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大地构造学说理论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15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大地构造理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学科兴趣,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大地构造学说的定义1.2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对象2. 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2.1 地壳固定论2.2 地壳运动论2.3 板块构造论3. 板块构造学说3.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3.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3.3 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4. 地壳运动4.1 地壳运动的类型4.2 地壳运动的原因4.3 地壳运动的影响5. 岩浆活动5.1 岩浆的来源5.2 岩浆活动的类型5.3 岩浆活动与地貌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地构造理论的运用和意义。
4. 图像演示法:展示相关地质地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学原理》等。
2. 图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地貌图片。
3. 网络资源:相关地质学网站、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地构造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大地构造理论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其运用大地构造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具体表现。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对地貌形成的作用机理。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4课时: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学说又称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问题,因而可以说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
有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几种:(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也提出可以拼合。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
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简介1880年11月l日出生于德国柏林,喜欢幻想和冒险。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到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
象这样一个地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并没产生于地质学界,如果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应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正如西方有人说过的“正因为wegener不是地质学家,没有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第1章地壳运动的驱动力自从人类发现地壳运动现象以来,就力图解释他的原因,寻找它的驱动力,后来就成了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提出了许多假说。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大类。
[1]1.1固定论所谓固定论,包括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均衡说、深层分异说,他们都主张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自从形成以来,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
海、陆的变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造成的。
大洋壳和大陆壳,不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1.2活动论所谓活动论,包括地幔对流说、热点-地幔柱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车阀说,他们都主张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平方向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大洋壳和大陆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水平移动产生的。
1.3对大地构造学说的影响对地球起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地壳运动的方向性和驱动力,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存在两类观点,贯穿着两条思路,形成两套学术思想体系。
一套体系认为:地球是从太阳里分出来的,是由热变冷,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逐渐凝聚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导,坚持固定论。
另一套体系认为:地球和太阳是同时油性及物质形成的,是由冷变热,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后来分异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坚持活动论。
在这两套学术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产生了大地构造学上的两大学派。
一个学派坚持固定论,以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另一个学派坚持活动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其代表。
长期以来,两大学派论战非常剧烈。
自从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明显的趋势是固定论逐渐向活动论靠拢。
原来持地槽-地台学说观点的许多学者,纷纷将其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槽-地台学说解释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地槽-地台学说进一步向前发展。
1、地槽—地台学说: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
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2、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新学派。
他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这是在地壳运动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它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它们的主体走向是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构造上是剧烈的挤压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东西向的隆起山脉。
它们规模较大,常各自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
如我国的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地壳物质发生由极地向赤道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南北向的挤压力与压性构造带。
2.经向构造体系它们是南北向的强烈构造带,这种构造体系可能是由于大陆相对于大洋作自东向西运动的结果。
按其性质可分二类:一为巨大的张裂带,如东非裂谷;一为大的压性构造带,如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貌上为横断山脉。
3.扭动构造体系这是地壳表面大量存在的构造型式,可分多种类型,如山字型、多字型、歹字型、帚状、S 型、棋盘式等等构造型。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大地构造理论的定义和背景。
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让学生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
各圈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解,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第三章:地壳构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地壳的组成和分布。
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标本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探究地壳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对流理论。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包括断层、褶皱和火山构造。
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解,帮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大地构造理论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5.2 教学内容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包括地貌、构造分析和资源评估。
大地构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