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 唯物史观
- 格式:ppt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52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必须改变社会存在,改变社会关系。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变化都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总之,唯物史观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人们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通过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深入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
一、概念和内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活跃作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
物质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依赖于物质基础的变革,因为上层建筑是通过反映和延续物质基础来存在和发展的。
二、主要内容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存在的变动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而社会意识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由此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使得旧有的生产关系变得狭隘和束缚,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都伴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而这些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发展。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历史被理解为一种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要线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性的运动。
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而它们的消亡和取代则源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或意识形态的产物。
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总结,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变迁,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造。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历史发展的方法论。
它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则具有显著的区别与对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性质的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矛盾和冲突的发展所引起的。
相对应地,唯心史观则是一种以意识为中心的世界观。
唯心史观强调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和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则是在意识的指引下得以认识和存在的。
唯心史观忽视了物质的决定性,将意识置于主导地位。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推动,认为思想和理念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关键。
唯心史观忽略了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无法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所产生的冲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存在的。
其次,在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所带动的。
此外,在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而唯心史观则忽视了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对科学的理解和方法上,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实事求是和辩证法的运用,而唯心史观则偏重主观意识和信仰,侧重于抽象的思维和理论推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由客观的物质条件和人类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体系,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把学习理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并推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核心思想乃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唯物史观强调,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2.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指出,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
政治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上层建筑则是指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3.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之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也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唯物史观则更加突出了阶级斗争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经济制度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而唯物史观则更加关注社会存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唯物史观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释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社会变革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形态的转变,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其在解释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和斗争运动的结果,承认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飞跃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变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矛盾斗争的历史过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唯物史观对历史解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解释历史过程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可以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革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
此外,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矛盾、斗争和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的辩证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历史变革的非线性和不可逆性。
结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解释历史发展、揭示社会变革的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发展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简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解释方法。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展开论述,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2.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等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源。
2.3 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导致阶级斗争的存在,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演进,重点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两者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4. 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方法。
4.1 解释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演进。
它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4.2 解剖社会矛盾唯物史观通过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矛盾,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除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无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建设。
五、思想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思想,锐意革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人们认识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思维方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这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发展个体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教材,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寻求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唯物史观正是发现并总结这一规律的方法论。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不再与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这种矛盾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先进阶级,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也拥有统一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这些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
同时,这些原理也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唯物史观对社会变革的启示唯物史观对社会变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其次,唯物史观教导我们关注社会矛盾和改革动力,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最后,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待社会变革,既从历史逻辑上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态势,推动社会变革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