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123
染色体报告解读
染色体报告解读需要了解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和指标。
一般来说,染色体报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染色体数目:正常人类细胞应该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
23对,分为22对体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染色体异常,如
多或少于46条染色体,可能会导致染色体疾病。
2. 染色体结构:报告中可能会描述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这些变异可能对个体的发育和健康产生影响。
3. 易位:易位是指两个染色体间的相互交换。
报告中可能会描述易位的类型和位置。
4. 染色体标记:报告中可能会标记一部分染色体段或基因,以便进行特定遗传疾病的检测。
这些标记可以帮助诊断特定疾病或判断个体患病的风险。
报告解读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或遗传学家进行,他们会综合报告中的信息,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和建议。
【精品】实验五植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与组型。
2.掌握显微镜下植物细胞染色体组型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3.了解植物中一些重要的基因的遗传规律。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是指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排布方式。
植物细胞有异型体和同型体两种染色体组型。
异型体为一对完全同源染色体,又称同源染色体,一般为一条父源染色体和一条母源染色体。
同型体为有两个或多个富有染色质的染色体,其形状、大小和基因数目都不相同。
所有染色体的组型称为染色体组。
1.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对表现型起主导作用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表现为显性表型。
3.等位基因(Allele):处于同一位点上的两个或几个相同或不同的基因,互称等位基因。
4.杂合子(Heterozygote):由不同的二个等位基因组成的个体,称为杂合子。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材料:豌豆播种板、绿豆胚芽、韭菜根尖、镜片、盐酸凝胶、盐酸、无菌棉签。
设备:光学显微镜、活组织切片技术装置。
四、实验步骤1.绿豆胚芽根尖染色体制片法(1)提前准备好盐酸和盐酸凝胶。
(2)取绿豆胚芽,将其根尖植片加入好的盐酸溶液中,使其在40℃恒温水浴中加热5分钟以上。
(注意观察植片是否干燥)(3)将加热过的绿豆胚芽根尖植片用盐酸凝胶润湿,放到盐酸凝胶中的一个角落,加上盖片,用无菌棉棒挤压均匀。
(4)在其他角落加上无水乙醇75℃圆形滴底片,使其自然流至植片上,并迅速用滤纸吸掉超出的溶液。
(5)将制片好的绿豆胚芽根尖植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1)提前取好豌豆播种板,选择两个完全不同的豌豆品种研究。
豌豆花朵打开后,取开放的花萼、两个雄蕊,并把大多数花粉用无菌棉棒擦去,保留少量未受损的花粉。
(2)将花药破开,取出雄蕊,并用剪刀将半个雄蕊放在一张透明胶带上。
(3)将豆荚壳破裂后,能看到裂口处有许多半透明的粘状液体,用透明胶带轻轻地沾取三次,每次用新的胶带。
实验五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片及染色技术,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观察动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二、实验原理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指标之一。
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遗传学最基本的技术,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
小型动物的染色体制片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骨髓组织。
利用骨髓的制片技术虽然需要离心以及细致的操作,但其基本程序是简便的。
另外,在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指数相当高,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必象淋巴细胞或其它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
主要的中期相来自成红细胞系统,也来自各种骨髓母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分裂相是较少的。
不过,在染色体制片上已无法区别上述来源。
多倍体的中期相(4n、8n和16n)往往来自于巨核细胞。
对大型动物通常采用对骨骼、脊柱或胸骨穿刺术吸取红骨髓,小型动物多采用剥离术取股骨以获得骨髓细胞。
通过骨髓得到的染色体是比较简便的,一般也无需无菌操作。
在临床上多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在实验条件下,这种染色体是机体内真实情况的反映,因此在药品检验、环境监测、食品检验等工作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研究中,利用骨髓制片的方法易于观察毒性物质在体内对细胞和染色体的影响。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穿刺取骨髓较困难,或者希望对同一个体材料进行连续的对比取材,以观察药物或环境因素对人类或动物的影响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这时,采用外周血细胞而不伤害供血者直接制备染色体的技术就十分有利了。
在动物实验时,可在取材前经腹腔注射有丝分裂抑制剂,一般常用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秋水仙属的一个种——秋水仙的器官和种子内提炼出来的一种植物碱。
因有剧毒,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切勿使药液进入眼内或口中。
报告成绩实时记录成绩实验五牛蛙骨髓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座位号:同组同学日期:年月日备注:【Introduction】(1)简述染色体显色技术:将没有染色的中期染色体经过预处理后,再用不同的方法和染料处理,使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斑带。
每条染色体都可被准确识别和鉴定,甚至染色体结构异常也可被检出。
染色体显色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色带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如G、Q和R带;另一类是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区域显带,如C、T和N带。
染色体显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使每条染色体都可被准确识别和鉴定,甚至出现小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也可被检出。
(2)制备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原理和应用: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
这时染色体收缩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排列、易于计数。
如果在同一时间内获得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标本,就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染色体水平的异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一物种不同技术处理条件下的染色体标本,还可以了解不同技术处理对染色体的影响。
【Materials & methods】实验仪器:复式双筒显微镜(带油镜);Motic数码互动系统;擦镜纸/盖玻片;载玻片/镊子;记号笔;小片滤纸;移液器/吸头;香柏油/二甲苯;搪瓷盘,剪刀,烧杯,小离心管,玻璃注射器;离心机,一次性手套,骨剪(实验班公用),冰箱(0℃)。
实验材料:肉用成体牛蛙(两组1只)。
实验试剂:0.65%生理盐水;甲醇—冰醋酸(3:1)固定液;蒸馏水;自来水;Giemsa染液。
实验操作:1.动物前期处理:牛蛙称重→注射秋水仙素→3.5~4小时后麻醉→取牛蛙→肢解。
2.取骨髓:剪下四肢→剔骨→剪开骨髓腔→生理盐水冲洗→分四个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生理盐水吹打沉淀物→合并于一管。
3.低渗:每管加蒸馏水1 ml→吹打混匀→30度下静置20 min。
4.固定:离心→弃去上清液→加甲醇-冰醋酸固定液l ml→固定15分钟→吹打悬浮→重复上面步骤一次→离心→弃去上清液→吹打悬浮。
1. 了解染色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染色体观察、计数和核型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分析核型,探讨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细胞、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等。
2. 仪器:显微镜、染色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用消毒的牙签刮取人体口腔黏膜细胞,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2. 涂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3.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细胞,然后用流水冲洗。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入Giemsa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流水冲洗。
5. 观察: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
6.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染色体呈带状,有明显的着丝粒和端粒。
染色体分为两类:A类染色体(长染色体),B类染色体(中染色体),C类染色体(短染色体)。
2.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得到每对染色体的数目。
3.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本实验观察到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
1.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的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要适度,以免染色体断裂;染色要均匀,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2. 观察染色体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染色体清晰可见。
同时,要注意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以便进行核型分析。
3.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研究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等遗传现象,为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第三章染色体分析相关的实验目前染色体的研究几乎深入到每个学科的每一个领域,因为染色体是把细胞与分子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故在遗传学研究中或者在医学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及应用。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脆性位点、热点、重排与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丢失,癌基因定位、抑癌基因定位及杂合位点缺失等与染色体相关的理论;另一方面与染色体畸变有关的各类遗传病的研究也使临床上染色体的分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染色体分析相对较简单,细胞通常采用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胎儿采用羊膜液中的羊膜细胞或胎盘绒毛膜细胞。
细胞经过培养,再用植物凝集素(PHA)刺激细胞分化。
当每个染色体都复制成两个染色体单体时,随后加入秋水仙素,在分裂中期阻止细胞有丝分裂。
位于载玻片上的细胞随后被染色,在显微镜下拍照或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
根据染色体形态大小,剪下照片上的染色体,按序分类排贴在纸上,进行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通常通过G显带或Q(荧光)显带染色技术进行,增加其他染色方法可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性。
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DNA探针(含有荧光标记)来定位染色体上特定基因和DNA序列,荧光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鉴别基因结构和寻找染色体缺失,重排及复制。
实验3-1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外周血细胞培养方法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
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二、实验原理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经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可以返幼进行细胞分裂,用秋水仙素积累分裂相,用0.075 mol/L-1KCI进行低渗后,经固定、染色,可见到分散的染色体。
三、实验准备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无菌注射器(1ml、2ml、5m1)、针头、培养瓶、橡皮塞、75%酒精棉球、离心机、定时钟、试管架、量筒、刻度离心管、冰凉玻片,毛细滴管、恒温水浴锅、RPMI1640、小牛血清、肝素、秋水仙素、植物血凝素(PHA)、固定液(甲醇:冰乙酸为3∶1,现用现配)、0.075mol。
观察染色体的实验报告观察染色体的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生物体内承载遗传信息的重要结构,对于理解生物遗传学和进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进一步探究生物遗传的奥秘。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的洋葱根尖、盐水、醋酸、苏木精、碘酒、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实验步骤:a. 将洋葱根尖切成约1cm长的段,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以软化细胞壁。
b. 将软化后的洋葱根尖放入醋酸中浸泡5分钟,以去除细胞内的色素。
c. 将处理后的洋葱根尖切成薄片,放入苏木精中染色5-10分钟。
d. 取出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片,用碘酒漂洗片上的苏木精。
e. 将洋葱根尖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洋葱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
染色体呈现出线状或棒状的形态,长度和粗细各异。
在细胞核内,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的数量不同,通常为2个、4个或更多。
染色体的结构也各不相同,有些呈现出明显的条纹状,而其他则较为均一。
进一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染色体由两个相同的染色体单体组成,它们通过一个称为着丝粒的结构相连。
染色体的两端称为端粒,端粒的作用是保护染色体的稳定性。
在染色体的中央部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称为着丝粒的结构,它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染色体正确分离。
讨论与分析: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生物种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人类的染色体数量为46条,而洋葱的染色体数量为16条。
这种差异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其次,染色体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染色体内含有大量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通过DNA分子编码。
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对于保护遗传信息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染色体的端粒和着丝粒等结构在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保证了遗传物质的准确传递。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洋葱根尖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包含遗传信息的结构,对于了解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对人类染色体进行研究,以探索其结构、功能和变异。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和制备:从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使其增殖到足够数量。
2. 细胞处理:使用高渗溶液进行细胞膜的溶解,使染色体暴露在细胞质中。
3. 染色体制备:将细胞悬液滴于玻璃载玻片上,经过干燥固定后,进行染色体染色。
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拍摄。
5. 染色体分析:通过计数、测量和分类等方法,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描述。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人类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结构,且数量相对稳定。
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色性质以及着丝粒位置等特征,我们将其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按照大小顺序编号,从1号到22号,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常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有所不同。
例如,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而21号染色体则是最小的。
性染色体也有明显的差异,X染色体相对较大,而Y染色体则较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染色体上的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结构,与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有丝分裂过程密切相关。
我们发现,常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粒,而性染色体上只有一个着丝粒。
讨论:染色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探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外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外周血细胞是人体中最容易获取的细胞类型之一,其染色体的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相似。
因此,通过对外周血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以获得对人类染色体的整体了解。
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差异是其功能多样性的体现。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和分布不同,与个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染色体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五: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
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
现分别介绍如下: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
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
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片。
〖用具和药品〗剪刀、直尺、胶水。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是一项关于细胞遗传物质的研究,旨在了解染色体的结构、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
本实验旨在使用不同的实验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以下是实验的详细步骤和结果分析。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从人类或动物细胞中取得细胞样本,并在培养皿中进行初级培养。
2. 细胞收集:将培养皿中的细胞进行收集,并处理成单细胞悬液。
3. 染色体制备:利用适当的方法(例如,封闭空气干燥法或骨架制备法)制备染色体悬液。
4. 韧致染色:使用甲醇-冰醋酸固定法等方法将染色体保存在载玻片上。
5. 染色:使用各种染料(例如,吉姆萃、吉姆萃-安尼林染液等)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6. 显微镜观察:使用适当放大倍率的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结构并进行图像捕捉。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人类细胞样本进行染色体分析。
通过初级培养和细胞收集技术,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单细胞悬液。
随后,我们使用封闭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染色体悬液,并将其进行了甲醇-冰醋酸固定以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接下来,我们使用吉姆萃和吉姆萃-安尼林染液对染色体进行了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图像非常清晰。
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染色体的条带状结构和不同的染色区域。
根据染色体染色的特性,我们能够确定染色体的组成和数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染色体可能存在的异常。
染色体分析的结果对于研究遗传性疾病和遗传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染色体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相关的遗传机制。
此外,染色体分析还可用于法医学领域,例如确定人体交叉亲权和犯罪现场的DNA配对等。
总结:染色体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了解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和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染色区域,我们可以揭示染色体可能存在的异常,并进一步研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
染色体分析技术在医学和法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染色实验报告染色体的染色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携带着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染色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研究人类细胞中染色体的染色情况,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使用了人类细胞的培养物、染色体抗体和荧光显微镜。
2. 细胞制备:将细胞培养物放入离心管中,离心分离细胞。
3. 固定细胞:用乙醇和乙酸固定细胞,以保持染色体的形态。
4. 染色体抗体处理:将染色体抗体加入细胞上,与染色体结合。
5. 荧光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后的细胞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拍摄。
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染色体呈现出明亮的颜色,且形态规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染色体的条带状结构,这是由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均匀所致。
染色体的数量也与正常情况相符,人类细胞中通常有46条染色体。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染色情况。
染色体的条带状结构反映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这对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异常可能会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染色体的研究对于遗传学和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次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只观察了人类细胞中的染色体,对于其他物种的染色体结构和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观察到染色体的具体基因序列和变异情况,这需要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
结论:通过本次染色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染色体的结构和染色情况。
染色体在遗传学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研究基因的表达和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染色体的功能和变异机制,为人类健康和遗传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目的要求】1.掌握小鼠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
2.计数并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基本原理】在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旺盛,因此不需要体外培养就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
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活性,经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处理后,使分裂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低渗处理、固定、滴片、染色等步骤,可制作较好的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标本。
【实验用品】1.器材:解剖刀、剪刀、镊子、注射器、离心机、离心管、恒温水浴箱、冰冷载玻片、酒精灯、大培养皿、显微镜、纱布,标签纸,记号笔等;2.试剂0.1%秋水仙素溶液、Carnoy’s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0.075 mol / L KCI 溶液、Giemsa染液等。
3.材料:65-90天健康小鼠【方法与步骤】1.前处理取材前3~4 h,向腹腔内注射秋水仙素。
注射浓度随动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每克体重注射2~6μg,注射总量不宜超过2 ml(例如一只体重50 g的蟾蜍,若按4μg / g注射,需注射浓度为0.1%的秋水仙素溶液0.2 ml )。
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使分裂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增加中期分裂相的比例。
2.取骨髓细胞处死动物,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冲洗出骨髓细胞,并用注射器筒轻轻吹打,使细胞团块分散,静置片刻、待大组织团块沉淀后,用吸管将骨髓细胞悬浮液移至离心管中,以1000 r / min 离心5~10 min,弃去上清液。
3.低渗根据骨髓细胞液的多少,加0.075 mol / L的KCI液5~6 ml,在37℃水浴箱中或室温下低渗20~30 min。
低渗时间过长,易造成细胞破裂;时间过短,则染色体难以分散。
4.预固定低渗完毕,立即加入1 ml 新配制的预冷C arnoy’s固定液,用吸管将细胞轻轻吹打均匀,进行预固定。
然后以1000 r / min 离心8 min。
5.固定弃去上清液,加5~6 ml Carnoy’s液,轻轻吹打细胞,静置固定2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