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种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于1930年提出的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理论,它指出货币的数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活动,并且形成了一种以流动性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短期内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以及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关系密切。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当货币需求量大于货币供给量时,经济活动会加快;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经济活动会减缓。
其次,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同样认为,货币流动性成本会影响货币需求量,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流动性支持以维持经济稳定,从而使货币流动性成本不至于太高,从而支持经济活动。
此外,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还指出,经济活动并非总是受货币流动性的影响,短期内,经济活动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和央行在调控货币流动性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外部的市场情况,以有效地维持经济活动的稳定。
最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流动性的控制也可以实现通货膨胀的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
在通货膨胀的中,政府及央行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流动性来降低货币流动性成本,减缓经济活动,以稳定市场价格水平。
此外,政府及央行也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流动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如鼓励创新和创业、降低就业成本、改善经济社会结构等。
总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流动性的控制不仅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实现通货膨胀的防控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政府和央行在调控货币流动性时要格外注意,以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造一、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改造凯恩斯仍然是一个货币数量论者,他所表述的货币理论,没有完全背离和推翻古典货币数量论,而是对它作出了比收入数量论更彻底的修正和改造。
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学派说明了货币数量变动能不能影响价格水平的问题,凯恩斯则论述了货币数量变动如何影响价格水平。
凯恩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改造传统理论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必定相等。
货币供求也不例外,货币供给会自动创造货币需求,有多少货币供给,就相应地会有多少货币需求,从而经济总是处在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中的总产出是固定的。
这样,货币增加就必然引起物价水平等比例上涨。
但是,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让凯恩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
凯恩斯认为,当时西方世界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和投资不足,导致资源闲置,开工不足,失业增加。
凯恩斯指出:“当存在失业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物价水平就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
”于是,他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当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债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纷纷抛售债券,把债券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债券,以免债券价格下降遭受损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成为无穷大,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即不会再使债券需求增加,不会再使债券价格上涨),从而阻碍了有效需求扩张和物价上涨,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成为神话。
(二)对传统的价格两分法的改造传统理论把价格分为两种:个别价格和一般价格。
个别价格由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而一般价格由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并假定了充分就业和总产出不变,从而总需求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资产定价理论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后,从希克斯对《通论》的评论文章和1939年出版的《价值与资本》而开始的新古典综合,却将凯恩斯的命题导入了不同的研究轨道。
在新古典综合逐渐淡化流动性偏好的同时,许多更接近于凯恩斯的学者不但继承了流动性偏好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认识,他们认为货币是私人财富存量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收入流量的循环手段。
1951年罗宾逊将其利率模型加以扩展,用以说明利率结构。
1954年凯恩斯除了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扩展模型之外,还重新考察了关于持有货币的预防性动机的论述。
1961年沙克尔在与以离散预期为基础的新古典综合理论进行论战时,指出了在资产市场上均衡状态的内在不稳定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问题由当时正在形成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重新提出并讨论。
这些学者有戴维森、明斯基、威尔斯、温特劳布,以及克瑞格、切克和道等,他们对凯恩斯模型所依赖的前提以及含义进行了严谨的考察和论述。
所谓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态保存其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
人们可以持有货币,也可以用货币来购买各种非货币资产,比如债券等。
但是持有货币就失去了货币的流动性,因此人们就需要对这种流动性的补偿,而各种非货币资产的收益就是这种补偿。
如购买债券的利息等。
货币的流动性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有各种的货币需求动机,有的是用来购买债券,而有的是用来交易。
那么,什么确定了人们是持有货币还是其他资产,关键取决于各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都是跟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有关。
所以要了解流动性就需要从货币需求入手。
关于货币流动性偏好理论,笔者在这主要介绍三个理论学派的观点,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和资产定价理论。
一、古典货币流动性和货币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储蓄和利率的关系时,认为能够用于贷放的资金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则意味着人们要牺牲现在的消费,减少现在的消费来增加未来的消费。
试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
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
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2)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名词解释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所谓流动性偏好陷阱是指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足,不能产生与引起需求相应增长的有效需求。
需求不足的程度由流动性偏好决定。
凯恩斯曾用“流动性偏好陷阱”一词来描述这种情况。
而此处则借用了金融学家克鲁格曼的说法,他认为,如果投资者把未来收入的现值看得比当前收入的现值大得多时,即使货币存量或可贷资金存量很大,也无法有效地启动经济。
这种经济状态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一、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形成原因分析(1)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率、持久收入假说和人口统计特征。
其中,失业率高、预期通货膨胀率低和持久收入水平低都会导致人们持有较多货币而不愿意将它们转化为实际消费,从而降低了[gPARAGRAPH3]效应的作用,即需求不足,引发了“流动性陷阱”。
(2)供给冲击和利率上升,减少了货币创造的速度,加剧了“流动性陷阱”。
在经济出现过热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往往意味着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减少了货币创造的速度,结果是人们手中的现金越来越多。
(3)短期内政府财政收支规模过大也会导致“流动性陷阱”。
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必然会减少货币需求,但由于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等多种原因,各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通常比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高得多。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以及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并向中央银行交纳准备金,是创造流动性货币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样,就使得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两种流动性偏好同时存在,且此二者都得不到满足,使“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成为必然。
因此,控制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货膨胀率是防止“流动性陷阱”产生的根本措施。
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对策建议(1)首先,央行应该合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各国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流动性陷阱外,还有另一种不容忽视的情况,那就是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是否足够高。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凯恩斯在1930年提出的一种金融经济观点。
该理论认为,流动性首先是一种资产,其投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流动性偏好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任何一种资产都有一个最低的投资回报率,并且投资者会优先选择资产的流动性更高的那一种。
如果利率折扣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投资者会有投资意愿;反之,利率折扣高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投资者则不会有投资意愿。
鉴于它在金融经济中的重要性,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涉及了许多学科,包括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平衡和其他经济理论。
它对宏观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中指出,实际利率必须低于最低利率,才能激发投资活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实际利率若低于最低利率,投资活动的提高就会表现在经济活动的增长上。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对于解释全球货币流动的决定因素也有重要用处。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由于实际利率水平的不同,投资者会有意在国际货币市场中调剂资金流向,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国内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动,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还可以被用于确定该国货币的兑换率。
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框架下,如果该国货币的实际利率低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实际利率,则可以有效地吸引国外投资,从而促进货币兑换率水平的升高。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通过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来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低利率水平可以激发投资活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高利率水平可以调控经济的发展速度。
总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一种重要的金融经济观点,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也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什么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
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
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流动偏好理论的内容[1](一)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厂商都需要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
因为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但经常需要支出,例如家庭需要用货币购买食品、服装,支付电费和燃料费用等,所以为了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
就厂商而言,它们取得收入(货款)也是一次性的,但是为了应付日常零星的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它们也需要经常保持一定量的货币。
例如,一个家庭每月月初收入为900元人民币,假定该家庭每日平均日常支付为30元,那么它将在月末全部用完这笔收入。
该家庭平均每天持有的货币量是30元,也就是说,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该家庭需要每天平均持有30元人民币,否则就会出现支付困难。
可见,为了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时间越是接近,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平均留在身边的货币就越少。
由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还跟人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消费量增大,从而人们满足日常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
由此可见,由交易动机所引发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短期利率决定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利率由货币供求决定。
利率与货币需求同向变动,与货币供给反向变动。
中文名:外文名: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理论概述:学术观点:利率同意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利率同意于货币供需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就是基本依赖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如果人们偏好弱,愿所持的货币数量就减少,引致货币的市场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下降;反之,偏好强时,对货币的市场需求上升,利率上升。
因此利率就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同意的,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同意,货币市场需求曲线l=l1+l2就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
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市场需求线的平行部分平行时,利率将不再变动(该情况下被称作流动性的陷阱)即为无论怎样减少货币供给,货币均可以被存储出来,不能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概念释义:就是指人们宁愿所持流动性低但无法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所持其他虽能够生利但较难增值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认知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存有三种:交易动机、防治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因交易动机和防治动机增添的货币市场需求与利率没轻易关系,它就是总收入的函数,并且与总收入成正比;而投机动机增添的货币市场需求则与利率成反比,因为利率越高人们所持货币展开投机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知识简介:市场需求曲线: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短期利率决定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利率由货币供求决定。
利率与货币需求同向变动,与货币供给反向变动。
理论简介:学术观点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是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如果人们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导致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
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需求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该情况下被称为流动性的陷阱)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存储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概念释义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因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收入的函数,并且与收入成正比;而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成反比,因为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进行投机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知识简介:需求曲线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供给曲线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KeynesianLiquidityPreferenceTheory)是一门经济学理论,由查尔斯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金融资金流动性比另一个社会要低,以及当一个社会发生金融改变时,会发生什么。
在凯恩斯的视角下,流动性偏好是指个体对于固定收入资产和流动收入资产的偏好的反映,其最核心的主张认为,流动性偏好的增加会减少长期利率水平,而降低流动性偏好则会使长期利率水平上升。
基本的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强调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由于永久原因,投资者更偏好流动资产。
根据理论,流动性偏好是由三个因素来决定:货币需求,货币自由度和货币性质。
货币需求是指不断变化的货币供求比例,它将主要受到经济体内的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影响。
货币自由度则是指货币交易受到外部环境控制的程度。
货币性质是指它是准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支付货币。
三者交织着,构成了流动性偏好模型。
据凯恩斯理论,流动性偏好的增加会减少长期利率水平,这是因为投资者会把原本短期的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产,以得到更多的收益,从而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资金,最终导致了短期利率的降低。
澳大利亚的宏观经济利率水平是根据流动性偏好看来的,因此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将影响整体而不仅仅是个体。
另外,凯恩斯认为,降低流动性偏好则会使长期利率水平上升,由于降低流动性偏好时,短期流动性资产会被投资者转移到长期资产中,从而导致长期利率的上涨。
凯恩斯认为,全球经济体在流动性偏好模型之中,会有不同的流动性偏好水平,并且不同的经济体之间会有反向影响。
因此,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世界经济中金融活动的情况和特征,也可以帮助政府施行更加明智的政策,以更好地调节经济体中的金融活动。
总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学理论,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经济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并且可以帮助政府更加明智地施行政策,提升经济体的整体竞争力。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名词解释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在流动性偏好假设下,将利率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需求调节不起作用。
货币当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后,物价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就称之为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增加使得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减少,物价会随着需求的下降而下跌,但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并不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同比例下降,因此物价仍然不会下降。
他将此现象称为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在宏观经济学中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表述和内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 S.A.Samuelson)于1977年在其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首次使用“流动性陷阱”这一概念,即流动性陷阱就是指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未被使用的资源。
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些资源,而无需为任何新项目做出努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S.A.Samuelson)于1977年在其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首次使用了“流动性陷阱”这个词。
“流动性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是指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种由流动性偏好引起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货币当局即便是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使实际产出增加,因为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企业便会将多余的钱用于投资或消费,从而导致投资和产出的增加,而这些投资和消费又会进一步导致产出的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经济停滞。
“流动性陷阱”原本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凯恩斯提出来的。
他认为,当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太多、流动性过剩时,即使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能刺激经济增长,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而当流动性不足时,若单纯地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刺激经济增长。
这两种状况都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流动性陷阱。
在这样的经济中,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名义国民收入没有显著增加,因为尽管流动性过剩,却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生产。
流动性偏好模型(一)货币市场及其均衡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模型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分析利率水平的决定。
该模型使用的货币定义为1M (即现金加活期存款),并假定货币的报酬率为零,货币的唯一替代资产债券的预期收益率用利率水平r 来衡量,即ebR r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产需求量与预期收益率正相关,于是有r ↑→e b R ↑→d B ↑→货币需求dM ↓;反之,r ↓→e b R ↓→d B ↓→d M ↑。
图 6 货币市场供求及其均衡在图6中,横轴代表货币量,纵轴代表利率水平。
为了使分析简化,我们假定货币供给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那么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明货币需求量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而减少。
货币市场在货币需求曲线d M 和货币供给曲线s M 的交点实现均衡,E 点为均衡点,r 0为均衡利率,0M 为均衡货币量。
与债券市场一样,货币市场同样也有趋于均衡的趋势。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即01r r >的情形,此时A 点的货币需求量为1OM ,而B 点的货币供给量为0OM ,在这一利率水平上,10OM OM >,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人们希望将持有的多余货币数量购买债券,因此债券价格将会上升而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即02r r <的情形,此时C 点的货币供给量为0OM ,而D 点的货币需求量为2OM ,在这一价格水平上,02OM OM >,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人们希望抛售部分债券以满足货币需求,因此债券价格将会下跌而利率水平则会上升。
无论在哪种情形下,随着利率水平从1r (或2r )趋向r 0,货币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将会逐步减少,直至利率回到均衡水平r 0,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货币市场实现均衡。
在流动性偏好模型中,凯恩斯假定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资产包括货币和债券两种类型。
一方面,经济中的财富总量必定等于债券总量和货币总量之和,即s s M B W +=;另一方面,投资者购买资产的数量必须受财富总量的约束,因此,在资源不闲置的前提下,人们的债券需求量和货币需求量必定等于财富总量,即d d M B W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曾经是现金余额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在他早期著作《货币论》中,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理论。
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
在货币需求方面,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特点是以人们意愿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为划分货币需求的依据,对流动性陷阱进行了描述。
这一理论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按照《通论》,一个人的流动性偏好“系用此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资产的价值”,流动性偏好的程度“用货币或用工资单位加以衡量”。
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凯恩斯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由于个人或业务上的交易而引起的对现金的需要”。
其核心仍为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对个人来讲,收入的取得是定期的,而两次收入之间的日常花费是经常的持续的,所以个人必须经常保持一部分货币以作日常之用。
对企业来讲,其收支活动在时间上不可能保持一致,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日常之用。
所以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的假定之一—交易动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都认为交易货币量与收入成比例。
谨慎动机,“由于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起来。
”产生于预防动机而对货币需求源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用来预防不测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的分析显著区别以古典分析之一。
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由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防止意外出现的支出,保障意外事故或可能出现的有利投资机会;第二层意义是“保证一部分资源的未来之现金价值”,完全着眼于货币对未来债务偿付的保值作用,实际上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
凯恩斯认为,人们意愿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1.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学说的基本思想(1) 凯恩斯在其所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论(2)基本思想: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心理,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从而产生货币需求。
2.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掌握(1)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预防动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投机动机---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即:L1= L1(y)>0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 L2(i)<0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L(货币需求)= L1(y)+ L2(i)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
(补:此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所以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意味着货币政策失效。
)3.凯恩斯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主要表现在突出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分量,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其他因素。
【例题4:课后题第13题】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影响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因素主要有( )A交易动机B 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D发展动机E价值动机迅达教育2011年经济师考试网络辅导热招中迅达教育2011年经济师考试保过辅导简章2011年全国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 教材原文##!!!货币金融学导论刘明第二节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在早期是剑桥学派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和倡导者,他在数量论传统思想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这体现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
《通论》(1936)的出版表明凯恩斯实现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扬弃。
即一方面继承剑桥学派经济学(隐含的)对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的区分,并引入利率因素讨论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古典货币数量论,与数量论的假设相反,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充分就业,均衡不是经济常态,货币供给会影响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主要讨论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凯恩斯把庇古所谓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改称为“动机”,并明确区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大体对应于庇古的提供便利目的和安全目的。
提出投机动机更具有创新意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变动也就源于这一动机。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是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凯恩斯将交易动机进一步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收入动机是指家庭用以度过从获得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指企业用以度过业务上从支出费用到获得销售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的支付需要。
前者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间隔的正常长度,后者取决于现期生产量和进货量。
凯恩斯假设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吸收的现金量主要对收入水平变动做出反应,对利率的改变不敏感。
把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结合起来用M tr代表,凯恩斯假设M tr=M tr(Y)(10-14)且有,M tr 随Y增加而增加。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就必须同时确定交易货币需求的流通速度。
假如Y/M tr 是交易货币需求余额的流通速度。
凯恩斯针对庇古推理[式(10-13)]的简化形式指出:没有理由认为V(=Y/M tr )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业务、社会习惯、社会收入分配,以及取决于持有闲置货币的实际代价。
尽管如此,由于凯恩斯考虑的是短期,他认为上述因素在短期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从而可以把V大致当作是一个常数。
由以上可以判断出,V或者Y/M tr 是一个常数,不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令V=1/k,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M tr =kY (10-15)(二)预防性货币需求预防动机指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凯恩斯在论述利率时将预防动机定义为为了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的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起来。
其后又进一步指出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突然需要支付现款的偶然事件以及意外的有利购买机会,持有货币价值不变的资产(即货币)。
凯恩斯认为如果面临现金支付,和持有现金相比,购买长期债券然后再转换成现金就会冒遭受损失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凯恩斯并没有极端地否定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影响,只是认为利率作为持有现款的成本有极大改变才会影响交易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他意识到了经济主体对未来支出和收入的日期和数量做出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决定其持有用于交易、预防性需求的货币余额和其他资产的最佳数量。
预期支出的日期越远,投资债券的收益率越高,他就越有可能把暂时闲置的资金投入债券,减少其货币持有量。
这些思想成为以后学者发展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理解凯恩斯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甚至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环节。
在第五章我们将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解释为“持有货币是为了随时捕捉住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投资者对关于未来市场预期的自信,“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对将来的行情具有较精确的估计并企图从中获利”。
凯恩斯对投机动机的相关分析如下:1.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基础是存在有组织债券市场凯恩斯认为“如果没有有组织的债券市场,则由预防动机所引起的流动偏好将大为增加。
但如果有此市场,则由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又可变动甚大”。
从而说明下述问题:其一,有组织债券市场吸收了部分原本因为预防动机持有的现金;其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不稳定。
尽管凯恩斯没有明确论及,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发生相互间的转移或者替代。
当投机动机的货币持有者对于债券市场失望,转而等待其他有利购买机会,投机动机就转向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无论预防动机还是投机动机,货币都被作为一种资产看待,分析的特点是着眼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
2.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动取决于债券市场预期凯恩斯认为债券市场交易者对未来价格做出预期,如果预期的债券价格加上累积的利息高于现行价格,持有债券就会有净收益,就会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债券放弃货币(做“多头”)。
而货币被认为是不付利息的,因而净收益为零。
如果预期将来债券的价格将会比现在低,持有债券会有净损失,市场交易者就会出售债券而持有货币余额(做“空头”),因为持有货币余额不会有损失。
结果就是,某个人要么持有债券,要么持有货币,但决不会同时持有两者。
因为债券价格变动的结果是利率变动,从利率角度观察,如果未来债券价格较低,则未来投资债券的利率较高,“那些相信将来的利息率会高于现行市场利息率的人便有理由持有具有流动性的现金,而那些对将来的利息率看法相反的人便会有动机获取短期借款而购买长期债券”。
分别以P t e、r t e表示未来债券价格和利率,以P0、r0表示现在债券价格和利率,如果预期P t e<P0,债券价格将下降,意味着利率将上升,r0<r t e,现期投机性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利率上升,投机性货币余额渐次减少。
从而得出结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逆向运动,与债券价格同步变化。
二、货币总需求与流动性陷阱(一)凯恩斯的货币总需求函数1.货币需求函数在第五章介绍流动偏好利率理论时实际上已经初步描述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函数),由于考虑到短期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比较稳定,我们将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确定为利率。
现在使用简单的数学形式对货币需求函数重新表述:M d = M tr + M b= L1(Y) + L2(r) (10-16)或者M d = L(Y,r)M d、Y、r分别表示货币总需求、收入和利率。
根据上述分析有:Lʹ1(Y)>0,Lʹ2(Y)<0。
凯恩斯也予以说明,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数量与个人所持有的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数量并非完全无关,然而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两种货币持有量当作彼此独立的事物加以分析。
2.凯恩斯对货币需求函数形状的解释如图5-3所示,货币需求函数在M d-r空间具有向下倾斜的曲线形式。
凯恩斯对此做了两点解释:第一,当利率下降时收入水平可能有的反应必然是上升,引起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第二,每当利率有所下降,就有一部分人对利率前景的看法与市场一般看法不同,即认为利率已经偏低,债券价格偏高,持有债券的安全性降低,故而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
对凯恩斯所说第一点,因为在M d-r空间没有收入变量,即使存在r↓→Y↑→M tr↑的情况,只会导致货币需求函数向右移动,并不主导曲线向下倾斜的趋势。
(二)形成流动性陷阱的因素凯恩斯认为在某一利率下市场参与者宁可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此时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受任何限制”。
其对于利率的弹性无限大。
相应地,在现行债券价格水平下市场参与者只愿出售债券,不愿买入。
这时即出现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对出现流动性陷阱同样做了两方面解释:第一,货币供给的数量显著增加引起未来不确定性增强,从而导致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抑制货币供给增加降低利率的效果;第二,市场普遍预期现行利率已经达到低点,所以,一旦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利率在可以觉察的有限时间内稍有下降,就会有大批人放弃债券而持有现金。
货币供给过量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等一系列市场变量扭曲,诱发经济失调。
简言之,凯恩斯将流动性陷阱归结为:货币供给因素,以及弥漫于市场的悲观气氛产生的“羊群效应”。
流动性陷阱将制约货币政策的数量调节效果。
按照凯恩斯的推理,当人们一致认为利率已低得无可再低是,流动性陷阱就会出现。
但实际上,由于预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因素,即使利率未必处于低水平,市场普遍预期债券价格偏高,利率偏低,从而普遍愿意放弃债券、持有现金,也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三)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在凯恩斯的理论视野中投机性货币需求成为市场交易者预期行为的函数。
在凯恩斯所处的年代市场预期就显得极不稳定,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复杂,这种不稳定性与历史时期比较有过之无不及。
有鉴于此,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函数本身经常改变。
既然投机性货币需求是货币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总需求也是不稳定的。
这就给经济中的总需求、价格和产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能够引起投资者预期变化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因此,凯恩斯认为宜于把财政政策作为主要经济稳定政策。
《拉德克利夫报告》(Radcliffe Report)支持凯恩斯的想法,即由于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可靠的;流动性虽然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但由于货币供给只是流动性总供给中很小的一部分,故货币政策不能改变流动性的总供给。
20世纪60年代,这两种观点都被抛弃了,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新古典主义者,还有稍后的货币主义者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即货币政策和M1、M2的变化对经济有着强烈的影响。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一)鲍莫尔-托宾平方根定律凯恩斯已经指出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影响,也觉察到了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在实际中是不便严格区分的。
后继学者利用微观经济模型研究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所产生影响,最具影响性的模型是分别由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1952)和托宾(James Tobin ,1957)独立提出的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存货模型。
1.模型的假设条件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假定条件如下:(1)经济活动主体在一定时间长度(比如一年)内以一个平稳流支付y美元的货币为了方便,我们进一步假定全部支付来源于收入。
(2)在计划时期开始(t=0)将全部收入购买债券,债券投资利率为r。
(3)为了应付开支按固定时间间隔(Δt)出售债券并提取现金。
在两次提取现金的时间间隔内支出是均匀的。
每次提取现金数量为K (K≤y ),每次债券交易成本为b 。
一年内将提取y/K 次现金;平均持有现金数量为K/2。
由上可知:一年中债券交易成本和持有现金导致的机会成本分别为b K y 和r 2K 。
(4)y 、r 和b 均为事先给定常数。
2. 模型设定及其结论将持有现金看作存货,个体面临的问题是:持有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余额的最佳规模是C = b K y + r 2K 理性个体将选择K 值,以使总成本最小化,即K min C = b K y + r 2K (10-17) 求解该最小化问题,一阶条件可以表示为dK dC = - 2Kby + 2r = 0 由此得 K=rby 2 最佳的现金平均持有量,或者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M t = 22b 0.5y 0.5r -0.5 (10-18)式(10-18)表明,现金需求与收入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名义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