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38
腧穴的名词解释腧穴是中医药中一个很重要、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
它被认为是中医药和中国民间传统医疗保健技术中一个神奇的部分。
它指的是位于人体特定解剖结构下的独特穴位,可以活化人体自身内部的潜在能量,或者补充人体营养,从而保持健康。
腧穴是中国传统医学推拿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自然疗法,其医疗理念和技术中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行一种特定的按摩,以激活、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
腧穴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先秦六韬中的“经腧”,是中国古代为使自身身体良好而研究的关于人体的一门学问。
腧穴可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身体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状态、疏通经络、消除疼痛和病症的作用。
腧穴的特点主要是位于特定的解剖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深度。
每一个腧穴的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六大腧穴功能:调整体质,强调阴阳平衡,增强体能,平衡精神,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可以说腧穴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人认为很重要的按摩技巧。
腧穴技法是中医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技巧。
它通过腧穴的特殊位置和按揉力度,运用多种方法,对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还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帮助睡眠、改善消化功能、清除体内毒素,使身体保持健康。
腧穴的技术和药物的治疗方法一样,有其特点和规范,技法要根据情况而定,要施行时也要对腧穴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使用腧穴技法,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腧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调节人体状态,又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体质,是一种自然和有效的调理方式,是中国人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使用腧穴技术,必须具备正确的理念和相应的技术,以便在施行腧穴技术的过程中及时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
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尺泽、曲池、曲泉、经渠、太渊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风市等。
(二)人事物象类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攒竹、禾髎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大迎、百会、归来、三里等。
(三)形态功能类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如脏腑背俞和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天阳络、阴都(腹)、阳纲(背)、阴陵泉、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迎香、廉泉、劳宫、气海、血海、光明、水分等。
三、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
确定腧穴位置,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称“骨度分寸”,用此“寸”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取穴时,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则有手指“同身寸”的应用。
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比量三法进行介绍。
第二节腧穴概述概述:1、腧穴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1)腧穴指穴位的总称;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 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针灸大成» 359个«针灸逢源» 361个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二)奇穴1、定义:有具体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1)属经穴的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阿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腧穴的名词解释腧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它是指人体经络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经穴或经络穴位。
腧穴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脉,辅助治疗疾病。
腧穴的命名及定位每个腧穴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定位方法。
腧穴的命名一般使用通俗易懂的字词,反映其对应的功能或位置。
常见的如“太冲”、“曲池”、“合谷”等。
这些名称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便于人们记忆和理解。
腧穴的定位是通过解剖学和经络理论的结合来确定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腧穴就位于经络的特定部位。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而腧穴则是经络上气血最为集中的位置。
通过找到腧穴的准确位置,中医师可以在治疗中施以刺激,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
腧穴的功能与作用腧穴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气血之门”,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腧穴刺激可以激活经络,促进气血的流动,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来说,腧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气血: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解除气血堵塞的状况,并通过作用于腧穴上的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2. 温通经络: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从而起到舒筋活络、解疼止痛的作用。
这也是腧穴在治疗各种疼痛病症上的重要作用。
3. 调整脏腑功能:腧穴对内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也很重要。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调整其功能平衡,从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4. 强化人体防御能力:腧穴的刺激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这是腧穴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腧穴的刺激方法中医学使用多种方法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针灸:针灸是刺激腧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师使用细针刺入腧穴,进行旋转、抽提、推拿等手法刺激,并通过针刺的力度和深浅来调节刺激的效果。
2. 按摩:以手指、拇指等按摩腧穴,通过按揉、揉摩等手法刺激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A型题【1】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病在经络、内脏者取之于皮部。
B.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
C.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
D.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E.根据四肢远端穴位可以治头面躯干及全身病的主治特点。
A【2】腧穴这个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A.皇甫谧B.王执中C.王唯一D.高武E.杨继洲【3】腧穴的发展过程,其先后顺序一般认为应该是:A.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经外奇穴、阿是穴、经穴C.阿是穴、经穴、经外奇穴D.阿是穴、经外奇穴、经穴E.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A【4】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E.以上都不是B【5】“经穴”是指:A.在经脉上的穴位B.在十二经上的穴位C.在十四经上的穴位D.解放后归入十四经上的穴位E.清以前归入十四经上的穴位A【6】现定十四经穴数字,计为:A.360个B.361个C.364个D.365个E.366个【7】“经外奇穴”是指: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C.十二经穴以外有定名、定位的穴位。
D.十四经穴以外的穴位。
E.经穴以外有定名、定位的穴位。
DE【8】“阿是穴”是指: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经穴以外的穴位病变局部的穴位病变局部中心的穴位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E【9】十二井穴是:A.十二经穴的始穴B.都位于指(趾)端C.五行属木D.十二经的根穴E.以上都不是【10】五腧穴中以所注为输、所溜为:A.井B.荥C.输D.经E.合【11】在五腧穴中,以所出为:A.井B.荥C.输D.经E.合【12】手腕关节横纹上所谓六个穴位:A.都是原穴B.都是腧穴C.屈侧的是输穴,伸侧的是原穴D.屈侧的是原穴,伸侧的是输穴E.以上都不是【13】治疗表里经疾病,络穴常与什么穴配伍?A.郄穴B.原穴C.俞穴D.募穴E.合穴【14】募穴的刺激点共有:A.12个B.15个C.18个D.21个E.24个【15】下述有关募穴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是脏腑经气汇聚的地方B.均位于胸腹部C.与内脏的高下部位相应D.在各脏腑所属的经脉循行线上E.腑病取之,有“阳病引阴”之意C【16】特定穴中的八会穴是指哪些精气所汇聚的腧穴?A.气、血、脑、髓、筋、脉、胆、女子胞。
腧穴总论详解腧穴总论【掌握】、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分类、腧穴的主治特点、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腧穴的定位方法一、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喻脉气如流水输转、灌注。
“穴”为“土室”引申为“空隙”、“孔窍”、“凹陷”喻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一、腧穴的概念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是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腧穴是对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学中的背俞穴。
一、腧穴的概念别名《内经》“节”、“会”、“空”、“气穴”、“气府”、“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一、腧穴的概念《素问·气府论篇》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讲“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腧穴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是与内部组织有密切关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因此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腧穴的最初阶段既无定位有无定名以痛为腧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症并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
二、腧穴的发展从十四经穴总数看腧穴的发展《内经》论及学名约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周身穴名个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个腧穴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个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经穴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个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内经》首次论及腧穴名称、位置、归属、主治、刺灸法等但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