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五章 语言测试与成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留学生汉语水平教学测试与评估对外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测试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发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些不足加以改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测试对象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古巴、土耳其、蒙古、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学习汉语时间约为1——3年不等。
二、评估对象本次评估内容是基于一位叫佳楠的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分析,因此评估对象为佳楠,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
二、测试类型水平测试。
选择水平测试的原因是:一般而言 ,水平测试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
它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 能够证明达到同样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目的语水平。
其次,水平测试不以任何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大纲或某一种教材为依据,所以同一种水平测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测试对象。
三、测试目的希望通过水平测试能够有效地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检测测试对象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题目设置依据试卷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HSK样卷为模板出题。
五、试卷内容评估本套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听力理解,第二部分为阅读,第三部分为书写。
听力理解部分通过判断对错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来测试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听力材料从句子到简单对话到长对话到短文,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符合测试者的学习心理和做题习惯。
判断对错主要考察的是测试者能否听懂正常语速的句子,并能够理解句子的内容,掌握句子大意。
该部分的句子比较简单明了,所用的词语均在大纲范围之内,题目的设置主要采用了近义词替换、正话反说、无中生有等方式进行干扰,以此考察测试者是否真正听懂句子的大意。
多项选择部分又分为对话和短文部分。
通过试题的设置,我们发现,题目主要倾向于考察测试者能否从大量信息的输入过程中抓住其中的主要信息或某些重要细节如:问新办公室的地点在哪里等,其次,考察根据所听到的材料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力,如:请测试者对短文中的“我”是谁进行判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内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内容等;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教学活动的主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以及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和结构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可由基础理论、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个部分组成。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知识要点: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建国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情况。
第五节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趋势知识要点: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及异同,以及主要的第二汉语教学流派。
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今后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法的参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知识要点: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
第二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知识要点:四种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三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知识要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及文化学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论一、教学要求了解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教材的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等,测试的类别、内容和对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和评估;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以及如何设计试卷。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知识要点:什么是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目录初印说明《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编者按绪论第一章语言第—节什么是语言第二节语言与文化第二章语言学习第一节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第二节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第三节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第四节中介语和汉语中介语研究第三章语言教学第—节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第三节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第四节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第一节总体设计第二节教材编写第三节课堂教学第四节语言测试第五章语言要素教学第一节语音和语音教学第二节词汇和词汇教学第三节语法和语法教学第四节汉字和汉字教学第六章言语技能训练第一节听力训练第二节口头表达训练第三节阅读训练第四节笔头表达训练初印说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是作者1991年在北京语言学院讲课的讲稿,曾以打印稿发给学生作为教材。
打印稿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匆匆革就的,文字粗糙,结构不够严密,内容详略不均,观点和表述也有前后不尽一致的情况,后来打算修改成书,并获批准列入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科研规划项目,书名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在修改的过程中,(汉语学习)杂志刘明章主编表示愿先在该杂志连载,《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编辑部得知后,建议不要舍近求远,便决定从1992年第2期开始仍以“讲义”的形式在《世界汉语教学,上连续发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以便在正式出版前再作一次系统修改。
1111996半第2期为止已发完前六章。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最近要求把在杂志上发表过的章节汇集成册,先在内部印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读参考书之一,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把原稿粗略地通读一遍,对文字上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稍作加工,结构和内容未作任何变动。
拄原计划还有“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两章,将争取尽快完稿,并在今年最后两期载完。
借这次内部印行的机会,再一次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正式出版前一并修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
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
《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
”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
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
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
”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