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水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教学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水的资料,共同分享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并提出问题。
第二章:理论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分子中的比例关系。
2. 分析水的电解过程,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关系。
2. 教师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水的组成。
第三章: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加深学生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解。
教学内容:1. 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水的电解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第四章:知识拓展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了解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资料或课堂讲解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水的组成的知识。
教学内容:2. 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第六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水的组成和水的性质。
本章通过介绍水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分子结构,以及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水的化学性质和水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对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结构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
2.了解水分子的结构,能描述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3.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并理解其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2.水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然后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让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呈现(10分钟)使用PPT课件呈现水的组成的知识,介绍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并呈现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分子的组成。
操练(15分钟)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的组成和性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与其他物质的关系,如二氧化碳、硫酸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水的组成和性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形象的动画等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难点: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氢气发生器、氧气发生器等。
2.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水的组成的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操练(15分钟)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来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和实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于生活和科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态度。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水的组成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水的化学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组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组成和结构。
2.难点: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和结论。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PPT、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2.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PPT展示一幅水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由哪些原子组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吗?2.知识讲解讲解水的化学式H2O,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讲解水的结构,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分子的空间结构。
讲解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以及水的沸点、冰点等。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电解过程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
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4.巩固知识通过PPT展示一些水的化合物,如水蒸气、冰、水滴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水的组成。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5.拓展延伸介绍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讲解水的重要性,如人体水分平衡、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水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实验结论。
强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节约用水。
五、作业布置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和性质。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电解水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足之处:课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今后需在课堂管理上多加注意。
重难点补充:1.重点:“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喝的水,它的化学式是怎样的吗?对,H2O,这个式子代表了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1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 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
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
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 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 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用燃着的点燃
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分类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纯
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成
②不能发生分解反
应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
判断依据前提是纯净物,且
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举例氧气(O2)、碳(C)
铁(Fe)
二氧化碳(CO2)、水(H2O)、高锰酸钾(KMnO4)
联系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单质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知识拓展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绝对不是化合物。
⑵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3.物质的简单分类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点燃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成功之处本堂课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体现出其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
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不足之处电解水实验时,电解的速率太慢,且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结果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