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 格式:pptx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3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所谓浪漫主义文学,是指在现实的基础上,以热情奔放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夸张直白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希望你喜欢。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诗风淳朴,清新自然,被封为“桂冠诗人”。
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
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柯勒律治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既是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
他强调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诗歌具有了想象力才有灵魂。
真正的诗人都有想象力,庸才只有幻想。
但是他不同意华兹华斯,认为田园生活产生不了好的语言。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描写一位老水手的一次奇特航行经历。
华兹华斯诗歌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描写大自然、人民和宗教为主题。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诗作:
1. 《早晨在 Cals 的港湾》(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从卡莱斯(Cals)港湾看伦敦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伦敦美丽景色的赞美。
2. 《威廉与丽莎》(The Prelude):长诗作品,是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记录了诗人成长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心灵的探索。
3. 《抒情小调》(Lyrical Ballads):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的诗集,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里程碑。
其中包含了《浣溪沙》(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等著名诗篇。
4. 《世界争鸣光华遽消逝》(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这首诗揭示了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忽视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诗人呼吁人们重拾与大自然的联系。
5. 《短发诗集》(Poems in Two Volumes):华兹华斯晚年的重要诗集,包括了《至科尔特墅》(To a Highland Girl)、《伊卡鲁斯》(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等著名诗篇。
以上只是华兹华斯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歌普遍以清新的自然描写、朴素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对浪漫主义诗歌和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1.《孤独的割麦女》作者:威廉·华兹华斯(英国)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请你站住.或者俏悄走过!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在沙漠中的绿荫间抚慰过疲惫的旅客;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是把遥远的不聿诉说?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弯腰挥镰,操劳不休……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飞白译)2.《黄水仙》作者: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我独自游荡,象朵孤云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颠:突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象银河的繁星连绵不断--辉映着夜空,时暗时亮;水仙就沿着湖湾的岸边黄灿灿的一片伸向前方;我一眼望去便看见万千--一边欢舞一边把头频点。
水波在旁欢舞,但水仙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欢;有这样快活的朋友作伴,诗人的心儿被快活充满!我看了又看,却难领悟这景象给了我什么财富:因为,有时我心绪茫然或冥思苦想地躺在榻上,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让我把孤寂中的福安家--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并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湖畔的水仙花》原文及赏析湖畔的水仙花——华兹华斯William Wordworth不知道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1850年)的读者,也一定听过这首著名的像水仙花一样美丽清新自然的诗歌,这首诗实在是很受喜欢,译本很多,著名作家郭沫若有过翻译,作家顾子欣和诗人飞白也有翻译,可见中国文人对这位诗人的偏爱。
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By William Wordsworth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山谷与谷底之间飘游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恍惚间,看见一簇簇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金光闪闪的水仙花迎风舒展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在湖畔边,在树荫下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迎着微风轻舞嬉笑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连绵不断,像是繁星灿烂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银色的河流里闪闪发光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在无限的河湾中生长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向着无限的方向继续延伸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我虽只一瞥,已见数万朵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在欢乐舞蹈中尽情摇曳身姿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粼粼湖光也在舞蹈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却哪里比得上这水仙的欢喜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诗人与这样快乐的伙伴In such a jocund company;心里更觉得欢欣雀跃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我久久凝望——却未领悟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这景象给我带来的精神宝藏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而当我郁郁躺在床上之时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心中一片茫然,默然沉思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它们再次在我心头闪现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是我孤独时心中的福祉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于是我的心底溢满了幸福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好似在与水仙一起悄然起舞(自译)诗人实际上描述的是一次与妹妹偶然的在湖区游历,虽然是与妹妹一起的经历,但是,诗歌的开头作者便开始直接说:“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诗人在此时在精神上正在进行孤独的漫游,他虽然身旁有伴,却思绪缺失,精神漫游飘荡,就像山谷之间那飘荡无根的云朵。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在诗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诗歌的信仰和成就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中他最有代表性的诗“我作为一片孤云”最直接的展示了华兹华斯是如何将他的诗歌原则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的,尤其是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如何利用他的想象力实现现实和强烈的情感相融合。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焦点声音。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诗歌领域的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是自发的强大的感觉”,和诗歌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
他诗歌的原则在他的民谣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原则的主体,在我看来是从日常生活中去选择故事和情景,来联系或描述它们,自始至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人的口吻来表达,同时,给他们赋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应该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给心灵,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他们的痕迹使得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当然并不是招摇过市,只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华兹华斯诗歌写作的设置原则有三个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和事件;语言上,是普通人的话语和创作过程,将想象力融合于场景或事件中来描述与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些原则有助于瓦解古典学派的英语诗歌的理论基础,拒绝强调耗尽了诗歌写作的强烈情感的形式主义和知识的方法,并激励新一代的诗人。
因此,序言抒情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表现,而华兹华斯是英语现代诗歌之父。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渴望爱的自然表达,许多评论家称他为“自然的崇拜者”。
他的东西可以穿透心脏,给读者自然的生命体验。
“我是一片孤云”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它可以带我们去他的诗意的信仰的核心。
它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佳选集诗之一。
因此,在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学原则详细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第二节华兹华斯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生平和创作1770年4月7日,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河对面则是他心爱的去处——考克茅斯城堡的废墟。
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
8岁时母亲去世,他被送至位于故乡东南二三十英里的一个叫豪克斯海德的小镇上学,直到1787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
在此期间,年轻的华兹华斯常在当地湖山之间随意徜徉。
他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寄宿在当地居民家中,结识了农夫和羊倌。
学校校长是位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在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
可以说,在豪克斯海德将近10年的学生生活,对华兹华斯后来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787年,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
他对那里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却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1791年,他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毕业前一年即1790年的暑假期间,华兹华斯由于受卢梭思想的影响,曾与同学一起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
在法国,他还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
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深怀同情。
在他的第一本诗集里,收有《黄昏信步》和《景物素描》等诗,诗中就有认为法国革命为人间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的内容。
后来拿破仑上台,法国对内奉承旧贵族,对外发动扩张战争,这才使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
这种情况再加上他个人经济上的困难,一度使他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由于对他的政治活动不满,他的舅舅们又断绝了经济上对他的帮助。
他既无职业,又无手艺,一时糊口都成了问题。
正在危难之际,他的一位朋友去世。
这位朋友生前钦佩他的诗才,临死前给他留下了900英镑的款子。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诗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序曲》、《远游》等。
华兹华斯简介: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少孤,就学于剑桥大学,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
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
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渐趋保守,最后,终于成为安享“桂冠诗人”称号的保守派。
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
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华兹华斯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中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
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
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
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丁登寺昏睡曾蒙住我的心灵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威斯敏斯特桥上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孤独的割麦女我们是七个------------------------------------------------------- 丁登寺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还有五个漫长的冬天!并且我重又听见这些水声,从山泉中滚流出来,在内陆的溪流中柔声低语。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中经常描写孤独的感受。
例如,在他的诗歌《孤独的人》(The Solitary Reaper)中,他描述了一名女子独自在山间采药,她的歌声传遍山谷,却没有人与她分享这份快乐。
这首诗歌描述了孤独的人如何寻找慰藉,并借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诗歌《游荡者》(The Wanderer)中,他描述了一名旅人在山间漫步,他的心情孤独而悲伤。
诗人通过这名旅人的视角,描述了人类的孤独感,并呼吁人们寻找彼此的慰藉。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孤独的主题,他通过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来表达对孤独感的思考。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强调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的憧憬,抒发着他对家乡的怀念,他的诗歌也多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
二、强调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该和谐相处,以保护大自然,以及人类的未来。
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诗歌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也表达了他对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平的理想。
他的诗歌中也多次提及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的不公正以及人类的精神追求等问题。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威斯敏斯特大桥上有感》是描写英国伦敦的佳作,是诗人华兹华斯根据他的一次经历写成的。
据记载,这首诗于1802年7月31日华兹华斯在赴法国的途中经过威斯敏斯特大桥,他驻足在桥上观看时,不禁被伦敦的美景所吸引,后来他根据这次经历和他当时的感受写成此诗。
威廉姆.华兹华斯,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之首,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的水乡科克茅斯。
儿时就读于家乡科克茅斯附近的一所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陶冶了他的性情,成为其日后创造的重要背景与源泉。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大地上没有其他事物比威斯敏斯特大桥更壮丽:经过它的人们,无不陶醉其间,宏伟的景象,如此动人心弦:清晨,城市沉浸在一片美妙的霞光里,象披着一身透明的衣裳,宁静,清晰,船舶,塔楼,穹顶,教堂和剧院,伸向天空,展向平原;纯净的空气中,一切那样的明朗亮丽。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旭日斜洒着它最绚烂的光彩,我从未看见过,从未感受到峡谷,岩石和山岭,如此深沉的静谧!河流在随意自在地滑行,上帝啊!千家万户还在酣睡,那颗伟大非凡的心,依然尚未苏醒!。
威廉华兹华斯的生平及主要作品(1770~1850)Wordsworth,William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
8岁丧母。
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
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
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
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
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
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
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
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
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
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
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
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
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有一些诗人聚集,其诗作多描写湖区,故称他们为“湖畔派”。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
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1.华兹华斯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
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革命的风暴。
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
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
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
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
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
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
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
2. 《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谣集》。
但其中柯勒律治的诗仅有四首较短的诗和一篇长诗《老水手行》。
诗集中除了第一首(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和最后一首(即《丁登寺》)外,并未包括两人最优秀的作品。
然而,历史证明,正是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
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