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本课也是观察岩石,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已和第一节课有很大的不同,是第一课的延续和拓展。
本课是通过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
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是识别岩石。
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
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
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
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
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
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
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
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
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
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
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的比较粗糙,有的岩石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岩石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之前学习了如何利用感官来观察岩石,还给它们分了类,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板题)认识岩石就要讲究科学的观察方法,谁来和大家说是你有哪些观察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看、闻、听、摸……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可以借助什么来看?为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岩石的什么?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观察岩石在构造和结构方面的显著特征,同时学习一个新的观察方法:(课件)同学们也可以看自己P68的岩石观察记录表。
看看我们要观察的内容和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岩石的层理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这张图片,你看到的岩石是怎么样的?对一层一层的。
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那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就叫岩石的层理。
你们明白了吗?好,记录表上的还有疑问的吗?生物痕迹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同过这张图片看到这块岩石上有动物的足迹,这是过去生物的一些迹象,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好,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岩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岩石的颗粒形态:由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颜色组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参评人:张伟单位:恒涛双语实验学校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展示交流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意识态度和互动有效性。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1、描述岩石。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石灰岩、3号砂岩、4号页岩、5号板岩、6号大理岩、铁钉、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
演示实验:滴管、稀盐酸、滴瓶、相关课件、一桶水、毛巾。
一、激趣导入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件宝贝,想不想要?生:想。
师:请看实验盒,里面有什么宝贝?生:哇,石头。
生:是岩石。
师:对,确实是岩石,你了解这些岩石吗?生:不了解。
师:等你了解了岩石的特点,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他们是宝贝了,要想了解他们就得先认识他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板书课题二、观察认识岩石1、师生交流讨论观察岩石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感官来观察岩石,现在,你们打算怎么来观察岩石?想观察岩石的什么?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师生总结:看、摸、敲、闻等。
2、教师提出看时注意的问题。
师:看什么?(教师板书的同时问)生:看岩石的颜色。
师:为了看得更仔细,有一种观察工具是什么?生:放大镜师:对,我们还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认真观察岩石有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生物痕迹等?(课件演示岩石的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生物痕迹等。
)师:除了看还有什么?生:摸。
师:摸什么?(教师板书的同时问)生:摸岩石是光滑还是粗糙?师:岩石为什么摸上去很粗糙?生:因为岩石上有一颗一颗的东西。
教科版科学四下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三种常见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分不清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三种岩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增强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的特点。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标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各一份。
2.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岩石切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岩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岩石,用显微镜观察岩石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各种岩石的特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岩石的形成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岩石的认识。
课后反思:《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
这是一堂比较难上的课。
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
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
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
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
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有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特征,如砾岩的特征是有小石子或卵石,可标本那么小,本身就是一块“小石子”了,又怎样在其中找其它的小石子呢?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对《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做了以下安排:1、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在我们建德市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
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
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
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2、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因为教师采的岩石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四人小组的桌上摆上几块大大的岩石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
在活动区设6个小组,每组桌上放2、3块岩石(同一个种类)学生流动观察。
这样即解决了岩石的取放问题,又避免了器材对交流汇报的干扰,同时便于观察同一种岩石的同学进行讨论。
3、将记录表进行改进岩石观察记录观察员:观察时间:年月日我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由于教学时没有对板岩观察,就索性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将颗粒大小分解为小石或卵石、颗粒粗或中等(肉眼能分辨的)细微颗粒(肉眼不能分辨的。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岩石的颗粒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在活动区自由组成小组对岩石进行观察、记录和在讨论区与指定组员之间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激发继续研究周围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1号:花岗岩、2号:砂岩、3号:石灰岩、4号:页岩、5号:大理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槽、毛巾。
2、演示实验:在岩石上滴稀盐酸录像、相关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他是我们班里的哪位同学。
教师叙述学生外貌,学生猜测。
你是根据我的那几点提示猜出来的?说出他的特征。
为什么这几点提示特别有用呢?这是他的特征。
再做一次,这一次要说明是根据哪几点特征猜测的?最后来猜猜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吧,它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上,泥土里,海底深处都可以找到它,它们严严实实地拼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坚硬外壳。
学生猜测没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围绕“岩石”进行观察(出示课题)上课,师生问好。
一、复习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观察到岩石的哪些方面呢?条纹、一层层的,有花斑、一粒粒的……(学生回答,教师跟着出示图片)层理: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这就叫岩石的层理。
如果岩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整的凹陷,这可以称为层理吗?生物痕迹: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斑点:PPT人为形成的破损不可以称为斑点同学们上节课观察到的层理、气孔、花斑等特征都属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岩石的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同一种岩石共有的特征呢?待会你可要仔细观察。
执教《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一波几折”良渚二小黄巾本次师徒汇报课,我选取了四年级下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上完这一课后让我有许多的感悟,以此记录下来,激励自己不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
刚开始准备这一课,我十分迷茫,岩石是构成地球的主要部分,它的种类十分多,各种各样的岩石也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在“茫茫的岩石”中我也无从下手,何况还要让教会学生在短短一堂课学会观察、比较以及描述岩石,并运用所学学会识别岩石,这个对我来说还是十分有挑战的。
第一堂磨课是在401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能让学生有序且高效的完成岩石的观察和识别岩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四年级学生对于岩石还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缺乏一定的观察方法,对于描述岩石特征的专用词汇也十分贫瘠。
本次课我以“找朋友”导入,引导学生在描述的时候要“抓住”物体的显著特征,以便更容易识别。
在描述“岩石”观察方法和特征的时候我过于直白的把“探究指南”发下去,以至于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直接被窝“牵着走”了,十分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课后我明白在科学教学中要明确自己每个环节的目的,定位要准。
接着,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的巡视的,我并未给予每组充分的关注和帮助,对于四年级学生观察岩石、描述岩石还是十分有挑战,我应该走近学生,给予帮助,特别是在整理班级记录单的时候部分组同学并未讨论,而是站在班级汇总表上进行讨论,阻碍了其他组汇总,很多学生排起了长队等待汇总自己的结果,导致课堂杂乱无序。
班级汇总表的交流环节我也是一头雾水,心里又紧张又懵,此时的内心旁边是“苍天啊!大地啊!怎么回事啦!”。
本次课后,我反思了一下问题出在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教师课堂活动定位不准导致活动之间的衔接不够灵活,比如岩石探究指南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加全面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岩石,再次之前为什么自己不能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原有认知,再将这份岩石探究指南作为补充,便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观察每一块岩石。
第二,再整理班级记录的时候,教师的指令要到位,不然学生云里雾里,不能有效的完成班级记录,比如强调小组讨论后,一人上来贴代表小组智慧的“笑脸“,而并不是一窝蜂冲冲上来在班级汇总表面前徘徊逗留。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砂岩、花岗岩、页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互动有效性。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1、描述岩石。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分组实验:1号石灰岩、2号大理岩、3号玄武岩、4号砂岩、5号花岗岩、6号页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水杯、湿毛巾、玻璃皿。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分)1、出示一块岩石的标本,提问:这是什么?它从哪儿来?2、提问:关于岩石,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3、提问:地球上的岩石都一样吗?二、观察岩石实验(9分)1、讨论观察方法(出示:花岗岩、砂岩)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岩石,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方法来观察这两块岩石有什么不同?2、交流反馈(1)学生汇报两块岩石的不同。
(2)刚才同学们是用看的的方法来观察这两块岩石的,除了看颗粒不同以往还可以看什么呢?★看:看什么?(颜色、形状、条纹等)随机出示条纹、生物痕迹等图片(板:看)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
(板:放大镜)猜一猜利用放大镜还可以观察到什么?(随机出示岩石的条纹、斑点、生物痕迹等)★摸:摸什么?(粗糙还是光滑)(板:摸)追问:为什么有的岩石摸上去会感觉很粗糙呢?导出:因为有的岩石上面有一颗一颗的东西。
(这一颗一颗的东西叫颗粒,(板:颗粒)出示颗粒图片,(大的颗粒既可以摸出来,也可以看到)专家把岩石颗粒分为三级,即粗粒、中粒、细粒,比芝麻大的颗粒为粗粒,比芝麻小比面粉粒大的为中粒,肉眼看不见的为细粒。
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科学概念
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
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
(1)学生交流反馈。
(放大镜、互相撞击等)
(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
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
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
(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请大家阅读文中的资料(P68),来识别它们并说说理由。
(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
(3)汇报交流(存在分歧)
(4)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5)阅读P69页颗粒情况图,并再次鉴别岩石的种类。
(6)学生再次鉴别
(7)汇报交流,把认同的岩石的种类名称填入记录表中。
(8)小结。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2、把收集的岩石进行种类鉴别并贴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