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因里希法则”谈基础安全工作的新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消除与控制一、海因里希法则1941年,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对大约55万件的机械事故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受伤和不安全行为之间存在以下关系:死亡:受伤:人的不安全行为=1:29:300就是说330次不安全行为中,可能出现29次伤害事故,一次死亡事故.死亡占不安全行为的3‰,伤害事故88‰,其余909‰为侥幸。
虽然看起来好像违规行为发生死人事故的概率很低,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违规行为造成的最大伤害不会像买彩票一样中大奖砸到自己的头上!虽然这个法则不具备普适性,但他提供了人们研究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关系的一种方法,对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后来,国际石油生产联合会(OGP)根据这一方法,对石油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同样得出数量关系:在整个OGP系统,死亡:受伤:人的不安全行为=1:25:67 死亡率11‰,伤害269‰,侥幸720‰在石油公司,死亡:受伤:人的不安全行为=1:43:74 死亡8‰,伤害364‰,侥幸628‰承包商, 死亡:受伤:人的不安全行为=1:22:66死亡11‰,伤害247‰侥幸742‰海因里希法则说明,没有那个行业的违规行为都会一直平安无事,在不同的行业,违规行为付出的代价不同。
二、事故原因分析海因里希通过对美国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调查发现,98%的伤害事故可以预防,有2%的事故发生超出人的能力能够达到的范围,不可预防。
也就是说伤害事故98%属于人祸,只有2%属于天灾.对于这98%的人祸,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管理避免,找出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避免事故的唯一选择。
所以,对安全事故,《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拟定了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1。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2.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3。
没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4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针对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安全生产法第十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安全定律海因里希法则安全定律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是由德国安全工程师和统计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Heinrich)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项理论,用于描述事故发生的统计规律和事故预防的原则。
这个定律指出,事故和人员伤害事件的严重程度呈递增的等比级数分布,即每个重伤事件背后会有29个轻伤事件和300个无重伤事件。
这一定律的本质是通过减少轻微事故和无重伤事件的发生,可以有效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能。
海因里希法则基于对大量事故和事故报告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倒置的安全金字塔、无重伤事件和频繁事故现象。
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预防原则。
首先,倒置的安全金字塔描述了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在发生频率和严重度上的分布规律。
在一个安全管理较差的组织中,轻微事故和无重伤事件的数量将远远多于重伤和死亡事件。
然而,通过改善和强化事故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轻微事故和无重伤事件的发生,从而为减少重大事故和人员伤害事件提供基础。
其次,无重伤事件的发生是导致重大事故和人员伤害事件的主要原因。
事故往往是通过多个层次的累积事件触发的,这些事件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逐渐积累成为严重事故。
因此,重视无重伤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事故风险,并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能。
最后,频繁事故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事故现象,即长期以来以相对较低的发生频率发生的轻微事故组成。
频繁事故现象的存在意味着在工作环境或工作流程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
通过及时识别和解决频繁事故现象,可以防止其升级为重大事故。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预防重大事故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以及建立有效的事故报告和分析机制。
其次,加强对潜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第三,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海因里希法则”的启示“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海因里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二十九件“轻度”的灾害,还有三百件有惊无险的体验。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二十九件“轻度”的事故,还有三百件潜在的安全隐患。
前几天,公司对在中远船务集团安监部组织的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白云山”浮船坞上5吨门座起重机严重安全隐患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理,说明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已经被公司安委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公司从重从快治理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决心和信心。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如,东日本铁道公司为使员工认识事故的严重性,建立起“失败博览馆”;丰田公司专门建立了一处模拟汽车事故的场所,让人们体验汽车失控时的危险。
中国“零缺陷之父”杨钢博士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美国的一家航运公司,内部每年都评选一次最优秀的船队,这个船队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出海的过程中出现事故最少。
有一个船队每一年都会被评上,因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这个船队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事故。
当有人问及这个船队为何如此优秀时,那个船队的海员说:“我们只是定期进行细心的船舶检修,尤其是航行前。
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仅此而已。
”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记得海尔集团有句名言:什么是不容易?能够把别人认为容易的事成千上万遍都做到位,就是不容易。
说到底,企业的安全事故预防就是要求员工每天都把“容易的事”做到位,比如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不进行违章操作、适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定期进行设备检修等等,将安全隐患消灭于无形之中,很多事故就根本不会发生了。
诚然,事故的发生虽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人们的麻痹大意、心存侥幸。
如果所有企业和员工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学习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预防,在事前就把危机化解的“预防式英雄”,建立起一套健全严密的事故防范系统,稳打稳扎,措施得力,很多企业的“流血事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可以挽回,很多家庭可以继续享受幸福团圆。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及启示海因里希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而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操作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反过来说,每1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事故隐患。
海因里希法则解读:第一,事故的发生是无数个轻微量变的结果,要防微杜渐。
第二,再完美的技术和制度,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第三,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大家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海因里希法则让我们对安全有了新的思考,重大事故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不安全因素反复暴露、未遂事件不断发生的结果。
我们的注意力应由重大事故本身转向事故背后的轻微事故、未遂事件。
所谓安全就是将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这需要从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实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入手。
1:29:300有一个历史故事可以更加便于大家理解海因里希法则: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给魏文王看病,问诊结束后魏文王问扁鹊:“听说先生家里兄弟三个都是当医生的,那请问您,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不假思索说道:“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非常惊讶:“先生这是从何说起,您可是名声在外啊!我只听说过您,从没听说过令兄。
”扁鹊笑笑说:“我大哥出诊是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在别人不知道时就把疾病铲除掉了,别人反而觉得他不会看病,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他好像只能治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
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严重的时候。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一套安全管理的技术,是一个包括安全控制和安全细则的集合,它是按名称由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提出的,并已广泛被认为是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基础。
它有助于维护一个完整的安全环境,并能够帮助组织在建立安全架构时,识别和管理各种安全威胁。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一种过程,包括计划,控制,决策,行动和评估五个步骤,以及这些步骤之间的关系。
此过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和决策。
第一步,计划:组织需要明确自己的安全需求,确定安装和维护安全控制所需的资源,设计针对组织特定安全需求的安全策略。
第二步,控制:负责根据组织的安全策略,通过确立安全控制措施、例如限制访问权限,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实施监控机制,以及规定使用计算机的政策等,来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第三步,决策:根据组织的安全策略,确定安全决策,也就是确定安全空间,以决定哪些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有哪些数据信息,哪些用户可以共享哪些数据,以及什么控制可以应用到数据仓库等。
第四步,行动:根据安全策略,组织将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实施和保持安全架构,如制定安全策略、实施安全培训计划和定期测试安全控制,以及筛选和审查安全技术,防止外来病毒入侵网络。
第五步,评估:根据安全策略,组织将实施重要的安全审核和场景检查,以查看是否安全架构仍符合组织的安全要求,是否存在未经授权的活动,以及安全架构是否正常工作。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一个针对大多数组织的实用模型,旨在实施有效的安全控制,由负责管理安全和技术人员使用。
它的目的是为组织的安全决策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它建议了若干安全控制措施,可以降低组织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可能性和影响,其重要的特性包括:科学的、敏感的、特殊的安全机制,全面的安全控制,安全文化的发展。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种成熟、科学和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持特定企业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
海因里希法则和哲理在安全管理中的赋能与应用华能灵台邵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平凉 744400项目背景邵寨煤业公司,2021年3月进入联合试运转,2021年9月通过综合竣工验收,2021年11月,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2022年5月,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验收。
2022年9月,通过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组织的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初验。
虽然邵寨煤业公司从基建矿井到一级标准化生产矿井,在一二年内实现高速跳跃式提升发展,但是有些管理人员也在安全管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上述惯性思维、惯性动作。
为了纠偏调正,保证安全生产,邵寨煤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在当前的安全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案措施、规定办法基础上,对近两年来三违、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将安全管理提升到法则和哲学层面进行研究探索,形成切实可行系统性安全管理办法。
二、成果内涵为了揭示海因里希法则与邵寨煤业公司安全管理适用性,安全监察部做了以下探索性研究性工作:一是经过统计分析去年事故,发现在安全事故之间蕴含着关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因果关系哲理。
二是经过统计分析去年三违,发现在安全管理中蕴含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变的质与量辩证关系。
三是经过综合分析多种事故,发现任何安全事故有原因有征兆的,可以避免的;防微杜渐;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中心就是人,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主要做法安全监察部门树立法则思维、贯彻因果质量哲理,采取以下实系统性安全管理办法。
(一)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员工素质。
开展安全教育既是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需要。
安全教育更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的重要途径,可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减少人为失误。
海因里希法则对做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摘要】海因里希法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法则,可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因里希法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探讨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如何应用海因里希法则,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以及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
结论部分强调了海因里希法则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利用海因里希法则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深刻认识到海因里希法则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可以借鉴相关经验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 企业安全管理, 启示, 安全管理体系, 员工培训, 持续改进, 重要性, 关键因素,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1. 引言1.1 海因里希法则对做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海因里希法则是一条关于事故发生的经验规律,它通过定量分析事故、事故的原因以及事故的影响,揭示了事故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海因里希法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示。
通过深入了解海因里希法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海因里希法则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以及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
海因里希法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合理利用海因里希法则以及其他安全管理方法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海因里希法则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认识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是安全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
该法则指出了事故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由多个小错误或失误积累而成的。
海因里希法则主要包括1%的重大事故、10%的严重事故和89%的轻微事故或近似事故之间的关系。
安全海因里希法则安全海因里希法则,也被称为海因里希之金字塔,是一种关于事故和灾难发生原因的统计模型。
它由德国工程师W.H.海因里希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通过分析大量的事故数据,总结出了海因里希法则。
这个法则是研究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对于提高工业和社会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底层是指最基础的隐蔽性的事故原因,它们通常是与人的行为、决策、态度和素质等有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往往具有内在的不安全特性,它们可能是人的疏忽、错误、无知或者主观意识上的怠慢。
在底层上方是危险性条件,包括一些与设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有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就可能导致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在危险性条件的上方是事故事件,它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事故事件通常是因为一些突发的、意外的或者违规的行为或决策导致的。
在事故事件的上方是事故后果,它是指事故发生后的损失和伤害。
事故后果通常包括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
最顶层是潜在事故原因,它是指导致事故和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原因通常是组织和管理的失误,例如管理制度缺陷、监督不力、技术标准不完善等。
安全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分析和预防事故和灾难。
通过在每个层次上识别和消除潜在危险因素,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减少事故和灾难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在实际应用中,安全海因里希法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1.收集事故数据:通过收集大量的事故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2.分析事故原因:根据收集的数据,将事故原因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底层到顶层逐步分析。
3.识别危险因素:在每个层次上识别潜在的危险条件和事件,了解它们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4.实施控制措施:根据识别出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持续改进:监控和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安全生产海因里希法则安全生产海因里希法则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而海因里希法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理论模型,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海因里希法则的概念及历史渊源1.1 海因里希法则的定义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是由美国保险公司旅行者保险公司(Travelers Insurance Company)风险控制部门主管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Herbert William Heinrich)于1929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每发生一个严重事故,都会有29个轻微事故和300个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件。
1.2 海因里希法则的历史渊源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在20世纪初期开始从事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他曾经担任过美国铁路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顾问,并在这些企业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研究。
基于这些实践和研究,他提出了海因里希法则,成为了现代安全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模型。
二、海因里希法则的内容2.1 事故的发生规律海因里希法则认为,每发生一个严重事故,都会有29个轻微事故和300个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件。
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事故预防措施海因里希法则认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这些措施包括:(1)改善工作环境:包括改善工作场所、设备、物料等方面的条件。
(2)培训员工:包括提高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技能和意识等方面。
(3)建立安全制度:包括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等方面。
(4)开展安全检查:包括对设备、物料、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5)加强监管管理:包括对员工行为进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等方面。
2.3 安全文化的建设海因里希法则认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和制度,还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
海因里希法则对做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摘要】海因里希法则是一种安全管理原则,对企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文章首先介绍了海因里希法则的概念和应用,强调了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随后着重讨论了重视预防控制措施、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和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等关键方面。
通过海因里希法则指导下的企业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企业应当深刻理解和践行海因里希法则,将其融入到安全管理中,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安全水平的目标。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建立起更加稳固和可靠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各类安全风险,确保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关键词】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企业安全管理、预防控制、安全教育、全员参与、事故风险、员工安全、安全管理体系。
1. 引言1.1 海因里希法则对做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海因里希法则是由德国职业医生海因里希·海因里希所提出的,他认为“事故发生是因为一系列的失误或疏忽导致的结果,而根本原因在于疏忽或失误所产生的背后的原因。
”海因里希法则主要包括4个层次:直接原因、基本原因、管理控制和组织文化。
海因里希法则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启示在于,要从事故的根本原因出发,而不仅仅是关注事故发生时的直接原因。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必须不断追溯事故背后的根本原因,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海因里希法则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引导企业从根本上分析、预防和管理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将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2. 正文2.1 什么是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是由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海因里希(Henry Heinrich)提出的一种统计学原理,用于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是一个包含多个层级的事件序列,每个层级中的事件都是由于上一个层级的事件导致的。
海因里希法则的理解与应用海因里希法则,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说白了,就是“冰山一角”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冰山的上面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下面却隐藏着庞大的身躯。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往往有少量的事故和错误,后面却藏着一堆潜在的问题和隐患。
就像一颗苹果,表面光鲜亮丽,咬一口却发现里面烂了。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在工作中见到的小事故,比如说某人不小心滑倒了,这可不只是个小问题,可能是工作场所湿滑、地面没清理干净等一系列问题的结果。
你看,海因里希法则强调的就是这一点。
在许多企业中,大家一提到安全,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拿着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的形象,恨不得给每个人都贴上“安全第一”的标签。
但真正的安全管理并不止于此。
就像一个大厨,表面上看他在炒菜,其实背后有无数的准备工作。
海因里希法则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
想象一下,如果某个设备出现了故障,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没保养;又或者,某位员工因为缺乏培训而出错,都是在提醒我们,安全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再想想生活中那些小意外,打个比方,某次朋友聚会,有人不小心把饮料洒了,那可是个小事。
可如果不及时清理,接下来就可能有人滑倒,摔个四脚朝天,哭笑不得。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小意外,但背后却暗藏着安全隐患。
这个时候,如果能多关注这些“小细节”,那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就像古人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酿成大祸。
说到海因里希法则的应用,企业里很多管理者都在想,怎么才能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呢?得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你想啊,员工如果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对小问题都选择沉默,那就真的危险了。
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办公室里,大家都不敢提小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小问题就像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变成一个“巨无霸”问题,谁还敢大意呢?所以,鼓励大家说出问题,才能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安全129300原理安全129300原理,通常被称为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是工业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个法则最初由美国安全专家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Herbert William Heinrich)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通过对大量工业事故的研究和分析,他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比例关系,即在330起工业事故中,有300起是无伤害事故,29起是轻伤事故,而1起则导致了重伤或死亡。
一、海因里希法则的背景和提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工伤事故的频繁发生,给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因里希开始致力于工业安全研究,试图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通过对大量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海因里希发现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工业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海因里希法则的具体内容海因里希法则通常表示为“1:29:300”的比例关系。
具体来说,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其中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无伤害事故),29起造成人员轻伤(轻伤事故),而1起则导致重伤或死亡(重伤/死亡事故)。
这一比例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看似平常的工业操作中,如果不注意安全,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三、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和影响海因里希法则的提出对工业安全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性。
通过提前识别和控制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次,它促进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开始重视安全培训、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最后,它推动了工业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
论海因里希法则对安全工作的启示
海因里希法则可以用来指导安全工作,其最主要的启示就是:紧密关注软件的变化状况,重视可能带来暴露风险的软件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安全控制措施的执行。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企业应该定期记录且紧密管理所有使用的系统软件的变更情况、操作记录及可能会出现的异常,在发现任何可能带来暴露风险的变化出现时,经过安全鉴定和安全评估,确定减少或切断风险的措施,并立即实施,以增大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能力。
“海因里希法则”学习心得“海因里希法则”学习心得“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海因里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二十九件“轻度”的灾害,还有三百件有惊无险的体验。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我们的安全生产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二十九件“轻度”的事故,还有三百件潜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很多人经常做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通过对“海因里希法则”的学习,我得到如下心得体会:一.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
在日常工作中,有的员工存在着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
有的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意外事件,由此产生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漠视心理;也有的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不可能控制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抱着“听天由命”的消极回避态度。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警钟长鸣,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守操作规程;严格认真巡检,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小毛病;把任何一个异常情况都当成一个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来处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努力实现本岗位安全生产零隐患。
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实现安全生产最有力的保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
实践反复证明,有着良好安全习惯的人,不仅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而且还会主动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没有形成良好安全习惯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即使暂时未发生事故,至少在他们身上埋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杜绝“三违”。
观后感—习惯性违章“一起严重伤害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300起无伤害事件。
”这就是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着名的“海因里希法则”。
作为5月份安全教育,我们观看了一段视频短片,视频验证了“海因里希法则”。
一次事故的变化,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如何不让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选择权在于你。
我认为,对于安全生产,我们依然存在着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
有的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偶然性的,是意外事件,没有必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花费过多的投入。
基于这种认识,就产生了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漠视心理。
另一种错误认识是,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伴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与生俱来”的,人们不可能控制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抱着“听天由命”的消极回避态度。
“海因里希法则”告诉我们,“偶然性”违章不一定就引发事故,但事故背后必然性地存在着违章行为,这也充分印证了哲学上的“质量互变”规律,即事故隐患——“量”的累积,必然导致重大事故——“质”的改变。
海因里希法则也有力地驳斥了一些人的“事故不可避免论”。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有效杜绝“三违”现象,实现生产零隐患,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安全零事故的本质化安全目标。
如果我们把“海因里希”的300:29:1安全法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就能更好做好安全生产了。
即培养一个良好习惯,必须经过29次重大改进或纠正,每次改进和纠正就要做300次的重复动作。
也就是说,为了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习惯,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改进和完善,而每一次改进和完善之后,又要经过无数重复动作和严格认真地落实,最终达到实现员工养成一个良好习惯的目的。
从以上的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
要加强对自我的监督,实施“人性化”的安全管理。
发现有不良习惯,要立即指出,立即改正,防止习惯性违章的动作形成,并要求反复动作正确的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由“海因里希法则”谈基础安全工作的新理念摘要:由海因里希法则引发对做好基础安全工作的深思,从实践中探索以“本质安全”、“以人为本”为大前提、出发点的4个新理念。
1、从物的方面实现本质安全化设计;2、职业健康安全的双向模式;3、期望目标;4、崭新的工作心态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基础安全工作;本质安全;以人为本Abstract: by heinrich rule lead to to do a good job in basic safety work of the deep, from practi ce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safety”, “people-oriented” as the major premise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e four new concept. 1, from content aspect to realize inherent safety design; 2,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 bidirectional mode; 3, the desired objective; 4, new work attitudeKeywords: heinrich rule; Basic safety work; Intrinsically safe; people-oriented1 引言海因里希法则——安全预防的基本依据事故三角形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W.H.Heinrich)统计分析了55万起事故,提出了这个法则1:29:300法则,得到安全界的普遍认可。
搞安全的不能不知道事故统计法则,这是我们安全预防的基本依据。
在每330起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
人们根据事故法则的比例绘制成三角形图,称为事故三角形。
事故法则告诉我们,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
由“海因里希法则”谈基础安全工作的新理念
摘要:由海因里希法则引发对做好基础安全工作的深思,从实践中探索以“本质安全”、“以人为本”为大前提、出发点的4个新理念。
1、从物的方面实现本质安全化设计;2、职业健康安全的双向模式;3、期望目标;4、崭新的工作心态
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基础安全工作;本质安全;以人为本
Abstract: by heinrich rule lead to to do a good job in basic safety work of the deep, from practi ce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safety”, “people-oriented” as the major premise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e four new concept. 1, from content aspect to realize inherent safety design; 2,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 bidirectional mode; 3, the desired objective; 4, new work attitude
Keywords: heinrich rule; Basic safety work; Intrinsically safe; people-oriented
1 引言
海因里希法则——安全预防的基本依据
事故三角形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W.H.Heinrich)统计分析了55万起事故,提出了这个法则1:29:300法则,得到安全界的普遍认可。
搞安全的不能不知道事故统计法则,这是我们安全预防的基本依据。
在每330起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
人们根据事故法则的比例绘制成三角形图,称为事故三角形。
事故法则告诉我们,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
也就是说,防止灾害的关键不在于防止伤害,而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
其绝对数字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行业事故,有关人士曾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初步研究,对煤矿事故得出的结论是:
对于采煤工作面所发生顶板事故,其事故法则为:
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
对于全部煤矿事故,事故法则为:
死亡:重伤:轻伤=1:10:300
2 基础安全工作
由事故三角形,海因里希法则我们已经得知,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如果基础安全工作做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就很难避免大事故的发生。
无数事实已经坚定地验证了这一点。
每一次事故带来的无辜伤亡、破损的家庭,是一个又一个心痛的事实,也是一次次失误的悲哀。
当我们追悔过错时,是不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安全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3 本质安全化设计——理念一
本质安全是做好基础安全工作的前提。
本质安全即按安全科学规律办事,本质安全化方法主要是从物的方面来考虑,包括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3.1简单实例
1.左零右火上接地呈等腰三角形分布而非正三角形
若设计成正三角形,即使经过严格训练也不可避免因插错位置而造成事故。
2. 电气线路中的保险丝、压力锅上的易熔塞,通过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来实现本质安全。
3.拌和楼的联锁装置使在有人进入搅拌机进行维修作业时,即使误操作了控制线路也不会形成回路;为防止个人电脑的CPU关键部件因风扇系统未启动而过热甚至损坏,电脑上的联锁装置可使启动电脑时同时启动风扇。
4.电气系统中的熔断器在电路过负荷时熔断,把电路断开以保证安全。
5.大型冲压设备上同时设有启动和脚踏启动开关,必须手脚同时启动,系统才能工作,保证了人误触动某个开关也不致造成伤害。
还有很多工作中碰到的一些设备、装置,无形之中,我们已经在运用本质安全化方法。
真正做好每一个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其实就是在实现本质安全,这是做好安全基础工作的必要条件。
3.2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
漏电保护器就是在人失误触电后防止对人造成伤害的一种本质安全技术措施。
它主要用于1000v以下的低压系统,只对单相触电起作用。
来看一下漏电保
护的工作原理:当有人触电或设备漏电时,一般会出现漏电流和漏电压。
设备漏电时,出现两种异常现象,一是三相电流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零序电流,即io=ia+ib+ic;二是某些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出现对地电压,即Ud=IoRd 如下图所示:
设备漏电示意图
通过对意外能量的控制,运用本质安全化方法,实现了本质安全。
建筑工地要求必须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如图所示某工地的基本配电图,(见附页)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的实现过程。
但是,上述漏电保护装置的原理也已显示了其无能为力之处,对两相电击不起作用。
两相触电事故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采取措施避免,也就是从人和管理方面考虑。
4. 职业健康安全的双向模式——理念二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
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健康活动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或物而言的。
4.1寓言一则
来看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青蛙跳进盛有温水的锅里,锅下生起小火,青蛙悠然自得,等到发觉不妙时,它的体能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耗费殆尽,再也跳不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青蛙明显犯了大错误。
其一,青蛙生存的场所本该在水塘河沟,而它跳进正在烧着的铁锅中就是“违章”;其二,面对正在升高的温水,而悠然自得的是“麻痹”;其三,身处险境而不以为然,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最终等待它的结局只有死亡。
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有很多犯上述错误的人,对于青蛙处于的这样一个环境,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看了之后可能一笑了之,但把主人公换成沿着钢管不屑一顾地走“钢丝”的高空作业人员,就值得我们冷静地沉思了。
4.2普及安全知识,共祈平安之福
为了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掀起整个
项目部学习安全常识的风气,发起“普及安全知识,共祈平安之福”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常识考核,通过颁奖的方式给予荣誉,肯定工作,使所有人员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无形中安全意识已慢慢深入人心,也为以后更容易地做好安全管理、监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奖品只是些生活用品,价值几十元钱,但感受到同志们的热情与兴奋。
在通知参加颁奖表彰大会时,无意间听到模板组一位老师傅说道:“俺没参加考试。
咱组能获奖,还真的挺高兴。
”一股欣慰、感动、强大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更加努力做好安全工作势在必行,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4.3“茶话会”的新利用
采用传统安全教育方法,广播、宣传报、授课、竞赛等方式的同时,尝试营造茶话会的轻松氛围,自由讨论,使员工在互相交流中安全态度得到转变,安全知识得到提高,安全技能得到进步。
老员工、受过伤的员工与作业人员进行切实、生活化的交谈,精心准备、组织,最终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期望理论——理念三
1964年,佛隆提出了管理中的期望理论。
此理论的基本点是:人的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目标价值估计的大小和判断实现此目标概率大小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激励水平(M)= 目标效价(V)×期望值(E)
首先,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目标的结果和奖酬对职工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重视目标效价与个人需要的联系。
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职工认识安全生产与其切身利益的一致性,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目标及其奖酬效价的认识水平。
最后,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为职工提高个人能力创造条件,以增加职工对目标的期望值。
设安全专项奖励基金,将安全生产目标与个人需要及劳动报酬联系起来,通过对各个施工组的违规操作进行扣、加分评比,每月总结得分情况,给予不同层次的奖罚。
安全员24小时值班,发现违规现象则可开扣分通知单,同时对于表现良好的可开加分通知单,由检查人、被检查人、项目经理、办公室逐一签字生效。
实施分数制的奖罚,一方面适当程度地激励了作业人员,一方面给安全员以“执法”的权利,协调施工队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是管理施工现场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施工现场逐渐呈现井然有序的安全施工场面,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起来。
6 崭新的工作心态——理念四
对于一级目标的管理人员,做到“权限下放,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才能把安全生产目标分解,达到目标的有效性。
而对于安全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安全工
作也并不一定是个沉重负担。
周围很多对安全工作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听多不为怪。
时刻做到以理服人,以虚心的态度和作业人员请教各种专业知识技能,不仅能使安全员更有效的实施检查监督权利,也能溶洽与员工的关系。
众多安全员总结到:做安全并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一定要把心态摆好。
不断充实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安全管理的综合能力,展望未来,安全管理将上升为一个崭新层次的高水平管理。
7 结论
在本质安全的前提下,工作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做好基础安全工作。
只有控制了“300”的无伤事故,”1”与“29”的死亡、轻伤、重伤比例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不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那么你可以有侥幸心理,“1”与“29”比例的代价也要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