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歧义例说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0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歧义”病句归因例说推荐“歧义”病句归因例说乔明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6期一、结构不同引歧义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有的词组存在的结构方式不同,当然表达的意义也就不同,从而使整个句子产生歧义。
例1:我要学习文件,请作好准备。
(1994年上海高考题)例2: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2003年全国高考题)例1中的“学习文件”可以是动宾结构,表示一种行为;也可以是偏正结构,表示一种物品。
例2中的“禁止取缔”可以表动宾关系,即“禁止做某事”;也可以表并列关系,即“禁止和取缔某事”。
二、停顿不同引歧义标点的位置不同或停顿不同都会使语言产生歧义。
例3: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1994年全国高考题)例4:这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04年全国高考题)例3中“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有两种理解,即“本月15日,前去汇报”或“本月15日前,去汇报”。
例4中的“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也是这种类型,理解为“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或“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三、称代不明引歧义由于语境的原因,一个句子中的代词可能指代多个对象,这时就会产生歧义。
例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1998年全国高考题)例6: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2004年全国高考题)例5中的“他”可以指嘉宾,也可以指嘉宾以外的他人。
例6中的“那样”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视觉感受”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视觉感受”没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感觉。
四、多音多义引歧义多音多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占相当的比例,在语言运用中,如果不能通过语境把它们的意义确定下来,句子就会产生歧义。
例7: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高考语文歧义考查题型例析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对歧义的考查占有一定的比例。
解答此类题固然可凭语感,但是如能在语感的基础上了解歧义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消除歧义的方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分析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歧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某些语句孤立地看可以有不同理解,表达意思不明确;但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意思明确,没有歧义。
例如1989年全国高考第17题“我要妙肉丝”一句,既可理解为“我需要的是炒肉丝这样菜”,又可理解为“我将要炒肉丝了”.但是在“我要炒肉丝,你把油拿来”中语义明确。
另一种是一些语句不论孤立地看,还是放在一定的语境中都有歧义。
例如,1992年“三南”试题中“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一句中的“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不仅孤立地看,谁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不得而知;就是在原句中,既可以是张原,又可以是老人,仍有歧义。
前一种叫做合理的歧义,而后一类叫做不合理的歧义。
高考对合理的歧义考查常用的题型有:辨识歧义语句,写出歧义语句表达的不同意思和消除歧义等。
而不合理的歧义往往是由于语法上或逻辑上的错误而造成,是属于不通顺、不清晰的病句,所以高考时往往把它放在句子正误辨析,对病句原因的分析和修改病句等题型中。
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对歧义检测的各类题型中的典型题为例,具体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概括出消除歧义常用的方法。
先来分析对合理歧义检测的题型。
1.辫识歧义语句。
例题l(成人高考1990年试题)有的短语只表示一个意思口山西\燕生贤题型例析高考语文歧义考查(如“读报”),有的短语可以表示两个意思(如“炒白菜”可以是一个菜名,也可以是一种动作),下面每个短语只表示一个意思的一组是:A.翻译小说学习文件B.运行李给小王一本书C.主要的演员和导演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D.做好事对敌人的进攻分析:题干要求辨识哪些短语是单义的即没有歧义,哪些短语是多义的即有歧义的。
要正确辨识短语有无歧义,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歧义短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短语的结构关系不同,其次要求考生对所列每个短语作结构关系上的正确分析。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语文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很多学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语文考试中,歧义句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歧义句是指在语义上具有多种不同理解方式的句子,给人带来困惑和疑惑。
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获取高分的机会。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在句子中某个词汇的用法具有多义性,导致句子的含义不明确。
这种歧义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中。
例如:他在车前停下了。
这句话中的“停下”一词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停在车前,二是停下他的车。
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仔细推敲句子的意义。
二、结构歧义:结构歧义是指句子在语法结构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句子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例如:她伸出玉手。
这句话中的“玉手”可以被理解为她用玉石做的手,也可以被理解为她的手比喻为玉石般美丽。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句子的具体含义。
三、语序歧义:语序歧义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
例如:推着车的是他亲弟弟。
这句话中的“是他亲弟弟”可以表达两种含义:一是他是推车的人的亲弟弟,二是推车的是他的亲弟弟。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解决这种歧义。
四、上下文歧义:上下文歧义是指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使得句子的含义模糊不清。
例如:我把她打了一记。
这句话中的“打了一记”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打了她一个耳光,二是记住了她一件事。
考生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掌握以上四类歧义句的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歧义句经常出现在阅读理解题、填空题和翻译题中,对考生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考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提高自己对歧义句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词汇积累,熟悉常见词汇的多义性。
多读多练,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对于理解句子的语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善于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理解句子的成分和关联关系。
歧义类病句例话文档(精选5篇)第一篇:歧义类病句例话文档难点突破歧义类病句例话高考病句修改中,歧义句时有出现,平时勤于收集,巧于归类,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例1、(2010,广东3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长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例2、(2010,重庆18〈2〉)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量泄漏石油步步逼近墨西哥湾海岸线,会给当地渔业产生巨大影响。
例3、(2009安徽,17B)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例4、(2008,安徽3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例5、(2007天津,4C)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题,歧义类病句时有出现,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原因各有不同。
一是修饰限制不明产生歧义。
例1中“部分”修饰限制“福利院”还是“孤儿”不清楚;例3中“部分地区”是指“美国的”还是指“墨西哥和美国的”不确定;例4中“几十个”到底是指“报社”还是指“编辑记者”不明白。
这类歧义句大多表现为表示数量、范围的词,如“大多数、大部分、许多、几十分、无数”等作修饰限制成分及并列短语作修饰限制成分时易产生歧义。
二是词性不明产生歧义。
如例5中“和”“与”可作连词,亦可作介词,词性不同,表意就不同。
若“和”作连词,“与”作介词,则表示“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若“和”作介词,“与”作连词,则表示“股票”与“基金产品和储蓄债券”的差异。
当然这个句子通过不同的停顿来理解又有不同的语意,划线部分可停顿为“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
再如“这辆车没有锁”中“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我要热饭”中的“热”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这类词因词性不明,表意就不同。
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例说山东何传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常出现歧义辨析和理解的问题,本文拟对常见的歧义句式加以说明。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句意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理解的句子。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如: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
(“好”即可读作hào,“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
“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15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如: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的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6人6行的方针队形,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要保证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是男生的一半加上女生的一半,还是所有男生加上女生的一半?)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如: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加争论不休的问题。
高考语病题歧义句的九大种形式(1)到2011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
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
(3)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4)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6)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个人所为;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谁对谁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10)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我”六岁,也可理解为“你”六岁。
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会议组织方是只解决出席证问题,其余不管呢,还是可以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月5日前去报到。
以致造成疑惑:是10月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还是就在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高考真题练习及辨析1996年全国卷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C 项有歧义,作者想表达的应是,大家对护林员揭发的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现在由于少了一个“的”,将应是偏正式的短语,变成了一个动宾式的短语,于是,意思变成了大家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造成了歧义.2004全国一卷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2004全国二卷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歧义句例说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第一中学于海生《考试说明》规定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既表达力求准确、清楚,不产生歧义。
这也正是近几年高考的训练点和考查点。
自2003年起,“语意明确”便成为高考热点,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并消除歧义句,笔者浅说如下:一、一词多音而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2002年包头市模拟卷D项)【分析】: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多音,因而在书面表达时有可能造成歧义。
这时可用创设语境法来消除歧义。
“好”是一个多音字,既可以读“hǎo”,又可以读“hào”。
读“hǎo”时是“易于”的意思;读“hào”时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但在书面表达上反映不出来,所以可用创设语境法修正。
可改为“这个人好(hào)说话,经常爱老师批评。
”或“这个人好(hǎo)说话,大家都喜欢她。
”二、音同口述而引起歧义(2)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2001年通辽市模拟卷A项)(3)常饮酒能治病常饮酒能致病(2002年黄冈市模拟卷C项)【分析】:汉语中有许多同音字,这些同音字使一些句子在口述时易于产生歧义,这时可用停顿法或填字法来消除歧义。
(2)、(3)句用书面表达时较为清晰,若再通过电话转述时就会产生歧义,故句(2)采用停顿法可改为: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句(3)采用填字法可改为:常饮酒能治(好)病常饮酒能(导)致病.三、因一词多意而引起歧义(4)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003年全国卷第6题C项)(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1998年全国卷第7题B项)【分析】: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
句(4)中“看不上”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故表意不明。
句(5)中“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 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为嘉宾送人的礼品”。
歧义辨析讲解一个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以上的理解便为歧义句。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字多音0.⑴这句话说重了。
句中的“重”读“zhònɡ”和“chónɡ”皆可,不同的读音便有不同的理解。
⑵这个人好说话。
句中的“好”,既可读“hǎo”,又可读“hào”。
读“hǎo”时是“易于”的意思,读“h ào”时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2.一词多义⑴满山都是杜鹃。
句中的“杜鹃”,可以指花,也可以指鸟。
⑵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句中的“机动”一词,词义可以是“利用机器开动的”,以区别于使用人力;词义又可以是“准备灵活运用的”,以区别于固定使用的。
3.词语(短语)的兼类⑴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句中“和”,作为连词来理解,意思就成了“他一个人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位领导把钱存入了银行”;作为介词来理解,意思就成了“他和副总经理合伙背着‘总经理’一个人把钱存入了银行”。
⑵我要炒鸡蛋。
句中的“要”可以是动词,“炒鸡蛋”可以为偏正词词组,此时句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要”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炒鸡蛋”也可以为动宾词组,此时句意为“我将要炒鸡蛋了”。
4.语序不当⑴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98年高考题)句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了歧义。
局长嘱咐的对象可以理解为“不同学校的几个领导”,也可以理解为“同一所学校的几个领导”。
⑵两个村办的小化肥厂。
句中“两个”的位置不当,造成了歧义。
句意可以理解为“两个村合办的小化肥厂”,也可以理解为“村子办了两个小化肥厂”。
5.结构划分不一⑴关于鲁迅的书。
句中介词“关于”的宾语可以是“鲁迅”,此时句意为“写鲁迅的书”;“关于”的宾语也可以是“鲁迅的书”,此时句意为“鲁迅写的书”。
⑵美国谴责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句中“谴责”的宾语可以是“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此时句意为“美国对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的行为表示谴责”;“谴责”的宾语也可以是“苏联”,此时句意为“美国对苏联表示谴责,并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以下是为您推荐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如果一个短语(句子)表示二种或以上的含义,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是误解,那儿这个短语(句子)就叫做歧义短语(句子)。
语言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类:一、词语歧义;二、语法歧义。
如果我们根据歧义产生的原因和其具体结构分析,可以大致将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中心词是一个名词,前面有二个定语,而第一个定语既可修饰限定第二个定语,又可修饰中心词而造成歧义。
如“出席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等。
2、一个表修饰限定的词语连着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修饰词既可以修饰前一个名词,也可理解为修饰整个并列的名词短语。
如“拿着篮球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操场上”就是一例。
与此近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连着一个名词的情形。
如“他哥哥和妹妹的三个朋友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
3、一个成份既可属前,也可属后造成歧义。
如“在北大的图书馆”、“你们三人一组”等。
4、一个动词连着一个由名词(代词)修饰限定的偏正短语,动词的支配对象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中心词,也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限定词。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关心自己的孩子”等短语。
5、二个动词加一个名词,后面的名词可作为任一动词的支配对象造成歧义。
如“我正在考虑修改方案”。
6、由一个词多重的词性或意义造成歧义。
如“学习文件”、“进口机电产品”、“我倒了一杯茶”、“小马的问题”等短语(句子)。
7、有一些短语(句子)的主语既可作为动作的承受者(承事者),又可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造成歧义。
如“鸡不吃了”、“小王去打针了”等句子。
歧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干扰了社会交际中的信息交流。
因此,我们在话语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消除歧义短语(句子)的存在。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五种:1、更换或增添词语。
言语行为中的歧义所谓的“歧义”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
在病句类型中属于“表意不明”,并且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简明原则,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①丈夫从商店中偷了东西回家,妻子责问丈夫:“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一想?”丈夫回答:“当时我想到了,只是店里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
”你看,这是一个多么顾家的丈夫啊。
②有一回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句子:“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或许是某些男人的通病;但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实在令人心碎。
歧义现象是很有趣味的,细细体会,无异于品一杯顶级的崂山绿茶。
歧义的产生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语音、词语、语法组合、语义组合。
为了便于考生掌握,总结如下规律:一、语音的歧义1.词语同音引起的歧义这表现在口语中,比如: 3日内,you lun 不准进港。
是指“油轮”、“邮轮”还是“游轮”?2.不同的语音停顿引起的歧义①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04全国卷Ⅱ)②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04全国卷Ⅳ)3?③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05天津卷)3.重音生发的歧义①他十二岁就.一米二。
如果是言其高,应轻读“就”;若言其矮,则应该重读“就”。
②你.怎么打他..?4.多音多义的词语,书面运用时,语境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①这个人好.说话。
(hào,“爱好”、“喜欢”; hǎo,“易于”“便于”)②那个人头发长.得特别。
5.有些句子在口语中意思是明确的,写在书面上则出现了歧义。
①我想起来...了。
(我想起来某事了/我想起身了)②他开抽屉拿.一本书出来.....给我。
(拿出一本书来/拿一本书后走出来)二、词语的歧义这是由词语的多义性导致。
①有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②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高考歧义句歧义成因剖析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姚芹明(221400)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同时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好的意思。
高考考察歧义句辨析的频次较高,综合最近几年高考考察歧义句种类,剖析其形成歧义的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种:1、停留不确立惹起歧义例:这一桩发生在一般家庭中的杀人惨剧在亲戚中间也有着不解和谈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04全国卷Ⅰ)剖析:说话或朗诵时,需要在句子中间作或大或小的停留,停留的地方不一样,常常会惹起意义上的差异,致使歧义。
例句后半部分因为停留地点不确立,既能够理解成“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也能够理解成“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近似的例子还有:山上的水可贵,我们把它留给夜晚来的人喝。
(05天津卷)“晚”和“上”连读,意与“白日”相对;“上”和“来”连读,意即“后上来的”。
2、重音不一样产生歧义例:a 你为何打他?(应当好好教育嘛!)b你为何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全国卷)剖析:重音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一种是逻辑重音,我们平时所说的重音往常指逻辑重音。
重音不一样,语意的重视点常常不一样。
例句 a 要表达“应当好好教育”的意思,“打”字要重读,例句 b 表达的是“该打的是我”之意,“他”字应重读,。
近似的例子还有: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许多!)(89全国卷)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3、多义词惹起歧义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03年全国卷)剖析:一个词或短语经常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义项不一样会致使对句子意义理解不一样。
例句“看不上”既能够理解为“小看”、“瞧不起”,也可理解为“看不到”、“收看失败”。
近似的例子还有: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 15日前往报告。
(94全国卷)“前”字既能够理解为名词“从前”,指报告的时间不可以超出 15 日;也能够理解为动词“前往”,指规定报告的时间为 15日当日。
典型歧义句例释什么是歧义?就是语言文字的两歧或多歧的意义。
由于谈话人谈话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语气、语调、语态、停顿、重音、语法结构、修饰对象、词性以及听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
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汉语修辞艺术大词典增补》把它列入修辞,并给它定义-“歧义”;于对话中巧用词语意义之要素,造成临时误解而生歧义,即“错会”。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时有发生,有时,歧义会造成语言的幽默诙谐,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误会、不愉快,甚至麻烦。
例如: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用平和的陈述语气表达,且有停顿。
意思就是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很显然菜已经买好了,你只管上楼做饭,别的用不着考虑。
)用命令的祈使语气表达,你就得先去买菜,然后再上楼去做饭。
如果听话人表达的是第一种意思,你听到的却是第二种意思,你偏偏又去买了一大包菜回来,结果家里的菜堆成了山,人家训斥你几句,你很委屈,于是就去争执,结果闹得很不愉快,将要找人评理,那种窘状,可想而知。
下面就我们搜集的例句加以解释:例1: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表示因衣服没有按时做好而怨愤不平。
做的衣服有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说话者要么替别人取衣服,要么是取自己的衣服。
如果听话人是做衣服的(裁缝)他要认真起来,恐怕就有了麻烦。
另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表示舒缓的成述语气。
表达是:说话人去取妈妈的衣服,结果衣服还没有做好,有一种白跑一趟的遗憾)。
例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一种理解:父亲是手术大夫,他正在负责做一个手术。
另一种理解:被开刀者是他的父亲。
如果说话人说的是前一个意思,听话人却理解在了后一个意思,这样就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有时冷不丁会吓人一跳。
例3: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英雄母亲生动感人的报告。
一种理解:母亲就是英雄;母亲、英雄是同位语,母亲讲述的是自己的感人经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结构不明产生歧义同一个句子或短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层次划分不同,其语意也不同,由此可能产生歧义。
如: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分析:“护林员……的问题”可以被看作主谓短语,也可以被看作偏正短语,由此可以产生两种意思,一种是对护林员揭发的问题感到气愤,一种是大家对护林员揭发问题的行为感到气愤。
例4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错因分析]“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可改为“安徽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