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第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第1、2两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4运输量(吨)16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16 :2;32 :4;16 :32; 2 :4;32 :16; 4 :2。
信息窗三(反比例)-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学会用比例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反比例的特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学会用比例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能够运用反比例的特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自我发现和总结反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及投影仪2.教材、练习册3.设计好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四、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新知识1.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问题,尝试用图形直观形象地解释什么是反比例。
2.课件上出现反比例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帮助他们理解反比例的特点。
Step2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简要讲解什么是反比例,并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的差异性和关系。
2.辅导学生记住反比例的相关性质,重点是反比例的比例常数。
Step3 练习解题1.通过例题和实际问题,巩固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通过多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Step4 总结与提高1.让学生尝试自我总结反比例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2.通过课上学习和互动方式,问答、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对反比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反比例的应用能力,运用实际问题进行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件展示、问答等,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让学生真正掌握反比例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达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信息窗3圆柱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信息窗3圆柱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卷第三章信息窗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课程内容: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3―28页。
教材简析:信息窗口显示圆柱形和锥形冰淇淋盒,底部直径和高度分别标记。
引导学生提问,介绍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
“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是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第二个红点是学习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1.通过勘探发现,结合具体情况,了解和掌握圆柱体和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A部分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课件:两瓶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识,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六年级下册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包含5个课时,遵循新课标理念,要用任务去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学习新知;用任务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任务来体现学生的创意,展示他们的个性。
通过参与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精彩童年我展示”的内容。
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以“展示精彩童年”为任务线,分别以学生熟悉的家庭、班级、学校以及社区等生活情境为案例,引导学生制作作品,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单元里共学习了五课关于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每课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有家庭生活、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每课都对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由于有了前面WOrd的学习基础,整个单元的教学难度不大。
Powerpoint是小学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内容,用它可以制作各种优秀的演示文稿。
它可以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特别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电子作品提供了平台。
教学面向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幻灯片中添加文字并已掌握文本的修饰美化,并对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及音视频等操作均很熟练,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不能问题。
另外还设计了每课时的作业,内容也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设置。
最后上交并评比的单元作业是集第三单元所有课程于一体的综合设计作品。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信息窗1练习设计1、填空(1)20(2)120(3)202、(1)A(2)C(3)B(4)D3、(1)1500 ÷ 400(2)400 ÷ 1500(3)(1500 - 400)÷ 400(4)(1500 - 400)÷ 15004、(300 - 180)÷ 300 = 0.4 = 40%5、四月份超产: 50 ÷(250 - 50)= 50 ÷ 200 × 100% = 25 %6、500 ÷ 5000 = 0.1 = 10 %7、(80 - 60)÷ 80 × 100% = 25 %8、(180 - 120)÷ 180 × 100% = 33.3 %9、(15 - 12)÷ 15 × 100% = 3 ÷ 15 × 100% = 20 %10、原体积 = 5 × 4 × 3 = 60立方厘米现体积 = 3 × 3 × 3 = 27立方厘米减少 = (60 - 27) × 60 × 100% = 55 %11、(20 + 12 + 6)÷ 40 × 100% = 95 %12、(1)(7000 - 5000)÷ 5000 × 100% = 40 %(2)(7000 - 6000)÷ 7000 × 100% = 14.3 %(3)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多生产多少?6000 - 5000 = 1000(台)信息窗2练习设计1、填空(1)65 (2)90(3)85(4)25(5)二2、甲桶:60 × 4 % = 2.4(千克),乙桶:40 × 7 % = 2.8(千克)3、(1)45 × 50 % = 22.5(元)(2)45 ÷ 50 % = 90(元)4、(1)120 - 120 × 80 % = 24(个)(2)24 ÷(1 - 80 %) = 120(个)5、(1)20 ×(1 + 60 %) = 32(棵)(2)32 ÷(1 + 60 %) = 20(棵)6、(1)2100 × 42 % = 882(千克)(2)2100 ÷ 42 % = 5000(千克)7、(1)80 ×(25 % - 20 %) = 4(页)(2)80 ×(1 - 20 % - 25 %) = 44(页)8、37.4 ÷(1 - 15 %) = 44(元)9、44 ÷(1 - 10 % - 35 %) = 80(页)10、(1)880 ÷(1 + 10 %) = 800(棵)(2)880 ×(1 + 10 %) = 880(棵)11、(1)60 ÷(1 - 40 % - 40 %) = 30(人)(2)3 × 60 = 180 180 ÷(1 - 40 %) = 300(人)信息窗3练习设计1、填空(1)85 95 50 10 75 50(2)750(3)90 49.5 课税对象之间2、62.5 54 48 163、(4000 - 3500)× 3 % = 15(元)4、20000 × 5 % = 1000(元)5、120000 × 10 % = 12000(元)6、(1)(4800 + 1600)× 70 % = 4480(元)5000 > 44800 能(2)2800 × 30 % = 840(元)7、(1)200 元 200 × 90 % = 180(元)(2)200 - 180 = 20(元)8、280 ÷(1 - 30 %) = 400(元)9、200 × 6 × 95 % = 1140(元)10、720 × 3 % = 21.6(万元)11、(1)25 × 10000 × 5 % = 12500(元)(2)12500 × 7 % = 875(元)12、105000 ÷(1 + 5 %) = 100000(元)13、180 × 90 %× 85 % = 129.6(元)相关链接练习设计答案1、1000 × 2 × 3.75 % + 1000 = 1075(元)2、500 ×(1 + 3.25 %)= 516.25(元)3、10000 × 3 × 6.00 % + 10000 = 11800(元)4、20000 ×(1 + 3.25 %)= 20650(元)5、2000 × 2 × 3.75 % + 1000 = 150(元)6、第一种:500 + 500 × 3.75 % × 2 = 537.5第二种:第一年500 + 500 × 3.25 % = 516.25 第二年516.25 + 516.25 × 3.25 % = 533.03 537.5大于533.03,第一种合适。
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信息窗3:啤酒生产计划——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啤酒生产车间的一角,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数据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
这部分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师要充分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参观了啤酒的生产情况,并学习了两个量之间可以成正比例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在啤酒厂参观,看看今天我们能学到哪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 以参观啤酒厂为主线,通过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然后引导学生看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仔细观察记录表,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啤酒厂一共要生产多少吨啤酒?”
(2)“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的其他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红点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探索。
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分析表中的两个量:分别是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需要生产的天数随着每天生产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引导学生思考:每天生产的吨数在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计算:
100×60=6000(吨)
200×30=6000(吨)
300×20=6000(吨)
……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出: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生产的天数=总吨数(一定)。
(板书)
总结:像这样,每天生产的吨数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总吨数不变,也就是每天生产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乘积一定。
我们就说,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补充练习:
分的杯数与每杯啤酒量如下表:
分的杯数/杯 1 2 3 4 5
每杯啤酒量/mL 600 300 200 150 120
问:分的杯数与每杯的啤酒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两种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你能用数据说明一下吗?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先算出每组对应数据的乘积,找到哪一种量是不变的,再结合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因为每页的字数×页数=总字数(一定),所以每页的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说说你的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
(3)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题与没做的题。
(4)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自主练习的第6题
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并完成:
(1)说一说:用水量与水费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在图中表示出用水量和水费相对应的关系。
(3)估计一下:用水95吨,水费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用数据说明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
然后启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学生的全面参与,有效地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
再加以练习的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第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成反比例的量和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复习一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二、练习:
1、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2、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3、判断题: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判断各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并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4、印刷厂用6000张纸装订练习本。
每本的页数20 30 50 60 150
装订的本数300
(1)先填写上表。
(2)思考每本的页数与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
6、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抽象形式巩固反比例意义的题目。
学生先思考,根据X和Y成反比例,确定X 和Y的乘积一定,再根据第一组数据找到X和Y的乘积,然后利用这个乘积和每组中的已知数据,求出另一数据。
三、你知道吗?(47页相关知识)
介绍反比例图像,学生了解反比例关系也能用图像表示。
由于理解难度较大,只作了解,不做学习要求。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练习。
课上要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正确判断的同时,还要说理清楚。
学生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判断时会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
所以教师在补充这些练习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再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赵屯小学吴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