国解放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得到迅速的发
展和广泛应用,并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五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从1966年开始,我国规范中已经开始采用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2.1结构的材料
2.1.1钢筋混凝土
我国目前常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至C40,预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至C60,。
二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强度为40—60N/平方毫米的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中混凝土强度已达到60-100N/平方毫米。
国内普遍采用热轧钢筋,工程上常用的钢筋为HPB235、HPB335、HRB400和RRB400,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设计值分别为210N/平方毫米、300N/平方毫米360N/平方毫米、360N/平方毫米。
规范建议使用HRB400为钢筋混土的主力钢筋,推进我国工程实践中提升钢筋强度等级。
2.2结构的受力体系
2.2.1钢筋混凝土结构
我国在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地区较多采用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结构,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而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地区采用框架结构,多层小开间的砖混结构住房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
大开间、大柱网的框架结构能实现空间的灵活隔断,使空间具有流动性,较好的适应了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原则。
三、.我国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3.1结构材料
3.1.1钢筋混凝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混凝土的缺点来看,采用高强度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多功能改性混凝土是未来建筑结构材料的必然发展趋势。
合理利用优质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是发展高强混凝土的有效措施。
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可以大大减轻结构构件的自重,而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保温性能和耐火性能。
我国天然轻骨料资源丰富,人造轻骨料主要采用工业废料职称粉煤灰陶粒,既可废物利用,又可以见着环境污染和大面积堆场。
与外国相比,我国轻骨料性能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主流轻骨料混凝土容重大致为18Kn/立方米,强度等级为C15-C40。
为了改善混凝土抗拉性能低和延展性差的不足,人类致力于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和耐碱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并以取得相当成果。
4.2结构类型
4.1.1钢筋混凝土结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结构为了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而不断发展。
板块体系是当前建筑业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它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作为墙体从而代替烧结粘土砖。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一方面能减少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与粘土砖的用量,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配筋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对房屋的抗震起到有利作用。
网架结构也是一种新开发的结构体系,它是以钢筋混凝土上弦板代替钢的上悬杆,充分发挥混凝土受压、钢筋受拉的两种不同材料的优势,使结构的承重和维护作用合二为一。
目前我国已建成40幢组合网架结构,如新乡百货大楼和长沙纺织大厦。
其刑事之多,跨度之大,应用范围之广。
未来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应继续注意数量多、范围广的民用与工业建筑结构的基本问题。
大力发展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或版装配式的应该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大量采用定型化标准设计。
预应力混凝结构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