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的发展历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2019·05一、汉魏南北朝“舍宅为寺”———园林化早期印度佛教僧人不务农事,托钵行乞,化斋度日,露宿草莽,并没有寺院园林的概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了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进程。
东汉年间,为迎接从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及经书佛像,官府将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改为安置僧人的住所,供其讲经布教。
佛教初传,中国对于印度的“伽蓝”建筑并不了解,加之佛教徒对于修行场所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于是官方建筑便作为佛寺的初步形制延续发展了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割据,民不聊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无法主宰命运,不得不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之中。
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此时的佛教发展达到空前的状况,并与儒学、玄学相融合发展,广大士人开始学习佛法,僧徒也将研究玄学作为修行的一部分。
北魏皇帝带领大臣们捐助修建寺院,民众也纷纷“舍宅为寺”以增加自己的功德。
《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
[1]在佛教的强盛发展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北魏时期佛寺多达一千多座,到了北齐,更是超过三万。
贵族富豪“舍宅为寺”奠定了早期佛教寺院形制的基础。
这些私人宅院,一部分已经过园林化的修饰,自然景色优美怡人,成为中国传统佛教园林景观的重要来源。
在《洛阳伽蓝记》中就对所列举的大部分佛寺园林化或庭院绿化有具体的描述:北魏时的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寺院中已有大片的沙果林与葡萄架,绿荫繁实,已形成园林之氛围”;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2];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3];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
庭列修竹,檐拂高松。
奇花异草,骈阗阶砌”[4];“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
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寺观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意义。
寺观园林是寺庙和观音堂等宗教场所以及围绕这些场所所建造的园林景观的总称。
寺观园林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宗教信仰的中心和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中国寺观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并对中国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的过程,寺庙和寺观园林成为僧人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信众祈福和礼佛的场所。
因此,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寺观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和寺观园林应该融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意境,创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寺观园林的设计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融合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布局和植被的安排,寺观园林将自然的山水、湖泊和植物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寺观园林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空间的层次感寺观园林通过营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感,使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有所体验和感悟。
典型的寺观园林会设置多个庭院和房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空间之间通过景观和廊道相连接,形成了寺庙和寺观园林的独特韵味。
文化氛围的营造寺观园林通常会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以弘扬宗教信仰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比如,园林中会设置佛塔、观音像等宗教雕塑,以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寺观园林的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典型的寺观园林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寺观园林,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观园林:九华山寺观园林九华山寺位于安徽省九华山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寺观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九华山寺园林是山水相连的,寺院和庙宇分布在山脉中,构成了一幅天然壮丽的画卷。
寺庙园林simiaoyuanlin寺庙园林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第四章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
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
“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
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
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班级园林技术09-3姓名岳封学号090146330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关键词:寺庙园林;儒学;道教;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点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较其他3种园林分布更广。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66所佛寺大部分提到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有“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描述。
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园林有唐宋时期的灵隐寺、慈恩寺、法门寺,明代的香山寺、碧云寺、大觉寺记建于清代的“外八庙”等他们或以寺庙附园闻名,或者重于环境周边绿化,均根据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风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丰富面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史人们道德的基础,是普通群众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人生的基本观念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哲学则承担了宗教的这些社会功能和任务。
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儒、道、佛三者之间共同融合促进了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发展,本文是从传统哲学的视角解析寺庙园林艺术精神生成之缘由,探讨寺庙园林艺术独特的个性品质,进而阐释其对当前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寺庙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传入中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是作为当时中国流行的道术而传播的。
寺观园林公园——昆明寺观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演变
陈坚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昆明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昆明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园林城市重要指标的城市公园无疑是人们关注和需要重点建设的对象,然而追溯昆明主要城市公园的历史,大都经历了从传统寺观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和历史演变过程.这种从宗教场所演变为城市公园的现象,在中外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陈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方园林之寺观园林--天坛 [J], 刘庭风
2.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J], 陈连波;郭倩
3.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保护及利用 [J], 陈连波;郭倩
4.昙华寺造园探析\r——从私家别业到寺观园林和城市公园的演变 [J], 樊智丰;林丽芳
5.景观基因视角下云南寺观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以昆明圆通寺为例 [J], 陈娟;王润强;唐雪琼;侯文琴;祝玉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寺观园林华夏寺观园林,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兼备公共园林的职能,让人领略宗教意趣之余,更感受到大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趣味。
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县硖石山腰的青莲寺是一处颇具特色的北方园林化乡野佛刹。
院内殿宇楼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院外林木葱茂,馥郁芬芳,宗教建筑与山光水色交织,自然与人文结合,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公元64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夜晚,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68年,印度二位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敕令建立僧院,为记白马驮经之功,名此院为白马寺。
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但东汉时期佛教并未受到重视,仅仅被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类。
道教形成于东汉,早期源流为神仙巫术和阴阳五行学说,在北魏太武帝的推崇和崔浩的完善下,形成了类似佛教的完整神祗系统。
因佛、道盛行,其宗教建筑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在城市和乡村山野。
道教建筑三清宫占据了三清山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
佛教本属于外来文化,但传入中国后,佛寺建筑甚至布局都被逐渐汉化。
例如,古印度佛教建筑群以佛塔为宗教礼拜中心,中国佛寺最初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平面布局,但佛塔却演变为中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楼阁。
北魏时期,众多身居高位的贵族信徒舍宅为寺,原来用于居住的房屋被改造为佛堂及僧房,宅邸中原有的宅园也被保留下来成为寺院的附园,如宝光寺、景明寺、景林寺。
浙江宁波东南的天童寺嵌于林海苍莽的太白山谷,时隐时现。
在南北朝时代美学、老庄的避世哲学与儒家的隐逸思想的影响下,僧侣纷纷远离城市,到山野中寻求幽静清寂的修行环境。
为效法释迦牟尼在鹫峰灵山说法,五台山中修建了“大孚灵鹫寺”。
修建佛寺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气候良好,地势向阳背风,二是靠近水源以便生活取水,三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和获取建筑材料。
寺观的选址与风景建设密不可分,因山就水,架岩跨涧,布局上多讲究高低错落,曲折幽静,建筑与山水亲和交融,即寺观建筑本身也成为山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