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洞仙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4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洞仙歌·冰肌玉骨翻译赏析《洞仙歌·冰肌玉骨》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前言】《洞仙歌·冰肌玉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作者惜时的感慨。
上阕写人物与环境。
人物是有非凡的神仙姿质,风度娴雅,馨香妩媚。
环境则如月宫瑶台,毫不俗气。
下阕第一句“起来携素手”紧接前意,“试问”数句将月下情人私语境界表达得亲昵而缠绵。
金波淡荡,星汉暗度,颇有情调。
“但屈指”突转,暗示良辰美景终有尽日之惋惜。
“西风”来而“流年”换,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规律。
“不觉”二字道尽其妙,写帝王艳情,表达得清凉幽寂。
全词境界幽眇,空灵神妙,跌宕起伏,读之令人如临其境。
【注释】⑴洞仙歌:词牌名。
⑵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⑶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
⑷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
⑸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⑹足:补足。
⑺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⑻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⑼欹:斜靠。
⑽河汉:银河。
⑾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⑿玉绳:星名。
《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
玉之为言沟,刻也。
瑕而不掩,折而不伤。
”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
沟,谓作器。
”玉衡,北斗第五星也。
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Org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⒀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洞仙歌·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洞仙歌·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译文澄碧的天空如绿水一般,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
明月如飞镜一般,仿佛突然飞到天边。
谁曾说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
只想移去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仙山躲避。
问那月宫中的嫦娥: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
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甘愿等待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浇愁以后仍要醒来继续杀敌。
注释斫:用刀斧砍。
姮娥:嫦娥。
拚却:甘愿,宁愿,愿意。
长年:很长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
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
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
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洞仙歌》古诗词鉴赏《洞仙歌》古诗词鉴赏《洞仙歌》古诗词鉴赏1洞仙歌戴复古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
说着重阳怎虚过。
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
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
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戴复古词作鉴赏这首词的作者戴复古,终生仕途失意,浪迹江湖,生活贫穷之状况可想而知。
他的词作不多仅存四十余首,风格接近他的老师陆游。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歌唱自己的“一片忧国丹心”(《大江西上曲》)。
明代毛晋辑《宋六十家词》,收入他的词集《石屏词》,毛晋在《石屏词跋》中称戴复古:“性好游,南适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归老委羽之下。
”可见他浪游江湖的时间很长。
足迹所至之地甚多,且多为祖国的秀丽山川。
《四库全书提要》盛称他的《赤壁怀古》词,以为“豪情壮采”不减苏轼。
他长期飘零在外,除了晚年于家乡隐居,几乎一生都“在路上”,这种体验在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相当普遍,无论作官,还是白衣,几乎都有深重的飘泊感。
于是思念家乡和亲人成为他们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写作者如何超脱了思乡的哀愁。
这首《洞仙歌》写得很活泼,运用清新俚俗的语言,以素描手法对酒肆风光加以描写。
词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所以使人读了之后,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和作者一道分享市饮酒听曲、驱遣旅途劳累的快乐。
作者长期在异乡行走,内心深处有着深重的孤独寂寞之情,对家乡亦是时时想念。
但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而是力图自我安慰,酒肆自然是排遣寂寞的地好去处。
时节已近重阳,就从在闹市上听到卖花的叫卖声写起。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
说着重阳怎虚过。
”这三句写卖花人担着初开的黄菊走来,边走边叫卖:“重阳快到了,不要虚过呀!一年才一次,不能错过这么美的菊花啊!寥寥数语,将花之美姿,人之妙语生动逼真地呈现给读者。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洞仙歌-冰肌玉骨》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①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②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
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③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④水殿风来暗香满。
⑤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⑥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⑦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①孟昶(chang厂):五代后蜀末主,公元934年至965年在位。
知音律,能填词。
宋师伐蜀,兵败而降。
②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摩诃池:“摩诃”在梵语里有大、多、美好等意思。
摩诃池建于隋代,五代前蜀时改名为龙跃池、宣华池,其后浚广池水,并筑殿亭楼阁于水边,改名宣华苑。
今成都城外昭觉寺,传为其故址。
作一词:孟昶所作词今已不传。
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载孟昶《玉楼春》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当系由苏轼词改写伪托者。
③从苏轼此序可知,孟昶原作那时已佚,并不知原词是什么词牌,故有“岂《洞仙歌》令乎”之推测。
④“冰肌”二句:语本《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⑤“水殿”句:语本南朝陈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荷开水殿香。
”唐王昌龄《西宫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⑥欹,通“倚”,斜靠。
⑦“试问”句:语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又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金波:形容月光。
典出《汉书·礼乐志》所引《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洞仙歌·冰肌玉骨》全文及解析
《洞仙歌·冰肌玉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全文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此词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主孟昶和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纳凉的情景,上阕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下阙写蜀主携手花蕊夫人出庭望月。
整首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通过描述花蕊夫人的美貌和夏夜乘凉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词中描写的清凉无汗的冰肌玉骨、暗香四溢的水殿、明月窥人的绣帘等,都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同时,词中也提到了时间的流逝,如“西风几时来”、“流年、暗中偷换”等,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词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赞美和留恋,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首词是苏轼借花蕊夫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花蕊夫人的情感。
词中通过描述花蕊夫人的美貌和夏夜乘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同时,词中也提到了时间的流逝,如“西风几时来”、“流年、暗中偷换”等,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非花蕊夫人的情感。
《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洞仙歌·雪云散尽朝代:宋代作者:李元膺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早春景致的词,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不要遗忘了之后的梅花。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
“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
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这首二句便写梅花,词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
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
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下片说理,情理交融。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承上启下。
“小艳疏香”说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
“娇软”也一样,只是“娇”偏重写梅,“软”偏写柳。
“浓芳”二字则下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清明时候,春光烂漫,百花争妍。
但百花盛开,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况且胜极而衰,春光最盛时,春天也便要逐渐消散了,所以说:“已失去了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词人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
这是一首惜春词,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苏轼《洞仙歌咏柳》全词翻译赏析苏轼《洞仙歌咏柳》全词翻译赏析《洞仙歌·咏柳》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前言】《洞仙歌·咏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注释】⑴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⑵分付:付托,寄意。
⑶格:格调⑷骨体:骨架躯体。
⑸永乐坊:地名。
在洛阳。
⑹尽日:一整天⑺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⑻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⑼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翻译】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
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
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赏析】这首词写作年代不可确考,朱祖谋认为词意与《殢人娇》略同,把它编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因为据《纪年录》,这年三月一日,苏轼在汴京与王诜会于四照亭,上王诜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娇》与之。
《殢人娇》题“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与《纪年录》所记相合。
其词结句,“须信道、司空从来见惯”,对王诜似有规讽。
据史载王诜为人“不修细行”,生活糜烂,则他对歌女侍妾,必然轻薄寡情,那么,王诜家中侍女受玩弄、遭冷落的悲苦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洞仙歌》倘真是写给倩奴的,其内容当会与倩奴有关。
《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洞仙歌·冰肌玉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作者惜时的感慨。
上阕写人物与环境。
人物是有非凡的神仙姿质,风度娴雅,馨香妩媚。
环境则如月宫瑶台,毫不俗气。
下阕第一句“起来携素手”紧接前意,“试问”数句将月下情人私语境界表达得亲昵而缠绵。
金波淡荡,星汉暗度,颇有情调。
“但屈指”突转,暗示良辰美景终有尽日之惋惜。
“西风”来而“流年”换,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规律。
“不觉”二字道尽其妙,写帝王艳情,表达得清凉幽寂。
全词境界幽眇,空灵神妙,跌宕起伏,读之令人如临其境。
作品原文:洞仙歌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作品注释:⑴洞仙歌:词牌名。
⑵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⑶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
⑷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
⑸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⑹足:补足。
⑺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⑻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⑼欹:斜靠。
⑽河汉:银河。
⑾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⑿玉绳:星名。
《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
玉之为言沟,刻也。
瑕而不掩,折而不伤。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洞仙歌》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遍身清凉,没有热汗。
水上的清风送进宫室,伴随着荷花的幽香一片。
掀起绣帘,月光泻进楼中,似乎想把佳人丽质窥视一番。
但见人儿尚未入睡,正斜倚着绣枕,钗横枕边鬓发纷乱。
起身来拉着像美玉般的小手,走进悄无声响的庭院。
仰望夜空,银河清澈、寂静无哗,时见一点流星掠过其间。
娇声问道: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
看这月色澄辉已觉减明,北斗柄的玉绳星已经低垂。
屈指盘算,夏尽秋来,金风送爽,还须等待多长时间?殊不知就在这盼望等待之际,时令在不知不觉地转换,人生大好年华也就这样流逝尽矣!【赏析一】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当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词作附有一篇小序,叙述作者填写此词的缘由:根据后蜀国主孟昶余下的头两句,补足为一首完整的《洞仙歌》词。
从序文看,好像带有游戏笔墨的味道,但文中突出交代九十老尼朱氏记词经历,谓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已带有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
读罢全词,更能体味这是一篇作者有意寄怀之作。
《洞仙歌》,又名《羽仙歌》、《洞仙词》等,原为唐教坊曲名。
此调有令词,有慢词。
苏轼的这一首为令词。
洞仙,道家说神仙居住在名山洞府,故称之。
孟昶,五代时后蜀国君,知音律,能填词。
宋师伐蜀,兵败投降。
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貌美,多才多艺,善诗文。
其《述国亡诗》颇受人称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赏析二】这首词说花蕊夫人故事,仅开头二句为蜀主词句,后面都是苏轼所续。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坡公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明其故安在。
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文事之神工,他人总无此境。
即如此篇,其写作来由,老坡自家交代得清楚:“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
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这说明一个七岁的孩子,听了这样一段故事,竟是何等深刻地印在了他的心灵上,引起了何等的想象和神往,而四十年后(其时东坡当谪居黄州),这位文学奇人不但想起了它,而且运用了天才的艺术本领,将只余头两句的一首曲词,补成了完篇,———而且补得是那样的超妙,所以要相信古人是有奇才和奇迹出现过的。
显然,东坡并不可能“体验”蜀主与花蕊夫人那样的“生活”而后才来创作,但他却“进入了角色”,这种创造的动机和方法,似乎已然隐约地透露出“代言体”剧曲的胚胎酝酿。
冰肌玉骨,可与“花容月貌”为对,但实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了。
盛夏之时,其人肌骨自凉,全无汗染之气,可想而得。
以此之故,东坡乃即接曰:水殿风来暗香满。
暗香者,何香?殿里焚焙之香?殿外莲荷之香?冰玉肌骨之人,既自清凉,应亦体自生香?一时俱难“分析”。
即此一句,便见东坡文心笔力,何等不凡。
学文之士,宜向此等处体会,方不致只看“热闹”耳。
以下写帘开,写月照,写欹枕,写钗鬓,须知总是为写大热二字,又不可为俗见所牵,去寻什么别的,自家将精神境界降低(或根本未曾能高),却说什么昶、蕊甚至坡公只一心在“男女”上摹写,岂不可悲哉。
洞仙歌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洞仙歌【原文】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翻译文】肌肉骨头像冰玉般莹洁湿润,本来十分清凉没有一丝汗渍。
晚风来水殿里丝丝暗香弥漫。
绣帘撩开明月一点偷窥佳人,佳人斜倚在枕边还没有入眠,黄金钗横着堕着鬓发乱蓬蓬。
从床上坐起牵着白净玉手,起来漫步在寂静的庭院当中,时而可见细数流星渡过银河。
试问夜色如何三更已经过去,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
屈指掐算什么时候送来寒冷,不知不觉流年似水悄然逝去。
洞仙歌【评析】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後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注释】洞仙歌: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後用为词牌。
又名《洞仙歌令》、《洞仙歌慢》、《洞仙词》、《洞中仙》、《洞玄歌》、《羽仙歌》。
据北宋李明远《太平广记·卷三十七·阳平谪仙》引《仙传拾遗》:「阳平谪仙,不言姓氏。
初,九陇广元西人张守圭,仙君山有茶园。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馀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
有一少年,自言无亲族,赁为摘茶,甚勤愿了慧。
守圭怜之,以为义儿。
又一女子,年二十,亦云无亲族,愿为义儿之妻。
孝义端恪。
守圭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圭甚忧之。
新妇曰:『此可买耳。
』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于树下,以杖叩树,得盐酪而归。
後或有所需,但令叩树取之,无不得者。
其术夫亦能之。
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塴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妇饮之,皆大醉,而碗中酒不减。
远近传说,人皆异之。
守圭问其术受于何人。
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
因有小过,谪于人间。
不久当去。
』守圭曰:『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对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里、三百里。
洞仙歌苏轼译文及赏析 洞仙歌 苏轼 北宋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 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五代蜀后主,知音律,善填词。
宋师伐蜀,兵败而降。
②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③金波:月光。
④玉绳:星名。
⑤不道:不知不觉。
【译文】: 肌骨像冰玉般莹洁、温润。
本自清凉无汗。
晚风来,水殿里丝丝暗各弥漫。
绣帘撩开 , 明月一点, 偷窥着佳人, 佳人尚未寝眠, 倚在枕边金钗横堕鬓发乱。
牵着白净的玉手,起来漫步在寂静的庭院,时而可见稀疏的流星渡过银河岸。
试 问夜色如何?三更已过,月波淡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
屈指掐算,秋风何时 送寒,又不知不觉,流水年华在暗中偷偷转换。
【赏析】: 本词是作者为补足后蜀主孟昶夏夜纳凉词所作。
只知开头两句, 便钱凭想象 而写成如此情韵俱美的绝妙好词, 实词家之圣手, 文事之神工。
本词虽宫中轶事, 亦寓暗伤流年之感。
词上片记人物、环境之清凉,人物则“冰肌玉骨‘,具不同 凡的神仙资质,环境则水殿、清风、暗香、月光,如置身月殿瑶台的清虚之境, 无一毫尘俗气。
”绣帘开“几句绘闺房情景宛如见,“一点明月窥人”句,“一 点”与“窥”字灵动厅妙, 为本词增添许多情致。
下片描写蜀主孟昶和花蕊夫人 留连月下纳凉所见以及因纳凉而逻辑性秋风, 因思秋风而感叹。
全词为花蕊夫人 摄一写真,摹景传情,借幽美之月夜境象烘托美人之押韵,抒情蕴理,升华为人 生哲理之感慨,既嗾逸又深婉。
末尾两句,系之以深慨,似代言,又似自语。
人 们就在温情脉脉中,在渴盼中,度过了许多流年。
夏热则盼秋,冬寒而盼春,对 自然节令如此, 对人生际遇不也如此吗?人们常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的 未来的美好境界。
洞仙歌·咏柳译文《洞仙歌·咏柳》原文苏轼〔宋代〕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洞仙歌·咏柳》译文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乐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洞仙歌江南腊尽[宋] 苏轼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永丰坊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金丝谁见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分类标签: 描写柳作品赏析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赞美柳的体态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
”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
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
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
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
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读者面前。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公生丙子,七岁为壬午,又四十年为壬戌也。
他定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此词虽于小序约略交代了写作背景,其实自隐杼机,让人睹神龙之形而不能察神龙其身,从而为自己逸兴走笔、暗寓情怀创造了条件。
文学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
首二句写她的绰约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
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
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
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
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
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
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
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
《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二、《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
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
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
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
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
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
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三、《洞仙歌·雪云散尽》作者介绍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
生平未详。
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
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
”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
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
《乐府雅词》有李元膺词八首。
《都人士》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诗经中《都人士》原文,《都人士》原文翻译,诗经的来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都人士》原文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苏轼——《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孟昶:五代蜀后主,知音律,善填词。
宋师伐蜀,兵败而降。
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金波:月光。
玉绳:星名。
不道:不觉。
【赏析】:
这首词开头二句相传为蜀主孟昶所作,余皆为苏轼所续。
词的上片写美人帘内倚枕,描写了美人的姿质及情态。
下片写户外携手偕行,写出了清凉的厦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原词
原序: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
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
冰一般清莹的肌肤,玉一样润泽的身骨,遍身清凉,毫无汗渍。
四面环水的殿堂,微风习习,幽香氤氲不去。
绣帘轻启,窗外的那一点明月,像是在偷窥美人的睡态,
美人尚未入睡,斜倚绣枕,横插宝钗,秀发懒散。
步出绣房,携纤纤素手漫步,夜深沉,庭院悄无声息,
仰望夜空,月明星稀,不时有一两颗流星渡过河汉。
请问这夜晚到了什么时辰?夜深了,已是三更,
你看那月光渐渐暗淡,玉星绳星已经低沉。
然而,不妨屈指算算,秋风会何时吹来?
盼到秋来,却年华似水,不知不觉中又暗换一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