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论文模版
- 格式:doc
- 大小:642.50 KB
- 文档页数:7
药用微生物论文2200字_药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药用微生物论文2200字(一):面向药企质检岗位之药用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摘要:在制药企业中,药品微生物检测是关系到药品质量及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从业者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及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根据在药企质检岗位三个月的实践锻炼及对相关药企的调研,对高职院校《药用微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微生物学;微生物检测;实践教学《药用微生物学》是面向高职药品生产技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制药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等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形态观察、培养、消毒与灭菌、检测等实践操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药企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药企中,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相关岗位中,但是各岗位所要求的微生物实践操作技术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
因此,对于制药技术专业群的不同专业,药用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应该按岗位需要进行分别设置。
根据本人在药企微生物检测岗位的实践及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对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药用微生物学实验项目要求及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一、微生物基础性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显微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工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且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药物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常常需要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初步确定微生物类别,这就要求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微生物细胞的染色方法。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程序,能够正确操作、妥善保管并维护显微镜,并能通过观察各类微生物的标本,对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和鉴别必不可少的载体,培养基的配制必然是微生物检测人员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摘要: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及某些细胞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结构的观察是微生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光基团和助色基因的有机化合物。
关键字: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四联球菌,制片,显微镜的使用,油镜观察引言: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染色的技术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4.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5.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6.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7.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意观察芽孢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原理:1.简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
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以肠道致病菌检测为基础的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摘要] 目的:开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方法:选择生物技术专业2010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肠道致病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生物检验程序,实施教学改革,由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提交实验报告。
结果: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学生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增强了生物安全意识,并熟悉了肠道致病菌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结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肠道致病菌综合性实验前言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改革, 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肠道致病菌检测”这一综合性实验为例,探讨了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及效果。
1.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直至今日,实验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学科实验教学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
实验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通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试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过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科的整体把握。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综合实验报告写作格式与要求题目:食品中细菌总数检验(三号字,粗体)(学院名称专业年级班别)(小四号字,居中)本组同学姓名(小四号字,居中)(本组同学学号)(五号字,居中)摘要:具体内容包括:(1)使用什么方法?(2)做什么?(3)得到什么结果?(4)结论如何?关键词:(3-5个,之间以两个空格隔开)前言(内容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概念,前人对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研究现状,在相关内容后面以上标的中括号形式标注参考文献顺序,如大肠菌群是……,它是……的指标[1]。
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次序排序。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仪器设备1.1.2 试剂药品1.1.3 培养基(将各培养基配方列出)1.2 实验方法1.2.1 无菌生理盐水的制备(包括试管无菌水和三角瓶无菌水)1.2.2 培养基的制备1.2.3 细菌总数检测1.2.3.1细菌总数的检测程序1.2.3.2检测操作步骤1.2.3.3菌落计数与报告方法2 实验结果与分析2.1细菌总数检测结果2.1.1 各浓度梯度计数结果2.1.2 细菌总数的计算与报告3 实验结论与讨论(从结果中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4检验报告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为论文时: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发表年,卷(期):起止页码如:[1] 韩路,王海珍,曹新川.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2):088-092。
参考文献为著作时:主编者姓名. 著作名.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止页码如:[2] 黄年来. 中国食用菌百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89-97实验报告分三份写,每4人一组。
实验名称分别为: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环境与手部卫生检验。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1)1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第八小组(曹婉仪蔡楚萍贝锦涛张韵红)一、取样取三个经高压蒸汽灭菌的锥形瓶,于华师校园内湖中取水样。
分别选取三个取样点,分别编号1.2.3,水面以下10cm,取水各100mL,盖好瓶塞。
二、测水体pH值为了大致地确定水体微生物的生长适宜pH,取好水样后,用pH 计测量三个水样的值,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三、分离提纯2种微生物1、材料:水样2、方法操作试剂或用具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00mL NaCl 2g 蛋白胨4g 牛肉膏1.2g400mL水高压蒸汽灭菌之后倒10个平板2支试管斜面稀释涂布分离细菌四个梯度:原液、×10、×100、×100涂布四个平板,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平板划线分离细菌选取稀释涂布平板操作中分离程度较好的两种平板菌落,进行平板划线,各划线2个平板,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平板划线分离细菌选取划线操作效果好的菌落,进行第二次平板划线操作,各划线2个平板,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平板菌种接种到试管保藏用接种环把菌种接种到试管斜面,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四、革兰氏染色五、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六、生理生化试验(糖酵解、淀粉水解)七、配置菌悬液八、探究pH对细菌生长的影响1)第一次测量分光光度值(1)材料:上述菌悬液(2)试剂:1mol/L NaOH 或1mol/L HCL调至pH分别为3、4、5、6、7、8、9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需要热水溶解牛肉膏)。
(3)250ml三角瓶7个,试管7支,配置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7个,pH计,大烧杯(是否需要校准),恒温摇床。
(4)步骤:操作试剂或用具配置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NaCl 8g 蛋白胨16g 牛肉膏4.8g 无菌生理盐水1600ml 7个250ml三角瓶试管7支,每个三角瓶中倒入200ml液体培养基,其余分装试管(约25ml/支)调pH值1mol/l NaCl或HCI溶液pH计包扎培养基并且灭菌高压灭菌锅121摄氏度20min接种(无菌操作):移液管移取2ml菌悬液于不同pH的三角瓶中移液管吸气球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置于37度恒温箱中培养24h 恒温摇床测分光光度值分光光度计OD600记录数据并且描绘关系图2)第二次测量分光光度值(1)材料:重新配置的菌悬液(2)试剂:1mol/L NaOH 或1mol/L HCL调至pH分别为6、6.4、6.8、7.2、7.6、8(假设1)中最适pH为7)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需要热水溶解牛肉膏)。
我的实验论文(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号 20105494029本科学术论文系别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微生物应用技术)年级 2010 级姓名唐贵林论文题目牛乳在自然发酵与酸败过程中细菌的生态学演变指导教师张娅婷职称副教授2012年05月20日2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 引言..........................................................................................4 1.实验部分 (5)1.1 实验器材 (5)1.2 实验方法...........................................................................5 1.3 实验记录..............................................................................6 1.4 实验结果..............................................................................7 1.5 结果分析 (7)2.实验结论..............................................................................7 参考文献 (8)摘要:生牛乳的ph为中性,在牛奶放置过程中,温度,湿度,牛奶中的营养物质的多少等会导致其中细菌的生长以及各细菌的数量发生变化,因此牛乳中的ph也发生着变化。
本次实验研究在牛奶放置过程中的细菌的生长和各细菌数量的变化,故实验中将牛奶拆袋后在培养箱中(温度30℃)放置。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一):基于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摘要: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
结合高校微生物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趋势,因此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林业院校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理论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接受应用生物科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林木种质创新、应用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技能;同时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实习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的人之间完美对接,基于此,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以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目标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服务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微生物等相关课程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基于此,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培养方向,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结合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2以学生实践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较多,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琼脂、线绳怎么包扎的简单问题。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新洁尔灭对几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班级:小组成员:指导老师:时间: 2010年11月15日-11月30日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新洁尔灭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能起到一些杀菌抑菌的效果,特别是对在皮肤、黏膜和伤口消毒,小面积烧、烫伤,尤其在器械消毒上运用较多,至今实验室还广泛使用新洁尔灭消毒剂。
对于新洁尔灭消毒剂对微生物的生长的影响,有不少的学者、专家进行过实验研究,如2009年雒晓芳等人做的《新洁尔灭对三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实验,他们采用贴滤纸条的方法探究新洁尔灭对三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但结果表明新洁尔灭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另有研究称新洁尔灭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和细菌芽孢无效[5]。
但雒晓芳等人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的贴滤纸条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新洁尔灭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性质等问题。
而且这些研究结果或产品说明对新洁尔灭杀菌效果的表述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新洁尔灭的抑菌作用进行探究。
二、实验要解决问题及原理本实验探究新洁尔灭在不同的浓度以及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大肠杆菌为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世代中无芽孢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世代中无芽孢产生;而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芽孢,以抵抗不力外界环境。
这三种菌可代表三类细菌实验。
新洁尔灭属季铵盐类消毒剂,它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消毒学分类上属于低效消毒剂,穿透力强,作用快,无刺激性,其杀菌作用改变了菌体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细菌丧失了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并抑制了菌体的代谢及许多酶系统的活力[3]。
具有长期贮存稳定、耐光、耐热、经济等特点,又能有效地杀灭细胞繁殖体,使用中对人体皮肤仅有轻微刺激作用【6】。
实验时,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溶液处理不同细菌一定时间,再用活菌计数法对计数,进而分析新洁尔灭对不同菌种的抑菌、杀菌作用。
环境微生物论文2200字_环境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微生物论文2200字(一):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论文[摘要]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伴随着环境污染现状的变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技術的发展,其现有的实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其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支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复合污染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学科的发展,在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条件的支撑下,对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内容;改革;实践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实践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培养与观察微生物的操作技能,能利用环境微生物学理论及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随着环境中各种新的污染物的不断出现以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门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已有些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专业前沿知识或了解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一、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现状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对于很多高校而言,都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1]。
以本校为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和镜检、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四个实验。
其中综合型实验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还停留在单一污染物的降解菌筛选方面[2 -4],具体是采用传统的蒽醌染料中间体溴氨酸作为模式污染物,并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菌株对溴氨酸的脱色速率,来进行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这一实验内容已经讲授多年,且经过多年研究,其目前的污染现状以及治理方式已不再具有代表性。
除此之外,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因此有必要在传统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增加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实践与教学能够齐头并进。
2.难以提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中文题目小二黑体(小二Times New Roman)*名:**学号:******* 年级:09级专业:生物科学小组成员:颜涛张佳柠彭耀指导教师:周宜君老师2010年12月18日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1.标题,摘要,关键词,均需要中英文对照;2.文中出现的所有数字、英文字母的格式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其字体大小与所在位置的字体相同;3.论文摘要字数须控制在250-400之间;4.摘要、参考文献用1倍行距,其他文字用1.5倍行距;中英文标点符号不能混用,在正文中,中文语句中只能用中文标点(全角),在英文中只能用英文标点(半角),参考文献中标点一律用半角;5.建议标题最多不超过四级标题,且标题要言简意赅,能够体现出所揽正文的主旨,标题后不用冒号,正文回车后空两格书写。
中文格式标题(居中,三号宋体加粗,25字左右为宜)作者姓名1,作者姓名2,作者姓名3(小四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小五号宋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摘要(五号黑体加粗顶格书写):目的(粗体且空一格)介绍研究目的。
方法介绍实验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
结果主要实验结果或统计结果。
结论得到的主要结论。
(小五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关键词(五号黑体加粗顶格书写):(3-5个,用“;”隔开)(小五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应该是3-5个能够基本涵盖论文主旨的词。
关键词的选取应使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规定的主题词,并尽可能选择准确、能覆盖全文主旨的词。
Title(三号,加粗居中,英文全用Times New Roman字体)WANG Li- ping,WAN Li- ping(小五号,Times New Roman)1 Institute,City,Postcode2 Institute,City,Postcode(小五号,Times New Roman)Abstract(五号粗体,顶格书写):Objective(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 Method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 Result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Conclusion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注:Objective 这四个提纲式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小五号粗体,空一格后书写。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生物生物论文篇一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
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
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
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
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
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菌群生态分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细胞计数方法;2. 熟悉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3. 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4. 了解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特征。
实验步骤:1. 微生物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与处理1.1 从不同的环境样品(如水样、土壤样等)中,取一定量的样品(1mL或1g);1.2 样品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水样可经过过滤等处理,土壤样品可先进行振荡等处理,最终获得样品制备备用。
2. 微生物细胞计数2.1 取1mL或1g的样品,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PBS溶解;2.2 取1mL制备好的样品溶液,经过一定稀释系数后,利用平板计数法或管内稀释法进行细胞计数,得到微生物细胞数(CFU/g或CFU/mL)。
3.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3.1 配制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如NA培养基、LB培养基等;3.2 取少量处理好的样品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稀释液,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3.3 在相应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并观察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4. 微生物群落的分析4.1 利用PCR技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4.2 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微生物一级分类鉴定,了解不同样品中微生物的混合群落结构。
实验结果与解析:1. 微生物细胞计数不同样品的微生物细胞浓度差异较大,例如从同一公共设施的5个卫生间样品中采集的微生物细胞数最高的样品为1.8×10^6 CFU/mL,最低的为1.4×10^3 CFU/mL。
此外,从样品采集至细胞计数过程中,不同步骤的操作影响微生物定量的准确性。
2.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具有差异,例如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比较多,培养出的菌落数量也较多,数量和多样性远超过水样。
3. 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从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DNA进行PCR扩增后,经过测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情况。
医学微生物论文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医学专业留学生掌握医学相关主要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
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
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
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
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案例引导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中文题目小二黑体(小二Times New Roman)*名:**学号:******* 年级:09级专业:生物科学小组成员:颜涛张佳柠彭耀指导教师:周宜君老师2010年12月18日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1.标题,摘要,关键词,均需要中英文对照;2.文中出现的所有数字、英文字母的格式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其字体大小与所在位置的字体相同;3.论文摘要字数须控制在250-400之间;4.摘要、参考文献用1倍行距,其他文字用1.5倍行距;中英文标点符号不能混用,在正文中,中文语句中只能用中文标点(全角),在英文中只能用英文标点(半角),参考文献中标点一律用半角;5.建议标题最多不超过四级标题,且标题要言简意赅,能够体现出所揽正文的主旨,标题后不用冒号,正文回车后空两格书写。
中文格式标题(居中,三号宋体加粗,25字左右为宜)作者姓名1,作者姓名2,作者姓名3(小四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小五号宋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摘要(五号黑体加粗顶格书写):目的(粗体且空一格)介绍研究目的。
方法介绍实验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
结果主要实验结果或统计结果。
结论得到的主要结论。
(小五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关键词(五号黑体加粗顶格书写):(3-5个,用“;”隔开)(小五号楷体_GB2312 & 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应该是3-5个能够基本涵盖论文主旨的词。
关键词的选取应使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规定的主题词,并尽可能选择准确、能覆盖全文主旨的词。
Title(三号,加粗居中,英文全用Times New Roman字体)WANG Li- ping,WAN Li- ping(小五号,Times New Roman)1 Institute,City,Postcode2 Institute,City,Postcode(小五号,Times New Roman)Abstract(五号粗体,顶格书写):Objective(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 Method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 Result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Conclusions(小五号粗体)In this paper……注:Objective 这四个提纲式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小五号粗体,空一格后书写。
Keywords(五号粗体,顶格书写): Neural computation(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前言(四号,黑体)医学科研论文的前言部分的内容布局:通常先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即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阐明研究的目的(即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可包括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采用什么实验去达到研究目的(即怎样解决)(正文五号宋体& Times New Roman;)1.材料和方法&设备和方法(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 Times New Roman)1.1 二级子标题(小四号,黑体)实验分组1.1.1 三级子标题(五号,黑体)采用什么方法(各级标题与内容分开,标题单独占一行,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2.结果(四号,黑体)图表均需中英文图名和表头;所有的表格均采用三线表格,表内内容布局最好采用从左至右读通的的原则,即(横坐标为主语,纵列为谓语)表1中药与PD98059对HCMV在HEL中增殖的影响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D98059 in HELinfected with HCMV因变量1 因变量2 因变量3自变量1自变量2小结注:A代表什么(注释用小五号楷体_GB2312,数字和英文字母用小五号Times New Roman格式图和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如下:(所有的图中都必须有与图形同步缩放的刻度标尺,即英文中的Bar)NC 组:神经髓鞘结构完整,神经轴突内电子密度均匀(图1);DM 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松散,排列紊乱,出现髓鞘分离现象,并可见无颗粒囊胞状结构聚集(图2);IG 组:髓鞘分离现象消失,但轴突内仍有少量无颗粒囊胞状结构聚集;ICG 组:髓鞘分离、囊胞状聚集现象均消失(图3)。
正常对照组血糖实验初为(3.8±0.1) mmol/L,实验后为(3.9±0.1)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图1FCA和CBX 抑制Fos-IR neurons的增加(A-D)3. 讨论(四号,黑体)建议采用如下结构:①首先回答前言部分提取的问题,并提供充分的证据;②按照结果的主次性依次讨论,当然也可以只讨论几个主要的结果。
4.结论(四号,黑体)“结论”部分语言要言简意赅致谢(四号黑体):衷心感谢……(五号宋体& Times New Roman)参考文献(References)(五号,黑体)参考文献附例:[1] CHRYSTELE VERTI, DANIEL PRIEUR, et al. Evidence of bacterial activity from micrometer- scale layeranalys Philippe de Donato es of black-smoker sulfide structures[J]. Chemical Geology, 1999, 158: 257-269[2] 殷鸿福,张文淮,张志坚,等. 生物成矿系统理论[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160-184[3] 翟裕生. 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J]. 地质前沿, 2004, 11(1): 1-10参考文献格式注释作者名(外国人名姓前名后, 姓名之间不用“.”, 作者只列三个, 其余用“,等”或“, et al”). 论文名称[J]. 杂志名称, 年代, 卷数(期数): 起始页-终止页期刊: [序号]作者.论文名称[J].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图书: [序号]著者.书名[M]. 卷.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年: 起止页.学位论文: [序号]著者.论文名称[D]. 出版地: 组织答辩单位, 年份: 起止页.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文献种类. 专利号. 出版日期.学术会议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目[C]. 论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者, 年: 起止页.(小五号宋体& Times New Roman, 标点符号均用半角, 如上述附例)附:国标参考文献著录方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本刊采用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①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
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②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③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④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⑤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⑥文献起止页码。
⑦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d.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g.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 /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12]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