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公司LCS技术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55
中国移动的G网络建设与业务应用案例中国移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致力于推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G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在中国移动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移动G网络的案例。
一、网络建设1. 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国移动在建设G网络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制定技术标准。
为了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互操作性,中国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与全球通信业界分享经验和合作。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中国移动建设了具有良好基础的G网络。
2.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支持G网络的运行,中国移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包括建设更多的基站和光纤网络,扩展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中国移动还引入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如MIMO和OFDM,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信号质量。
3.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随着网络的发展,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移动在G网络建设中,采取了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的通信数据安全。
同时,中国移动也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二、业务应用1. 移动宽带服务G网络的建设为移动宽带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用户可以通过G网络实现高速的上网和下载,享受更多的多媒体内容。
中国移动也推出了各种移动宽带套餐,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2. 移动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成为了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
中国移动利用G网络的高速和低延迟特性,推出了移动支付服务。
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在线支付、转账和消费,方便快捷。
3. 物联网应用G网络的建设也为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中国移动与多个行业合作,将传感器和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并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交换。
物联网应用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 云服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服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业务模式。
中国移动利用G网络的优势,推出了云存储、云计算和云应用等服务。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网络日志服务器接口规范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N e t l o g S y s t e m(N e t l o g S e r v e r P a r t)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 ............................................................................................................................................ I V 1范围. (6)2规范性引用文件 (6)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8)4.1系统描述及系统结构图 (8)4.2接口功能 (9)5接口协议 (10)5.1SDTP实时通信协议 (10)5.1.1消息类型 (11)5.1.2消息结构 (12)5.1.3连接管理流程 (12)5.1.4连接管理消息 (14)版本协商verNego (14)5.1.4.1.1请求 (14)5.1.4.1.2应答 (14)链路认证linkAuth (14)5.1.4.1.3请求 (14)5.1.4.1.4应答 (15)链路检测linkCheck (15)5.1.4.1.5请求 (15)5.1.4.1.6应答 (15)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15)5.1.4.1.7请求 (15)5.1.4.1.8应答 (16)链路释放linkRel (17)5.1.4.1.9请求 (17)5.1.4.1.10应答 (17)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XDRRawDataSend (17)5.1.4.1.11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请求 (17)5.1.4.1.12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应答 (18)CDR/TDR信令数据通知notifyCDR/TDRData (18)5.1.4.1.13通知请求 (18)5.1.4.1.14通知应答 (18)5.2FTP文件传输协议 (19)5.2.1接口说明 (19)5.2.2应用场景 (19)5.2.3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19)5.2.4校验规则 (20)5.2.5FTP文件管理 (20)5.2.6全量信令数据传输接口 (20)。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1. 1G时代:模拟手机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应运而生。
这个时代的手机主要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信质量较差且容易受到干扰。
同时,由于通信系统和设备的不统一,用户无法在不同地区的网络之间进行漫游。
2. 2G时代:数字手机时代进入21世纪,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应运而生。
与1G相比,2G采用了数字信号传输,通信质量明显提高,同时还支持短信功能和漫游服务。
这一时代的手机也开始变得更加轻便、易用。
3. 3G时代:宽带手机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
3G技术的推出带来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丰富的多媒体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和观看流媒体视频等。
同时,3G技术还支持了更多的网络服务,如视频通话和移动支付。
4. 4G时代:高速手机时代在2010年左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开始商用。
4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用户可以更快速地浏览网页、下载文件和播放高清视频。
此外,4G还支持更多的应用,如实时高清视频通话、移动电子商务等。
5. 5G时代:超级宽带时代目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商用。
5G技术以其超高的传输速度、低延迟和大容量的特点而闻名,将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
5G技术还将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1. 通信业务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业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最基本的语音通话到短信、彩信,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信方式。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移动通信系统(多应用版)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用户的声音、数据等信息传输到远处的接收设备。
它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用户的声音、数据等信息传输到远处的接收设备。
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支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技术的,如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使用的就是模拟信号。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开始使用数字信号,提供了更好的通话质量和更多的功能,如短信和互联网接入。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支持更多的应用,如视频通话和移动宽带。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则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支持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应用,如高清视频流媒体和在线游戏。
移动通信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是移动台(MS),它是指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如方式、平板电脑等。
移动台通过无线电波与基站(BS)进行通信。
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设备,负责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移动交换中心(MSC)。
移动交换中心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用户的通信请求,如方式呼叫、短信等,并将请求转发到目标用户或外部网络。
移动通信系统还包括其他组成部分,如基站控制器(B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等。
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和编码技术。
多址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段,如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
调制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无线传输的模拟信号,如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编码技术则用于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如卷积编码和Turbo编码。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无线电波容易被截获和干扰,移动通信系统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保护用户的通信内容和个人隐私。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网络日志服务器接口规范I n t e r f a c e S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Ch i n a Mo b i l e Ne t l og Sy s t e m( Ne t l o g Se r v e r Pa r t )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 (IV)1范围 (6)2规范性引用文件 (6)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8)4.1系统描述及系统结构图 (8)4.2接口功能 (9)5接口协议 (10)5.1SDTP 实时通信协议 (10)5.1.1消息类型 (11)5.1.2消息结构 (12)5.1.3连接管理流程 (12)5.1.4连接管理消息 (14)版本协商 verNego (14)5.1.4.1.1请求 (14)5.1.4.1.2应答 (14)链路认证 linkAuth (14)5.1.4.1.3请求 (14)5.1.4.1.4应答 (15)链路检测 linkCheck (15)5.1.4.1.5请求 (15)5.1.4.1.6应答 (15)链路数据发送校验 linkDataCheck (15)5.1.4.1.7请求 (15)5.1.4.1.8应答 (16)链路释放 linkRel (17)5.1.4.1.9请求 (17)5.1.4.1.10应答 (17)XDR 对应原始数据传输 XDRRawDataSend (17)5.1.4.1.11XDR 对应原始数据传输请求 (17)5.1.4.1.12XDR 对应原始数据传输应答 (18)CDR/TDR 信令数据通知 notifyCDR/TDRData (18)5.1.4.1.13通知请求 (18)5.1.4.1.14通知应答 (18)5.2FTP 文件传输协议 (19)5.2.1接口说明 (19)5.2.2应用场景 (19)5.2.3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19)5.2.4校验规则 (20)5.2.5FTP文件管理 (20)5.2.6全量信令数据传输接口 (20)5.3接口和数据结构要求 (21)5.3.1至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南向) (21)5.3.2至IDC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口(南向) (21)5.3.3至上网日志查询平台接口(北向) (21)5.3.4至指定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北向) (21)5.3.5至性能管理系统接口(北向) (21)5.3.6至手机恶意软件监控系统接口(北向) (21)5.3.7至经营分析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北向) (21)5.3.8至IDC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口(北向) (21)6编制历史 (22)附录 A省市编号 (22)A.1.省编号 (22)A.2.市编号 (23)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网络日志服务器与其他相关网元设备和应用系统连接的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内部需要公开定义的各种接口。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从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两个方面来探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一、关键技术1. 新一代多载波调制技术(OFDM)OFDM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成多个低速子载波进行传输,有效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同时,OFDM技术还能够克服多径传播带来的时延扩展问题,提供更稳定的数据传输。
2.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MIMO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通过利用多个天线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MIMO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信号覆盖能力。
同时,MIMO技术还能够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供更稳定的通信质量。
3. 网络虚拟化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虚拟化技术能够将网络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4. 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从云端转移到网络边缘,能够提供更低的时延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边缘计算技术还能够减轻核心网络的负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二、应用项目1. 超高清视频传输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能够满足超高清视频传输的需求。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高清视频,享受更好的观影体验。
2. 物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
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物联网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连接,实现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3. 车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特点,使得它成为车联网的理想选择。
车辆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与其他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的实时通信,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驾驶体验。
中国移动实施百度eCIS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案例百度eCIS的效益是显著的,通过情报的统一采集和管理,它不仅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了,而且还提高了公司已有情报产品的利用率,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软件系统。
” “先知先觉”的领航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公司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3200亿元,员工12.08万人,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 电话和多媒体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服务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
中国移动通信1997年在境外成功上市后,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国移动通信位列第287位。
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中国移动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企业使命,坚持站在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最前沿,目标成为通信业引领发展趋势、“先知先觉”的领航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移动的员工需要全面地,及时地掌握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但是,中国移动现有的情报工作状况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首先,由于信息主要依赖于人工采集,信息的来源非常有限,而且信息的实效性也不高。
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当员工寻找某一信息时,往往不知道公司是否存在相关信息,如果存在如何去寻找?这使分散在公司各个角落的海量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与此同时,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也加大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难度。
因此中国移动急需一套能够高效采集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同时安全可靠地管理并传播这些信息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降低员工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重复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整合平台百度企业竞争情报系统(Baidu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Baidu eCIS),通过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为企业建立本地的情报交互平台,它将获取的各种原始信息和企业决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原本毫无结构、零散分布在企业内外的信息成为能够指导企业决策的体系明晰、逻辑紧密的竞争情报。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C S域)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N e t l o g S y s t e m(D a t a C o m b i n i n g S e r v e r P a r t)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前言 (III)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4 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7)4.1 系统描述及系统结构图 (7)4.2 接口功能 (8)5 接口协议 (10)5.1 SDTP实时通信协议 (10)5.1.1 消息类型 (11)5.1.2 消息结构 (12)5.1.3 连接管理流程 (12)5.1.4 连接管理消息 (14)5.1.4.1版本协商verNego (14)5.1.4.1.1请求 (14)5.1.4.1.2应答 (14)5.1.4.2链路认证linkAuth (14)5.1.4.2.1请求 (14)5.1.4.2.2应答 (15)5.1.4.3链路检测linkCheck (15)5.1.4.3.1请求 (15)5.1.4.3.2应答 (15)5.1.4.4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16)5.1.4.4.1请求 (16)5.1.4.4.2应答 (16)5.1.4.5链路释放linkRel (17)5.1.4.5.1请求 (17)5.1.4.5.2应答 (17)5.1.4.6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XDRRawDataSend (17)5.1.4.6.1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请求 (17)5.1.4.6.2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应答 (18)5.1.4.7CDR/TDR信令数据通知notifyCDR/TDRData (18)5.1.4.7.1通知请求 (18)5.1.4.7.2通知应答 (18)5.2 FTP文件传输协议 (19)5.2.1 接口说明 (19)5.2.2 应用场景 (19)5.2.3 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19)5.2.4 校验规则 (20)5.2.5 FTP文件管理 (20)5.3 告警事件上报接口 (20)5.3.1 接口协议 (21)5.3.2 消息结构 (21)6 CDR/TDR数据结构 (22)6.1 CDR/TDR信令数据相关数据结构 (22)6.1.1 A/IU口呼叫事件VoiceCall_Event (22)6.1.2 切换事件Switch_Event (23)6.1.3 开关机事件PowerOnOff_Event (23)6.1.4 位置更新事件LocationUpdate_Event (23)6.1.5 短信呼叫事件SmsSendRecieve_Event (23)6.1.6 接入网事件AccessNet_Event (23)6.1.7 寻呼事件Paging_Event (23)6.1.8 NC口呼叫事件BICC_Event (23)7 原始码流数据结构 (24)7.1 数据包格式 (24)7.2 包头格式 (24)7.2.1 通用包头 (24)7.2.2 专用包头 (25)7.2.2.1E1链路专用包头 (25)7.2.2.2IP链路专用包头 (25)7.2.2.3ATM链路专用包头 (25)8 编制历史 (26)附录A 省市编号 (26)A.1. 省编号 (26)A.2. 市编号 (27)1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数据合成服务器与其他相关网元设备和应用系统连接的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内部需要公开定义的各种接口。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网络日志服务器接口规范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N e t l o g S y s t e m(N e t l o g S e r v e r P a r t)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 ............................................................................................................................................ I V 1范围. (6)2规范性引用文件 (6)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8)4.1系统描述及系统结构图 (8)4.2接口功能 (9)5接口协议 (10)5.1SDTP实时通信协议 (10)5.1.1消息类型 (11)5.1.2消息结构 (12)5.1.3连接管理流程 (12)5.1.4连接管理消息 (14)版本协商verNego (14)5.1.4.1.1请求 (14)5.1.4.1.2应答 (14)链路认证linkAuth (14)5.1.4.1.3请求 (14)5.1.4.1.4应答 (15)链路检测linkCheck (15)5.1.4.1.5请求 (15)5.1.4.1.6应答 (15)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15)5.1.4.1.7请求 (15)5.1.4.1.8应答 (16)链路释放linkRel (17)5.1.4.1.9请求 (17)5.1.4.1.10应答 (17)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XDRRawDataSend (17)5.1.4.1.11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请求 (17)5.1.4.1.12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应答 (18)CDR/TDR信令数据通知notifyCDR/TDRData (18)5.1.4.1.13通知请求 (18)5.1.4.1.14通知应答 (18)5.2FTP文件传输协议 (19)5.2.1接口说明 (19)5.2.2应用场景 (19)5.2.3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19)5.2.4校验规则 (20)5.2.5FTP文件管理 (20)5.2.6全量信令数据传输接口 (20)5.3接口和数据结构要求 (21)5.3.1至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南向) (21)5.3.2至IDC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口(南向) (21)5.3.3至上网日志查询平台接口(北向) (21)5.3.4至指定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北向) (21)5.3.5至性能管理系统接口(北向) (21)5.3.6至手机恶意软件监控系统接口(北向) (21)5.3.7至经营分析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北向) (21)5.3.8至IDC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口(北向) (21)6编制历史 (22)附录A 省市编号 (22)A.1. 省编号 (22)A.2. 市编号 (23)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网络日志服务器与其他相关网元设备和应用系统连接的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内部需要公开定义的各种接口。
第2章 LCS业务2.1 关于本章本章对定位业务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各种定位业务。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业务介绍●实现原理●业务受益●可用性●业务流程●数据配置●业务管理●与其它业务交互2.2 业务介绍2.2.1 业务定义移动位置业务,简称LCS(LoCation Services),是指移动网络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一定的电子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的、呼叫或非呼叫类业务。
LCS业务可以涵盖从安全到计费、从信息服务到跟踪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如公共安全业务(紧急业务、紧急警报业务)、基于定位的计费和跟踪业务、基于定位的信息业务(导航、城市观光、定点内容广播)等。
2.2.2 业务种类定位业务包括四种类别,分别是:商务LCS(Commercial LCS)、内部LCS(InternalLCS)、紧急呼叫LCS(Emergency LCS)和合法监听LCS(Lawful Intercept LCS)。
1. Commercial LCS商务LCS又叫增值业务LCS,指运营商可以通过LCS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
例如:向签约用户提供本地区域内某个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从当前位置前往该餐厅的路线图等。
2. Internal LCS内部LCS业务指接入网利用移动台的位置信息进行某些系统内部操作。
比如,可以利用LCS实现基于位置信息的切换,移动网从微观上跟踪手机移动,使网络可以更好的决定手机从当前小区切换到下一个小区。
宏观上,长时间跟踪手机位置可以更好地配置网络结构,优化网络资源。
3. Emergency LCS指移动用户拨打紧急呼叫号码时,网络侧可以发起定位业务,通过接入侧定位拨打紧急呼叫的该用户。
4. Lawful Intercept LCS指可以利用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提供各种合法和授权的用户数据。
蜂窝系统移动定位技术作者:熊瑾煜王巍朱中梁蜂窝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及无线应用的推广正在充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移动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无线电定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和80年代末开始推广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别推动了该项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发展。
GPS和LORAN C系统是典型的定位系统,它们采用无线电定位方法满足不同的定位精度要求。
随着CDMA等原属于军事应用的领域的先进技术快速民用化及蜂窝网络的迅猛发展,国外早已开始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定位技术。
1996年,美国FCC制定的E911规范要求所有的移动运营商必须以67%的概率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从而加速了该技术的进步及基于无线电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LCS)在全球的发展。
快速增长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为开展和普及移动定位系统在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移动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LCS解决方案,在移动网中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各种位置服务,主要包括亲友位置查询、用户位置授权及城市信息查询。
从2001年初开始,福建移动、山西和云南的移动运营商先后与诺基亚签订了移动定位商用合同。
最近,联通国脉与日本著名的位置服务内容解决方案提供商Navitime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cdma2000 1x的位置服务。
2移动定位技术采用适当的定位技术获得位置信息是实现位置服务的必要前提,根据不同的划分准则,蜂窝网络定位技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根据定位系统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可分为空基定位系统(GPS)、地基定位系统及混合定位系统三种。
GPS系统以高精度、全天候等特点在全球广泛应用,在车辆调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广域无线电测向定位系统属于地基定位系统。
A-GPS系统是GPS与蜂窝网络结合的产物,定位精度高,克服了GPS在建筑物内和市区存在盲区的缺点,是未来蜂窝定位技术标准最有力的竞争者。
移动位置服务应用发展随着移动定位技术、无线通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的应用也得到较快发展。
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主要通过移动定位技术获得用户当前所在位置,在电子地图和业务平台的支持下,提供给用户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其最大特点是在用户需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与位置关联的信息,从而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
1 、移动位置服务发展历程美国的FCC(美国通信委员会)在1996年推出了一个行政性命令E911,要求强制性构建一个公众安全网络,即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无线信号追踪到用户的位置。
1999年FCC对E911进行修订,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美国LBS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E911促使移动运营商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力量来研究位置服务,从而催生了LBS市场。
欧洲从1999年开始提出类似的管制框架E112计划,各国要在2003年7月前实施E112。
与美国强制性的规定有所不同,欧盟采用市场为主导的方案,位置技术和实施的时间框架由运营者自行选择。
与欧美相比,日韩在LBS的商业应用方面较为领先,这得益于3G在日韩的快速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运营商,如NTTDoCoMo,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日本提供位置服务,KDDI也于2004年10月开始提供GPS地图服务。
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向3G的演进,日本的移动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于位置业务的基础设施。
移动用户如果在陌生区域迷了路,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详细的步行或乘车方案;如果用户要去一家陌生的饭店参加一个宴会,只要查询相关的位置信息,手机用户可以轻松获得饭店的位置、到达的途径和乘车费用等信息;家庭主妇则可以通过手机接收附近超市每日的折扣商品信息。
2001年4月,亚洲第一套位置定位服务系统(LCS)在福建试验成功,中国移动在2002年11月首次开通位置服务,如梦网品牌下面的业务“我在哪里”、“你在哪里”等;2009年5月移动又开通了飞信品牌下面的“位置服务”、“位置交友”等。
中国移动GSM1. 简介中国移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推出的一种二代数字手机通信技术。
GSM是全球最普遍使用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一,也是中国目前主要使用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移动GSM的特点、优势以及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应用。
2. 技术特点2.1. TDMA技术中国移动GSM采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TDMA)技术,该技术将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隙,每个时隙可容纳一个用户进行通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一个频段同时分配给多个用户使用,提高频谱的利用率。
2.2. 高质量通话中国移动GSM采用全数字化的通信方式,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稳定的语音通话质量。
与传统的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更低的噪声和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用户通话体验。
2.3. 数据传输除了语音通话外,中国移动GSM还支持数据传输业务。
通过GSM网络,用户可以发送和接收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各种数据类型,实现便捷的信息交流。
3. 优势3.1. 广覆盖中国移动GSM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基站网络,实现了广覆盖。
用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到稳定的通信服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都能获得良好的网络连接。
3.2. 高可靠性中国移动GSM网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保持稳定的通信服务。
即使在自然灾害、网络拥塞或设备故障等情况下,用户仍能够进行紧急通信和求助。
3.3. 成本效益中国移动GSM的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用户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手机和SIM 卡,享受到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此外,GSM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程度也降低了维护和升级的成本,使得用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通信服务。
4. 应用场景4.1. 个人通信中国移动GSM为个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质量的通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