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漂浮导管临床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93 MB
- 文档页数: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定义进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因素造成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形成的高通透性肺水肿,引起弥漫性肺泡损伤(如水肿、炎症、透明膜、肺泡不张或出血)。
其临床特点是低氧血症和双肺侵润性阴影,伴随分流量增加、生理死腔增加和肺顺应性降低,病死率高达27%~45%[1]。
造成ARDS的病因多达百余种,直接病因包括误吸、肺脂肪栓塞、少数严重肺部感染等,间接病因有严重创伤、严重感染、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这些病因的异质性导致ARDS尚无一个完美的定义标准[2]。
自1967年Aschbaugh首次提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后,ARDS有多个名称和不同的定义标准。
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AECC)将之更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第一次真正统一ARDS的定义[3]。
2011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柏林会议对AECC定义更新并提出“柏林定义”[1],在ARDS 的管理和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其信度和效度尚需在临床和研究中进一步检验。
本文对ARDS定义的几个标志性阶段及争论焦点进行综述,并提出探讨性建议,有助于全面认识、评估柏林定义,为进一步探讨ARDS的定义提供参考。
1 ARDS定义的演变1.1 在历史上ARDS有多个名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学者提出“肺挫伤”(pulmonary contusion)、“湿肺”(wet lung)的概念。
以后又有30多个ARDS的同义词诞生(表1)。
这些命名从不同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ARDS丰富的个性特征,也反映当时认识的不统一。
1.2 ARDS定义的演变ARDS定义经历几个标志性阶段:①1967年Aschbaugh首次提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描述为一组特殊的临床综合征[4]。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重症病人应用漂浮导管的监测进展发表时间:2016-08-10T14:06:59.1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王丽慧陈朝辉(通讯作者)[导读] 肺动脉漂浮导管最初的二腔导管只能用于测压,后来发展到最常用的是一种前端带有胶囊的四腔型漂浮导管。
王丽慧陈朝辉(通讯作者)(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辽宁沈阳 11084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236-02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自1970年由Swan和Ganz等发明问世后[1],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救治心血管危重患者开辟了新途径[2],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我国重症监护起步较晚,漂浮导管监测在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发展较快,虽然近年来无创心功能监测技术不断完善提高,但以漂浮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其“金指标”的地位仍未动摇[3]。
做为观察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后行Swan-Ganz导管监测,对观察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了解心排血量(CO)在围术期变化的规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漂浮导管的发展史肺动脉漂浮导管最初的二腔导管只能用于测压,后来发展到最常用的是一种前端带有胶囊的四腔型漂浮导管,目前还有五腔导管、继1970年Swan-Ganz导管之后,由Schnitzler于1973年将漂浮导管顶部漂浮气囊的两端增加了顶部和环状的金属电极、用于临时心脏起搏,它是漂浮导管的“衍生物”[4-6]带起搏电极的导管、能连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CO的导管[7]。
2.漂浮导管的应用原理现Swan-Ganz漂浮导管常用的是四腔管,一般成人用F7.5、小儿用F4,不透X线,F7.5导管长100cm,从顶端开始每隔10cm有一黑色环形标记,作为插管深度的指示。
基层医院漂浮导管术中护理配合与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浮漂导管术中的护理配合,总结漂浮导管置管术中护理配合的体会。
方法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所行的漂浮导管10例,研究患者与护士的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分析其体会。
结果 10例患者在与护士积极的护理配合下,恢复良好。
结论提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漂浮导管的应用和观察意义重大,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技术和病情观察能力,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各项准备工作。
关键词:漂浮导管;护理配合;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02漂浮导管自1970年应用以来,已成为监测危重患者、估计左右心室功能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方法[1]。
它可直接在床边进行压力及心排出量等血液动力学监测,适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栓塞、严重创伤、各类休克等[2]。
本文研究了漂浮导管术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发现患者与护士之间进行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漂浮导管有着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我的报道: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所行的漂浮导管10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的年龄在55岁~7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0.4)岁。
10例患者的情况如表1所示:1.2 术前准备1.2.1 心理护理漂浮导管这项监测技术适用于病情严重甚至危急的病患者[3]。
一般的患者病情均非常严重,所以患者有很重的心理负担。
而且对漂浮导管置管术了解甚少,导致患者的心理产生一种恐惧感。
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该耐心的为患者解释置管术的基本知识,讲解置管术的重要性。
医护人员还需详细的介绍置管术的操作过程,说明置管术的具体操作过程都是在放射科完成,提前有任何不适的情况,护士会全程守护在患者身边,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的配合手术。
1.2.2 病人准备患者在置入漂浮导管前,必需对其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的监测,并且记录在专门的护理记录单上。
CVP监测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及CVP 监测对重症肺炎治疗中指导意义。
方法48例重症肺炎患者,27例入室后进行CVP监测作为实验组,21例未行CVP监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死亡6例,对照组死亡5例,共死亡11例,死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好转并转普通病房37例。
结论CVP监测在重症肺炎治疗过程中,对进行合理容量复苏,同时降低心率、乳酸及吸入氧浓度有着指导意义,但对降低死亡率无意义。
关键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中心静脉压监测重症肺炎是常见急危重症,也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其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1]。
在美国,因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的人数位居所有疾病的第7位,感染性疾病的第1位,重症肺炎的死亡率更高,可达20%~50%。
现就本院近3年来48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治疗、护理的体会,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重症肺炎病例48例。
纳入标准: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数(PaO2/FiO2)≤300;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⑤氮质血症(BUN≥20 mg/dl);⑥血细胞减少(WBC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实验组患者入室后进行CVP监测,入室后采用7F益心达中心静脉导管在局部麻醉下行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应用PHILIPS、宝莱特监护仪中心静脉监护模块监护,根据监测CVP值调整入液量及输注速度。
对照组患者未行CVP监测。
两组均根据血气监测值调整呼吸机参数,并记录患者入室0 、48 、96 h在心率、平均动脉压、乳酸、吸入氧浓度及转归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重症肺炎相关因素采用直线回归分析。
管道护理技术新进展摘要:诸多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在治疗过程中常需留置多种导管,以方便临床观察和治疗,而导管护理在临床护理中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导管分类、导管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常见导管安全问题与安全管理、导管护理要点五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以期为导管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提高依据,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管道护理技术;新进展各类管道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常作为治疗和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而管道护理管理及置管期间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住院患者的预后,甚至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患者的安危[1]。
因此加强管道护理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至关重要。
现针对管道护理技术的发展做以下介绍分析。
1管道分类1.1供给性管道是指通过管道将氧气、能量、水分或药液补充到体内。
1.2排出性管道指通过专用管道引流出液体、气体等。
常作为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1.3监测性管道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不少供给性或排出性管道也兼有此作用。
如上腔静脉导管、中心静脉测压管、动脉测压管等[2]。
1.4综合性管道具有供给性、排出性、监测性的功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
2管道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2.1管道护理风险识别按照管道滑脱对患者病情或生命影响大小分为以下三种风险程度导管。
但患者病情才是决定导管风险程度的基本点。
例如气管插管,对于要马上拔管的患者和呼吸困难而插管的患者存在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是中危甚至低危,后者就是高危了,同样,对于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来说,此时三腔二囊管就是高危导管了[3]。
2.1.1高危导管: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T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动脉留置针、透析管、漂浮导管、心包引流管,尿道术后的导尿管等。
此类管道若稍护理不当,即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迅速造成患者死亡。
2.1.2中危导管:包括三腔二囊管、各类造瘘管、腹腔引流管等。
此类管道若护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造成患者死亡。
2.1.3低危导管:包括导尿管、普通氧气管、普通胃管。
漂浮导管测得值的正常范围右房压(相当于CVP):2-6mmHg,反映右室前负荷肺动脉压(PAP):20-30/8-12 mmHg肺动脉契压(PAWP):4-12 mmHg,反映左心前负荷,是指导输液的重要指标心排量(CO):4-8L/分心脏指数(CI):2.5-4L/分外周血管阻力(SVR):900-1200;肺血管阻力(PVR):120-200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的正常值(mm) (m/s)右室前壁3-5 四腔心左房内径40×50 二尖瓣收缩期右室内径〈20 四腔心右房内径40×50室间隔〈11 E/A(ms)>1 三尖瓣收缩期左室内径50/55 EDT (ms) 160-240 RVSP〈30左室后壁〈11 主动脉瓣收缩期〈2.0右室流出道19-22(短轴)舒张期主动脉内径〈35 肺动脉内径〈23 肺动脉瓣收缩期0.7-1.1左房内径〈37 LVEF 50-70% 舒张期正常参考值M型男女左心房内径(LA)25-35mm左心室内径(LV)40-55mm 38-50mm右室内径(RV)22-30mm室间隔厚度(IVS)8-12mm左室后壁厚度(LVPW)8-12mm右室壁前壁厚度(RVAW)4-5mm主动脉根部内径(AO)24-32mm 24-32mm肺动脉内径(MPA)17-23mm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50%-70%左室短轴缩短率(FS)27-35%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DV) 97-149 ml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V) 42-62 ml舒张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DVI)64-76 ml/m2 60-73 ml/m2收缩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SVI)19-27 ml/m2 17-25 ml/m2每搏输出量(SV)50-80ml每搏指数(SI)30-50 ml/m2心输出量(CO) 3.5-7L/min心脏排血指数(CI) 2.4-4.0 L/min/ m2自动获取/输入参数:C.O CARDIAC OUTPUT 心输出量HR HEART RATE 心率ABP S ARTERY BLOOD PRESSURE(SYSTOLIC) 动脉压(收缩压) ABP D ARTERY BLLOD PRESSURE(DIASTOLIC) 动脉压(舒张压) ABP M ARTERY BLLOD PRESSURE(MEAN) 动脉压(平均压) PAP S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YSTOLIC 肺动脉压(收缩压) PAP 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DIASTOLIC) 肺动脉压(舒张压) PAP S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EAN) 肺动脉压(平均压) PAWP 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肺楔压CVP M CENTRAL VENOUS PRESSURE(MEAN) 中心静脉压(平均压) HEIGHT 身高WEIGHT 体重输出参数:SV STROKE VOLUME 每搏量SVR S YSTEMIC V ASCULAR RESISTANCE 外周阻力PVR P 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肺周阻力LCW LEFT CARDIAC WORK 左心做功LVSW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左室每搏做功RCW RIGHT CARDIAC WORK 右心做功RVSW RIGH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右室每搏做功BSA(B) BODY SURFACE AREA 体表面积C.I CARDIAC OUTPUT INDEX 心脏指数SI STROKE VOLUME 每搏量SVRI SYSTEMIC V ASCULAR RESISTANCE 外周阻力指数PVRI PULMONARY V ASCULAR RESISTANCE 肺周阻力指数LCWI LEFT CARDIAC WORK INDEX 左心做功指数LVSWI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INDEX 左室每搏做功指数血液动力学监测定义: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的、动态的连学、连续地测量和分析意义:了解病情发展、指导临床治疗Swan-Ganz导管监测的目的早期发现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鉴别某些心衰、休克病人的病因指导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病人的治疗,判断疗效监测血氧饱和度进行科研观察血液动力学监测的指征复杂的心肌梗塞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高危病人术中或术后的监测和处理Swan-Ganz导管可测得的参数右房压(RAP):正常右房平均压力2-6mmHg超过10mmHg 升高,深吸气时可降至-7 mmHg,深呼气时可升至+8 mmHg影响因素:血容量、静脉血管张力、右室功能、限制性心包心肌疾病心房压力异常A波增高(任何心室充盈增加)1三尖瓣狭窄2右心室衰竭3肺动脉瓣狭窄或肺动脉高压所致心室顺应性降低心房压力异常心房压力异常Swan-Ganz导管可测得的参数右室压(RVP)收缩压:20-30mmHg、舒张压:0-5mmHg、舒张末压:2-6 mmHg异常: 收缩压>30mmHg 舒张末压>10mmHg肺动脉压(PAP)收缩压:20~30mmHg、舒张末压:8~12mmHg、平均压:10~20mmHg异常:收缩压>30mmHg 舒张压>20mmHg肺动脉嵌顿压(PAWP):反应左房产生的后向性压力,在没有二尖瓣病变及肺血管病变的情况下:平均PAWP=平均肺静脉压=左房压=LVEDP,可用PAWP来估测LVEDP预测左心功能正常值:平均压6~12mmHgPAEDP与PAWP:无肺疾患、心功不全时PAEDP=PCWP=LVEDP心功能不全时LVEDP>PAEDP 有相关性PAWP>12mmHg为异常,>18mmHg不宜扩容,>25-30mmHg发生肺淤血或肺水肿RAP与LVEDP相关性不好Swan-Ganz导管可测得的压力图形心排血量(CO):原理是通过漂浮导管在右心房上部一定的时间注入一定量的冷水,该冷水与心内的血液混合,使温度下降,温度下降的血流到肺动脉处,通过该处热敏电阻监测血温变化。
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
(原创版)
目录
1.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背景和意义
2.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制定过程
3.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具体内容
4.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一、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背景和意义
漂浮导管术是一种心脏介入技术,通过导管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漂浮导管术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术语进行标准化和编码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规范漂浮导管术的临床操作和病案管理,我国开始制定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
二、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制定过程
在制定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心脏介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和病案管理特点,经过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环节,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编码体系。
三、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具体内容
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部位编码:根据导管插入的部位和途径,分为不同的编码。
2.操作方法编码:根据导管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给予相应的编码。
3.疾病诊断编码:根据患者的心脏病诊断,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进
行相应的编码。
4.器械编码:对漂浮导管术中使用的器械,如导管、球囊、支架等,进行详细分类和编码。
四、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应用和影响
漂浮导管术主导词编码的实施,对于规范心脏介入技术的临床操作,提高病案管理质量,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统一、规范的术语体系,有利于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