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3
航空宇航培养方案航空宇航工程是一门涵盖航空和宇宙航天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制造、飞行器运载动力学、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以及宇宙航天等多个方面。
为了培养符合航空宇航工程相关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航空宇航工程的理论基础包括物理学、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课程:飞行器运载动力学、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空气动力学、热力学与燃烧、飞行器设计与制造、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等。
这些课程将涵盖航空宇航工程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全面了解航空宇航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实践教学环节:航空宇航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
因此,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包含实验课程、实习和项目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到飞行器设计、制造和测试等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研究生学习环节:为了培养航空宇航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包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环节。
研究生学习主要包括深入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参与以及论文撰写等。
研究生学习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航空宇航工程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
5.国际交流与合作:航空宇航工程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领域,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专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包括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例如学生交换项目、学术研讨会等,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
总之,航空宇航培养方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航空宇航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术,为航空宇航工程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航空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航空工程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培养学生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在工程设计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管理和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实施;在技术应用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航空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数值分析- 复杂变量函数论- 概率统计- 线性代数- 工程热力学2. 专业核心课程- 飞行力学- 航空材料与结构- 航空发动机原理- 航空电子系统- 航空工程设计- 航空航天工程实践- 航空航天控制与导航- 航空电磁兼容3. 选修课- 空气动力学- 飞行器设计- 航空材料与涂层技术- 航空发动机维修与管理- 航空航天系统工程- 航空安全与维护三、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习,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
2. 毕业设计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能力。
3.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相关实验室设备,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
四、科研与创新1. 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2.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 科研导师为学生配备专业的科研导师,进行科研成果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五、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习,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 082503 学科专业名称: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一、研究方向1. 航天工程制造信息化技术2. 航天地面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3. 航天工程特殊材料加工技术4. 空间装备与工艺技术二、课程设置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课内 / 实验学分开课时间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GXW)S0800000Q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秋第一外国语 2 秋S0612039Q 现代数学基础36 2 秋S0612040Q 数值分析36 2 秋学科基础课(XW)S 0201001C 制造信息化软件工程学28/8 2 春S0201002Q制造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技术基础30/6 2 秋S0201003Q飞行器关键结构件 CAD/CAM集成技术36 2 秋S0200002Q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36 2 秋学科专业课(XW)S 0201004C现代航天企业制造信息化技术36 2 春S 0201005C 航天特种材料加工工艺36 2 春S0201006Q 飞行器惯性器件制造技术36 2 秋S 0200011C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36 2 春选修课程(X) S 0201007C飞行器关键部件虚拟装配技术20 1 春S 0201008C CIMS 导论36 2 春S0201009Q 并行工程技术20 1 秋S 0201010C军工产品快速研发生产管理技术30/6 2 春S 0201011C 航天复合材料成型工艺36 2 春专题课程(ZT)S 0201012C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题讲座9 次 2 春自选课与补修课导师选定0(BX)学术活动 3 次 1外语学术论文 1 篇 1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参加 3 次以上由导师安排的学术活动,并作一次以上的学术报告。
对外语学术论文的要求:用外文撰写一篇由导师指定题目的学术论文。
对第二外语的要求:对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研究生应选英语为第二外语作为补修课( 0 学分)。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题讲座的要求:由机电工程学院的院士、博导和教授作9 次本学科发展前沿或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每次 4 学时,共 2 学分)。
航天工程专硕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航天工程专硕是为了培养掌握航天工程设计、制造、测试、控制、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航天工程相关领域的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内容1.航天工程基础理论课程航天工程概论、航天工程导论、航天器总体设计、空间动力学、航天制导导航控制、航天器结构设计、人工卫星技术、航天航空材料、航天电磁场与电磁波、航天控制技术等。
2.航天工程实践课程航天工程实验、航天工程设计、航天工程仿真、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航天工程实习、航天工程创新设计、航天工程毕业设计等。
3.航天工程专业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航天工程专业讲座,介绍最新航天工程技术和进展,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航天工程实训安排学生参与航天工程实训项目,如卫星研制实训、航天器系统设计与模拟实验、航天器结构材料性能测试等,提高学生航天工程实践能力。
5.航天工程实习安排学生到航天工程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实习,了解航天工程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工程实践技能。
6.航天工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与航天工程相关的题目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性。
三、培养环境1. 实验室设施学校配置完备的航天工程实验室,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
2. 师资力量培养专硕学生的师资力量要求具有航天工程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航天工程设计和实践。
3. 资源支持学校为航天工程专硕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实习资源,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四、培养模式1.学术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术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实验课、实训课等,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技能。
2.导师制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航天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
3.项目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航天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培养评价1.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学生学术成绩,确保学生掌握了航天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航天航空工程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航天航空工程是以航天器、飞机等飞行器的研制、设计、制造、试验、运输和运营为主要对象,以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为主要方向。
培养航天航空工程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航天航空工程人才;2. 培养能够熟练使用相关工程软件,掌握相关工程实验技能,具备航天航空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3. 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善于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够适应未来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需求。
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2. 航空动力学3. 航空材料与加工技术4. 航天器结构与材料5. 航空发动机原理6. 航空电子与控制技术7. 航天制导与控制8.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9. 航天器推进与能源10. 航空航天工程实践四、实践教学1. 实验室课程学生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实验操作,例如航空材料性能测试、飞行器控制系统模拟实验、航天器结构强度测试等。
2. 实习实训学生需要进行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实习,了解航天航空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情况,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学生需要参与相关航天航空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例如飞行器结构设计、航空发动机参数分析等,锻炼自己的工程设计能力。
五、创新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将组织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参与航天航空工程竞赛、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模式1. 基础教育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包括数学、物理、航空航天工程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2. 专业教育学校将提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制造、航空动力学、航天器结构与材料等课程。
3. 实践教育学校将开设实验室课程、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等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宇航学院航天工程领域(08523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领域航天工程领域(085233)二、培养目标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与航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要求掌握航天器总体设计、航天控制技术、航天推进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能以航天器/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设计与实现过程运用航天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有效载荷设计与实现、推进系统设计、地球和探测新技术、实验与测试的高层次综合性研究。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实行校企双方联合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本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学制一般为2.5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一般在1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在企业工作时间累积不少于6个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
四、知识和能力结构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
学位课程的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学位课程的设置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在航天工程领域内的理论及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及人文素质、工程能力素质为目标。
要秋取得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如下表所示。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位必修课程(环节)学位必修课程指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所必须修学的课程,包括:(1)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第一外国语和专题课。
硕士生培养方案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力学
Mechanics 专业名称航空航天工程
Aerospace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 080125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年 9月 14 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二、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专题研讨课等)
1 2020年4月19日
2 2020年4月19日
注:选修课不分方向,方向1和方向3共用专业必修课。
3
2020年4月19日
Program of Ph. D Student Courses
Discipline(一级学科): Specialty(二级学科):
4 2020年4月19日
5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R—Required Courses; S—Selective Courses.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
6
2020年4月19日
四、对科研能力和学位论文的要求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五、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航空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方案第一部分:介绍一、方案背景航空工程领域是一个高度复杂和重要的领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航空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开展了航空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方案。
二、联合培养方案的目的该联合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现代航空工程专业人才。
三、方案范围该联合培养方案适用于航空工程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相关单位。
第二部分:联合培养方案内容一、课程设置该联合培养方案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航空工程领域的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专业力量合作,联合研究生培养机制,合作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双边、多边合作教学项目等。
二、导师资源联合培养方案以课题项目为平台,促进双方导师资源交流,建立合作导师团队,促进教师的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导师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研究方向都能得到专业指导和培养。
三、科研合作联合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双方或多方共同研究项目,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
四、资金支持为了促进联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各方将共同设立资金协议,为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补助、科研基金等支持,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学位授予联合培养方案的学生将获得双方或多方的学位授予,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和科研项目后,将由参与联合培养方案的各方共同评定学生的学业表现,颁发双方或多方的学位证书。
第三部分:实施方式一、学生选拔学校将按照联合培养方案相关规定,严格选拔学生,并对参与联合培养方案的学生进行专门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科研项目。
二、课程规划学生在就读期间将根据联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科研计划,并按照要求完成相关学习和科研任务。
三、管理服务学校将为参与联合培养方案的学生提供专门管理服务,包括学生注册管理、学籍管理、导师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科研项目。
_航空工程_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掌握扎实的现代航空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技术、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该工程领域的科研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前沿,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技术,初步具有独立从事与现代航空设计、制造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使用专业外语资料。
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主要研究方向1、动力机械设计与流场仿真研究;2、飞行器强度与结构振动;3、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控制;4、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分析5、航空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6、装配与连接技术三、培养方式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6学分。
2、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
学位论文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点安排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下简称校内导师)与航空企业或工程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下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下简称双导师指导)。
3、研究生在读期间享受奖学金,奖学金体系与学校学术学位硕士生的一致。
四、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5年,第一年结束课程学习,在第二个学期末或第三个学期初必须进行硕士论文开题,研究生可在第五个学期的中上旬提交硕士学位论文。
如遇特殊情况,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审核、研究生学院批准,可延期毕业,但最多不超过一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__航空工程_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六、实践环节及落实措施实践环节包括文献阅读、学术报告和工程实践三方面内容。
1、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
航空工程专硕人才培养方案1. 引言航空工程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飞行器设计、制造、维护和运行等方面。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航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针对航空工程专业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航空工程专业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航空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具备扎实的航空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航空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航空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
3. 课程设置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航空工程专硕人才培养方案将设置以下课程:3.1 航空工程基础课程•航空工程导论•航空电子技术•飞行器气动力学•航空材料与结构•航空制造工艺3.2 航空工程专业课程•飞行器设计与仿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设计•飞行器系统与控制•航空安全与维修•航空工程管理3.3 实践课程•航空工程实习•航空工程项目实践•航空工程创新实验4. 培养模式本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培养模式,学制为两年。
学生需完成一定学分要求,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
其中,实践课程包括实习、项目实践和创新实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还需参与科研项目,并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旨在让学生深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5. 招生要求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本专业硕士招生将考虑以下方面的要求:•学士学位,相关专业背景;•良好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
6. 培养成果评价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培养成果,本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将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进行评价:•课程成绩;•实践成绩;•科研成绩;•毕业论文质量。
7. 毕业要求学生须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取得合格的课程成绩和实践成绩,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获得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宇航学院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二、培养目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20世纪初期和中期先后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领域,它是以数学、物理学以及现代技术科学为基础,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等二级学科为主干的高度综合的学科体系。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包括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个学科方向,本学科综合应用了许多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数学、力学、化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都对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又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国内外均把航空宇航推进技术列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和水平对航空宇航技术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船舶、能源、环境、交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较熟炼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1.总体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含推进理论和推进方案;推进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并行工程设计;总体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推进系统使用性能等。
中国民航大学2017年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研究生专业介绍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一、专业概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涉及航空宇航科学、制造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以民用航空器的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飞机结构与系统检测、修理和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牢固掌握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相关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航空制造工程和维修工程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现代民用航空机械制造技术和维修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解决民用航空器制造和维修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知识和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重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向及内容:1.航空机械维修理论与技术;2.新材料、新结构的制造技术3.航空维修过程中的检测与自动化技术4.航空机械表面强化理论与技术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对航空机械维修理论与技术开展应用型研究,其中包括新材料、新结构的设计、理论分析以及制造技术;同时还包括航空维修过程中的检测与自动化技术等。
四、科研成果:该学科近5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8篇,EI论文15篇,核心期刊及以上科研论文三十余篇。
获民航总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主持编写教材和著作2部。
五、科研条件:实验室、科研基地、合作培养单位情况。
该学科依托民航总局级的科研基地——民航机务维修工程科研基地,设有民用航空器适航研究所;现有结构疲劳实验室、振动控制与故障诊断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液压系统实验;与国航、南航、东航、海航、AMECO等许多民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本学科研究生的许多课题都来自上述单位;学校图书馆建有波音、空客和赛峰网站,供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25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面向国家航空航天科技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能够在国内航空航天科技和工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工程技术前沿动态;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等手段分析和解决本领域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晰阐述和系统总结的能力。
能够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及相关的工作。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具有明显的多学科领域高度综合的特点。
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本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较完善的专业实验设备与仪器。
近三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总计2000余万元。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近几年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气动与推进、高速飞行器热防护、先进飞行器结构与材料、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控制与仿真、飞行器人机环境工程。
三、培养方式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航空航天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人才。
2.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
3. 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责任感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
二、培养方案1. 基础课程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原理和航空航天工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设计、导航和控制、空气动力学、航空燃料系统、航空发动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要增加一些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制造技术、无人机技术等,以适应航空航天领域的新发展趋势。
3. 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
4. 社会实践在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包括参观航空航天企业、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航空航天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外拓展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学习并不仅限于教室和实验室,还应该增加一定的课外拓展环节,包括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这些课外拓展活动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方式1. 以学生为主体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以教师为主导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以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主导,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航天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基本培养目标(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基本科学理论和知识;(2)熟悉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发射、运行、维护等技术;(3)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4)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5)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发展方向(1)研发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发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航天器设计、材料研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2)应用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可以胜任航天器的制造、测试、运行等工作;(3)管理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可以在航天工程领域的管理和领导方面有所建树。
二、培养方案1.理论教学(1)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航天工程课程打下扎实基础;(2)航天工程基础课程:包括航天器结构、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
2.实践教学(1)航天器设计与制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了解实际工程中所需的各项技术和工艺;(2)航天器测试与运行实践:学生需要参与航天器的测试和运行过程,了解航天器的实际操作和运行情况。
3.课外活动(1)航天工程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航天工程科技竞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参观学习和实习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工程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和实践,了解航天工程的实际工作和发展情况。
4.导师制度(1)导师指导: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帮助;(2)导师评价:导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术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学术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3.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航天工程的实际工作和发展情况;4.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航天航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门类)●飞行器设计(学科方向)●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方向)●空天信息(学科方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方向)二、学位要求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23,总学分不少于28(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
自学课程及补修课程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三、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考试)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60610021)1学分(考试)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2)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课程学分要求(≥23学分)1)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69990021)1学分(考查)●学术活动(69990031)1学分(考查)2)学科限选课程学分要求(≥16学分)(1)基础理论课(≥4学分)●数值分析A (60420044)4学分(考试)●数值分析C(限长工龄单考生) (60420054)4学分(考试)●应用数学方法(60420074)4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考试)●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4学分(考试)或其他数学类学位课程(2)一级学科课程要求(≥4学分)●现代航天技术概论(70310072)2学分(考试)●可靠性工程(70310022)2学分(考试)●航天任务分析与设计(80310093)3学分(考试)●航空宇航推进理论(80310104)4学分(考试)●航空航天材料成形技术(新开)3学分(考试)(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8学分)A.飞行器设计方向●高等动力学(70330124)4学分(考试)●计算动力学(70330114)4学分(考试)●运动稳定性(80310052)2学分(考试)●工程振动的实验与分析(60330063)3学分(考试)●飞行器制导、导航与控制(80310153)3学分(考试)●高等空气动力学(70310063)3学分(考试)●飞行器材料与结构(80310193)3学分(考试)●高等飞行器结构设计(80310162)2学分(考试)B.推进理论与工程方向●高等燃烧学(80330023)3学分(考试)●计算传热学(70330033)3学分(考试)●高超声速推进理论(70310052)2学分(考试)●空间推进技术(80310142)2学分(考试)C.人机与环境工程方向●航天医学工程(60310013)3学分(考试)●人机与环境工程(80310183)3学分(考试)●载人航天工程概论(80310173)3学分(考试)●数字信号处理(64030023)3学分(考试)●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80250412)2学分(考试)●生理系统仿真与建模(74030053)3学分(考试)●嵌入式计算机及机电系统接口应用(60130043)3学分(考试)●嵌入式实时系统与微控制器应用(60320024)4学分(考试)D.空天信息方向●卫星测控技术(80310113)3学分(考试)●现代信号处理(70230323)3学分(考试)●无线通信工程(80230252)2学分(考试)●计算机通信网(80230332)2学分(考试)●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80230113)3学分(考试)●现代雷达信号处理(80230372)2学分(考试)●数字图像处理学(70230043)3学分(考试)●数字信号处理(64030023)3学分(考试)●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80250412)2学分(考试)●模式识别(60230023)3学分(考试)E.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方向●先进制造技术(90130032)2学分(考试)●塑性加工模拟技术(80120203)3学分(考试)●现代激光加工(80120073)3学分(考试)●现代材料分析技术(80120153)3学分(考试)●合金热力学(80120542)3学分(考试)●现代焊接学(80120042)2学分(考试)3)任选课程(≥5学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3. 自学课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宇航学院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二、培养目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20世纪初期和中期先后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领域,它是以数学、物理学以及现代技术科学为基础,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等二级学科为主干的高度综合的学科体系。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包括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个学科方向,本学科综合应用了许多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数学、力学、化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都对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航空宇航推进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又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国内外均把航空宇航推进技术列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和水平对航空宇航技术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船舶、能源、环境、交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较熟炼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1.总体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含推进理论和推进方案;推进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并行工程设计;总体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推进系统使用性能等。
航空航天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航空航天工程是一门集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与计算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培养航空航天工程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航空航天工程与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需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国际视野,能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1. 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能够胜任航空航天工程建设、设计和研究开发等方面需要的工作;3. 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和团队协作精神;4. 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培养方案1. 课程体系培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人才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由素质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专业课程包括航空航天工程设计、空间力学、飞行器设计、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材料与制造技术、航空航天系统工程等。
2. 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学生需要在国内外的航空航天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了解航空航天行业的最新发展。
3. 创新能力培养(1)科研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国际合作(1)交流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换项目,了解国外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合作研究:促进学校与国外相关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开展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5. 研究生教育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较深造识和较宽基础的理论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专门技术的造识,立足于为国家的高新技术、高科技产业、高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