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整理】部编二上古诗和意思
- 格式:pdf
- 大小:240.13 KB
- 文档页数:3
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和古诗
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和古诗,指的是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背诵的课文和古诗。
这些内容通常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和古诗的一些示例:
●课文:《秋天》、《小小的船》、《江南》、《悯农》、《赠汪伦》、
《静夜思》等。
●古诗:《咏鹅》、《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望
庐山瀑布》等。
这些课文和古诗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
通过背诵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文学素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总结: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和古诗是指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背诵的经典课文和古诗。
这些内容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背诵这些课文和古诗,学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积累文学素材,培养基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上语文课内背诵
下面是一些二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内需要背诵的内容:
1. 《古诗三首》中的《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 《小石潭记》中的第一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3. 《竹石》中的第一段:“庭中有竹,其高可十丈。
竹生细长,无径数尺。
”
4. 《春》中的第一段:“春天来了,大地变得多姿多彩。
”
5. 《秋天》中的第一段:“秋天到了,大地变得丰收的季节。
”
6. 《冬天》中的第一段:“冬天到了,大地寒冷而干燥。
”
这些内容是二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内背诵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可能根据不同学校和教材的要求略有不同,请根据自己的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背诵。
以下是二年级上册部分古诗:
1.《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只是部分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建议查询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或咨询语文老师以获取完整的古诗内容。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平以及运⽤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寺 táng lǐ bái [唐] 李⽩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 楼 ⾼ 百 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 可 摘 星 ⾠。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 敢 ⾼ 声 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 惊 天 上 ⼈。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阴 ⼭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① ⽜ ⽺。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同“现”,出现。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夜宿⼭寺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形、义。
二年级上册(日积月累+古诗词)园地一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园地二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园地三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园地四桂林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园地五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园地六有志不在年高。
——《传家宝》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园地七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园地八狼吞虎咽惊弓之鸟胆小如鼠龙飞凤舞漏网之鱼如虎添翼鸡鸣狗吠害群之马如鱼得水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古诗词)古诗二首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村居【唐】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园地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园地二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园地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园地四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园地五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惟德学,惟才艺。
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预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补充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汇总一、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1)二、人物品质 (5)三、日积月累 (6)四、灵活运用 (7)一、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第一单元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最后变成了小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课文2.《我是什么》我就是(水)。
我会变。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
碰到冷风,我会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我知道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来传播种子,我还知道(苍耳)靠(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
第二单元识字1.《场景歌》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识字2.《树之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3.《拍手歌》鸟类:孔雀、锦鸡、雄鹰、雁群、黄鹂、百灵。
兽类:猛虎、熊猫。
识字4.《田家四季歌》春季是个播种的季节,(花)开了,(草)长出来了。
夏季农民伯伯很忙碌,他们采了(蚕桑)又(插秧),每天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是丰收的好季节,(谷)像黄金粒粒香,农民伯伯的心里(喜洋洋)。
农民伯伯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田家四季歌》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第三单元课文4.《曹冲称象》曹冲是(曹操)儿子,才(七)岁,他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先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石头)上船,当船正常到做记号的地方停止,最后称(石头)的重量我们要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114首一年级上册(6首) (4)1、咏鹅 (4)2、江南 (4)3、画 (5)4、古朗月行(节选) (6)5、风 (6)6、悯农(其二) (7)一年级下册(7首) (7)1、春晓 (7)2、赠汪伦 (8)3、静夜思 (9)4、寻隐者不遇 (10)5、小池 (11)6、池上 (11)7、画鸡 (12)二年级上册(7首) (13)1、梅花 (13)2、小儿垂钓 (14)3、望庐山瀑布 (14)4、登鹳雀楼 (15)5、江雪 (16)6、敕勒歌 (17)7、夜宿山寺 (18)二年级下册(7首) (18)1、咏柳 (18)2、村居 (19)3、赋得古原草送别 (20)4、绝句 (2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1)6、悯农(其一) (22)7、舟夜书所见 (23)三年级上册(9首) (24)1、所见 (24)2、夜书所见 (25)3、赠刘景文 (26)4、山行 (27)5、望洞庭 (28)6、饮湖上初晴后雨 (28)7、望天门山 (29)8、早发白帝城 (31)9、采莲曲 (31)三年级下册(9首) (33)2、惠崇《春江晓景》 (34)3、绝句 (34)4、忆江南(其一) (3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6)6、清明 (37)7、元日 (37)8、滁州西涧 (38)9、大林寺桃花 (40)四年级上册(10首) (41)1、鹿柴 (41)2、题西林壁 (42)3、暮江吟 (43)4、雪梅 (43)5、嫦娥 (44)6、出塞 (46)7、夏日绝句 (47)8、凉州词 (48)9、浪淘沙.其七 (48)10、别董大 (49)四年级下册(10首) (50)1、清平乐.村居 (50)2、宿新市徐公店 (52)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53)4、卜算子.咏梅 (53)5、蜂 (54)6、独坐敬亭山 (56)7、墨梅 (57)8、塞下曲 (57)9、芙蓉楼送辛渐 (58)10、江畔独步寻花 (59)五年级上册(11首) (60)1、蝉 (60)2、乞巧 (61)3、已亥杂诗 (62)4、题临安邸 (62)5、示儿 (64)6、长相思 (65)7、枫桥夜泊 (66)8、山居秋暝 (68)9、渔歌子 (70)10、观书有感.其一 (70)11、观书有感.其二 (72)五年级下册(11首) (73)2、稚子弄冰 (74)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75)4、游子吟 (76)5、鸟鸣涧 (77)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8)7、凉州词 (79)8、乡村四月 (80)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1)10、从军行 (83)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5)六年级上册(10首) (86)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88)3、宿建德江 (88)4、过故人庄 (89)5、七律.长征 (91)6、春日 (92)7、回乡偶书 (93)8、书湖阴先生壁 (94)9、江南春 (95)10、浪淘沙 (96)六年级下册(17首) (97)1、寒食 (97)2、十五夜望月 (98)3、迢迢牵牛星 (99)4、长歌行 (101)5、竹石 (102)6、石灰吟 (103)7、马诗 (103)8、采薇 (104)9、春夜喜雨 (105)10、送元二使安西 (106)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7)12、江上渔者 (108)13、泊船瓜洲 (109)14、游园不值 (110)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11)16、浣溪沙 (112)17、清平乐.春归何处 (114)一年级上册(6首)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4首二年级上册(7首) (1)1、梅花 (1)2、小儿垂钓 (2)3、望庐山瀑布 (3)4、登鹳雀楼 (4)5、江雪 (4)6、敕勒歌 (5)7、夜宿山寺 (6)二年级下册(7首) (7)1、咏柳 (7)2、村居 (7)3、赋得古原草送别 (8)4、绝句 (9)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6、悯农(其一) (11)7、舟夜书所见 (11)二年级上册(7首)1、梅花【唐】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简析】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简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课题:8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欲、穷”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题目应该怎么读才读准节奏?(登/鹳雀楼)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2):鹳雀楼名称【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就从背诵古诗入手。
古诗,背起来朗朗上口,正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3.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教学设计及解析教材简介:《夜宿山寺》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前两句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古诗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尽量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句的节奏,体悟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
最终达到课标对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学情分析: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很快就能背下来,但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
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意。
2.难点: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体会山寺的高。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品味感悟法。
学法:诵读法,想象法,图文对照法。
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解诗题1.猜诗人知作者,导入新课。
2.解诗题(1)字理识记“寺”,查字典识记“宿”,并理解意思。
(2)理解题意:谁能用“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猜诗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进一步了解诗人李白并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通诗文,诵诗韵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其语言之美。
但古诗的创作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学生不容易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结。
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配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想象,从古诗学习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关注诗题:《夜宿山寺》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识记“寺”的字形,顺势解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是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关注古诗:《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敢”字容易与“取”字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来区别。
剩下的生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如:观察“惊、阴、似、野”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先看宽窄,再看长短,关注关键笔画进行学习。
关注词语:教学本课生字,建议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
如“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如理解“笼盖、苍苍、茫茫”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 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小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 yōng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 zuò八九十枝花。
bā jiǔshí zhī 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wú 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 huā hái zài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