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2007讲义20070训诂学课程前言
- 格式:doc
- 大小:759.50 KB
- 文档页数:63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训诂学训诂学导⾔1、⽂字的识读(词义)《左传·宣公⼗五年》:“易⼦⽽⾷,析骸以爨。
”杜预注:“爨,炊也。
”2、句义的疏通孟⼦⽈:“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求诸难。
⼈⼈亲其亲,长其长,⽽天下平。
”赵岐注:“道在近,⽽患⼈求之远也。
事在易,⽽患⼈求之难也。
谓不亲其亲,以事其长,故其事远⽽难也。
”3、思想的阐释《论语》:“⼦⽈:君⼦不器。
”《周易·系辞传》:“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训诂学——解释之学第⼀章:训诂与训诂学的特点,训诂学与古代相关学科的关系,训诂学在当代发展的定位,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第⼆章:训诂学所包括的训诂材料,以及这些材料所显现的体式(宏观的形式)。
第三章——第五章:训诂⽅法,或称之为训诂体例。
(重点)第六章:训诂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七章、第⼋章:训诂专书。
第九章:前⾯⼏章主要介绍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学相关内容,第九章补充说明了中古时期训诂学发展的特点。
(略)第⼗章、⼗⼀章:从史学的⾓度,介绍了训诂学发展的概况及对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训诂学——理论训诂学)第⼀章训诂与训诂学第⼀节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训诂”的定义1、“训”、“诂”两字连⽤最早见于《⽑诗故训传》故训——诂训——训诂郑⽞在《⼗三经注疏·⽑诗正义》“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下注云:“‘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古⼜⾳故。
……诂、故皆是古义,所以两⾏。
”2、历代学者对于“训诂”的解释(1)东汉许慎《说⽂解字》“诂,训故⾔也。
”“训,说教也。
”(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下注“此所以释古今之异⾔,通⽅俗之殊语。
”(3)唐代孔颖达《⽑诗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通之使⼈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诂”和“训”是解释语⾔的两个不同的法则:①“诂”是解释“异⾔”的。
“异⾔”是指对同⼀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有不同的称呼。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郭P9)传统训诂学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古文献的所有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一释词和解句释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语言)也;所以成词者,字(词)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集》卷九)即“凡学始乎离辞,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戴震集》卷一一)其中“离辞”、“辨言”就指解释词义、辨析句意,正是训诂之事。
释词是第一位的,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P195)词是语言中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要素,所以古今语言的发展大多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
要打通古今方域语言的隔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必须以解词为主要任务。
为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弄通句意。
(一)释词A释义第一,释词分为释实词与释虚词。
训诂当揭示词的概括义,具有客观性。
如专著训诂除“杂类”之外,所收所释的全是词。
《尔雅》以释群经中的常用词的常见义为主,《说文》以释文字的本义为主,《方言》以方言与方言、方言与其通语间的词义对译为主,《释名》以追寻事物的命名之由为主。
第二,虽然词义有概括义(贮存义),但有时在使用状态中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当随文释义,这是词在运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正文体例见郭P9-10.《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传注体常常随文释义,如此可将词的临时义解释出来。
如《诗·大雅·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传:“如雨,言多也。
”又“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毛传:“水,喻众也。
”众多是“雨、水”的比喻义。
又如《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
(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通小)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从训诂学史上看,前人对训诂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一一介绍,就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不如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筛选出一种最切要最易为人掌握的说法。
《说文》及段注的注解较为适宜。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必须从语源学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和验证。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有疏通、顺从义。
《尔雅·释诂》:“训,道(導)也。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三字盖“川”的分化字。
《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不流则成灾,故“灾”字籀文作从一阻川,下加火。
故三字中的“川”声兼义。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应作“古亦声”。
(《说文》:“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诂”是“古”字的分化字,即言之古,以别于一般的古。
段注:“故言者,十口所识(记述)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若将上面的释语贯穿起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代语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P6]黄侃《训诂之意义》认为“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在少数人能懂的语言”(陆宗达王宁3页)。
从上述总结来看,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当代标准语,去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中难知难懂的古语和方言”(陆宗达王宁宋永培17页),或“以今释古,以雅释俗”(郭芹纳《训诂学》引言)。
(二)训诂学训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如果将这些零碎的训诂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成为训诂学。
(郭芹纳引言)具体而言,“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转引自郭在贻3页)。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训诂学》教学大纲《训诂学》教学大纲杨凤仙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6目录前言 (798)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798)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798)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798)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799)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799)第二节训诂简史 (799)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800)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800) 二,二者的区别 (800)复习与思考题 (800)拓展书 (800)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1) 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801)一,训诂学性质 (801)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5)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805)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805)复习和思考题 (805)拓展书目 (805)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 (807)第一节主要内容 (807)一,训诂的主要内容 (807)第二节训诂的方式 (807)一,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形训就是以形索义 (807)二,解释概念:形训,声训,义训 (808)三,训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08)拓展书目: (808)第四章古注 (809)第一节古书的注释 (809)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809)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809)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811)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813)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820)思考与复习题 (821)拓展书目 (822)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 (823)第一节《尔雅》 (823)第二节《说文解字》 (824)训诂学797一,《说文》的时代和作者 (824)二,《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824)思考与复习题 (824)拓展书目 (824)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8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06选修课.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课程简介: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语言工具课,是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训诂体式,训诂条例,读注和作注,训诂简史等知识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义,读懂古籍,继承文化遗产;学会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任务是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名词概念,常用术语,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和随文释义的注疏,明确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理解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及其与语言学其他分支的关系,掌握研究训诂学的基本方式,了解常见训诂学著作.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3学时)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3学时)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9学时)第四章古注.(15学时,其中理论9学时,实践即使阅读古书注解原文6学时)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6学时)训诂学799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相关概念,重点是了解训诂的含义;难点是了解训诂学史的相关知识.学时分配:3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一,i[i]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着."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故训,先王之遗典也."训诂是词义解释的学问,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并探讨词汇理论,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第二节训诂简史时有古今,地隔南北,语言文字自然产生变化和差别.时闲的推移,带来名物制度,风俗人情的改革变异,反映在文字记录上,不能不出现时代的隔阂.只要语言有需要解释之处,就会出现训诂.一、先秦的词语解释和为某书作解说的传注,是训诂的萌芽.二、汉代,严格意义的训诂产生.出现了: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第一部方言词典,扬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训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部音训词典,刘熙的《释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方法上,开始出现"义疏",即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训诂专著,有魏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和梁顾野王的《玉篇》.四、唐代出现了为前人的注疏作注解的"正义".著名的有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史记》的张守节《正义》和司马贞《索隐》,《汉书》的颜师古《注》等.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书所作的《疏》,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四书集注》,都很有影响.元明两代,是训诂的衰落时期,元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词的第一部专着.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解成千上万,出现的训诂专书也不胜枚举,如戴震《方言疏证》,刘淇《助字辨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郝懿行《尔雅义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毕沅《释名疏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等.训诂资料汇编《经籍籑诂》(阮元主编)和《康熙字典》也是清代值得一提的成果.近代学者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丰富和发展了训诂的理论方法,使之成为有系统理论,有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0确研究范围和方向的独立学科.在这方面做出成就的有章炳麟和黄侃等.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二,二者的区别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汇学相比有局限性,因为它长期处于经学的附庸状态.训诂学本身侧重语言思想内容(主要是词义)的研究;而现代词汇学则不然,它不仅研究词义而且要研究词的构成方式.复习与思考题1.谈谈训诂的含义2.孔颖达对训诂的理解3.训诂学的趋势如何4.训诂学如何与当代接轨5.阅读王宁〈训诂原理〉,谈谈收获拓展书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20052.《词汇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3.《训诂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4.《古汉语词义答问》,陆宗达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5.《训诂学》(修订本),郭在贻,中华书局,2005训诂学801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学习训诂性质重点: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关系难点:训诂学的前途和出路学时分配:3第一节训诂学性质一,训诂学性质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 词义学.(一)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举凡涉猎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训诂学界投以关注,期待的目光.10余年的训诂学研究,有对前人成果的整理爬梳,有前贤未及的新领域的开辟,也有为传统学术现代化所做的努力. 可以说成绩显著,功不可没.然而对于本学科的性质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研究训诂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少学者也曾粗略地描述过它在科学坐标系上的位置.这些论述散见于训诂学概论一类的著作.本文就常见的有关著述,对训诂学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并加以评说.列举各种说法时以论著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笔者所见,专门探讨训诂学性质的论文仅有1篇,论及训诂学性质的著作有10余种.归纳诸家的论述,大体可得以下几种观点.1.训诂学即语义学|词义学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湖北出版社,1980年,1页)吴孟复《训诂通论》:"训诂学就是研究语义的.""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与语义学相当."(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1页,16页)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它(指训诂学,作者)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汇学.""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页)齐佩róng@①《训诂学概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中华书局,1984年,1页)西学东渐以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猛烈地撞击着自成体系的国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有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学科的地位,价值,力图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一分为三的传统"小学"音韵之学与科学语音学衔接,形体之学同科学汉字学相承,对于训诂学,自然就有人将其和现代语义学认同.这种认同用心之良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无庸讳言,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语义学( scmantics)是西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共同营造出来的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哲学语义学和语言语义学之分.不仅哲学语义学与训诂学大相径庭,就是语言语义学也与训诂学难以相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2(1)研究对象不同"语义学是一门研究意义,特别是语言意义的学科."[①]这就是说,语义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各级语言或言语单位.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或言语单位特别是词和句的意义,重在探明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从而指导人们的言语活动.而训诂学的直接研究对象当是训诂.任何一门人文科学都是先有了某种人类文化现象,然后才有相应的学科出现,而且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必定是那一相应的人文现象.正如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也无疑是训诂.训诂是解释疏通古汉语言语作品,训诂学就是要通过对训诂材料,训诂活动的探讨,把握训诂的实质,揭示训诂规律,总结训诂方法,其目的在于指导古籍的释读.持训诂学即语义学或词义学之说的学者们混淆了训诂与训诂学的畛域,因而将训诂学与语义学等量齐观.训诂是一种活动,将其结果诉讼文字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训诂材料,如随文释义的注疏和《尔雅》等训诂专书.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汉文古籍中的语词,只指出某语词作如何解,而并不追究为什么要作如是解.这与语义学有较多交叉之处.训诂学则是对训诂材料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章太炎的《文始》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某语词为何作如是解的规律,都不同程度地使训诂材料理论化了.人们从中可以领悟到汉文古籍释读的方法. 由此可见,训诂学与语义学对象既异,任务有别.此外,语义学研究的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探究的则是如何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意义.这就又有了历时的差异.(2)涉及范围有异迄至今天的语义学,无论是哪个学派的,研究范围尚未超出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以释词解句为核心内容的训诂,但训诂却不仅仅是释词和解句.训诂资料表明:除释词解句外,训诂尚需辨析古书异例,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谓集大成之作.亦可指明篇旨段意,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即是.也有主要探究出典的,如李善的《文选注》.此外还兼及校勘,王念孙《读书杂志》和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颇多精辟的理校.这些都是汉文古籍释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自然就成为训诂学涉猎的范围.史籍训诂中则更有对史实的考核补订, 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而裴松之注《三国志》,列举魏晋人著作达二百余种,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上述几个方面,是到目前为止的任何一家语义学也未曾涉及的.统览训诂书籍,我们可以发现,除释词解句是训诂家共同关注的核心外,随训诂文本的性质不同,训诂内容亦各有侧重.经籍训诂多兼阐发义理,名籍训诂多并考订史实. 训诂学与语义学研究对象有别,涉及范围既异,则不能认为是同质的学科.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语义学研究成果如义素分析,语义场理论等作为训诂学"他山之石"而被吸收借鉴.(二)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陆宗达《训诂简论》:"训诂学曾经一度是文献语言学的总称,……训诂学绝不简单地等于语义学,它其实包括了古代汉语研究的各方面的内容."(北京出版社,1980年,168页)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以为核心,但并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载《文史哲》1982年3期)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 philology)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20页)许嘉璐《训诂学的性质及其它》:"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所研究的是自尔以前的训诂实践和古人对这种实践所做的并不系统完整的论述.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的,综合的,总结式的学科.""如果一定要跟西方语言学中的学科比附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训诂训诂学803学近于语文学加语用学,却离词义学更远."(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增刊·古汉语专辑)许威汉《训诂学导论》:"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它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由此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训诂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参照白兆麟的一些见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3页)按,白兆麟的见解可参见其《简明训诂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以上诸家在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或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他们都敏锐地指出了训诂学非语义学或词义学,同时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其综合性.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然而这种貌似稳妥的界说其实并没有揭示出训诂学的性质,而是仅仅明确地指出了其属概念,并且说明了训诂学与诸多学科的联系.训诂学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未高度地概括出来.既使是以语言学或语文学为其属概念,其可商榷之处亦颇多.(1)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和语文学(philolgy)均系舶来品,并非传统国学里固有的学科名称.将土生土长的训诂学硬放在西洋学术语言学或语文学的框架里,找它的位置,自然难免乖舛之处,因为这是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学术之树,大体比照还可以,具体对应却很难.界定某一学科的性质,关键在于找出其种差.这就是说必须是精细的,周密的,大体比照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单凭后人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来界定训诂学的性质,说它属于语言学或语文学均无不可,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训诂即顺释古代的书面语言.但是在训诂活动方兴未久时,顺释疏通的就不止是古语古言了.只要我们能尊重训诂事实,对逸出训诂二字的涵义所圈定范围的归纳篇旨段意,审核异文,分析构字理据,校勘古籍讹误,考订史实真伪等不要视而不见,就不得不承认这些均非现代语言学或传统语文学所能涵盖的内容.[②]清儒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完全是阐发哲学思想的,与语言学或语文学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是训诂书籍.这足以说明把训诂学放到语言学或语文学里是不合适的,犹如拿着柳树的枝在场树的干上寻觅它固有的位置.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传统国学与现代科学嫁接,更不反对训诂学吸收现代语言学或别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训诂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开放型的综合学科,只要是对汉文古籍释读有用的学术,理所应当为训诂学所容纳吸收.(2)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训诂学里的非语言因素,如前所述,自然不能以语文学来范围,因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语用学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是30年代末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从此,语用学便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其主要对象是句子, 研究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用义.我们只能说语用学与随文释义的训诂在某些方面确有共同的旨趣,而且其研究成果如前提理论,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等可以,也应当为训诂学所吸收.但训诂学并不能与语文学加语用学契合无间.因此,许嘉璐先生虽然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个勉强的比附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够允惬的.古汉语书面语言确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训诂学的研究内容却不止古汉语书面语言,而且不是其直接对象.其直接对象是训诂.因为训诂是对文本的解释,训诂学是研究如何解释文本的.文本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文字,解释当然要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但仅仅就语言文字论语言文字,对于一些比较专门的文本则难免捉襟见肘.如解经必有古代哲学知识,释史必有史学功底,解释有关于天文历法的文本,则不可没有天文历法知识.说训诂学不是语言学或语文学,并没有使训诂学降格贬值,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在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4一领域的特征.当然我们也不想妄自尊大,无端地抬高其地位.只是想实事求是地认识把握其特质, 以期扬长避短,进而取长补短,使传统学术现代化.(三)训诂学即阐释学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一评:中的训诂学思想》:"张世禄明确指出,中国训诂学的性质,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中国训诂学并非纯粹的字义理论,而是大部分偏于实用的研究,是读者识字或辨认词语的一种工具之学.它与语义学是异质的."(载《读书》1988年2期)笔者手头没有张世禄先生的原著,凭申小龙博士的书评看,张先生对训诂学性质的界定确实别出心裁.这是他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中浸润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独特领悟.虽然训诂学尚不能与西方阐释学相提并论,但毕竟为我们科学地把握训诂学的性质拓宽了思路.阐释学(hermeneutics)又名解释学,诠释学或释义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④]"在当代社会,释义学主要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艺术和语言哲学,文化哲学及文艺批评理论出现的."[⑤]它是哲学,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把训诂学视为阐释学,其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训诂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古代文本的.然而中国的训诂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具备哲学和一般方法论的形态,所以不如换一个说法更为妥贴.训诂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树上枝桠,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特证,而西方科学虽然呈渐趋综合之势,但现有的学科绝大多数还是科学分工日益精细的产物.将两种文化背景迥异,思维走向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中的某些学科做简单的比照,势必出现方枘圆凿的情形.(四)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页)洪诚《训诂学》: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页)郭在贻《训诂学》:"质言之,训诂只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训诂学则提高为理性的,综合整理的,它能使许多零碎的训诂知识带上条理性和系统性."接着引黄侃,齐佩róng@①说以证之,然后在系统性之外,又提出了独创性和实用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3—4页)上引诸说除黄侃说的笼统,郭在贻说的含糊外,洪诚说的最为明白剀切.他先从训诂说起,自然地引出训诂学是研究如何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解释语言的结论. 这一结论近是.训诂的本质是对文本的解释,这就决定了训诂学只能是研究如何解释文本.只是将解释的范围限定为语言,则又拘泥于训诂二字的含义了.如果无视在训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训诂资料中的非语言因素,强以训诂二字的涵义来范围训诂学,则不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一门学科的名称在当初大约是可以顾名思义的,但其后来的发展情况是谁也始料不及的.那么后人在界定某一学科的性质时则只能根据这一学科后来的实际情况判别,否则便是不尊重客观事实.我们认为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举凡汉文古籍释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训诂学无法回避的.清代著名训诂大师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可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这是说释读汉。
《訓詁學》課程前言一、教材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
定價:20元。
可往萬聖書園等處購買。
購得教材後請預習第一、二章。
該書目錄:第一章訓詁和訓詁學一什麼是訓詁二什麼是訓詁學第二章訓詁學的內容一釋詞和解句二辨析古書異例(一)倒文(二)省文(三)複文(四)變文第三章訓詁學的作用一指導語文教學(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二)在遇到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裁斷,以決定取捨,避免盲從(三)在遇到課本或選本中當注而未注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獨立的研究,從而求得正確的答案,以彌補課本或選本在注釋方面的不足(四)課本或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錯誤,並加以匡正(五)訓詁學能夠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三指導辭書編纂第四章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一訓詁的條例二訓詁的方式三訓詁的術語第五章訓詁的方法一據古訓二破假借三辨字形四考異文五通語法六審文例七因聲求羲八探求語源第六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第七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第八章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第九章訓詁學的新領域第十章訓詁源流述略附錄一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附錄二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後記《訓詁學》整理後記二、網絡/電子文獻介紹(一)四庫全書、四部叢刊/database/ebook.html按照說明下載、安裝軟件。
有可编辑的文字版和图像版。
遇到不能顯示的生僻字,可打開圖像版觀看(並可剪貼圖片)。
拷貝時,《四庫全書》中的雙行小字全部附于正文之後,須對照原文復原,不太方便;《四部叢刊》中的雙行小字則以括弧形式附于相應的正文之後,十分便利。
(二)二十五史http://202.114.65.40/net25/全文檢索、部分拷貝。
(校圖書館也有網絡版二十五史,但只可作觀覽之用,不能拷貝。
)(三)說文解字/xiaozhuan/shuowen/檢索條件全文檢索高級檢索我要浏览[説明]:1.請安裝Unicode Ext-B字體,如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Msoffice xp以上版本有带,下載地址),否則GBK以外的字無法顯示。
2.IE瀏覽器對unicode(UTF-8)支持較差,有少量缺字,但把缺字複製到word或記事本中即能显示。
請安裝支持顯示Ext-B的補丁,下載地址;或者使用Mozilla Firefox瀏覽器,下載地址。
3.GBK以外的生僻字可用Babelpad(統一碼編輯器)輸入,下載地址。
檢索條件框內須輸入繁體字。
也可輸入拼音(聲調為1,2,3,4)。
(四)龍語瀚堂典籍數據庫/(五)中古音查詢/tdfweb/midage.aspx(六)《十三經注疏》電子本(七)生僻字輸入軟件:國學字簞三、關於簡繁字本課程的課件、板書、練習均使用繁體字。
(原用簡體字寫成的文章則保存原樣。
)此非一味好古,而是因為,在古漢語的領域(別的場合另論),尤其是小學領域,簡體字,特別是那些由同音歸併法或借用古字造成的簡體字,不光不能帶來簡便,反而會徒滋紛擾。
而況古漢語的課,最終總得讓學生去接觸原典,即接觸繁體豎排乃至線裝書那樣的東西,我们總不能永遠依靠簡體字做拐杖。
歷次作業反映出,有些同學對繁體字還很隔膜。
比如,最簡單的“子曰詩云”寫作“雲”,“夏后氏”寫作“夏後氏”,“范仲淹”成了“範仲淹”,“咸有一德”成了“鹹有一德”,“占卜”變成“占蔔”,“武姜”變成“武薑”,等等,不一而足。
雖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會略有些改觀,但直到期末,類似問題總會出現。
這算是“淺”層次方面的問題。
下面則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在較“深”層次上,簡體字對理解和表達古典文獻造成的干擾。
(只針對古漢語方面而論。
這裏並沒有對簡體字一概反對的意思。
)“儿”,現為“兒”字的簡體字。
此字原本是“人”字的古文奇字。
《説文》裏,“儿”是個專門的部首。
《説文》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
象形。
孔子曰:‘儿在下,故詰詘。
’(段注:詰詘猶今云屈曲也。
)”(如鄰切。
)同部:“兒,孺子也。
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
”(汝移切。
)有的同學在做作業涉及到《說文解字》時,往往誤把儿字做“兒”字看,某字从儿,可能會誤以為是从兒。
《説文》从部:“幷,相從也。
从从幵(jiān)聲。
一曰从持二爲幷。
”(府盈切。
)(段注改“相從”为“相从”,注曰:“从,舊作從。
今正。
”)有個同學的作業引作:“從從幵聲”。
又,《説文》目部:“眔(dà),目相及也。
从目,从隶省。
”也是這個同學的作業,引作:“從目,從隸省”。
(“隶”音dài,《説文》隶部:“隶,及也。
从又㞑省。
又,持㞑者从後及之也。
徒耐切。
”這就是後世“逮捕”的“逮”。
段注:“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
逮專行而隶廢矣。
”隸音 lì,《説文》隶部:“附箸也。
从隶柰聲。
郞計切。
”這是簡體字“奴隶”的“隶”。
)《通俗文辑校》(繁体字排印)第109條:“不長曰么,細小曰麼。
”这里的“么”是“幺”的俗字(異體字),“麼”則是“什么”的“么”的繁体字,無須多說。
在這本書裏,二字分得非常清楚。
但在同一作者的另一篇論文《<文選>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評述》(簡體字排印)裏,有這麼一段文字:班彪《王命论》:“又况么么不及数子,而欲闇干天位者乎?”李注:“《鹖冠子》曰:‘无道之君,任用么么,动则烦浊。
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
’《通俗文》曰:‘不长曰么,细小曰么(,莫可切。
)’”(“莫可切”三字是我根據《文選》李善注補的。
)這一來可就讓讀者費勁了。
不長曰么,細小也曰么。
二者的分別在哪兒呢?“莫可切”,到底是切哪一個字呢?注中的“么么”,排列起來,便有四種可能:幺幺幺麼麼麼麼幺你能弄清究竟是哪一對嗎?(作者另一篇論文中的“乾嘉”變成了“干嘉”。
)又如,有本用簡體字排印的訓詁學教材裏面引用了這麼一句話:4)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接著說:例4)“从”,杜预注“随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随自及也’,殊为不词。
从,疑当作‘徒’……”這裏由於使用簡體的“从”字,讀者無法看出王引之何以疑“从”作“徒”。
另有一本也是用簡體字排印的訓詁學教材裏面有這麼一句話:“鱼”用作“苏”声符,“苏”与“吾”音近无疑。
“魚”怎麼能作“蘇”的聲符呢?一個不懂繁體的讀者對於這句話會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懂得繁體而不識簡體的讀者同樣也會不明所以。
可見,只有一個既懂繁體又懂簡體的人,才看得懂這句話。
但這樣的讀者估計更願意看到繁體(至少免去了在腦子裏把字體轉來轉去的麻煩)。
又如:后之言後也。
这本是一種聲訓方法。
若寫成簡體字“后之言后也”,則不知所云。
在分析漢字的結構時,簡體字本必然會給讀者帶來許多類似的困惑。
例子可以舉出一大堆來。
比如《説文》:“從,隨行也。
从辵从,从亦聲。
”假若写成:“从,随行也。
从辵从,从亦声。
”就會讓人莫名其妙。
經典注疏裏面離不了反切注音。
反切裏面的“于X 切”和“於X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反切。
而簡體字本往往一概搞成“于X切”。
凡遇到這種反切,就不可輕易引用。
要弄清它到底是哪個,就不得不去查閱繁體原籍。
這反而給讀者增添麻煩。
古書,最好是原來是什麼樣,就讓它是什麼樣。
包括那些異體字。
例如,《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論語注疏.里仁第四》對“無適也”出校:《釋文》出“適”字,云:“鄭本作敵。
”《九經古義》云:“古‘敵’字皆作‘適’。
《禮記.雜記》云:‘赴於適者。
’鄭注云:‘適讀為匹敵之敵。
’《史記.范睢傳》:‘攷適伐國。
’《田單傳》:‘適人開戶。
’《李斯傳》:‘羣臣百官皆畔,不適。
’徐廣皆音征敵之敵。
《荀卿子.君子篇》云:‘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告無適也。
’注讀為敵。
”《校勘記》所引“攷適”,意思不好索解。
那麼檢閱《九經古義》卷十六,發現“攷適”原作“攻適”。
顯然,《校勘記》是字形相近,以致把“攻”誤植為“攷”。
(中華書局本《史記》(以金陵局本為底本)則作“政適”。
“攻”、“政”皆可通。
但似以“政”為長。
)可是,《十三經注疏》簡體字本引這條校勘記:……《史记.范睢传》:‘考適伐国。
’……《日知錄》卷三十二簡體本你能读懂下面这段文章的意思吗?《日知錄》卷三十二簡體本奸《广韵》:“奸,古颜切。
私也,诈也。
亦作奸。
”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
”曰:“子父不奸之谓礼。
”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
《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
”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
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
”《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
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ㄞ”,“台”之为“台”,皆借用之字。
姦廣韻姦古顔切私也詐也亦作姧今本誤姧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傳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姦終之曰子父不奸之謂禮一傳之中二字各出而義不同釋名姦奸也言奸正法也以奸釋姦其為兩字審矣又奸字亦可訓為干禄之干漢書荆燕呉傳齊人田生以畫奸澤史記作干然則奸但與干通用而不可以為姦也後人於案牘文移中以姦字畫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為煩衝之為冲驛之為馹臺之為台皆借用之字我們在書寫、還原繁體字時,要注意因簡化字的同音歸併所造成的混淆:五斗米鬥爭子曰詩云雲彩皇后前後里党/里程裏外占卜蘿蔔山谷稻穀發生頭髮歷史日曆/萬曆皇帝曲折酒麴胡說鬍子松樹疏鬆面容刀削麺范仲淹模範叶韻樹葉御旨抵禦征伐特徵林沖要衝蘇軾甦醒岳飛嶽麓只(祗/祇)有一隻姜太公生薑咸來問訊酸鹹苦辣鐘錶表裏時鐘一見鍾情/鍾靈毓秀/酒鍾/錢鍾書异yi4《尚書.堯典》:岳曰:“异哉!試可乃已。
”(僞孔傳:异,已也。
已,退也。
言餘人盡已,唯鯀可試,無成乃退。
)這個“异”字不是“異”的簡體字。
鉆qian2《國語.魯語》:刑五而已,無有隱者。
大刑用甲兵,次刑斧鉞,中刑刀鋸,其次鉆筰zuo2(竹索),薄刑鞭撲,以威民。
古時“鉆”、“鑽”是兩個字。
“鉆”即鉗,可作刑具。
“鑽”是穿孔。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自往者大獄已來,掠考多酷,鉆qian2鑽zuan4之屬,慘苦無極。
(李賢注:鉆音其廉反。
《說文》曰:“鉆,銸zhe2也。
”) 有些罕用古字被借用爲現代簡化字:宁zhu4(1)門與屏之間曰宁。
天子在此接受諸侯朝見。
《禮記.曲禮下》:“天子當宁而立。
”後因稱皇帝爲當宁。
(2)“貯”之古字。
俗作佇。
(《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釋詁》:“寧,靜也。
”)(3)“寧”的簡化字。
厂《說文》:“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厓,原(象水從石下出流,水之起源),厲(磨刀石),壓(傾覆),厥(石塊,發射石塊)……(1) hǎn 山岩。
yán 同“䉷”(《說文解字注·第五卷·竹部》:“䉷,隿y ì射者所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