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物质的跨膜运输
- 格式:docx
- 大小:550.45 KB
- 文档页数:4
细胞生物学[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课程预习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跨膜运输主要有三种方式:(1)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载体介导的协助扩散;两类蛋白负责物质的跨膜转运: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2)主动运输:由ATP直接提供能量(Na+一K+泵,Ca2+泵和质子泵),由ATP 间接提供能量(协同运输)以及光能驱动三种基本类型。
(3)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两类胞吞作用(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两类胞吐作用(组成型外排与调节型外排);膜融合与膜泡运输。
一、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脂双层的不透性与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膜上存在膜转运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负责无机离子和水溶性有机小分子的跨膜转运。
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类: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它既可介导被动运输,又可介导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运输。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只能介导顺浓度或电化学的被动运输。
1.载体蛋白及其功能载体蛋白是几乎是所有类型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分子。
载体蛋白又称为通透酶(permease),因其在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与特异性底物(溶质)结合,一种特异性载体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
转运过程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曲线。
既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又可被微量的某种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以及对pH的依赖性等。
2.通道蛋白及其功能通道蛋白所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横跨膜形成亲水通道,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与带电荷的离子通过。
目前发现的通道蛋白已有100余种。
大多数通道蛋白能够形成与离子转运有关的选择性开关的多次跨膜通道,故又称为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的举例离子通道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具有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的离子的大小与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而且转运速率高,可达106个离子/s,其速率是已知任何一种载体蛋白的最快速率的1000倍以上。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跨膜运输方式细胞质膜是选择性透性膜,是能调控物质进出的精致装臵。
除脂溶性分子和不带电荷的小分子能以简单扩散方式过膜之外,水溶性分子和离子都是不能自行穿越脂双层的。
几乎所有的有机小分子和带电荷的无机离子都需要由膜转运蛋白来跨膜转运。
总之,跨膜的物质运输方式有:被动运transport 胞能量,顺浓度梯1、简单扩散 小分子物质(水、尿素、甘油、葡萄糖、O 2、N 2等)能自由扩散过膜,不须膜蛋白协助 2、协助扩散小分子及离子在膜转运蛋白协助下,会增快跨膜转运速率 (1)葡萄糖、氨基酸、乳糖、核糖等由载体蛋白选择性结合转运过膜 (2)离子由通道蛋白选择性开启离子通道转运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消耗细胞能量,运输方向是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1、主动运输:靠离子泵(钠钾泵、钙泵)或质子泵(H +泵)直接消耗细胞的ATP 进行运输。
2、协同运输:待运物质在载体蛋白上与某种离子伴跨膜转运,由钠钾泵(或H +泵)所维持的离子浓度梯度所驱动,∴是间接消耗细胞内的ATP 。
⑴同向转运:例如肠上皮细胞摄取葡萄糖、氨基酸需伴Na +过膜;而细菌吸收乳糖是伴H +过膜。
⑵反向转运:动物细胞靠Na +-H +交换载体,由Na +驱动H +反向输出胞外,以调节细胞内 pH 值。
吞排作用 胞吞作用胞吐作用(消耗细胞能量,将大分子和颗粒物泡来跨膜运输) 1、吞噬作用:吞食大的颗粒物质2、胞饮作用:吞饮液态物质(微胞饮作用)3、跨细胞转运: 由胞吞和胞吐相结合,组成穿胞吞排物质转运方式,其过程中不涉及溶酶体消化。
例如母体中的抗体由血液穿过上皮细胞进入乳汁,而婴儿肠上皮细胞再将母乳中的抗体摄入其血液。
二、各类跨膜运输的特点(一)被动运输1、简单扩散:由小分子自行热运动,顺浓度梯度过膜,其通透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极性,凡带电荷的离子皆不能简单扩散;2、协助扩散:由膜转运蛋白促使被动运输的转运速率增快,可分为两种类型:①载体蛋白与其特定溶质分子相结合来转运;②离子通道蛋白能对离子选择转运。
图5-1 不同物质透过人工脂双层的能力
图5-6 钾电位门通道
图5-13 吞噬作用图5-14胞饮作用
图5-15外排作用
图5-19化学通信的类型
图5-21细胞间隙连接
图5-23 鸟苷酸环化酶
图5-24 NO的作用机制三、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图5-25 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
图5-26 离子通道型受体
5-29 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
图5-30 腺苷酸环化酶
Protein Kinase 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调节亚基结合,改变调节亚基构象,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解离,释放
图5-31 蛋白激酶A
图5-33 Gs调节模型
cAMP信号途径的反应速度不同,在肌肉细胞
启动糖原降解为葡糖1-磷酸(图5-34),而抑制糖原的合成。
在某些分泌细
图5-34 cAMP信号与糖原降解图5-35 cAMP信号与基因表达
图5-38 IP3和DG的作用
与内质网上的IP3配体门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使胞内
图5-39 Ca2+信号的消除
图5-41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二聚化和自磷酸化
图5-44 IRS。
细胞生物学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跨膜转运主要有3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膜泡运输)。
第一节膜转运蛋白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脂双层的不透性和膜转运蛋白细胞膜上存在2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识别转运物质的方式不同:载体蛋白只允许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合的溶质分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都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主要根据溶质大小和电荷进行辨别,通道开放时,足够小和带适当电荷的溶质就能通过。
(一)载体蛋白及其功能载体蛋白为多次跨膜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载体蛋白既可以执行被动运输、也可执行主动运输的功能。
(二)通道蛋白及其功能通道蛋白有3种类型:离子通道、孔蛋白、水孔蛋白(AQP)。
只介导被动运输。
1. 选择性离子通道,具有如下显着特征:离子选择性(相对的)转运离子速率高没有饱和值大多数具门控性分为: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应力激活通道电位门通道举例:电位门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是对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或对其他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时,致使其构象变化,“门”打开。
如:神经肌肉接点由Ach门控通道开放而出现终板电位时,这个电位改变可使相邻的肌细胞膜中存在的电位门Na+通道和K+通道相继激活(即通道开放),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肌质网,Ca2+通道打开引起Ca2+外流,引发肌肉收缩。
配体门通道举例——乙酰胆碱门通道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目前了解较多的一类配体门通道。
它是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总分子量约为290kd。
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形成一个结构为α2βγδ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其中的两个α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
物质的跨膜运输
现象:cell 内外离子浓度差原因
取决于膜转运蛋白活性脂双层的疏水特征
膜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通透酶)特性①
1、多次跨膜蛋白;
2、载体蛋白与特异的溶质结合后,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以实现物质的跨膜转运;
3、对底物具有高度选择性,通常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
4、转运过程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特征,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也可被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
5、对pH 有依赖性
通道蛋白特性②通道蛋白通过形成亲水性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跨膜转运
类型
离子通道(ion channel)特性③
1、对离子的选择取决于通道的直径,形状
及通道内带电氨基酸的分布;
2、具有极高的转运速率;
3、与载体蛋白不同,离子通道没有饱和性;
4、非连续性开放,而是门控的
孔蛋白(porin)
分布④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以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特性⑤
孔蛋白选择性很低,能通过较大的分子
水孔蛋白(AQP)研究模型-血红细胞
结构特征⑥转运特点⑦
对水分子特异通透性,同时能有效阻止质子的通过,这可能与Asn-Pro-Ala 肽段有关
小分子物质跨膜转运类型
简单扩散
以热自由运动能方式顺着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直接穿过脂双层
影响简单扩散溶质的通透性因素
分子大小极性与非极性电荷量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在膜转运蛋白协助下,顺着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的扩散方式
例子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水孔蛋白
主动运输
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根据能量来源分
ATP 驱动泵⑧
协同转运/偶联转运蛋白同向协同
小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反向协同Na +/H +交换载体
光驱动泵
菌紫红质
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参与运输的类型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在膜上状态 可移动,转运底物
固定
类型 多,根据不同底物有不同的类型 离子通道、孔蛋白、水孔通道
运输方式 通过自身构象改变实现物质跨膜运输 通过形成亲水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跨膜运输
运输方向 逆化学梯度或者度梯度运输 顺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运输 耗能 消耗ATP
不消耗能量 饱和性 具有饱和动力学特性 没有饱和性
选择性 对底物高度选择性
离子通道有选择性;孔蛋白选择性较低;水孔蛋白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相同点
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分布均在细胞的膜结构中、都有控制特定物质跨膜运输的功能
①载体蛋白特性(通透酶):
1、多次跨膜蛋白;
2、载体蛋白与特异的溶质结合后,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以实现物质的跨膜转运;
3、对底物具有高度选择性,通常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
4、转运过程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特征,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也可被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
5、对pH 有依赖性
通道蛋白通过形成亲水性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跨膜转运。
1、对离子的选择取决于通道的直径,形状及通道内带电氨基酸的分布;
2、具有极高的转运速率;
3、与载体蛋白不同,离子通道没有饱和性;
4、非连续性开放,而是门控的。
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以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
孔蛋白选择性很低,能通过较大的分子。
1、四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由6个跨膜α螺旋组成;
2、每个亚基单独形成一个供水分子运动的中央孔,孔的直径稍大于水分子;
对水分子特异通透性,同时能有效阻止质子的通过,这可能与Asn-Pro-Ala 肽段有关。
⑧ATP 驱动泵与主动运输:
A T P 驱动泵与主动运输
分类(离子泵)P 型泵
共性⑨
分类
Na +-K +泵(图⑩)
功能维持细胞膜电位
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吸收营养
Ca 2+泵
结构特征⑾
作用机制⑿
P 型H +泵
将H +泵出细胞,建立和维持跨膜的H +电化学梯度
存在于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细胞质膜(没有Na +-K +泵)
V 型质子泵和F 型质子泵
与P 型泵的区别⒀
V 型泵与F 型泵的比较⒁
ABC 超家族
结构共性
都共享由4个“核心”结构域组成的结构模式
2个跨膜结构域(T)决定底物特异性2个胞质侧ATP 结合域(A)
具有ATPase 活性
作用机制(图⒂)相关疾病⒃
膜电位
典型构型α2β2/ α3β3γεδ四个核心结构域(T2A2)
共性维持细胞内的离子分布,pH值,ABC超家族还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转运有关
⑨P型泵的共性:
1、结构上:所有P型泵都具有2个独立的α催化亚基,具有ATP结合位点,绝大多数还具有2个起调节作用的小的β亚基;
2、功能上:在转运例子过程中,至少有一个α催化亚基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从而改变转运泵的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
图⑩:作用机制:细胞内侧α亚基与
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
个天冬氨酸(Asp)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
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
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个位点结合,
使其去磷酸化,α亚基再度发生变化,
将K+泵入细胞,完成整个循环。
每个循
环消耗1个ATP,细胞每秒可发生1000
次循环。
由此可知α磷酸化发生在Na+
结合后,去磷酸化发生在K+结合后。
⑾Ca2+泵的结构特征:
由10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跨膜蛋白,含10个跨膜α螺旋,其中3个螺旋形成跨越脂双层的中央通道。
⑿Ca2+泵的作用机制:
Ca2+泵处于非磷酸化状态时,2个通道螺旋中断形成胞质侧结合2个Ca2+的空穴,ATP在胞质侧与其结合位点结合,伴随ATP水解使相邻结构域天冬氨酸(Asp)残基磷酸化,从而导致跨膜螺旋的重排,破坏了Ca2+结合位点并释放Ca2+进入膜的一侧。
Ca2+泵的C端是细胞内钙调蛋白(CaM)的结合位点,当胞内Ca2+浓度升高时,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Ca2+-CaM复合物并于Ca2+泵结合,从而调节Ca2+泵活性(内质网的Ca2+泵没有钙调蛋白的结合域)。
⒀V型泵和F型泵与P型泵的比较:
与P型泵不同,二者在功能上只能转运质子,并且在转运H+过程中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
⒁V型泵与F型泵的比较:
V型泵利用ATP水解供能从细胞质基质中逆H+电化学梯度将H+泵入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性和细胞器内酸性;
F型泵则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即当H+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质子泵时,所释放的能量驱动F型质子泵合成ATP(氧化磷酸化及光合磷酸化有讲)。
图⒂ABC超家族作用机制:
ABC转运蛋白的底物结合位点暴露在胞外一侧(原核细胞)或胞内一侧
(真核细胞),一旦ATP分子与ABC转运蛋白结合,将诱导ABC转运蛋白2
个ATP结合域二聚化,引起转运蛋白构象改变,使底物结合部位暴露于质
膜另一侧,而ATP水解以及ADP的解离将导致ATP结合域解离,引起转运
蛋白构象恢复原有状态。
⒃与ABC超家族有关的疾病: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多抗药性转运蛋白,
从而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导致肿瘤细胞抗药性增强而降低患者化疗效果。
图①
胞吞作用
根据胞吞泡形成的分子机制分
吞噬作用
相关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信号转导靶细胞Fc 区域与吞噬细胞Fc 受体表面结合
参与吞噬的蛋白
微丝→形成伪足
胞饮作用
相关细胞
真核细胞
分类网格蛋白依赖的~(代表)过程:网格蛋白包被小窝→网格蛋白包被膜泡→胞内体流程图①
细胞窖依赖的~大型胞饮作用
非网格蛋白/胞膜窖依赖的~
根据胞吞物质是否具有专一性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胆固醇摄取肝脏合成→与磷脂、蛋白质复合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胞吞LDL →胞内体→溶酶体
胞内体
动物细胞内由膜包裹的细胞器,负责传输胞吞物质到溶酶体详细介绍p82
图解①
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
与细胞信号转导关系
对信号转导下调通过胞吞,把细胞膜表面受体降解,使信号转导活性下调
对信号转导激活
Notch 信号通路,内吞Notch 受体,降解成有活性的片段,与DNA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