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高校_高职高专_微课教学比赛会计类获奖作品分析_吴珍琳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3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教学设计表所在学校:海南省技师学院教师姓名陈光武、许莉君微课名称人物形象分析联系方式课程类别制作类型录屏软件录制□数码设备拍摄□多媒体软件制作□混合方式制作微课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一年级中级班教材版本:语文第五版微课描述微课温习人物分析意义、方法,重点选举课文重要句子进行分析,解决从课文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的难点。
疑点是人物分析句子量少难以概全。
适用对象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独立分析能力不足,难以从课文中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本微课展示,能够帮助他们清晰人物形象,概括课文主题。
设计思路简述课题及要求→设计学习内容→温习人物分析意义及方法→讲解人物分析细节→小结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设计一、微课用4秒展示课题,采用鲜艳画面和动画形式,加深学生学习内容印象。
二、微课用36秒的时间阐述课题及本课要求。
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本课内容。
三、微课用24秒列出5点学习纲要,帮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听课学习。
四、微课用1分12秒温习人物分析的意义及方法,目的在于复习和巩固学生已有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进行人物分析做充分准备。
五、微课用26秒介绍课文出场人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一碗清汤荞麦面》主要人物,为下文概括人物形象作铺垫。
六、微课用8分5秒,从人物外貌、行动、语言、细节、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六个方面列举课文中重要句子进行详细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主题,突出微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提高人物分析能力和人物形象概括能力。
七、微课用25秒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明确分析的结果。
八、微课用8秒展示感恩词,有礼有节结束学习。
教学反思1、列举的课文句子量少,时间短,难以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2、本次难以满足个别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3、本次课11分21秒,基础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不容易坚持听完。
- 68-校园英语 / 职业教育基于EOP+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吴少琴一、引言教育部2000年出台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原则是: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加强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基本要求》特别强调: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在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摸索出了基于EOP+CBI教学理念的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效果。
二、EOP和CBI教学理念分析1.EOP。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职业英语),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业英语)。
Hutchinson &Waters(1987)提出ESP应分为三个分支,每个分支又分为职业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两种类型;Jordna(1997)以语言学习使用的最终目的和环境也将ESP分为EOP和EAP。
因此,EOP是专业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英语技能掌握的主要入口和重要载体。
2.CBI。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本位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Stryker & Leaver(1997)把CBI的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专题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下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红色账簿”的教学为例文|吴莹莹一、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所有教学活动都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职教育带来改革的东风,为“岗课赛证”融通下的中职会计事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岗课赛证”融通偏向育才,课程思政建设偏重育人。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应借党的二十大的东风,融通“岗课赛证”、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课堂魅力、探索教学创新,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即“岗课赛证”融通下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为会计事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岗课赛证”融通下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研究现状当前,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研究热点。
2023年2月初,在中国知网搜索“中职课程思政”,相关文献数量高达1105篇,其中,有935篇期刊论文,88篇学位论文,79篇会议,还有3篇刊登在报纸上。
从检索收集的研究成果来看,从2013至今的十年内一直都有学者在开展关于中职课程思政的研究,且研究成果逐年递增。
这说明中职课程思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研究热度持续升温,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仍有很大可能持续下去。
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占比最高,达677篇,而以“中职院校”“中职学生”“中职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总和仅占比7.05%。
可见,国内对“‘岗课赛证’融通下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鲜有研究。
以“中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中职+课程思政+岗课赛证”“中职+课程思政+基础会计”以及“中职+课程思政+红色账簿”和“中职+课程思政+岗课赛证+基础会计”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查阅文献总数仅有84篇。
全国第二届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大赛作品全国第二届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比赛活动。
作为技工院校教师,参赛选手们在比赛中呈现出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他们个人的职业能力和水平,更是对整个技工教育事业的展示和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剖析大赛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1. 大赛作品的特点在全国第二届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参赛选手们呈现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多元性:大赛作品涵盖了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建筑工程、汽车维修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技工教育的广度和多样性。
实用性:作品通常以具体的实际项目或案例为基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能够直接与实际工作和教学结合。
创新性:参赛作品往往融合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体现了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专业性: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成果,更反映了参赛选手们对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和理解。
2. 大赛作品的价值大赛作品所体现的职业能力和水平不仅能够为参赛者赢得荣誉和奖励,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对技工教育的推动作用:通过大赛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可以促进技工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进一步推动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技工师资队伍的提升作用:参赛作品的展示和评选不仅能够激励技工教师们的创新热情和教学积极性,更能为技工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优质化提供示范和引领。
对社会的示范作用:大赛作品的展示和成果对外展示了我国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形象,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技工院校教师,我深切认识到参赛作品的重要性和意义。
大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职业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更是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和引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比赛,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也不断鼓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技工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