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共15页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5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2、表现:3、影响: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里,结合世界现代史有关内容,谈一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剖析其变化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格局的发展脉络。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亚洲的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这样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919年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控,先后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1921年至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解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文件,最终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国际关系结构。
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极不巩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而且导致许多新矛盾的产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随着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破裂。
二、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在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敌对关系。
经过二战,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讲,表示援助希腊、土尔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旗号,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构成了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近现代以来的几百年中,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大的变动,格局越变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国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标志: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3、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4、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世界格局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整体状况。
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世界格局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起源,并且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首先,古代世界格局在主要由大型王国和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所主导。
例如,古埃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起都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王国和帝国逐渐衰落,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机会。
其次,近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由欧洲的国家竞争和殖民主义运动所推动。
15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通过探险和殖民控制了许多地区,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体系。
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决定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欧洲国家的衰落和殖民主义的结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权力重新分配。
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他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冷战格局主导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世界再次迎来了新的变革。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贸易和资本流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世界中,世界格局的演变依然在继续。
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因此,世界格局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各国的政治意愿、经济实力和国际合作的态度。
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要求粘贴到课本94页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
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三次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1922年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美苏两极格局;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地位: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要求粘贴到课本94页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
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三次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1922年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美苏两极格局;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地位: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战。
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美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背了历史潮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