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了...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8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1、从鲁迅求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体会鲁迅的爱国思想。
2、结合课下注解或当时时代背景资料对鲁迅回国工作后频繁的出走进行分析,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某某逝世,噩耗传来,举国同悲,在宋庆龄主持的追悼会上,人们用一面白色的大旗盖在了棺木之上,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不错,“民族魂”也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先生的生平经历,再次感受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深情。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鲁迅自传》一课。
二、介绍文章体裁请看大屏幕,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它分为自传和评传两种。
自传是自己为自己作的传。
评传又叫他传,是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讲的文章属于自传。
三、整体感知文意,填写鲁迅档案表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整体感知文意,从文中找出鲁迅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及主要著作,填写鲁迅档案表。
(大屏幕显示表格,四位学生朗读课文)鲁迅档案表原名字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称号家庭状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主要著作让同学在文中迅速筛选信息,找出答案,然后回答。
家庭状况: 1、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某某省某某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2、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3、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4、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5、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阅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2.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10篇散文,反映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主要篇目: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4.主题思想:《朝花夕拾》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批判了旧道德、旧礼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艺术特色:作品以散文的形式,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风貌。
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6.人物形象: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善良质朴的阿长、正直勇敢的藤野先生、孤傲清高的范爱农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安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了解作品内容。
3.作品分析: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进行课堂分享。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认识鲁迅先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2.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体会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等。
2.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3.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 鲁迅先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体会其思想内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一、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二、生平简介:1. 鲁迅先生的出生和成长经历。
2. 鲁迅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文学地位。
三、作品欣赏:1. 《狂人日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阿Q正传》:讨论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四、作品分析:1.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2.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和启蒙思想。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2.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研究其文学思想。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和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内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通过PPT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照片、手稿等资料,生动形象地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 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特点。
《鲁迅》(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等。
2. 鲁迅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3. 传记写作特点:真实性、客观性、生动性、条理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主题。
3. 讨论:分组讨论鲁迅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传记及相关作品选集。
2. 辅助材料:鲁迅生平图片、视频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步骤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理解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
3.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狂人日记》的写作技巧和深刻内涵,讨论鲁迅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和《呐喊》,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作品的主题和文学价值,反思鲁迅作品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互动式阅读: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化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鲁迅自传》教案1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鲁迅》(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阅读鲁迅的传记,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传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介绍: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文学贡献等。
2. 鲁迅的主要作品介绍:《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3. 鲁迅的思想特点:启蒙思想、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等。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2. 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成就。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成就。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传记,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理解鲁迅。
2. 阅读法:学生阅读鲁迅的传记,通过阅读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传》等相关传记材料。
2. 参考资料:鲁迅作品集、鲁迅研究文献、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肖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平介绍:讲解鲁迅的生平背景,重要事件和学术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基本的了解。
3. 作品解析: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4. 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鲁迅思想的特点,如启蒙、批判、人文关怀等,并展开讨论。
5. 总结提升: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鲁迅传记的阅读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鲁迅思想的理解程度。
《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
2. 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
3.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选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及其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对鲁迅先生作品进行批判性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及思想内涵。
4. 批判性思维法: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体会作品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及思想内涵。
4. 讲授与解读: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难点,进行讲解与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鲁迅先生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 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简介3. 鲁迅先生的故事选读4. 小组讨论:鲁迅先生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和故事内容。
2. 难点: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
2. 案例分析法:选读鲁迅先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鲁迅先生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主要作品简介和故事选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2. 介绍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选读鲁迅先生的一个故事,如《药》、《阿Q正传》等,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鲁迅先生的故事进行深入阅读和讨论。
2. 讨论问题:鲁迅先生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故事背后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的掌握情况。
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个鲁迅先生的故事,如《孔乙己》,进行深入分析。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重点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一首诗《有的人》,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那好,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很好,这首诗是作者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作。
在这首诗中,作者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说他“虽死犹生”。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一下鲁迅其人。
二、自主学习1.浏览课文,落实生字词语。
2.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四个方面对鲁迅进行了介绍。
第一方面是讲鲁讯先生的家庭情况。
第二方面是讲他的求学经历。
第三方面讲的是他的工作情况,第四方面讲的是他的著作情况。
3.默读课文,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辍学回家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二十九岁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三、合作探究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结合附文《呐喊.自序》和补白诗《无题》,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一)沈阳七中李雪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3.学习鲁迅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点:掌握鲁迅的生平经历,分析少年鲁迅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分析少年鲁迅性格.教学方法:自由介绍,共同探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播放影片《祝福》,引出作者鲁迅。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1、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字豫才。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逝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藤野先生》、《风筝》等.2、注音筹办(chóu bàn )学籍(xué jí)衰落(shuāi luò )学力(xué lì) 生计(shēng jì)乞食者(qĭshí zhě)3、解词: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筹办:筹划举办。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4、体裁:传:也叫传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本文:小传,自传,历史性传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
(4)创作和著述情况。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分别概括出来。
提示:(1)想走实业救国道路.(2)选择医学救国的道路.(3)弃医从文。
3、人生选择不断变化,但始终未变的是什么?提示: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四再读首段揣摩人物1、少年鲁迅家庭生活遭遇了怎样的变故?提示: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真是雪上加霜,家道急剧衰落,以至学费都无法筹措。
语文S版初一《鲁迅自传》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悟鲁迅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成就。
2.学习鲁迅自传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传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的生平事迹,鲁迅自传中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鲁迅自传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S版初一《鲁迅自传》2.多媒体课件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
2.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鲁迅自传中的某一段落或语句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鲁迅自传中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的生平事迹和自传中的表达方式。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情感表达,如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自传》为题,写一篇自传体文章。
2.学生根据鲁迅自传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的生平事迹、自传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人生哲理,如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深刻反思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探讨成果。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鲁迅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优点:1.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能够运用鲁迅自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及文学地位;(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掌握鲁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2)学会批判性思考,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学习鲁迅先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主要事迹等;2.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概述: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3.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等;4. 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讽刺、幽默、象征、对比等;5. 鲁迅先生的信仰和品质: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坚定的信念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3)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2)对鲁迅先生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鲁迅先生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生平、作品和文学地位的掌握程度;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
《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敢于批判现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等。
2.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3.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民主、自由、平等、批判现实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揭示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分析:分析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阅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了解社会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和批判精神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先生纪念馆,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 邀请文学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开展鲁迅先生作品朗诵活动,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鲁迅先生作品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故乡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和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4.学会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二、教学重点:1.鲁迅的作品背景和《故乡》的主题;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四、教学准备:1.教材:《鲁迅全集》;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基本了解。
2.引导学生回忆《故乡》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含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30分钟)1.要求学生读一读《故乡》这篇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找出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和情感描写。
学生可以用表格记录下来。
第三步:文本分析(40分钟)1.分析小说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修辞手法的种类(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小说中的例子。
2.让学生自己找出小说中的其他文学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第四步:课堂讨论(20分钟)1.学生自由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学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探讨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对自己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了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并学会了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情感,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在展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年级语文《鲁迅先生》公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鲁迅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鲁迅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2)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鲁迅先生》,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交流互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鲁迅先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年级语文《鲁迅先生》公开精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学会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 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
(2)各组汇报: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感悟。
4. 作品欣赏:(1)让学生选取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其文学特点。
(2)学生分享欣赏心得,交流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喜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鲁迅先生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分析其文学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迅先生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出生背景、成长经历、留学日本、回国从事文学创作等。
2.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短篇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关注社会现实、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主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分析其中的主题思想和批判精神。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先生作品集、相关传记、学术研究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其作品特点。
3. 作品欣赏:组织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感受其文学魅力。
4.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批判精神,如对封建主义、人性的批判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七、课后作业1.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感受其文学风格。
3. 调查身边人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评价,了解鲁迅先生在当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