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36
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单元一、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P14)1.时间:1956年底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二、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P23)1.时间:1978年2.内容(原因):思想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三、了解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P29)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我国外交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间:1971年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四、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和平主题:(P3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为总体和平,局部动乱。
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发展主题:(P36)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P32)1.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表现(P32)六、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P36)1.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的日本(北半球)2.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半球)3.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七、、分析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原因及对策(P36)1.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源)历史上长期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国际贸易的不等价交换;国内战乱和不稳定的环境;沉重的债务负担等2.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发展自己,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第二单元八、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P46 P50)1.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是关键因素,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处理上述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的时间及详细内容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二、过渡时期(1953~1956);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重要会议:中共一大——党初步提出统一战线方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加以概括中共七大——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全面概括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国家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矛盾中共八大——董必武——健全法律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党“六大”——莫斯科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八七会议——枪杆子出政权八七会议——汉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过渡时期总任务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方面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党中央领导是正确的1947年——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1950年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42年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中共重要会议:1.中共的诞生(一大)时间:1921.7.23地点:上海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
第5课《三大改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思维导图】【自主学习】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
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与形式要区分开)4.赎买政策作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五、三大改造积极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我检测】1.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这一变化,相对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特点是新中国的()A.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B.经济基础发生历史性变化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折D.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突出2.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①农业②交通运输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C.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D.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近现代史一览
中国近代史(1840年—— 1949年):(1840 —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1949年一一现在):(1949 —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
阶段)分期:(1 )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年底一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一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1978年底一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四次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武装抗争(三次革命高潮)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八大主要内容:1、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现代史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我看1953年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我国历史背景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