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0
四圣心源(全文)四圣心源卷三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①,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脉法解寸口脉法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3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②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刚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越人十难,实为定法乖③谬极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
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
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四圣心源方剂2014-11-25 10:18:49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将书中的方剂择录下来,用起来好查找,也可以反复琢磨,好深刻理解四圣心源的内涵。
择录时很粗糙。
四圣心源方剂2.1.1 六气治法(31)1)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2 )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 )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4)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朮泽泻5)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6 )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4 劳伤方4.1 中气(48)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4.2 阴阳4.2.1 阴虚(49)地魄汤: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4.2.2 阳虚(50)天魂汤: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4.2.3 阴脱(51)乌肝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11克4.2.4 阳脱(52)兔髓汤:甘草7克人参11克五味7克半夏11克龙骨(锻,研)7克元参11克附子11克牡蛎(锻,研)11克4.3 精神4.3.1 神惊(53)金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龙骨7克牡蛎11克4.3.2 精遗(54)玉池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4.4 气血4.4.1 气滞(56)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温服。
《四圣心源》编者按:此为已故老中医陈勇老先生的医案。
陈勇老先生,长沙人,糖尿病领域的大家,谙熟黄氏医理,生前为传播黄氏医学四处奔走呼告,呕心沥血。
并激励后人多多学习黄氏医学。
1、下气汤临床应用患者王某某,男,50岁患者自述:经常感觉胸膈右肋痞闷,时有喘咳,舌苔红,小便黄。
辩证分析: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肺金,则生上热。
所以患者经常有胸隔右胁痞闷、咳喘。
属气滞之症,方用下气汤。
处方:茯苓15g 法半夏15g 甘草7g 北五味4g 杏仁10g 橘皮10g 浙贝母7g 芍药7g3剂方解:半夏降肺逆;浙贝母,性苦寒,泻热而凉金。
北五味,敛肺气,杏仁,利肺气,橘皮,行郁理气。
芍药润木清风,上清相火患者反馈:1剂后,临床症状大减,3剂而愈。
2、下气汤临床应用患者,周某某,女,40岁。
自述:其下肢疼痛难忍,而且痛且游走不定分析:黄氏《素灵微蕴》曰:痛痒者,气血之郁塞也。
经络壅滞,气阻而不行,则为痛,行而不畅,则为痒。
内外感伤诸病,筋脉痛楚而皮肤瘙痒者,皆经气之闭痹。
方用下气汤 + 破瘀汤 + 黄芪。
处方:茯苓15g 半夏15g 杏仁10g 橘皮10g 丹皮10g 丹参10g 桃仁10g 桂枝10g 干姜10g 制首乌10g 北五味4g 甘草7g 浙贝母7g 白芍7g 黄芪35g患者反馈:一剂见效,7剂而愈。
治疗瘙痒,下气汤合破瘀汤加黄芪、北沙参、羌活。
3、达郁汤临床应用患者,刘某某,男,28岁 2015年2月22 患者自述2008年初,因饮食不洁患急性肠炎,经西医抗生素治疗后,适量减少,出现轻微腹胀,大便溏稀不成形。
自2008年起肚脐左侧气胀不适,吸气鼓肚子,肚子内有咕咕响,打嗝后有所缓解,怕冷喜热,手脚冰凉。
辩证分析:肚脐左侧气胀不适,属中气虚败,肝气积聚之症,方用达郁汤处方:桂枝10g 干姜20g 茯苓20g 鳖甲(醋炙,研末)20g 甘草7 砂仁4方解:甘草、干姜、茯苓(这是黄牙汤去人参)泄湿温中,桂枝疏肝达郁;砂仁和调中气,行郁消满;鳖甲,化瘀凝,消气积患者反馈:服药后当天见效,7剂而愈。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卷首【原文】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
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
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
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鼓胀根原【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四圣心源讲解我在这里讲一下四圣心源中的五情缘起,这一段写的非常不错,建议大家看一看,黄元御说“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黄元御在这里也用的是气的概念,而且是大篇幅的来用,“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所以,黄元御也是用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五情缘起,接着说“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这里金木水火土,是说的气的不同状态和运行势态,如果不了解气的运行,金木水火土恐怕也不好理解,你看下面“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这里的牢应该是寥),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这里就是整个说气之升达和气之收敛,以及升降开合,表现为金木水火土,或心肝脾肺肾的生化规律。
下面是“物情乐升而恶降,”物情就是事物的性情,气都是有性情的,任何事物都是喜欢升而恶降,或者说喜生而恶死,“物情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
”这一段说得很好,也就是说气从上而下降的时候就是悲,降完了就是恐,“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也就是土气在四季和四方周回变化,斡旋于中,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你看一直从生长化收藏来说,你就看成一个气团的生长收藏,什么叫戊土、金水、己土、木火,生长之气来了就叫木和火,收藏之气叫金和水,是先有生长收藏,后有金木水火,而不是先有金木水火,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这里说的是整个气机运化要有升降、开合,才能生生不已,不断延续,如果一旦生长化收藏、开合升降的过程失灵了,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了开后面就没有合,没有了藏到了春天也没有办法升起来,没有降也没有物质资源去收藏,所有东西一凝滞了,土气也凝结了,无法做事了,土气凝滞而生忧思,这个忧思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是忧思导致生机减慢,最终导致土气凝滞,而不是土气凝滞了而产生忧思,这里不太严谨。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四(杂病解一:古今人体质差异与痰浊)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四(杂病解一:古今人体质差异与痰浊)咱们是前面已经把这个前四卷讲完了,应该再讲第五卷,第五卷《杂病解》,开始讲具体的病。
那么前四卷,《四圣心源》的前四卷我们可以认为都是基础部分,前三卷相当于是纯粹的理论方面的基础,第四卷是临床的基础。
那么从第五卷开始,是讲一些具体的病,一个病一个病来讲。
《四圣心源》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主要是讲内科杂病,第八卷是讲五官科的一些病,第九卷是疮疡外科,那么最后一卷第十卷是妇科,都是临床具体的疾病,那么其中这个杂病比较多,他分成三卷五六七,分成上中下三卷来讲。
那么这三卷因为内科杂病临床上来讲非常的多,不管分多少病种都很难完全概括,所以黄元御老先生也是根据他当时在临床上所见,我那么估计黄元御老先生根据自己临床所见,将常见的内科病,当时社会上是那些常见的内科病,然后写了这些相应的疾病的辩证治疗,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来写的,那么跟我们现在目前临床上所见到的疾病,已经有所不同,你比方说“蛔虫”,小孩肚子里长蛔虫,你要是上去10年、20年可能这个病还比较常见,现在就已经比较少见了。
包括这个霍乱、疟疾,你看他也都写到了,那么现在这些病相对来讲比较少,所以按他的顺序也稍微有点儿乱。
我是这么想,咱们把这几卷杂病,一方面结合黄元御他书上讲的具体理论治疗办法来讲他这个书;另一方面也结合我们临床,咱们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咱们多见的讲的细一些,比较少见的咱们一带而过,提一下。
讲课的顺序也跟他原文的顺序不太一样,咱们是根据咱们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性,根据这个顺序来讲,讲的时候参考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的这个讲述,结合着一块来讲。
这样讲我想大家学习起来,一方面是更有系统,另一方面就是结合临床上一些东西,学起来就更实用一些,更直观一些。
因为我今天也没来得及准备,所以我今天先给大家开一个头,今天就不讲《四圣心源》,后面咱们接着是一个具体的疾病,主要讲什么呢,讲一下古代和现代体质差异与疾病差异。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一、脉法解一 (3)问: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 (8)问: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 (9)问:讲讲六阴脉。
(9)问:脉细代表什么含义? (9)问:牙痛有何妙方? (10)问:吐酸水的病机? (10)问: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11)二、脉法解二 (12)问:“右关尺浮,右寸沉;左三部皆沉弱。
”可以讲一下这脉象,这脉象是什么意思呢? (14)问:左三部脉几乎切不到? (15)问:右尺脉浮不是相火不能安藏吗?用沙半理中应该不加附子吧。
(15)问: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15)问:脉阴阳是指什么 (16)问:脉细向来说是营分不足或是精气不足的,总体上说是阴分不足这个结论对吗? (16)问:现在把的脉象大多是弦而细。
(16)问:开始是两关脉紧,吃了附子理中汤,现在是浮数 (16)问:晚上 1—3 点要吐完痰才能睡觉 (17)问:左三脉细而弦,右寸细、关、尺摸不到 (17)问:左脉细,右脉大 (18)问:如何学脉法 (18)问:日本汉医书如何 (19)问:如何学习脉法,从那里入手 (19)问:四时脉象,那个是生理脉,病理脉? (19)问:脉原于足阳明胃,起于足少阴肾,止于手少阴心是怎么回事? (20)问:学脉从何处入手最为有利? (21)三、脉法解三 (21)问:为什么弦数脉主热也主寒呢? (23)问:那迟数脉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前后情况来对比,横向对比意义不大。
(23)问:作为客热,不能消谷,这里面这个客热这个热是指脉数还是指阳虚发热? (31)问:我想问一下,那个伤寒论122条说的,有条文说得这个,数为客热,客在这代表假的意思,不是外来之热的意思,是不是假热的意思是吗? (31)问:那这种火是吧它除了比方脉数之外呢,还有没有像其它的比如像口干啊什么的,这些其它的一些热象,体温高啊,或者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有没有其它的说这些脉数,还有其它的热象吗?就这个阳气不能潜降的这种发热。
四圣心源脉法解浮沉大小[原文]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翻译】五脏的脉象,心肺都是浮脉,肾肝都是沉脉,脾胃处在沉脉浮脉之间。
阳浮而阴沉,他的本性决定的。
虽然阳主降而阴主升,但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便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便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那么阴不下走,浮而微沉,那么阳不上飞。
假若寸脉只是浮而不沉,那么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只是沉而不浮,那么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各种各样的病产生了。
[原文]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翻译】升降阴阳的权力,全在于中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阴阳交济,因此寸不只是浮而尺不只是沉。
土之所以升降未尽职责,木刑克土的原因。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淡泊平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茂盛因而不郁积。
土弱因而不能让木气通达,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管窥黄元御运用柴胡经验霍铁文;黄政德【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医书十一种,其中《四圣心源》乃扛鼎之作,黄氏遣方用药,精益求精,配伍合宜,辨证准确,多尊仲景,善于发挥,尊古不泥古.黄氏临床运用柴胡非常广泛,在《四圣心源》中包含柴胡方剂17首.柴胡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入足少阳胆经,配伍精当,疗效卓著.黄氏运用柴胡与补虚、清热、滋阴等他药配伍,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如噎膈、颠狂、牝疟、瘰疬、月经病等.本文探讨黄元御运用柴胡的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黄元御;柴胡;《四圣心源》;和解少阳;癫狂;骨蒸;牝疟、瘰疬【作者】霍铁文;黄政德【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Abstract〕Qing Dynasty's famous medical master Huang Yuanyu wrote eleven kinds of books,the Sisheng Xinyuan was one of the great famous books,master Huang taked medication by selecting prescriptions andkept improving.The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is proper and the differentiatioan of symptoms was accurate.He is not conservative though he respected Zhang Zhongjing,the emperor of medicine.Huang'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upleurum is very extensive,in the Sisheng Xinyuan including 17 kinds of Bupleurum prescriptions.Bupleurum pass betweenYin and Yang,it worked by cold and heat exchanges,the foot Shaoyang meridians,precise matching,the curative effect is outstanding.Huangs using Bupleurum with other tonify deficiency coonlinate tonic,clearing heat and nourishing Yin medicines,it can treat incurable diseases such as dysphagia,mania,female malaria,scrofula and menstrual disorde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from Huang Yuanyu using Bupleurum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Huang Yuanyu;Bupleurum;Sisheng Xinyuan;reconciling Shaoyang;mania;bone steaming;malaria of yin type;scrofula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五)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五)整理:春夏秋冬浩气长存圆运动的烟月射寒江校对:山上月今天晚上来学习六气解,学习五运六气。
今天晚上《卷二•六气解》我也没打算讲具体的内容,因为牵扯到五运六气,很多人看着都头疼,包括我也一样,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非常系统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没有。
所以《卷二•六气解》讲起来,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底气,只能是把我个人对五运六气对《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的一些粗浅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供大家参考。
因为《卷二•六气解》主要是讲主气——六气的问题,讲得比较简单,所以许多朋友理解起来呢如果没有五运六气相关知识做背景的话,可能比较困难一些,所以今天晚上,咱们不是讲卷二的内容,而是讲一些五运六气基础性的东西,先打个基础,我们知道五运六气是怎么回事,然后再来看《卷二•六气解》,这样看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比较好理解一些,不至于像看天书一样不知所云,所以今晚上跟大家来交流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也是中医理论比较重要的内容,它的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主要是在内经的几篇大论里,《素问》里面天元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等,这几篇大论主要是讲五运六气,它们核心理论,五运六气演变规律等等,讲得很复杂,我也没有全部地认真地看完和深入地研究,也只是粗略地看过,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所以我今晚上跟大家交流的东西,只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认识,也可能讲得不对,咱们互相交流。
咱们讲这个五运六气,还是从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开始讲起,我们知道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大概来分的话它分成五块,如果你要分土枢四象、视为五行啊,它是五部分。
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与三阴三阳相对应,它是六块,六部分。
一个五一个六,它不一样,所以我们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黄元御在《六气解》这一卷里讲了所谓五运、六气本质上它是一样的,它是讲了这么个意思,《六气解》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原文是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它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讲五运六气、五行六气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说的一个东西,说的是一回事。
四圣心源译读之杂病解历节(痛风)根原【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
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的上升,随着太阴的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的寒生,乙木的风起。
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肿胀的,风寒湿气邪气合伤于足三阴经。
痛风病形成是内因于主气,痛风病发作则是外因于侵入人体的外邪。
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断。
虽原于外邪的侵陵,实由于主气的感召,久而肿胀卷屈,瘸腿曲腰高背的疾病。
这也是中风之类的病,只是偏伤在足。
因为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的浊邪,同气相感,所以伤在膝踝。
诸如膝风、脚气,名目不一样,但推究其根源,恰好是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有的人木郁而生下热,然而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寒湿,必然没湿热的道理。
《金匮》道理精深而疗法良好,应当思味而领会其神妙。
【翻译】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5克芍药11克甘草7克白朮7克附子7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麻黄7克生姜19克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气短有想吐的感觉,身体瘦弱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
这缘于饮酒汗出,当风乘凉,酒气在经,被风所闭,湿邪淫乱,伤于筋骨。
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所以色黄。
病人的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
治疗方法宜用白术、甘草培土,麻黄、桂枝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
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
如果发病很严重,不能快速见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没有不痊愈的。
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解读}历节,西医的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
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病不过内外感伤。
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
譬如水火①,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②。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
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杂病解上鼓胀根原鼓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
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
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
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
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昌邑黄元御坤载著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气鼓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
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
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
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
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
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
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痰饮根原《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痰饮根原》痰饮根原[原文]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
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
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
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
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郁,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
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
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岁月增加,久则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阳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
此阳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
其余百病,未至于此。
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老耳。
【翻译】痰饮,肺肾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湿,肺肾为痰饮的标,脾胃才是痰饮的根本。
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
阳衰土湿,则肺气堵塞,不能化水,肾水寒凝瘀滞,不能化气。
气不能化水,则郁蒸在上而化为痰,水不能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
大凡阳虚土败,金水郁结,一般都会有宿痰留饮的疾病的。
清气上升的道路堵塞,肺气不能宣布,于是堵塞咳嗽发病哮喘,呼吸短浅短胸起伏大,睡眠吃饭不如原来,喜怒无常。
痰饮隐藏停留,腐败堵塞,阻碍气血循环周流的通路,阻格精神交流的关隘,各种病都发生,变化无常,随着本气亏虚而发作,但总是由于脾阳气的衰败。
缘于足太阴脾经是以湿土主气,手太阴肺经随从湿土转化为气,湿旺脾亏,水谷消化迟缓,脾肺的气,抑郁而不能宣布,多产生痰涎。
岁月增加,时间长了则一身精气都化为败浊,微阳断绝根本,那么人就死了。
年龄大的人,平时就阳虚,一旦神志不清痰多,垂头闭目,二三天就死。
行者老师讲“杂病解”(二)今天我们继续讲《四圣心源?杂病解》部分。
上节课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臌胀的发病机理,临床按照黄元御的思路,理了一下臌胀发病的内机理。
这节课我们来讲另外一个大证,噎膈。
*噎膈的发病机理噎膈之病在临床上遇见还是稍微少一些。
因为像这种食道癌,早期食道癌一般一发现就进行手术,现在治疗都是手术治疗,所以说呢,胃口、食道留给中医治疗的机会不是太多,往往是手术术后后遗症,在这方面我们接触的病例稍微多一些。
关于噎膈这个病,就是大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说《内经》和《伤寒论》中提出来关于噎膈这个名词,像我们常用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什么?“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有这么一条。
这里面说的什么?小青龙汤内在水饮不化,浊阴饮邪上犯,产生咳嗽,然后产生饮邪下犯导致下利,这时候导致噎证。
这个噎证是阳虚的噎证,是浊阴上犯,阳气不得下潜,而导致的这种噎证。
这里面用的是加附子。
从这一个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中所用的加减法,我们可以看出,小青龙汤加减法中出现的这种噎证,是一种脾肾的阳气都不足以温固了以后,浊阴上犯,导致这种噎膈的现象。
黄元御先生在噎膈后面,紧接着就讲反胃,在噎膈与反胃之间,他们两个发病的这种机理是非常类似的。
在我们临床上,就是说我们古人讲的这个噎膈,它是就是说最普通的,最普遍的发生机理,用四象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秋季,秋季燥气在上,而不得下行,产生了咽喉和贲门部干燥不得濡润,这个时候食物难以下咽,这种上燥,中下其实是寒湿的这一组变证。
这时候呢,上焦虽然是燥热,中下却是一片寒湿的。
中下寒湿不行的话,就会导致腹胀,便秘,上焦燥热,上窍不开的话就会导致噎膈。
在这个时候呢,你看黄元御先生主要把握住中焦枢机不转的这个前提来调整的,他用的是苓桂半夏汤。
*苓桂半夏汤方解及临床加减至于原文我就不给大家念了,因为,因为就是说,这种疾病一出来吧,黄元御先生的辩证就是通过整个肝脾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他的。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病不过内外感伤。
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
譬如水火①,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②。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
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杂病解上鼓胀根原鼓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
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
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
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
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昌邑黄元御坤载著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气鼓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
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
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
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
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
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
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
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
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
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宣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桂枝姜砂汤茯苓三钱泽泻三栈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三钱,炙砂仁一钱,炒,研干姜三钱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
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
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
①火原作“木”,据集成本改。
②百虑“虑”,《释名》:“虑,旅也。
旅,众也。
”百虑”。
众多也。
黄元御医学全书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瓜蒂二十个,研赤小豆三钱,研香豉三钱研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
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水胀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
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
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
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
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
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
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
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
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
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
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
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
《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祸。
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
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
相火蛰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
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
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
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
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
故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
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
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浮萍三钱桂枝三钱煎大半杯,热服。
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阿胶三钱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
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
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
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
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胀。
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胀者,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
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
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遭必不通。
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
噎膈根原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
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
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①,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
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壅,是以善出。
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
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针②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
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抟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
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
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苓桂半夏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生姜三钱芍药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
上脘不开,加以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
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
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
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臭。
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
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
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泻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
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腔、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
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部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
大肠以阳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应艰涩。
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食非多,捎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满胃肠③,顺行而下。
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
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
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
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
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
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
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
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
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
肺不降敛,是以痰盛。
泻湿以苓、泽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
下窍闭塞。
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
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去路,上脘自开。
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
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
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
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
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
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
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嬗 (shan缮)《说文》:“嬗,一日传也。
”②机针《庄子.夭运》:“意者,其有机针而不得已邪?”成《疏》:“机,关也,针,闭也。
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在此指出纳之机能。
③肠原作“阳”,形近音近之误,据闽本、蜀本改。
反胃根原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
饮食容纳,藏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
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嬗(shan缮)《说文》:“嬗,一日传也。
”②机针《庄子.夭运》:“意者,其有机针而不得已邪?”成《疏》:“机,关也,针,闭也。
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在此指出纳之机能。
③肠原作“阳”,形近音近之误,据闽本、蜀本改。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
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
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
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
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
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
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遂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
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散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
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人参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
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