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管子》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31
管子(春秋管仲)《管子》战国务在天时,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恭祖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信,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右国颂,灭不可复错也,四曰耻,则行自全,右四维,四句,则唐时写本已然矣,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我存安之,故刑罚不足以恐其意,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不令如流水之原,下令如流水之原者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不偷取一世也,顺民心则威令行,右十一经,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产要,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无私者可置以为敌,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右四亲。
形势篇第二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王极矣,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冲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上无事则民自试,抱蜀不言而庙堂既循,鸿鹄锵锵唯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飞蓬之间不在所实,燕雀之集行道不顾,牺牲圭璧不足以享鬼神,主功有素宝币奚为,召远者使无为焉,唯夜行者独有之也,平显之封奚有于高,訾之人勿与任大,巨者可与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从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事举事之祸也,不行其野不违其马,无广者疑神,疑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曙戒勿怠后稚逢殃,邪气袭内玉色乃衰,衣冠不正则实者不肃,天地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道之所设身兴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其道既得,莫知其泽之,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生栋覆屋,其功逆天者围之,天之所围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鸟集之佼虽善不亲,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佼几于不结,独王之国劳而多神,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
《管子》19-20章中匡小匡《管子》19章中匡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
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
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
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
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
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
”公曰:“民办军事矣,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
请薄刑罚,以厚甲兵。
”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
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
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
”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
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
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
君何疑焉?”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
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管仲计算国家的开支,三分之二用于国外宾客,用于国内的仅占三分之一。
管仲惶恐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桓公。
桓公说:“您还至于这样么?四方邻国的宾客,来者满意,出者称赞,好名声就布满天下;来者不满意,出者不称赞,坏名声就布满天下。
有土地可以生产粮食,有木材可以制造商品。
粮食用尽可以再生产,商品卖完可以再买进。
治国家者,名声最为贵重,钱财何必在意呢?”管仲说:“这实在是您的明鉴。
”桓公说:“人民已致力于军事了,我想要诛伐无道的大国,可以么?回答说:“不可。
盔甲兵器还不够用,请用减刑的办法来增加盔甲兵器。
形势解1作品形势解简介2作品赏析1作品形势解简介《》是我国古籍《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见于《管子》第六十四篇。
《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作品赏析山者,物之高者也。
惠者,主之高行也。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臣之高行也。
孝者,子妇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
故节高而不解,则所欲得矣;解,则不得。
故曰:“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
”【译文】山,是万物中以崇高为其特征的。
施惠于民,是君主的崇高行为。
慈爱,是父母的崇高行为。
忠君,是人臣的崇高行为。
孝亲,是子、妇的崇高行为。
所以,山高而不崩则人们烹羊设祭,君主施惠不懈则人民拥戴,父母慈爱不懈则子、妇孝顺,臣下忠君不懈则得爵禄,子、妇孝亲不懈则有美名。
所以操行高尚而不懈,就能达到所要求的目的。
懈,就达不到。
所以说:“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
”渊者,众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则沈玉至。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
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
子妇者,亲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顺亲,则当于亲。
故渊涸而无水则沈玉不至,主苛而无厚则万民不附,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臣下随而不忠则卑辱困穷,子妇不安亲则祸忧至。
管子(全文)管子《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牧民国颂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
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
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四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不踰节,义不自进。
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
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
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
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
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十一经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彊民以其所恶,则轴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管子·《管子》简介全文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
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
《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
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文中也讲“道”﹐认为道是“虚而无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见﹐耳不能听。
道与精气的关系﹐讲得不明确。
【影响】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
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
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
《管子》二章第一课时《身者,治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目标:1、熟读成诵,并且能够流利地解说本文意思。
2、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
3、探讨修身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过程:一、导语:问学生有谁知道管子的事迹。
(管鲍之交、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二、简介管子:管仲(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
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
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16万言,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三、教师范读《身者,治之本也》一文。
学生听生字读音以及节奏。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
《管子》09章幼官图《管子》09章幼官图若因處虛守靜人物則皇。
五和時節,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用五數,飲於黃后之井,以(人果)獸之火爨,藏溫濡,行敺養,坦氣修通,凡物開靜,形生理。
常至命,尊賢授德,則帝。
身仁行義,服忠用信,則王。
審謀章禮,選士利械,則霸。
定生處死,謹賢修伍,則眾。
信賞審罰,爵材祿能,則強。
計凡付終,務本飾末,則富。
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
同異分官,則安。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期之以事,攻之以言,發之以力,威之以誠,一舉而上下得終,再舉而民無不從,三舉而地辟散成,四舉而農佚粟十,五舉而務輕金九,六舉而絜知事變,七舉而內外為用,八舉而勝行威立,九舉而帝事成形。
九本搏大,人主之守也。
八分有職,卿相之守也。
七官飾勝備威,將軍之守也。
六紀審密,賢人之守也,五紀不解,庶人之守也。
動而無不從,靜而無不同。
治亂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貧之終五,盛衰之紀六,安危之機七,強弱之應八,存亡之數九。
練之以散群傰署,凡數財署。
殺僇以聚財,勸勉以選眾,使二分具本,發善必審於密,執威必明於中,此居圖方中。
右中方本圖必得文威武官習,勝之。
務時因,勝之。
終無方,勝之。
幾行義,勝之。
理名實,勝之。
急時分,勝之。
事察伐,勝之。
行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
本定獨威,勝。
定計財,勝。
定知聞,勝。
定選士,勝。
定制祿,勝。
定方用,勝。
定綸理,勝。
定死生,勝。
定成敗,勝。
定依奇,勝。
定實虛,勝。
定盛衰,勝。
舉機誠要,則敵不量。
用利至誠,則敵不校。
明名章實,則士死節。
奇舉發不意,則士歡用。
交物因方,則械器備。
因能利備,則求必得。
執務明本,則士不偷。
備具無常,無方應也。
聽於鈔,故能聞無極。
視於新,故能見未形。
思於濬,故能知未始。
發於驚,故能至無量。
動於昌,故能得其寶。
立於謀,故能實不可故也。
器成教守,則不遠道里。
號審教施,則不險山河。
博一純固,則獨行而無敵。
慎號審章,則其攻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