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工艺的设计创意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色金属王国、动植物王国。
不同的民族造就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土陶、石器、布艺、金属等。
如:蜡染和扎染、木雕工艺品、云南围棋、路南挑花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游客如果要买,可到工艺美术店和各大商场去,此外翠湖南路有若干店铺专营这类商品。
蜡染是流行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手工染印工艺品,蜡染面料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图案独特新颖,古朴大方。
>>木雕工艺品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动物、人像其他工艺品,古朴而别致,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东西。
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购一点带回去,作为室内装饰品,它们的特色应该是很足的,较为集中的木雕工艺品销售点一是花鸟市场,二是翠湖南路的众多工艺品店。
>>锡器用锡精制成的各种工艺品也是很不错的,特别是锡制的酒具、茶具,以及锡画等,外观精美,明亮如镜,集实用与装饰为一身。
在市内各大商场和工艺美术店均有卖。
>>斑铜是用铜和其他金属混在一起经处理而出现“有斑之铜”,用斑铜制成的工芤品西朴浑夺取,极富特色。
斑铜工艺品是昆明享有盛名的特色商品之一,其中变形处理后的牛虎铜案、孔雀、虎斗象等更属其代表之作。
在大商场和工艺美术店有售。
>>云南围棋俗称云子,为明清贡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国内外公认的围棋精品,特点是白子略微带翠绿,黑子其实为深墨绿,韧性好,不感舒适,知名产品有“云子”和“永昌”两种品牌。
要买云南围棋可到各大商场和工艺美术店。
>>路南挑花路南挑花是聚居路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传统工艺,历史悠久。
挑花是刺绣的一种,以挑花装饰挎包、衣物、头巾等是大理白族和路南撒尼人的服饰特色,它具有民间产品的夸张的色彩美。
作者简介:李蕊/1987年生/女/云南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云南瓦猫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李蕊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摘 要:云南民间瓦猫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带有云南当地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充满了宗教神秘色彩,是云南独有的镇宅物之一。
随着近年来云南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瓦猫元素逐渐跃然于各式各样的设计载体之上。
本文将对云南瓦猫文化的艺术独特性及其设计运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瓦猫形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存在形式,思辨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探寻当代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族瓦猫元素;现代设计;传承与融合1 瓦猫的元素特征瓦猫,是云南白族的瑞兽图腾,素胎灰陶。
以虎之形,而成于猫。
蹲守屋脊、房门、照壁之处,昂首翘尾,镇猛兽邪祟,守护着族人的吉祥。
瓦猫在云南传统镇兽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存在,根据地域的不同,各地艺人对其造型也有显著相异的创作特点。
云南瓦猫从地域上大致可分为大理鹤庆瓦猫、曲靖瓦猫、昆明瓦猫、玉溪文山一代瓦猫等几个主要分支。
1.1大理鹤庆瓦猫大理鹤庆瓦猫造型夸张,面目棱角分明,融入了当地特有的南诏文化、以盖门楼为重的建筑特点以及特有的本主图腾崇拜,文化内涵丰富。
瓦猫制作工艺在鹤庆带带相传,且不断得以发展和创新。
1.2昆明瓦猫昆明瓦猫以呈贡和盘龙区的龙泉瓦猫造型最具代表性。
呈贡瓦猫造型灵动,颇具趣味性,形态逼真。
龙泉瓦猫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大脑袋和筒状的身子,其造型简洁天真、憨态可掬。
1.3曲靖瓦猫曲靖瓦猫面部特征明显,双耳上翘,眼皮突起,眼眶深邃,两颊胡须如尖刺;身体直立呈筒状,侧面似昆虫,尾部着底瓦,双爪扶于立起的牌子之上,既形象生动又不失威严。
1.4玉溪、文山一带瓦猫两个地区的瓦猫相似程度较高,头顶有“王”字,头部呈倒三角状与身体相连,耳朵直立,眼睛圆睁,眼珠点黑釉,口大张,上下牙齿各四颗,舌向外伸,脖子系有铜铃,身体圆润丰满,身上有鱼鳞纹样装饰,前腿合并,后腿前后分开,直立于三层圆形土坯底座上,胸前刻有八卦纹路。
形式与创新---------云南瓦猫结构特征与形式研究摘要:瓦猫,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置于屋脊正中央的瓦制饰物。
瓦猫夸张的造型,加大的嘴唇,怪异的形状,都蕴含云南当地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造型特征。
在当代创作云南瓦猫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品、平面设计中。
本文通过对瓦猫结构特征和设计形式探究,对瓦猫在近代社会中映射进行探讨。
关键词: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引言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云南瓦猫的元素,既能在了解图案的含义的基础上,又能达到“形”,又能延“意”,传“神”,又能把云南瓦猫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元素符号,运用云南瓦猫作为传统的艺术符号,把云南瓦猫的艺术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给现代设计增添了一种新的生机,把现代设计与云南瓦的元素相融合,既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传承传统艺术的方法。
一、云南瓦猫概述瓦猫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名字,昆明人管它叫做“瓦猫”,大姚是楚雄州的一种,姚安是镇山虎、辟脊虎,而贡马金堡的人则把它叫做“石猫猫”。
因为昆明一带有瓦猫的称谓,所以大家习惯性地把云南平房里的东西统称为瓦猫。
1.1.瓦猫的造型特点瓦猫是三维立体存在的,它包含了陶艺、雕塑、建筑三方面的特点,其自身独特造型极具有当地地域性。
它既不像猫,也像虎,不像猪,也不像狗,因此被称为四不像,其原型是老虎的化身。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捏制瓦猫的手工艺人做的每只瓦猫都不会完全一模一样。
瓦猫的创作手法十分原始,造型本身没有把重点放在写实性和装饰性上,而是注重了造型形态上的张力表现。
楚雄瓦猫与一般人所见的瓦猫很不一样,更像是一只小狗和一只耗子。
它与鹤庆瓦猫不同,是实心的,而且制作手法比较稚嫩,给人淳厚质朴的印象,透露着一股童稚之气。
楚雄瓦猫的造型比较随便,有蹲、卧、伏、站等多种风格,还有一些是用瓦片做基座。
楚雄瓦猫与云南其它地方的瓦猫相比,缺乏威严,更多的是一种家畜。
云南各地区瓦猫工匠不同的文化、生活习俗,造就了这些瓦猫形态各异的造型风格。
云南各族的工匠在制作瓦猫之初,带有祈福纳吉、镇宅驱邪的期盼,然而,在创作过程中,民族的集体审美意识被整合,使瓦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云南瓦猫为造型的的旅游纪念品创新性思考作者:龚智超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3期摘要:瓦猫作为云南省特有的文化产物,正面处于从建筑构件转变为商品的阶段,如何在其造型和装饰上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并能都延续其镇宅辟邪的功能,能为家居空间带来一丝点缀,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瓦猫;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一、云南瓦猫的前生今世瓦猫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屋脊装饰艺术,陶土捏制,入窑烧制后安置在当地民居的正脊、照壁、门头之上,有着“镇宅辟邪,吃铁屙金”的吉祥寓意。
瓦猫的造型寓意于虎,成型于猫,最初由当地窑工工闲时根据自身对虎的印象捏制,所以瓦猫的造型多样,存在地域差异。
随着滇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工艺的变迁,现如今瓦猫已从屋脊上“走”了下来,从建筑构件转变为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商品。
云南大理鹤庆是目前瓦猫制作、使用最为集中的地区。
瓦猫作为当地集体文化意识的产物,正面临着手工艺人经济体系转型、文化内涵流失和传承保护的问题。
本人在研一和研二期间都对该地区进行过实地调研,被这种古拙的造型艺术深深吸引,感叹其日渐式微时,希望通过在瓦猫造型与功能上进行创新与实践,使得这朵古南诏国的艺术奇葩得以保护和发扬。
明嘉庆年间朝廷勒令修建鹤庆府城,大兴土木的同时,当地的砖瓦窑业也得到发展,瓦猫也由此时从窑工手里逐渐诞生。
上个世纪60年代,瓦猫作为云南地区“破四旧”的重点对象,一度被禁止制作。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城乡道路的统筹深化,使得瓦猫作为工艺品的角色被放大,瓦猫艺人也从窑工和当地农民中分离出来,独门独院开始专门从事瓦猫制作。
但由于量产的需求,瓦猫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语境逐渐被忽视,这种功能与形式的转变,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流失的预警。
自十九大以来,弘扬中华本土文化,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
瓦猫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也面临着工艺传承的问题,“传内不传外”的观念在瓦猫艺人之间潜移默化的存在着。
探析云南民间木刻版画“甲马”的源流及其艺术风格摘要:云南纸马又称“甲马”或“甲马纸”,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
但据所调查的云南其它地区,如滇南、滇中、滇东北,甚至已近滇西的楚雄却都各有别称,相比之下,总体上都称称其为”纸马”。
关键词:甲马;源流;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70-02“甲马,纸马,不可混称”。
楚雄某地农村的一位“乡通”(即巫师)这样跟笔者解释。
据当时调查记录,那儿流行的纸马为六种一套,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称作“叫魂马”;而称作“甲马”约有二种;“顺甲马”和“倒甲马”。
即:画面所绘的人在马之后者称“顺甲马”,其作用是“迎神”;马在人之后者则称“倒甲马”。
用时,还必须同时将五张顺甲马来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倒甲马”厉害无比,专用于驱鬼除祟。
另一位“乡通”道:“甲马”是指专用于“追魂捉命”的“纸符”,其余都称“纸马”。
可见,纸马应与甲马有所区别。
昆明郊区农村则将印有“甲马”宇样的称作“封门纸”,其它的各有各的称呼,“天地纸”、“月神纸”,“财神纸”,等等,无统称。
红河一带你“纸马”或“利市纸”,“领魂纸”,有36张一套,其中不包含印有“甲马”字样的纸马,互不重复。
其它的则各有称呼,诸如“关圣纸”,“喜神纸”等等。
大理某些地方以前制作这类行当的“行话”称纸马是“纸马板板”,而不称“甲马”。
滇东北七月十五日祭祖烧的纸称“纸马”。
《水浒》第三十九回中描写神行太保戴宗在脚上绑的“甲马”,用完之后将数陌金纸烧送,这无疑是纸马中用于施行这种法术的专门纸符。
《水游》并未指明宋代时此类纸符的统称。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凡书“甲马”字样的纸符,都必有马的形象,其中有喻其快的意思。
熟悉纸马的人都知道,纸马在应用时,针对性较强,某种纸马在什么情况下烧送,有一定的规矩。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特别是其山墙立面构造,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名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与魅力。
一、飞檐飞檐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一般以木材或石材为材料,用来支撑屋檐,并且在设计上常常呈现出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飞檐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弧形,有的呈直线,还有的呈斜线,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头墙马头墙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一种特色装饰。
它一般位于房屋的正中心,以石材或砖块砌筑而成,形状酷似马的头部,因而得名。
马头墙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与昌盛,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习俗。
三、斗拱斗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支撑屋檐和加固建筑结构。
斗拱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斗拱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传统建筑的一大亮点。
四、廊柱廊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常常做成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廊柱的形状和样式各异,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多边形,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檐角檐角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重要装饰元素。
它一般以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点缀屋檐和增加建筑的美感。
檐角的设计多样,有的呈动物形状,有的呈花草图案,还有的呈人物造型,每种造型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云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镂窗镂窗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代表性装饰元素。
浅谈在艺术设计中使用云南民间工艺艺术摘要: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形态的民间工艺,历史上有着丰厚的成果与广泛的文化覆盖面。
本文从艺术的分类着手,以云南民间工艺中的吞口、瓦猫为例对云南民间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民族工艺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75-01一、前言我国的民间工艺,品类繁多,而且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在设计中,如果能够可以很好的借鉴这些工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指导设计,另一方面能很好的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特色。
同时,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大有裨益。
民间工艺是造型艺术。
不论任何一种工艺品种,任何一套工艺技法,首先考虑造型的设计问题。
没有一个完美的造型设计方案.再高的技法也无处实施,工艺品也不可能产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种民族。
其中,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民族种类就达26种之多。
云南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沉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就是这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一朵奇葩。
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灿烂耀眼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自然、气候等方面条件,使劳动工具实用而又美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获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而不断摸索和创作出来的一门艺术。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美学与生活的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
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人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二、云南民间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造型震惊中外艺术界。
理论家们或称其造型奇特、古朴稚拙或赞其造型质朴、浑厚大方。
现代更有人用新的名词术语说其造型是我们中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现代艺术等等。
说它古朴也好,现代也罢,我国民间的造型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面貌与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也确实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创作规律。
它们都是作者主观精神的显化,是为“意”造象,是属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体系”,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情感意愿、理想追求去立象造型。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品制作技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工艺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就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种类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对创意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创意设计对于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出结论。
1.2 研究意义根据大纲指定的内容,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促进和保护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工艺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
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设计可以赋予工艺品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提高产品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研究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方法来探讨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和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解云南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品生产技艺,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傣族文创产品案例解析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经济门类迅速发展,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呈井喷之势。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的“爆款”文创雪糕、蓝花楹丝巾、瓦猫茶罐等一批有情怀又接地气的文创产品赢得了消费者一众拥趸。
但“出圈”不为一时之“红”,更为了传承文化、创新内容、对接市场。
文创企业纷纷为产品“加料”,让“老物件”衍生出新产品,也让新故事融入传统文化。
好故事代代传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里,摆放着一台抓娃娃机式的雪糕柜,观众扫码支付后,可以自助操作抓取雪糕,这一创意吸引了许多观众购买体验。
雪糕柜内,还放置着今年7月云南省博物馆刚推出的一款巧克力味的“手雷雪糕”,该雪糕的造型原型是1935年召开扎西会议时红军留下的手榴弹,这款以“忆苦思甜”为主题的雪糕是云南省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设计的。
今年,围绕红色文化,博物馆还推出了“指路明灯”系列饰品等文创产品。
云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蔡雪介绍,云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目前已有1500余种,涵盖文具、图书、服饰、首饰、家具等。
“文创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文化加创意,再加上爱。
”当谈到她心中的博物馆文创,蔡雪这样说。
她认为,博物馆文创不仅需要有吸引人的颜值和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独特的文化载体。
蔡雪解释,云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该馆馆藏文物为“灵魂”,独一无二的文物元素和本土文化内涵,使它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设计开发人员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热爱和创新开发的“脑洞”投入其中,结合对市场的调研与考量,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出不同的产品,使每一款都有着各自的“粉丝”。
蔡雪认为,文创产品可以实现历史与当下生活的连接,激发大众对文化历史的兴趣,增进大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都正在文创上发力,蔡雪认为,他们的经验对云南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中,如何跨界特别值得研究。
时代在变化,博物馆文创在随着时代变化的同时,其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历史的目的是不变的。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南,一个富有文化底蕴与地理特色的地区,因其多样的气候与历史变迁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
这些民间工艺以其精巧、实用、质朴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留存并传承下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现象。
本文将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分类,并对其初步研究进行探讨。
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根据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纺织与刺绣类:云南的纺织与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图案。
如彝族的刺绣工艺,图案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傣族的筒裙制作,以精细的织造技艺和独特的布料处理方式著称。
2. 陶瓷与金属工艺类:云南的陶瓷和金属工艺以独特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著称。
如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设计受到人们的喜爱;金属工艺则以银器、铜器等制品为主,工艺精细,造型独特。
3. 木雕与竹编类:云南的木雕和竹编工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木雕作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竹编作品则以质朴、实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4. 纸扎与剪纸类:纸扎和剪纸是云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扎作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剪纸作品则以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三、初步研究1. 工艺特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
这些工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2. 传承与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老一辈艺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这些工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文化价值: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等文化信息,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摘要: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
它工艺独特, 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论述了乌铜走银的工艺技术方面和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对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所面对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乌铜走银民间工艺云南乌铜器乌铜走银也是云南的一种著名工艺品, 约创始于清雍正年间, 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所创制, 至今已有约200 年的历史。
一、乌铜走银简介云南很早就出现以金和铜化合而成的“乌铜器”。
如清代《云南风土记》中有大理出产“乌铜”的记载。
民国时期, 对乌铜走银的记载较多。
如民国《石屏县志》卷十六说“乌铜是以金及铜化合成器, 淡红色, 岳家湾产者最佳。
按乌铜器始惟岳姓能制, 今时能者日众,省市肆盛行, 工厂中有聘作教师者。
”这里提到乌铜是铜和金的合金, 即民间所谓乌金, 其表面墨黑细润, 价格不菲。
《续修昆明县志》卷五中有“其造墨匣及小件炉瓶, 质如古铜, 而花纹字画以银片嵌入者, 则为乌铜器, 且又有乌铜走银器之称。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二记载了乌铜走银器的工艺:“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 如墨盒、花瓶等, 錾刻花纹或篆隶正书于上, 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 熔之, 磨平, 用手汗浸渍之, 即成乌铜走银器, 形式古雅, 远近购者珍之。
”二、研究现状(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对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目前知道的仅限于对其成分的物理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云南省。
在《新篆云南通志》、《云南风土记》、《昆明县志》等历史文献和《石屏县志》、《石屏年鉴》等地方文献中均可找到对乌铜走银(金)工艺的记载,随着人们对乌铜走银(金)工艺关注的加深,关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局部研究局部研究是把乌铜走银(金)工艺中某一部分特点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例如许昆的偏重于材料研究的硕士论文《云南古代乌铜研究》、许昆,文飞,贾朝光,卢邦洪,朱绍武,陈南光的《云南古代乌铜成份和性能的研究》、许昆,文飞,张增祺的《云南古代乌铜成分和表面分析》;狄思思、旃立兴的《乌铜走银现状分析研究》和余小舵的《乌铜走银农村有人——云南晋宁民间艺人袁昆林的困惑》则偏重于对乌铜走银现状的分析;王锐的《传统民族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探讨了乌铜走银对于传统图案的应用;华觉明的《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重点在于对乌铜走银(金)的保护和振兴;以上论文对乌铜走银(金)的某个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丰富了云南特色工艺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