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抒情散文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1.形散神不散。
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一、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分类1.1 诗歌- 骚体诗- 雅体诗1.2 散文- 传记- 杂记- 骈文2. 古代文学流派2.1 文言文2.2 白话文2.3 活字印刷术的兴起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二、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2 文革对现代文学的影响2. 现代文学流派2.1 现代诗歌2.2 现代散文2.3 现代小说2.4 现代戏剧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特点1.1 字义上的多义性和歧义性1.2 语法上的繁复和严谨2. 文言文的解读技巧2.1 对逻辑关系的理解2.2 对修辞手法的分析2.3 对古代人物、事件的背景了解四、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特点1.1 语言生动、贴近生活1.2 描述细腻、情感丰富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2.1 情感分析2.2 文章结构分析2.3 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1.1 字数要求1.2 韵律要求1.3 修辞手法的运用2.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2.1 唐诗的“风华正茂”2.2 宋词的“豪放痛快”六、现代诗歌鉴赏1. 现代诗歌的形式特点1.1 自由诗的特征1.2 现代诗的意象与意境2.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风格2.1 现实主义诗歌2.2 浪漫主义诗歌七、古代散文鉴赏1. 古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散文的篇幅1.2 散文的写作风格2. 古代散文的内容与主题2.1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观察 2.2 骆宾王的人生哲理八、现代散文鉴赏1. 现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记叙性散文的特点1.2 抒情性散文的特点1.3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2. 现代散文的文化内涵2.1 鲁迅的社会思考2.2 老舍的人生感悟九、小说鉴赏1. 小说的发展历程1.1 古代小说的起源1.2 现代小说的兴起2. 小说的分类与特点2.1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2.2 现实主义小说与奇幻小说十、戏剧鉴赏1. 戏剧的分类与特点1.1 男女角扮演规则1.2 台词与唱词的运用2. 戏剧的演绎技巧2.1 肢体动作与神态表演2.2 舞台布景与音效的运用以上所述,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的一些探讨。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创新题解【考点解读】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散文关于语言方面的试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方面:1、理解词语的含义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3、鉴赏语言的特色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方法指导】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一、理解文本重要词语、语句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考散⽂的特征、分类、表现⼿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中语⽂学习助⼿⾼考作⽂试卷复习资料⾼考志愿⼀、散⽂的特征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散⽂的取材⼴泛⾃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法不拘⼀格。
“神不散”指散⽂要表达的中⼼思想明确⽽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对⽣活的感悟或⾄深的⽣活经验,通过状物、记⼈、写景等⽅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①以个⼈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炉;②从细处落笔,以⼩见⼤;③从侧⾯暗⽰,发挥读者的想象⼒;④⾏⽂⾃由,结构灵活。
⼆、散⽂的分类1.写景状物散⽂写景状物散⽂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
作者往往借助对⾃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考散⽂阅读的⾸选。
阅读写景状物散⽂,⾸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怎样的表现⼿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的主旨。
2.写⼈叙事散⽂写⼈叙事散⽂就是以写⼈记事为主的散⽂。
这类散⽂对⼈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的散⽂,全篇以⼈物为中⼼。
它往往抓住⼈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物的基本⽓质、性格和精神⾯貌。
与⼩说的重要区别是,散⽂中的⼈物形象来⾃⽣活,并⾮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个⽚段的剪辑。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议论说理散⽂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特点,⼜有⼀定议论说理特⾊的散⽂形式。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炉。
这类散⽂也频频出现在⾼考试卷中。
阅读这类散⽂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品味其情趣、理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散文分类1.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2.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3.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4.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5.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所写的对象,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如何读懂散文一、掌握散文文体知识1.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散文的文本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形散”是指: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见的线索: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关注标题(对象)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②提示阅读线索;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概括内容①标记各段落序号;②概括各段落内容。
第三步,梳理思路1.把握线索①寻找作品的线索;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③注意文中议论、抒情句。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散文的基本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观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推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
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奇、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敏捷运用记叙、描写、争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经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
找出线索,就简洁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
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
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争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纳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依据时间、空间的转换为依次,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详细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剧烈的抒情性。
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给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题型13 现代文阅读II抒情性散文抒情类散文包括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
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散文重于抒情,形式自由灵活,更便于发挥。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①托物抒情;②因事(人)抒情;③借景抒情。
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都是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内容对象。
这类文章,一般由于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写景状物一般描写景物的精妙、突出,景物的特征,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优美景色,既生动表现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百草园的热爱、眷恋、深深怀念之情,更有力地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一中心。
又例如:朱自清的《春》具体描绘江南美景时,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备考-鉴赏散文语言特色【考情简述】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
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概念简述】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
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试问方式】(1)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线条之美》)(3)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汴京的星河》) (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我们的裁缝店》)【解题思路】1.审清语言特色的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1)用词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词语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成语或古语化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幽默、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抒情散文的特点一. 本周教学内容:1.抒情散文的特点2. 200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复习抒情散文。
2. 难点: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把握规律性知识。
三. 复习讲座:在中考阅读选材中,抒情散文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它既能体现记叙文的特点,又能考查文学作品的知识。
因此,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
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
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
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
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
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
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
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
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
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
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
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
《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
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
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
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
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
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
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
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
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
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
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
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6. 例文与评析[例文1]荷花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选自《冰心文集》)[评析]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例文2]冬天里的草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季节终于来了。
但是,无论是娇俏的梅花,璀璨的樱花,还是缤纷的迎春花,都没有为我所留恋。
每当眼前出现一片姹紫嫣红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一棵极普通的花,一棵冬天里的草兰。
它没有精致的花盆装饰,只有一只搪瓷饭碗和半盆泥土……它在我初中时的杨老师家的窗台下摆着,窗台下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常常摊满了书、本子,年逾六旬的杨老师就天天在这儿备课、批改作业。
每到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到杨老师家去,推门看到的总是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和那盆不起眼的草兰。
杨老师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身体虚弱,子女又不在身边。
至今陪伴着他的,只有这盆瘦瘦的草兰。
它与室内朴素的摆设竟如此协调,默默地向人展示出主人平凡的生涯。
窗外寒风呼啸,看一眼那盆草兰吧,它带给你春的温暖。
这种温暖过去我也曾感受过。
那是初二时,我们班成了全校出名的乱班,很多老师都不愿接这个班,杨老师这个瘦弱的老头儿却主动承担下来。
他几乎是拼命把我们班搞上去的。
成绩一跃为年级第二名,接着又拿下运动会女子年级冠军,还夺得了市先进集体、文明班级的一张张奖状,一面面奖旗。
每当看到取得的成绩,我心中升起的就是这种温暖。
一缕寒风不知从何处钻进了屋子,送来丝丝清香。
我抬头又望了一眼窗台上的草兰。
尽管它十分清瘦,却显得精神矍铄。
我想,纵使没有肥料、没有合适的温度,它也一定不会忘记献出自己仅有的一切。
想到这儿,我不禁又朝敬爱的老师投去深情的一瞥。
我崇尚身处困境、摆脱小我、将最后一丝余力献给祖国的人,杨老师不正是这种人吗?虽然他平凡,并非贤人志士。
这种品格,与他窗前的这株草兰多么相似!没有惊天动地的勋业,只有默默无私的奉献……(曹辉)[评析]作者独具慧眼,于百花从中选择冬天里的草兰作为赞美对象:这是“一棵极普通的花”,只需“一只搪瓷饭碗和半盆泥土”,“纵使没有肥料,没有合适的温度”,尽管十分“清瘦”、朴实无华,却能带给人“春的温暖”,“默默地向人展示出主人平凡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