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1.43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第2节第一课时说课教案§20.1.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教师:谢照辉单位:无梁镇第二初级中学时间: 2012年8月《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听课老师:大家好!我是无梁二中教师谢照辉,今天我说课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第2节《中位数与众数》第1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测重在概念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 学情分析(1)从学习能力来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从学习情感来看,八年级是学生渴望成功又面临着学习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要抓住渴望进步的非智力因素,积极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与态度: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
4.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20.1.2 中位数与众数一、学生状况分析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在七年级下,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上一节,已学会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同时,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中位数,这种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本节课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种数据代表,它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只是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的第二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方面看: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从数学的应用价值方面看:从“单一”的“平均数”分析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分析,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会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体会中位数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经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体会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三)重、难点分析重点:同知识技能目标难点:理解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及必要性.(四)教法与学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地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索学习.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七个环节:初步感知引入新知归纳总结生成新知例题教学应用新知课堂练习自我检测课堂小结收获新知联系实际升华认识布置作业反思提高(一)初步感知引入新知上课伊始,我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方面的平均数?学生纷纷回答:平均分、平均收入、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等.平均数用途这么广,那它是万能的吗?学过本节课你就知道.接着向学生呈现如下问题情境.上周,八一班组织了一次安全知识竞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各小组参赛选手的最终成绩如下:(单位:分)(1)第五小组的成绩为80分,该小组的成绩如何?你是如何判断的?这样直接引入是为了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于前一节刚讲过平均数,学生很容易以平均数作为判断依据产生一种答案——该小组成绩较好,因为所有参赛小组成绩的平均分为79分.而一些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也给出了第二种答案——该小组成绩较差,因为一共有七个小组参赛,比80分高的有四组.此时,及时给出评价两种答案都对.问题(2),第五小组的成绩处于哪种水平?这一问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不是惟一的数据代表,有些情况应该选择其它的数据代表.对问题而(2)解答也出现了与问题(1)相同的两种答案.此时,选择的评价方式是统计同意每种答案的人数,结果只有个别同学同意第一种.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入了统计的思想.出示问题(3),你能否找到一个数值作为代表,通过比较,使得每个小组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哪种水平?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83分,因为它是本组数据的正中间的一个数.紧接着我设计了一道变式——如果再加入一个小组,你能否找到一个数值作为代表,通过比较,使得每个小组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哪种水平?设计这一道变式题是为了呈现中位数求法的两种情况,同时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而学生的解答是这样的(播放视频).这样循序渐进,层层追问就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很好地体会到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二)归纳总结生成新知此时,点明刚才找到的两个作为代表的数83和81.5就是本组数据的中位数,同时,板书课题——中位数.紧接着我问:你能给中位数下一个定义吗?学生回答:中间位置的数.交换本组数据中90和83的位置,那么90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学生回答:不是,应该先排序.那么第二组数据的中位数呢?哪位同学能完整的总归纳一下中位数的定义?学生回答: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本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本组数据的中位数.紧接着我指定学生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且板书.这样设计就把中位数的定义分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也为学生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做好铺垫,同时渗透了分类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此时,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引入中位数的意义了.我先问:我们找到第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83,可以看出哪些小组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哪些小组的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处于中下水平和中上水平的小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处于中下水平的小组有第七、第三、第五,处于中上水平的小组有第二、第一、第四,处于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的小组数相等.我又问:我们找到第二组数据的中位数是81.5,可以看出哪些小组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哪些小组的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的小组数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处于中下水平的小组有第七、第三、第八、第五,处于中上水平的小组有第六、第二、第一、第四,处于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的小组数相等.我再问: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具备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它在这组数据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每组数据中比它大比它小的数各占一半,起到了分界的作用.此时,我板书——分水岭,并点明这就是中位数的意义,并且利用课件出示意义.这样设计使知识的生成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三)例题教学应用新知例1 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136, 140,129, 180, 124, 154,146, 145, 158, 175,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使学生熟练掌握中位数的求法,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例1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适时指导,然后利用课件出示规范的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人生态度.例2 2013年7月,Tom大学毕业来到某网络公司应聘。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
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4、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难点: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准。
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0,33,57,57,40,33,30.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权平均数,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知详解
1.中位数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
【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回答)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
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
【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
【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
【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第2步:确定是奇个数据或偶个数据。
第3步:如果是奇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
若只有几个数,那么很好确定。
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
【过渡】同样的,需要分奇数与偶数来进行分析。
(1)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n
2
,
n
2
+1 个。
(2)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n+1
2
个
讲解课本例4。
2、众数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中位数,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应聘问题1公司的普通员工一职,除了中位数之外,你能从工资表格中得到哪些信息?
月收入最多的数据为3000元,这说明公司中月收入3000元的员工最多。
【过渡】我们一般将其称为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过渡】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讲解课本例5。
【过渡】我们学习了中位数和众数,现在,大家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格。
【练习】填写表格。
【过渡】通过刚刚的填写,你能发现什么吗?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但中位数不一定在原数据中出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知一个,也可能没有。
【典题提高】
1、某大学生对新一代无人机的续航时间进行7次测试,一次性飞行时间(单位:分钟)分别为20、2
2、21、26、25、22、25.则这7次测试续航时间的中位数是( C )
A.22或25 B.25 C.22 D.21
2、(1)数据2,3,14,16,7,8,10,11,13的中位数是多少;
(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
解:(1)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2、3、7、8、10、11、13、14、16,
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10,
故中位数为10;
(2)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10、12、14、14、15、15、16、17、17、19,
中位数为:(15+15)÷2=15,
故中位数为15.
3、某中学为了让学生的跳远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在锻炼一个月后,学校对九年级一班的45名学生进行测试,成绩如下表:
这些运动员跳远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
A.190,200 B.9,9 C.15,9 D.185,200
4、某家电商场三、四月份出售同一种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下表,根据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商场平均每月销售空调多少台?
(2)商场出售的各种规格的空调中,众数落在哪个规格内?
(3)在研究六月份的进货方案时,你认为哪种规格的空调要多进,哪种规格的空调要少进?
解:(1)商店平均每月销售空调为(12+16+20+30+8+14+4+8)÷2=56(台);
(2)数据1.2出现50次,出现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1.2(匹);
(3)前两个月中销售规格最好的是1.2匹,最差的是2匹,所以在研究六月份进货时,商店经理决定1.2(匹)的空调要多进;2(匹)的空调要少进.
【达标检测】
1、若一组数据1、a、
2、
3、4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a不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C )
A.0 B.2.5 C.3 D.5
2、某校八年级五班有7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的人数分别为:5,5,6,x,7,7,6,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B )
A.7,6 B.6,6 C.5,5 D.7,7
3、为了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的时间,在某校初一(2)班随机抽查了8名学生,他们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所需时间(单位:分钟)分别为:60,55,30,75,55,55,65,45。
(1)求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求这8名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的平均时间;如果按照学校要求,初中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所需时间不能多于60分钟,问该班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所需的平均时间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
解:(1)在这8个数据中,55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55;
将这8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5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5.
(2)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的平均时间为58分钟.
∵58<60,
∴该班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课外书面作业所需的平均时间符合学校的要求.
4、在我市开展的“‘新华杯’中学双语课外阅读”活动中,某中学为了解八年级400名学生读书情况,随机调查了八年级50名学生读书的册数.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1)求这50个样本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八年级400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读书多于2册的人数。
解:(1)∵这组样本数据中,3出现了17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
(2)∵在50名学生中,读书多于2册的学生有23名,有400×23/50 =184.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该校八年级300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读书多于2册的约有184名.
【板书设计】
1、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