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十二讲 抒情性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4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
词义与含义西方:Lyric:抒情诗、抒情短歌中国:抒情写意的传统文学。
抒情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与叙事性文学相对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是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2. 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
P257(重点)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②话语形式—话语意义③心灵的自由度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抒情诗、抒情散文、诗化小说抒情诗:颂诗、哀诗、情诗、讽刺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闺怨诗等。
二、抒情与现实 P258问题:抒情能不能反映现实?三、抒情中的自我表现 P259科林伍德: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表现的个人性表现的社会性“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四、抒情与宣泄 P261(重点)共同点:内心情感的释放不同点:宣泄:无节制、无理性的情感释放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情感构造:将情感转化为可见的语言形式“感情真烈时,不宜作诗,否则容易将诗美杀死。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构成要素: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内容: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及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注意: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P263语言的功能通信功能:日常语言表现功能:抒情话语“诗家语”陌生化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
主要结构要素 P265:声音、画面、情感经验①声音的音乐性声调、音韵、节奏②画面的形象性 P267诗与画、情与景③情感经验(内容层面)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1。
比喻与象征2。
倒装与歧义(双关)3。
夸张与对比4。
借代与用典二、抒情角色1。
含义:抒情主人公形象2。
常见的抒情角色①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惠特曼:《自己之歌》我知道我自己何等尊严,我不需让我的精神为它自己辩解或求得人的理解,我知道根本的法则就永不为自己辩解。
我是怎样我便怎样存在着,即使世界上没有人了解这一点……"一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我的船长》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本节概述: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12章抒情性作品[视频讲解]12.1复习笔记一、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与叙事的区别(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专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此外,散文也是创作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
(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与现实的关系(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2)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的审美世界。
2.抒情的反映方式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1)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3)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3.文学抒情的特点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最根本的特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1.抒情中的自我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2.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
3.抒情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1)自我表现的社会属性还可以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见出。
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的感受同时意味着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谈。
(2)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总是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答:文学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
其区别在于:(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与叙事的这些基本差异体现在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抒情话语主要突出了语言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被改变了词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景语,即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
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
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感情,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地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活动。
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一般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相对。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抒情指偏重于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抒情指“表达情思”。
2、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区别:抒情性作品偏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它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诗,特别是抒情诗,是抒情性作品最主要的体裁,最典型的形态;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以抒情见长;一般而言,戏剧文学以叙事为主,但中国的戏曲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小说是叙事性作品的主要体裁,但有些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被称为“抒情小说”,这种小说兼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双重品格。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当然,分类总是相对的,在叙事性作品中可能有抒情因素,在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评价。
情感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其特殊性在于:①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往往反映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与时代精神。
②抒情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反映具有强烈地主观色彩。
③抒情反映具有主体的评价性。
④抒情不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协调一致的审美世界,由此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