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一医院-罗利俊--脑卒中的诊断和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9.59 MB
- 文档页数:82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当我们谈论心血管疾病时,脑卒中是不可避免地一个必须被提到的话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脑卒中,而近1/3的脑卒中患者将会遗留后遗症和残疾。
因此,对于脑卒中的防治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供应的血液和氧气不足而引起的。
而在临床上,脑卒中的症状就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两大类。
脑卒中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一般情况下,病人宜在四个半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以避免永久性的脑损伤,因此,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对脑卒中的诊断和分类进行影像检查。
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全面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应了解病人的病史、家族史、药物史、血压、血糖等情况,以及是否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表现等。
除了常规的临床神经学检查以外,如观察面色、全身情况、吞咽和语言能力等,还需要进行脑电图(EEG)、脑血管磁共振增强(MRA)、磁共振动态(MRA)等检查。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脑的组织结构、血管情况、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等。
脑卒中治疗的原则是尽早治疗、规范处理、全面应对。
对于患者来说,如果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发生残疾的风险,也更容易恢复健康。
对于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等基本化验结果,医生要及时干预并进行治疗。
对于脑血管病变伴随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必须通过加强自我管理和服用药物等措施,控制这些慢性病的发展情况。
此外,患者亦需加强锻炼,调整饮食,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
在治疗过程中,在线溶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治疗方式。
一般情况下,溶栓药物必须在发病后3-4.5h内尽早给予。
脑卒中诊疗相关管理制度一、脑卒中的诊断和分型1.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乏力、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等症状。
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脑卒中的可能性。
2. 根据脑血管病的不同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又可分为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和动脉痉挛性脑卒中两种。
3. 根据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可以分为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和大卒中三种类型。
TIA预后较好,小卒中预后一般,大卒中预后较差。
二、脑卒中的急救和治疗1. 对于急性发病的脑卒中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急救救治,包括确保呼吸通畅、保持循环和神志清醒、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转运到医院等措施。
2.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抗脂治疗等措施。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
3.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康复锻炼、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和康复辅助等措施。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康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三、脑卒中的管理制度建设1. 制定脑卒中的诊疗指南和规范,明确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康复措施等内容,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治脑卒中。
2. 建立专门的脑卒中中心和脑卒中专科,提供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综合性治疗和康复服务,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对脑卒中的宣传教育和预防控制,提高社会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脑卒中的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脑卒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1. 建立脑卒中的质量评估体系,包括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康复率等指标,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纠正不足,提高诊疗水平。
2. 加强脑卒中的病例登记和报告工作,建立脑卒中的病例数据库,收集统计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病情分布、治疗效果等信息,为脑卒中的研究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五、脑卒中的科研和学术交流1. 加强对脑卒中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开展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探讨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急性发病,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预后严重。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经常引起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脑卒中的诊断非常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进行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一、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非创伤性脑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
二、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脑卒中患者通常出现急性面瘫、咀嚼困难、言语不清、上肢或下肢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
病史询问中,患者常反映在发病前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在病发前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
2.神经影像学检查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脑卒中的类型,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CTA/MRA和颅内血管超声等检查。
3.实验室检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因和诊断急性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等情况。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
4.诊断标准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
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放射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综合诊断。
三、脑卒中的治疗1.疑似脑卒中的急救处理脑卒中发作时,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
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应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松解服装,保持呼吸道通畅。
2.脑卒中的急诊治疗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应首先进行听诊、血压测量等基本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
必要时进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卒中的类型。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脑卒中诊断标准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急性病变所致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脑卒中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科学准确地诊断脑卒中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1. 临床表现。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等。
在诊断脑卒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尤其是突发性症状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具体表现。
2. 影像学检查。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造影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包括是否有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等情况,从而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 实验室检查。
除了影像学检查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是否存在血液异常,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根据国际脑卒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卒中协会(ASA)等机构发布了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等不同类型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诊断。
5. 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脑卒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症状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依据;最后,要根据国际脑卒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脑卒中的诊断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最终根据国际脑卒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只有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才能够及时接受科学的治疗和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脑卒中,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往往来得突然,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及时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更影响着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前景。
一、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在急性期,迅速准确地判断脑卒中的类型是诊断的关键。
医生通常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的特点,比如是否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或者头痛、呕吐等。
接着,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观察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检查肢体的肌力和感觉、评估语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区分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高密度影)和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多无明显异常)。
对于一些 CT 检查结果不明确或者需要更详细评估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不可或缺,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查找可能的危险因素。
二、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一)缺血性脑卒中如果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且在发病后的一定时间窗内(通常为 45 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
对于不适合溶栓或者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能会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
同时,还会进行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使用丁苯酞、依达拉奉等药物。
另外,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地开通血管,改善预后。
(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
健康教育干预对武汉市社区居民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影响的调查刘敏珍;罗利俊【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武汉市社区居民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对武汉市硚口区下属多个社区年龄≥40岁的全部常住居民关于脑卒中相关知识(脑卒中九大危险因素、早期症状、急性期治疗、康复治疗、二级预防措施)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针对这些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1年后再次调查该人群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第一次调查:武汉市社区居民对脑卒中九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的知晓率为22%~60%,对心脏病、缺乏锻炼、酒精摄入过多、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知晓率为1.5%~12%;对脑卒中早期症状知晓率为14%~55%;对脑卒中急性期溶栓、取栓治疗知晓率分别为1.9%、0.9%;对卒中后康复治疗知晓率为22.2%;对卒中后二级预防措施知晓率为25%~50%.第二次调查:在开展健康教育后,被调查居民对脑卒中九大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康复治疗、二级预防措施的知晓情况与第一次调查相比,除危险因素酒精摄入过多、高同型半胱氨酸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居民对脑卒中急性期救治措施的认知情况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武汉市社区居民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知晓率.【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8(013)011【总页数】3页(P584-586)【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症状;二级预防;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晓率【作者】刘敏珍;罗利俊【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22;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5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部分脑卒中的发生可通过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而避免[1]。
急性期的溶栓、取栓治疗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结局,但近年国内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仅少数患者最终能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2]。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马艳;李洁;罗利俊;刘琦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
【年(卷),期】2005(020)00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各55例,均接受药物和康复治疗,心理组配合心理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和医院焦虑抑郁联合评定量表(HAD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心理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抑郁程度降低.结论:贯穿心理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总页数】1页(P362-362)
【作者】马艳;李洁;罗利俊;刘琦
【作者单位】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R743
【相关文献】
1.整合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姚惠侠;刘立;冯海霞;何君芳;徐弢;李亚斌
2.文拉法辛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 [J], 丛艳彬;周丽
3.心理治疗与路优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J], 王银妹;赵志欣
4.尼麦角林联合曲舍林及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J], 莫翠英;骆国平
5.尼麦角林联合曲舍林及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J], 莫翠英;骆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