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中位数和众数(1)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22 KB
- 文档页数:4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例习题的分析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0.1.2中位数和众数(1)教学内容和地位: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中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的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1)使学生认知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
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首先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
(多媒体网络课件通过网络广播演示)[内容]王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王老板、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徒。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以此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和求法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学PPT,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新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从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想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3.教学素材: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这个数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以及求法。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进一步认识均匀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在描绘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巧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质问题。
要点、难点和打破难点的方法1、要点: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巧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许多的一种量。
此外要注意:均匀数计算要用到全部的数据,它能够充足利用全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许多时,人们常常关怀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极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均匀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相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动都会相应惹起均匀数的改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摆列地点相关,某些数据的挪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改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绘其趋向 .例习题的企图剖析教材 P146 例 6 的企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与剖析以后波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好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质问题作了一个标准典范。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稳固复习。
( 2)、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企图是划分均匀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 2)问和( 3)问的不一样,致使结果的不一样,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当依据题目详细要求来灵巧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应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
讲堂引入本节课的讲堂引入能够经过复习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达成要点、打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需勉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例习题的剖析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稳固均匀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20.1.2中位数和众数(1)【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特色班)学生已经对平均数这个数据代表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样本、体概念初步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位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教学突破点】: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教法、学法设计】: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法:师生互动,自主合作、讲练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人次)。
(2)落在第四小组。
4、图11是连续十周测试 甲、乙两名运动员体能训 练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教 练组规定:体能测试成绩 70分以上(包括70分)为 合格。
⑴请根据图11中所提 供的信息填写右表:成绩较好;⑶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成绩合格的次数,分析哪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效 果较好。
小结: 1、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时指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时指处在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2、中位数不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确定了中位数之后,可以知道小于 中位数的数值和大于中位数的数值在这组数据中各占一半;3、中位数除了中间的值以外,不能反映其他数据的信息 10、8、9、9、8、10、7、9、9、8 的中位数是 20、18、又12,它的中位数是 21,则X 的值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 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 赛,他只需知道这 19位同学的5、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花果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约22.5万人.为了了解该景区的服务水平,有关部门从这些游客中随机抽取450人进行调查,请他们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的统计数 据如下表: 档次 A 档第二档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分值a (分)a>90 80< a <90 70< a <80 60Wa <70a <60人数7314712286 22平均数中位数体能测试成 绩合格次数甲65乙60⑵请从下面两个不同的角 度对运动员体能测试结果进行 判断: ①依据平均数与成绩合格的次 数比较甲和乙, _的体能测试②依据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甲和乙,的体能测试成绩较好。
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中位数.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背景,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中位数”和“平均数”,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评判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的练习.2.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中位数的意义.2、难点:中位数的求法,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选字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意义和作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平均数能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什么是中位数?2、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什么?3、中位数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活动一探究: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问题3:再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一般职员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中位数都作为数据的代表. 师生行为:学生讨论,交流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仔细听学生说法,最后总结:月平均工资2000元能代表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水平,但不能客观地反应实际收入;而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比较可观的反应实际收入.而1200元就是一个新的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的代表.三,讲授新课由上面的例题我们知道,中位数也常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
20.1.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求法.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作出决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一、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在某次数学测验中,随机抽取了10份试卷,其成绩如下:85,81,89,81,72,•82,77,81,79,83,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平均数为()2.已知一组数据:-2,-2,3,-2,x,-1,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3.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那么,这个射手中靶的环数的平均数是_____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
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张晓璇得了78分。
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张晓璇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张晓璇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张晓璇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
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20.1.2 中位数与众数(1)教师寄语: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些结论,才真正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中位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掌握中位数的概念,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主学习:(一)知识我先懂:平均数:。
给力小贴士:1、若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解中位数应先将所有数据。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三、新课讲解:引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顺序是:55,57,61,62,98,处在最中间的数是。
如果是6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顺序是:55,57,61,62,75,98,处在最中间的数有和,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
归纳: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称为这组数据的数。
(一)例题讲解:例1、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最中间两个数据都是,它们的平均数是,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件).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件。
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二)小试身手1、一组数据5,7,7,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____。
§20.1.2 中位数与众数(1)年级:八年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设计:辽河源镇中学李丽审核:教师寄语: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些结论,才真正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中位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掌握中位数的概念,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主学习:(一)知识我先懂:平均数:。
给力小贴士:1、若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解中位数应先将所有数据。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三、新课讲解:引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顺序是:55,57,61,62,98,处在最中间的数是。
如果是6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顺序是:55,57,61,62,75,98,处在最中间的数有和,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
归纳: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称为这组数据的数。
(一)例题讲解:例1、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最中间两个数据都是,它们的平均数是,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件).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件。
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二)小试身手1、一组数据5,7,7,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____。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作为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
统计量,平均数广
泛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例
如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居
民人均年收入”“人均住房
面积”“人均拥有绿地面
积”等术语.但如果我们
不了解平均数的特点,数
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就会出
现偏差,出现平均数偏离
绝大多数数据很多,大多
数数据“被平均”的情况.
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
的资料.
据,中位数能
合理地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
.
众原因:极端数如果小张是该公司的一名
普通员工,那么你认为他
的月工资最有可能是多少
元?
如果小李想到该公司应聘
一名普通员工岗位,他最
关注的是什么信息?
有6户家庭的年收入分别
为(单元:万元):4,5,
5,6,7,50.你认为这6
户家庭的年收入水平大概
是多少?如果把数据50改
成9,结果又会怎样?
用哪些量描述这6户家庭
年收入水平比较合理?原
因是什么?
例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
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
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
如下表所示.
(1)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
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
吗?
(2)分析表中的数据,你
还能为鞋店进货提出哪些
建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题的解
答,教师点评。
某校男子足球队的年龄分
布如条形图所示.请找出
这些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并解释它
们的意义(结果取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班内交流。
(1)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
中位数和众数?
(2)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反
映出一组数据的什么信
息?
能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际意
义吗?
(3)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