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的望帝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文言文神话故事——望帝杜宇(附译文)出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蜀王本纪》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①;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
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wn)山下邑曰陴②。
望帝积百余岁,荆③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陴,遂活,与望帝相见。
望帝以鳖灵为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④授之而去,如尧之禅⑤舜。
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
望帝去时,子⑥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
望帝,杜宇也。
[注释]①朱提:山名,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
②陴(P):今四川陴县一带。
③荆:楚。
④委国:把国家的权力交给他人。
⑤禅(shàn):即禅让,指帝王把帝位让给他人。
⑥子(guī):即子规鸟,也叫杜宇,相传为望帝精魂所化。
[译文]那时候,蜀地人烟稀少,后来出了个男子,名叫杜宇,是从天上落到朱提山上的。
又有个女子名叫利,是从江源那地方的井里冒出来的,就给杜宇做了妻子。
杜宇自立为蜀王,号为望帝。
治所就在汶山下邑陴那地方。
望帝在位一百多年,荆楚地方有个叫鳖灵的,死后尸体不见了。
楚人久寻不到,鳖灵的尸身却随着江水逆流而上,漂到陴,竟起死复生,与望帝相见。
望帝便请鳖灵作了宰相。
那时玉山发大水,就像唐尧时那场大洪水一样。
望帝不能治理,便派鳖灵去掘开玉山,疏导洪水,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
鳖灵离家治水的当口,望帝却与鳖灵的妻子私通。
后来他良心发现,十分羞愧,自感德薄望浅,赶不上鳖灵,于是放弃王位,授予鳖灵,如同尧把天下让给舜一样。
鳖灵即位,号称开明帝。
他的儿子卢保后来即位,也号开明。
望帝离开时,正是子规鸟啼叫的春天,因而蜀人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就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想起了望帝。
子规鸟又叫杜宇,相传就是望帝变化而成的。
蜀王神话传说系列-杜宇望帝,拼音为wàng dì,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传说商朝时蜀王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死后化作杜鹃,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
后因用作杜鹃的别称:望帝啼鹃。
还有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蚕丛,后来天上降下一个男子杜宇,做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
他做国王时,关心百姓,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庄稼,叮嘱人们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
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的鸣叫。
人们互相转告:"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
是时候了,该播种了"望帝啼鹃(wàng dì tí juān)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
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神话故事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蚕丛。
他曾经教导当地百姓如何养蚕。
在蚕丛的带动下,四川的养蚕业逐渐发达起来。
蜀字的本义,就是蚕的意思。
蚕丛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别,是向上直竖的。
他死后,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
后人称这种用石棺埋藏的坟,叫丛目人家。
蚕丛死了以后,由柏灌当王,然后由鱼凫当王。
在鱼凫领导下,蜀国百姓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鱼凫后来打猎时得道成仙。
关于古代蜀国,人们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
不知过了多少年,忽然有一个青年男子,叫杜宇的,从天上降了下来,成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
望帝当国王的时候,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导老百姓怎样种植庄稼,叮嘱人民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
他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
那时蜀国经常闹水灾。
望帝也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
话说几代古蜀王展开全文古代传说记载中,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黄帝娶西陵氏女嫘为妻,生昌意,昌意又娶蜀山氏女为妻,世代传承,至蚕丛氏兴起。
一般认为这种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黄帝部族与其他部族结盟联姻之史实,而西陵氏、蜀山氏、蚕丛氏等虽称谓不同,但彼此之间颇有关系,甚或原本即一族,皆为岷山一带蜀族的远祖。
“蜀”字很可能性与蚕及野蚕有关,蜀字上部那只大眼睛,很像蚕的眼睛。
在甲骨文象形字体系中,“蜀”字就俨然如一只身体卷曲的蚕。
古蜀国的第一代王据说就是教民“种桑养蚕”的蚕丛,这里说的养蚕实际上是将野蚕驯养为家蚕。
由于蚕丛做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所以古蜀先民崇拜他,后世的人们景仰他,奉其为蚕桑树纺织业的鼻祖之一。
据说,蚕丛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岷江上游地区是蜀人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
据研究分析,很早以前,一支蜀先民部落顺岷江山地河谷南下,进入了成都平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渐渐融合,形成了蜀族最早的一部。
史书说蚕丛死后“作石棺石椁”,老百姓仿效这种做法,当地反这种石棺椁称之为“纵目人冢”。
近几十年来,在川西北岷江流域地区发掘了不少石棺葬,看来是蚕丛时代葬俗的一种反映。
茂汶叠溪有一个地名叫蚕陵关,相传蚕丛部族当年就曾居住生活在那一带,汉代曾在那里置县,叫蚕陵县,直到现在也还有“蚕陵重镇”的古代石刻矗立于山间。
蚕丛时代以后,成都平原地区又有所谓的支机石、天涯石、五块石和武担山石镜等等涉及到“大石头”的遗迹,学术界把这种很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称为“大石文化”,它是人类早期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
人们崇拜大石头,是希望能像大石头那样充满力量。
传说中的“支机石”,至今还矗立在成都文化公园内,相传它是天上织女用来支垫纺织机的石头。
另一种传说认为它是古代蜀王的墓碑。
同样,传说是蜀王墓碑的“天涯石”,也在成都天涯石街的一户人家中,直到近现代,人们还视其为神物而以香火奉祀。
五担山石镜、五块石等今天虽然不存在了,但都有一段与古蜀历史传说相关的故事。
古蜀国神话故事
古蜀国的神话故事非常丰富和有趣,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古蜀国有两位伟大的领袖,分别是蚕丛和杜宇。
蚕丛教民种桑养蚕,使古蜀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后来,洪水泛滥,给古蜀国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为了消除水患,蚕丛之子杜宇率领古蜀国的人民开始治理洪水。
他教会了人们开山凿渠,将洪水引入河流,使得土地重新变得肥沃。
杜宇也因此成为了古蜀国的英雄,被人们尊称为“望帝”。
在他治理下,古蜀国成为了一个富饶、安定的国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宇年老体衰,决定将领袖的位置传给一个贤能的人。
他推荐了鳖灵来接任他的职位。
鳖灵上任后,继续带领人们治理洪水,使得古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还建立了城市的防御体系,保护了古蜀国不受外敌侵扰。
在他的治理下,古蜀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杜宇在将领袖的位置传给鳖灵后,自己则退隐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说他死后化为了杜鹃鸟,啼叫时声音如“不如归去”,常常催促人们回归故乡。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蜀国人民对领袖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望帝杜宇(“望帝啼鹃”典故)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即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杜宇。
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他做皇帝之后励精图治,非常有德能。
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来蜀地发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
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死后他化作鹃,由于思念故土,至春则啼,整天叫着“不如归去”,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来。
人们便称它为“子规”(布谷鸟),又叫杜鹃。
鲜血滴在地上变成杜鹃花。
李商隐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
各辞典的相关注解: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
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
”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
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
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
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巴蜀历史文化历史事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大约在春秋时代中期,蜀王杜宇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被称为望帝。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从渔猎社会逐渐步入了农业社会。
就在杜宇执政期间,严重的水患使处于农业社会的古蜀国受到极大的危害。
杜宇派他的得力助手开明(又称鳖灵)去治水。
相传,开明率领百姓西凿玉垒(在今都江堰市)分水泄洪,东劈巫山使川江入海,从此,古蜀国的川西平原成为四季丰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由于开明治水有功,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也更加受到望帝杜宇的器重。
望帝先是对他"委以政事",继而,"法尧、舜禅让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这样,古蜀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王朝——“开明王朝”开始了,开明称丛帝。
从丛帝开始的蜀国开明王朝,起于春秋中期,亡于战国后期,共传十二世,大约存在了300余年。
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秦灭巴蜀之战春秋时期,秦国逐步崛起,据有今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的地方。
而当时的蜀国望帝杜宇在位,他不光领有今川西、川北广大地区,而且陕南汉中(时称南郑)也在其管辖之内。
因而,史书上有“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杜宇所处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其时,相当于春秋中期。
公元前451年,也就是秦躁公二年,秦国派兵夺取了蜀国富饶的汉中平原,并且命"左庶长城南郑"。
也就是说,当时秦国不但占领了汉中平原,而且筑城镇守,蜀国失去了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这块宝地沃土。
汉王王巴蜀四十一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名被征发戍边的农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军以燎原之势直逼秦都咸阳。
最后,西进的义军被秦军打败,陈胜被杀。
然而,另外两支起义军却壮大起来:项羽军于公元前208年秋,渡过漳水,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刘邦军避实就虚,绕道河南西南部,直逼关中,并最终攻破咸阳,秦王朝宣告灭亡。
古蜀望帝杜宇【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杜宇,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帝王,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相传望帝是古代蜀国(即今四川一带)的开国君主,他发展生产,带领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让蜀地绽开文明之花,因此得到人民的爱戴。
后来,他将自己的君位禅让给了臣下,自己隐居西山。
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载:"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
有女子名利,自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
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
晋常璩《华阳国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凭借这些史料,很多学者推测杜宇出生于朱提,应为朱提人。
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从天堕,止朱提"这句话很值得推敲,古籍中类似的记载有很多。
如关于商始祖契和周始祖弃等。
《史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博主推测:前者反映的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
杜宇的部族或许也有崇拜鸟的习俗。
"另外"杜宇"并非真人帝王的称号,应为祖神的尊号。
在《华阳国志》中仅说,杜宇称帝后,号望帝,"更名蒲卑",在传说中杜宇族的祖神的表象是杜鹃。
"杜宇化鹃"传说。
应源于部族的图腾崇拜。
【精解:古蜀国有一代国王名叫杜宇,称为望帝。
他同杜鹃部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且很可能是这支杜鹃图腾氏族的酋长,接替蜀先王鱼凫取得了王位蜀王杜宇所处的年代可能相当于西周时期.从《蜀志》的记载可知:杜宇"教民务农"、"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
"以杜鹃鸟为图腾的杜宇氏族.当是巴蜀地区农耕文明的始创者。
杜鹃出现于春夏之交.是催耕之鸟,也是农业丰收的象征,这正同始创农耕的杜宇氏族图腾意蕴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杜宇部族对杜鹃鸟的图腾崇拜的密切渊源关系。
杜宇的魂魄化为杜鹃,亦可理解其为杜鹃鸟化身。
我国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圣贤豪杰的传说中,十个有九个原是动物神灵的化身。
成都的民间传说
成都的民间传说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望帝杜宇:相传望帝杜宇是成都的开明王,他教会了蜀人如何种
植庄稼、养殖桑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蚕丛鱼凫: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位国王,蚕丛教会了蜀人养
蚕,鱼凫则教会了蜀人捕鱼。
3.金沙遗址:据说是古蜀国的首都,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祭祀用品,
成为了成都的一个重要历史景点。
4.武侯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是中国唯一的一
座君臣合祀的专祠。
5.文殊院:是成都的一座佛教寺庙,传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6.青羊宫:是道教的一座重要寺庙,传说是老子得道的地方。
7.锦里:据说是诸葛亮的爱姬所建,是一条保留了明清风貌的商业
街。
8.宽窄巷子:是成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
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
9.玉皇观:位于新都区,是道教的一座重要寺庙,传说是玉皇大帝
的道场。
10.石经寺:位于龙泉驿区,是佛教的一座寺庙,传说是如来佛的道
场。
以上是一些成都的民间传说,它们反映了成都的历史和文化,也
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古蜀国——神话的国度,现实的传奇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长久以来,古蜀国的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
蚕丛,鱼凫,传说里的古蜀王诗仙李白在一生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一首《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鱼凫,说的是什么呢?“开国何茫然”又是什么意思呢?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中是上古时代蜀国首位称王的人。
据说他是位养蚕专家,“蚕丛”即由此而来。
蚕丛的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的左边是斜着分了叉的。
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为了养蚕,率领部族从岷山迁到成都居住。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献上美女。
夏桀被美女迷惑,竟然退兵。
西周时期,蚕丛被其它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
这时,又出来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重新统一了古蜀国,此人就是鱼凫。
李白的这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的就是蚕丛、鱼凫两位国王建国的事情。
因为两位国王先祖是谁、如何由何而来、如何建国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叹曰为“开国何茫然”。
那么,古蜀王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关古蜀初期蚕丛和鱼凫两代的记载,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数十字而已,他们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确有其人呢?成书于晋代、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华阳国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次王曰柏灌。
次王曰鱼凫。
”按照历史的记述,上古时,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
公元前5世纪前后,他们向东进入平原,与土生的华人杂居融合,孕育中华文化。
他们的一支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
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
杜宇化鹃的神话典故杜宇化鹃的神话典故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宇化鹃的神话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宇化鹃的神话典故古时候有一个男子忽然从天上降落下来,落在蜀国东南的朱提,他的名字叫杜宇。
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个名叫利的女子,也正从江源的井水里涌现出来。
这天造地设的两个奇人两情相悦,便结为夫妻。
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把郫地定为他的国都。
望帝当国的时候,很关心人民的生活,教导人民如何种植庄稼,时常叮嘱大家要抓紧天时季节,不要耽误了田里的.生产。
那时,蜀国水灾时有发生,望帝虽然忧念人民身遭祸难,但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把水患根除。
有一年,忽然从江水里逆流浮上来了一具男尸,令大家惊奇的是,这具男尸竟然逆流朝上浮,而不是顺流往下淌,于是便把他打捞起来。
更奇怪的是,刚刚打捞起来,尸首一碰到江岸的土地就复活了,自说是楚国人,名叫鳖灵,不知怎么,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便从楚国一直浮到了这里。
望帝听说江水送来一个怪人,也暗暗称奇,于是便命人把他带来相见。
两人一见如故,谈得情投意合。
望帝觉得鳖灵不但智慧聪明,并且水性很好,在这常有水灾为患的地区,是用得着这个人才的,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鳖灵做宰相没有多久,一场洪水忽然暴发——巫山的峡谷过于狭窄,把长江的水流壅塞住了。
望帝就叫宰相鳖灵去治理洪水。
鳖灵在治水这件事上,果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带领人民凿开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过巫峡,奔流到夔门以外的大江里去,将洪水的灾患平息了。
望帝因为鳖灵治水有功,自愿将王位禅让给他,鳖灵接受了王位,号称开明帝,又号丛帝。
望帝本人却跑到西山去隐居起来。
望帝在西山隐居没有多久,隐约听到一些对他的名誉有很大损伤的谣言。
谣言说正当鳖灵到外面去治水的时候,望帝却在家里和他的妻子私通;鳖灵治水回来,望帝自己感到羞惭,这才把王位禅让给鳖灵,跑去隐居起来。
望帝化鹃的神话故事源于中国古代传说。
据说,望帝是古蜀国的国王,他教人们种植五谷,使蜀地的荒地变成了良田,人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当鳖灵继承王位后,性情大变,不管百姓疾苦,还霸占了望帝的妻子。
望帝又急又气,却无计可施,最后郁郁而终。
望帝死后,他的灵魂化成了一只杜鹃鸟,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节气,就飞到田间和村里,一声声地鸣叫,提醒人们该忙农活了。
人们知道杜鹃是望帝所化,一听到它的叫声就播种插秧,并把它称作布谷鸟。
这个神话故事描绘了望帝对人民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以及他化为杜鹃鸟后的悲啼。
它也暗示了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敬畏和依赖。
同时,这个故事还表现了人们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的无奈和不满。
关于望帝杜宇的传说或者典故你听说过杜宇的故事吗?说实话,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传说。
杜宇,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大家都叫他望帝。
听名字你可能会觉得很正式,但他的故事可是充满了奇幻和传奇。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古老的传说,看看这位望帝杜宇究竟是怎么从一个有权有势的皇帝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鸟儿的。
1. 传说的开头首先,让我们从头说起。
传说中的杜宇,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古时候当上了蜀国的帝王。
蜀国,这个名字你可能听过,没错,就是现在四川一带的地方。
杜宇当上帝王之后,民生安定,国家富强,可以说当时的蜀国可是风光无限。
你想啊,这可是个牛逼的帝王,他当然有一大堆的臣子和美丽的宫女。
可惜的是,杜宇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反而常常为一些奇怪的事儿烦恼。
1.1 神秘的预言传说中,杜宇在当上帝王的那段时间,突然听到了一些古怪的预言。
预言里说他会有一个“重大”的变化。
杜宇听了之后,眉头皱得跟山一样深。
他的臣子们纷纷安慰他说:“陛下,别担心,这不过是迷信罢了。
”可是,杜宇却总觉得这预言可能有些道理。
他不安的心情也逐渐变得更加沉重了。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不安的心情,就像是心里有个小小的疙瘩,总是挠不掉。
1.2 风云变幻的时光转眼间,杜宇的日子越来越不如意。
说来也奇怪,他一天天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有些不对劲。
这个变化就像是秋天的落叶,悄无声息,却又让人感受到季节的轮回。
最后,杜宇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决定离开皇宫,寻找传说中的解药。
听起来有点像电影情节对吧?但这是真的。
2. 杜宇的奇幻变化杜宇离开了皇宫,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这段时间,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点像电视剧里的主角在经历生活的磨练。
最终,杜宇在一片幽深的山林中发现了一个仙人。
这个仙人给了他一种神奇的草药,声称能让他解除预言中的魔咒。
杜宇心里半信半疑,但还是试了试。
2.1 脱胎换骨的经历草药吃了之后,杜宇感觉身体里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他的手变成了翅膀,脚变成了爪子,最后,他的整个身体都变得轻盈起来。
望帝啼血的典故
摘要:
一、典故背景
1.望帝啼血的起源
2.望帝与杜宇的关系
二、典故内容
1.望帝啼血的原因
2.望帝啼血的影响
三、典故启示
1.忠诚与责任
2.民间传说的意义
正文:
【典故背景】
望帝啼血,是我国古代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
这个典故起源于周朝时期,与古蜀国的两位君王——望帝和杜宇有关。
望帝,即蚕丛,是古蜀国的一位贤明君主。
他勤政爱民,深得人民的爱戴。
而杜宇则是继蚕丛之后的古蜀国君王。
【典故内容】
望帝啼血的故事发生在古蜀国。
传说望帝在位时,曾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一个贤能之人,自己则隐居幕后。
然而,继位的贤能之人不幸病逝,望帝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得不重新出山,继续担任君王。
但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
经非常糟糕,无法继续治理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望帝开始为国家前途担忧,每天都悲痛地哭泣。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泪水竟然变成了血。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为了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他将自己的心血化作一只杜鹃鸟,以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典故启示】
望帝啼血的典故,传递出了忠诚与责任的精神。
望帝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时刻保持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责任。
此外,望帝啼血的典故也是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这些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美好寄托。
望帝杜鹃
在远古的朱提山麓,一位天降之子杜宇,长大之后成为了蜀地的君王,被人们敬称为望帝。
他以其博大的仁心和非凡的才干,将蜀地治理得繁荣昌盛。
然而,蜀国饱受水患之苦,这成为望帝心中难以释怀的忧虑。
在一场特大的水灾中,望帝在巡视灾区时,意外发现了一名逆流而上、奇迹般复活的男子,他自称鳖灵,是来自楚国的水利专家,于是任命鳖灵为宰相,希望他能解决蜀国的水患问题。
鳖灵担任宰相后,凭借其卓越的才智,找到了水患的根源——巫山阻碍了水流。
他果断下令开凿巫山,成功地疏通了水道,使蜀国摆脱了水患之苦。
因此,鳖灵在民间声望大增,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
望帝见鳖灵解决了蜀国的棘手问题,欲给予重赏。
然而,鳖灵已是位极人臣,无以复加,故主动退位,将王位交给了鳖灵,自己则隐退西山。
然而,鳖灵继位后却变得骄傲自满,开始专权独揽,荒淫无度,甚至霸占了望帝的妻子。
得知这一切的望帝悲愤无比,无奈已失权势,无法挽回,终因悲痛过度离世。
望帝逝世后化作一只杜鹃鸟,日夜哀鸣,百姓们听到这悲鸣便想起了望帝。
望帝依然关心人民的生活,每年春耕时节他都会飞到田间提醒人们耕作,不要耽误农时。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人们根据他的鸣声给他取名为“布谷
鸟”。
蜀王叫月,枝上游魂化杜鹃的意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蜀王叫月,枝上游魂化杜鹃。
全诗以“蜀王”和“杜宇”的问答开头,点出了四川省的蜀地,即今日之四川盆地。
杜宇是古蜀国的国王,人民称他为望帝,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深受爱戴。
一次他因病久治不愈而自觉对不起国人,心想:我一定要走了,于是化成一只杜鹃鸟,飞到一棵枝叶茂盛的树上,自己把头给衔断了。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枯干了,但他用嘴叼着的一片梓树叶子却依然鲜绿,他死后灵魂便附在这片树叶上,变成了杜鹃。
每到春季,便啼声哀切,飞鸣不绝,使闻者落泪。
每年三月,便催促人们耕种。
所以,至今西南一些地方还留有“杜鹃啼血”的说法。
这首诗写的是我国西南一带的情景,所以诗中常常以实带虚。
如开篇写景,便采用了虚写手法。
这里的“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看似写眼前之景,实则是借以点出三峡中的景色。
“月”和“江”都是虚写,目的是突出“秋月”和“江水”,从而衬托杜鹃悲啼的凄苦之音。
而“半轮秋”也好,“半江水”也罢,这些表面上看去与眼前实际完全无关的事物,实际上都是暗中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杜宇的“亡国之恨”,被附在了他的亡魂化成的一片树叶上;望帝的“愧疚之心”,也寄寓在他衔着的那片树叶上。
可以说,这首诗在章法上,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
它写的不是客观景物,而是诗人主观感受中的客观景物。
所以,从外在形态来看,是“写”景,实际上,是“感”景。
一、文本解读:(一)通读全诗,将此诗置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政治背景中,说说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1、蜀国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国王非常贤明,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随着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奔西蜀避难。
在国难当头之际,杜鹃又悲鸣不止,呜呼哀哉,可见杜鹃啼血就是蜀人对故土的怀念。
2、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不断发生农民起义,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所以诗人抒发了悲愤、凄凉的心情。
古蜀国的望帝、丛帝作者: 供稿:发布日期:2006-08-31 00:00:00望帝杜宇、丛帝开明是先后创业、开发蜀地的两位著名古蜀国皇帝。
杜宇发展农业,开明平治水患,为蜀地成为"天府"打下深厚基础,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
今天四川郫县城南的望丛祠,奉祀望帝、丛帝,轮奂崇闳,岿然千载,便是一个明证。
蜀汉谯周作《蜀王本纪》,东普常璩作《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国志》,后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记述了这两位古蜀帝的业绩。
自此以后研究者亦史不绝书。
本世纪30年代后,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见增多;建国以后,四川各地有关巴蜀文物的考古发掘更是层出不穷。
李白所叹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日见明朗;至今已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溯流寻源,对蜀地的开国情况勾画出大体轮廓今人考证:"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
"(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鱼凫之后为蜀王的,"称帝,号曰望帝。
""望帝禅位于开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周慎王五年,为公元前316年。
一般以30年为一世,十二世应为36O隼。
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
这个年代的前后当是望帝杜宇活动的时代.且正当齐恒公在中原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杜宇帝也正雄张西土。
(据朱希祖、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诸家推算,大体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迁居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观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遂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利措施。
以至“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成熟”,“桑、漆、麻、”,特别丰饶,国力因之富强,不断向外扩张,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陕西汉中一带,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郭",即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为金汤上固,东边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即利用境内江河为池泽以供养殖,且表明东边已与巴国接壤;又"以汶山为畜收,南中为园苑",即是以茂汶草原为畜牧场所,南边的山林为射猎之区。
古蜀国的消失与它的三王二帝,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古蜀国,据考证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只是目前的结论,也许还会更早些时候。
上古时期,居住在古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为了生存向岷山地区和成都平原迁徙,后来的我们将这些人叫做蜀山氏。
蜀山氏有个女子叫嫘祖,会养蚕,嫁给黄帝为妃,生下儿子取名蚕丛。
蚕丛长大之后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蚕丛也是古蜀国的第一个国王。
蚕丛作为古蜀国的第一个蜀王,以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
瞿上城是古蜀国的第一个都城,也就是今天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
有文字记载,蚕丛活了几百岁,后来得道成仙了,蜀国的百姓非常思念,为立祠於湔。
蚕丛成仙之后,由柏灌为蜀国的第二任蜀王,柏灌又活了几百岁,有记载柏灌统治了古蜀国550年左右,她带领氏族部落活动在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彭州市一带。
温江区寿安镇长青村有一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被当地人称作“八卦山”,据说那里就是柏灌的墓。
柏灌之后,由鱼凫做蜀国的第三任蜀王,作为第三代蜀国的国王鱼凫,他带领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
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也可以说,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传说鱼凫,在湔山忽然得仙道,今天的温江还有鱼凫王墓。
到了春秋初期,古蜀国的王就是杜宇了,传说,杜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成了蜀国的国王,被尊称为'望帝'。
望帝懂得农耕,所以古蜀国这一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很快。
当时蜀国水灾为患,望帝杜宇一直在解决水患的事情,可是总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这一日,有人来报说有一具尸体逆流而上,望帝便命人打捞,当把那尸体捞上岸时,见早已气绝,这时望帝走上前观看,不料那人却活了并说道:“感谢大王救我,我乃是楚国人鳖灵,失足落水,从家乡一直漂到这里。
”交谈之中,望帝觉得鳖灵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留他在蜀国并让他治理水患。
于是,鳖灵便留在蜀国,并带领百姓治理洪水,他打通了巫山,让水流从此流到长江,这样便杜绝了蜀国的水患,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古蜀国的望帝、丛帝
作者: 供稿:发布日期:2006-08-31 00:00:00
望帝杜宇、丛帝开明是先后创业、开发蜀地的两位著名古蜀国皇帝。
杜宇发展农业,开明平治水患,为蜀地成为"天府"打下深厚基础,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
今天四川郫县城南的望丛祠,奉祀望帝、丛帝,轮奂崇闳,岿然千载,便是一个明证。
蜀汉谯周作《蜀王本纪》,东普常璩作《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国志》,后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记述了这两位古蜀帝的业绩。
自此以后研究者亦史不绝书。
本世纪30年代后,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见增多;建国以后,四川各地有关巴蜀文物的考古发掘更是层出不穷。
李白所叹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日见明朗;至今已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溯流寻源,对蜀地的开国情况勾画出大体轮廓
今人考证:"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
"(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鱼凫之后为蜀王的,"称帝,号曰望帝。
""望帝禅位于开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周慎王五年,为公元前316年。
一般以30年为一世,十二世应为36O隼。
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
这个年代的前后当是望帝杜宇活动的时代.且正当齐恒公在中原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杜宇帝也正雄张西土。
(据朱希祖、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诸家推算,大体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迁居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观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遂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利措施。
以至“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成熟”,“桑、漆、麻、”,特别丰饶,国力因之富强,不断向外扩张,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陕西汉中一带,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郭",即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为金汤上固,东边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即利用境内江河为池泽以供养殖,且表明东边已与巴国接壤;又"以汶山为畜收,南中为园苑",即是以茂汶草原为畜牧场所,南边的山林为射猎之区。
总上看来,有了固定的国都,又有一定的疆界,国富兵强,根基稳固,杜宇帝为蜀国创业之主了。
杜宇帝在位,当然下会象传说那样为百余岁,但也不止30年。
他的晚年,洪水暴发,造成严重水灾,蜀民不得安处。
当时尚居相位的开明帝,有善于治水的经验,受杜宇帝委任排除水患。
他观察地形,测度水势,而凿玉垒山,开金堂峡,疏导宣泄,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
杜宇帝感于开明治水之功,法尧舜禅让故事,而退隐于西山。
但是,杜宇帝对蜀民的功业却常使蜀民难以忘怀。
每当春天农事季节,听到催耕的子规鸟啼声,便以为望帝回来催他们快快耕种,并以为子规鸟就是望帝死后魂魄化的。
此鸟遂被呼为杜鹃。
因之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的句子,杜甫有《杜鳖》诗
以咏其事,李商隐更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叹。
后人更把望帝都城郫邑也称为杜鹃城。
蜀中各地遍设土主(杜宇)庙,各家皆祀土地神,与中原奉祀后稷一样普遍而隆重,可见蜀人怀念望帝之深。
"开明立,号丛帝。
"丛帝何以善治水?后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荆鳖令死,尸随水西上,荆人求之不得也。
鳖令至岷山下复生,起见望帝,帝使鳖令凿巫山,然后蜀得陆处。
望帝自以为德不如.以国禅与鳖令,为蜀王,号曰开明。
"文称开明帝其名原作"鳖令";不过,"巫山"当作"玉山"(因巫山在巴国境内,非蜀能凿)。
常氏《国志》斥这段记载为"怪异",未予采用。
近人研究古蜀史事,则根据残存的历史文献,以及民族迁徒分合情况,从这个传说故事认为开明帝属另一氏族,即巴族。
他生长在楚地,楚地多江湖,因之深识水性,富有治水经验。
他溯江西上,先到南安(今四川乐山市),后到郫邑见望帝。
望帝知人善任。
即以其为相。
适逢洪水为灾,望帝又委其以治水重任。
他不负厚望开凿玉垒山和金堂峡,使洪水分道下流,水患得平。
开明系氏族之名,一世开明帝名鳖令,受禅得国后才称从帝。
丛帝承袭望帝开创的丰厚基业,既守成,又继续发展,能与北方强邻秦国争雄。
所以传其子开明二世卢帝时,竟能举兵"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不仅保有"褒斜前门"。
而且越秦岭,达到渭水平原,一直进逼秦国都城。
于此可见“帝以会昌,神以建福”的颂词,不是偶然唱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